黔桂瑶族歌谣生态隐喻叙事
2022-10-15黄淋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1
⊙黄淋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欧裕美 [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南宁 530003]
生态文学以其独特的生态创作视角来描述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发展对自然的影响,是西方生态文学的发展思潮。生态文明是一种以和谐共处、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繁荣。瑶族歌谣往往注重对生态的描写,运用大量的隐喻修辞来描写瑶族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朴素生态观。本文以贵州业已出版的和广西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为研究对象,研究歌谣生态隐喻叙事手法是理论探索,也是审美实践,是重释歌谣生态思想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深入了解歌谣的生态意识表达方法,使歌谣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更为系统化,拓展和丰富概念隐喻视角解读歌谣的方法,为重释歌谣提供新的理论范式。
一、瑶族歌谣生态叙事研究现状
龙玉成、王继英1997 年出版的《贵州民间歌谣》剖析了民歌中的爱情、农耕生活画面。何积全2013 年出版的《贵州民间歌谣概论》探索了贵州民间歌谣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价值、传承、搜集、翻译和保护,对贵州民间歌谣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和较为全面的论述,“反映了贵州各民族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刘玲玲2015 年出版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研究》 就布依族歌谣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布依族人民的音乐价值取向和该民族音乐在整个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和影响”。杜国景(2014)的《贵州歌谣与新文学的相遇》认为贵州本土文人及客籍学者对贵州民间文学资源的搜集、研究,而显出了“特别的意义”。王璐(2016)的《地方音乐中的诗词文化要素创新与传播——以贵州民谣“瞎子”为例》 以文化创新为切入点,从形式、词体、曲调、意境、态度创新五方面展开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多元化、特色化、大众化、现代化、普适化传播,从而在地方音乐创作与诗词文化创新之间搭建更稳固的桥梁”。罗佳(2016)的《天然质朴:几首贵州民歌的审美特色探微》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贵州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和分析,即“浓郁的节日、酒文化特色、地域鲜明、艺术风格迥异的民歌特点,多声织体的民歌风格,赞美家乡、歌唱爱情的音乐主题等,以此窥探贵州民歌的独特魅力”。曾艳、马燕(2014)认为:“传统的瑶族古歌抒写自然,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类既热爱自然,同时又敬畏自然。”瑶族古歌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自由的自然中,人类有着美好的精神家园,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瑶族歌谣也对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关系进行审视和反思,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在互动过程中,人不仅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与自然对立。然而,当环境被破坏时,人的精神被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破坏。瑶族古歌《密洛陀》和《盘王歌》对生态、民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诗性的叙事,反映瑶族人民朴素的自然生态观,认识到人类必须依赖自然才能生产和繁衍,破坏自然也是破坏自己的家园。综上文献,尚未发现从生态隐喻视角对黔桂瑶族歌谣的解读成果。
二、青山绿水寄深情
贵州、广西山水相连,瑶族主要分布在桂西北、桂东北、黔东南、黔南州黔桂交界处。“广西瑶、僮居多,盘万岭之中,当三江之险,六十三山倚为巢穴,三十六源距其腹心,其散步于桂林、柳州、庆远、平乐诸郡县者,所在蔓延。而田州、泗城之属,尤称强悍。种类滋繁,莫可枚举。蛮势之众,与滇为埒。” 据史记载,瑶族为贺州世居民族,其他民族后因迁徙融入,人数甚少,瑶族世居山区,对山的情怀厚重,实际上,中国古代把自然界的山水作为一种象征,“水德”,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的“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将自然山水说成是人的品德的某种象征。水的隐喻功能厚重多彩,水无疑是瑶族人民农业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水的清洁和滋养功能,使水象征着纯洁和生命。瑶族人民居住在山区,周围山环水抱,瑶民能歌善舞,往往用歌谣讴歌生活,谈情说爱,千百年来沉淀了厚重的山水情怀,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歌词里面。莱考夫(Lakoff )和约翰逊(Johnson )说,语言不只是由任意符号构成的系统,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把两个概念联结在一起,隐喻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瑶族民间,“水”是有灵性、有神秘感的物质,“以水喻女性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是对女性生殖能力的膜拜,对生育万物的地姆神的崇拜,也是古人生命意识及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的象征”。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瑶族歌谣无不闪烁着生态的光芒,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观念意识。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首歌谣都以山水为源域映射歌唱的话题和目标域,寄情山水,映射人类的丰富情感。
无心又有心
大海无底又有底,
手拿葫芦丢下水。
情妹无心又有心,
半边浮面半边沉。
作为源域的山,其形象是“高”“稳”,水的形象与女性 “柔美”“清澈”“灵动”的形象一致。歌谣中男主角无法揣测心仪女子的心思,用深不见底的海水映射一往情深,又用水中冰山般“半边浮面半边沉”的葫芦映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画面,整个对唱画面凸显了男子心焦搔首踟蹰、女子含蓄娇羞的情景。
(山歌调)隔江望郎望不清
隔江望郎望不清,
变个喜鹊又没翅。
要想过河水又深,
变个鱼儿又没鳞。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
喜鹊外形似鸦,但有长尾。除腹部、肩部外,通体黑色,有蓝绿色光泽。食性杂,吃昆虫,也吃植物,民间视为“吉祥”的象征。这首歌谣描绘的是男女双方相隔山水不得相见的情形。男女犹如隔着银河不得相见的牛郎织女,“隔江望郎望不清”是望穿秋水的期盼和无奈,恨不得变鹊变鱼飞越天空,游过河水才得相聚,分明是“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经典画面。此处“水”用以映射相见遇到的阻碍和困难,“鱼”和“鹊”映射可以相聚的途径,也可以映射主人公自身。
莲塘洞七寨人,东南西北圈一轮,
山清水秀风光美,重重叠叠像龙麟。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蝴蝶歌》)
这里以“龙鳞”映射山峰,源域和目标域相比较,把山的生动形象凸显出来。龙鳞指的是山为田,田是山的梯田景象,瑶族歌谣通过这样的隐喻手法表达自己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陵楼台映射人的腾达进阶和官位之象。山水田园、建筑物等构成的地理景观在瑶族文化心理结构中衍化成系列隐喻符号。
高王在天置天地,平王在地立青山。
立得青山向水口,又置河江弯对弯。
高王在天置天地,平王在地置江河。
置得江河鱼万阔,又置鲤鱼鱼万多。
高王在天置天地,平王在地置坪田。
置得平田鱼万阔,又置客舡鱼万千。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盘王大歌词》)
《盘王大歌词》是瑶族人民祭祀盘王的礼仪活动和在生产、生活时的古歌史曲,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叙述了人类始祖创世的艰辛历程和山河相依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反映了瑶族人民居住在山区,雄伟壮丽的青山翠盖嵯峨,耸立的高台在人心目中有高贵、伟大的意蕴,用以歌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价值。
三、善鸟香草配忠贞
古代汉语的文体学经典著作《文心雕龙》所论述的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一样,其实也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手法,是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段,所以说隐喻是人们的深层次思维,隐喻的机制是通过具体概念(源域)和抽象概念(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similarity )形成映射关系,进而达成认知目标域的目的。瑶族人能歌善舞,青年男女崇尚自由恋爱,通常在订立婚姻之前都要经过几个回合的唱歌定情过程。歌者用民间意识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来观察、体悟他所面对的民间生活,使之转化成了认知、表现的对象。由于动物与人关系密切,常被用来作为歌谣隐喻的源域。在歌谣艺术中,歌者必须靠思维来建构隐喻,而隐喻又必须靠象征来体现。瑶族居住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重峦叠嶂,是瑶族人民创作歌谣的素材。所以,歌中广泛运用瑶族文化中的“善鸟”,如金鸡或寓意吉祥的鲤鱼、蜜蜂,“香草”如花、葫芦、梭罗、牡丹(一种中药)、杨梅、常青树、籽、竹子、叶子、藤、柴等作为源域映射爱情中的有情人。
(山歌调)妹唱梭罗配牡丹
(一)曝得情妹走捻来
情妹唱歌起头难,
说起来呀唱起来。
情哥先唱妹接班,
唱得葫芦水中埋。
哥唱红花配绿叶,
唱得金鸡拍翅膀。
妹唱梭罗配牡丹,
唱得情妹走拢来。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朝踏阴歌曲》)
(二)与妹结个万年情
杨梅开花叶又青,
杨梅是棵常青树。
开花结籽又一春,
与妹结个万年情。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朝踏阴歌曲》)
(三)专选同心合意人
笼竹子选一根,
不选钱财和美貌。
万人当中选一人,
专选同心合意人。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贺婚诗合订本》)
(四)绕山绕水也要来
妹在那边草坪台,
讨张木叶当渡船。
哥想玩耍无路来,
绕山绕水也要来。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朝踏阴歌曲》)
(五)妹是山上一根藤
妹是山上一根藤,
割下藤子把柴捆。
哥是山上砍柴人,
招藤捆住哥的心。
(六)姑娘见郎心花开
鲤鱼下淮把尾摆,
蜜蜂见花团团转。
姑娘见郎心花开,
花见蜜蜂朵朵开。
一双秀才相语话 单来着双不着双
千般鸟子装不着 装着一双乖鸟是鹧鸪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贺婚诗合订本》)
鹧鸪作为“善鸟”,雄鹧鸪在求偶时引吭高歌,声音美妙,开春之际,林间草丛,一鸟啼鸣,群鸟响应,声如英文的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又如汉语的“行不得也哥哥”,此起彼落,颇有“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景象。古代典籍《岭表录异》:“鹧鸪,岭南偏多,多对啼。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另外,唐朝郑谷的《鹧鸪》:“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描绘鹧鸪声声,像是情郎淑女一唱一和,映射男女成双成对,符合对“天光云影共徘徊”恋情缠绵悱恻的描绘。
一双竹子一斩齐,郎部高来妹部底。
郎是金鸡妹是凤,金鸡龙凤配夫妻。
天地云黄,日字当则照四方。
寒来且往为谋正,金生丽水结成双。
一对龙烛插祖前,金童玉女会团圆。
龙凤双双齐下拜,一拜父母万拜祖堂。
一拜天长地久,二拜地久天长。
三拜夫妻和顺,四拜众客满满堂。
五拜五子登科,六拜天合成双。
七拜七子团圆,八拜家财万富。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贺婚诗合订本》)
中国古代吉祥动物“麟凤龟龙”中除了龟是现实存在的动物外,其他都是想象中的动物。“龙凤呈祥”映射吉庆,龙映射男子为人杰,还能够带来甘霖,所以民间将二月二定为春龙节,届时人们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龙和鱼的依存关系也是一种原始生态思想。贺州瑶族的《贺婚诗》气势磅礴,其中的隐喻源域映射纯真爱情、美满婚姻、生子当为人杰的美好祝愿。
表1 生态元素映射图式
瑶族歌谣寄情于“香草善鸟”的隐喻投射图式,虚化的众神以及物化的生态元素动物、植物都可以用作意象图式隐喻人类的情感,这也是中国隐喻艺术的主要体现。贵州广西境内的瑶族歌谣以歌传情,广泛运用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节庆礼俗联系密切的生态元素以表达思想、情操、意志、愿望。
四、农业生态
瑶族人民世居山区,按照山区特点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等产业形式,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一种适应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的文化习俗。瑶族山区农耕与气候自然条件紧密相关,衍生出的精神文化通过歌谣表达出来,歌谣中流露的生产方式与生态因素息息相关。饲养的动物以生产生活当中饲养的动物以及多样性的野生动物物种为源域,生动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莱考夫(Lakoff )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语言不只是由任意符号构成的系统,语言中的隐喻不是寻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歌谣中的的生态元素也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歌谣的创作元素,在歌谣中变成诗意的隐喻源域。
粑歌
正月立春雨水节,
打把镰刀去割谷。
二月惊蛰又春分,
晒干扬净装进仓。
三月清明包谷种,
四月发芽往上升。
擂子推,风簸扬,
磨子口内出白浆。
五月立夏栽早秧,
张大嫂来捋一个。
田中秧子行对行,
李大嫂来捋一双。
五月端阳去望水,
六有炎无去薅秧。
张大嫂捋的白如银,
李大嫂捋的白如霜。
立秋处暑满山黄,
白如银来白如霜。
片丰收喜洋洋,
拿在手里喷喷香。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朝踏阴歌曲》)
二十四节气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隐喻意涵,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是瑶族人民和汉民族等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包含丰富的民俗系统。这首歌谣从年初的第一个节气正月立春开始,描述了一年到头的农事活动,里面有虚指的“张大嫂”“李大嫂”。这种农业活动的叙事把农业春去冬来、耕种收获做糍粑的过程用诗性话语表现出来,唱出了瑶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生活生产画面。这里的节气名称已经化为劝农的隐喻源域,也是时空隐喻图式的充分表现:“起点”(割)—“路径”(推)(扬)(晒)(磨)(浆)—“目标”(粑)和“起点”(栽早秧)—“路径”(捋)(薅秧)(浆)(白如霜)—“目标”(喷喷香),鼓励农民按时耕种,方有收获。
除了农业的耕种产品,歌谣也有一些灌木、乔木等野生农产品作为隐喻的源域。
杨柳结籽暗开花(山歌调)
(一)妹十七来哥十八
妹十七来哥十八,
哥是生姜才出土。
你我都是后生家,
妹是嫩笋才发芽。
杨柳,一种植物,指柳树。《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最早就是柳树的意思,因为一到春天,柳树就会飞絮,很容易引起古人怀恋的思绪。歌中的“杨柳结籽”就是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的绒毛,柳絮会随风飘落。此处杨指柳既映射“依依不舍”,也映射柳絮成为爱情结晶的美好结局,姜和笋也是爱情结晶的象征。
(二)对门山上栽冬青
对门山上栽冬青,
哥有情来妹有意。
隔了三年不见生,
二人挑水慢慢淋。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朝踏阴歌曲》)
冬青为常绿乔木。冬天叶长青,质坚韧,可入药,特别是“四季青”的特质广受人们喜爱。另外冬青的果实,具有在整个冬季都不会从树枝上掉下来的特性,因此是鸟儿在寒冬的食物,冬青树的花语隐喻就是生命和“动情”的双关隐喻。
(三)杨铆结籽暗开花
拙水码头洗细沙,
我俩结交闷在吐。
颗颗流进石岩牙,
杨柳结籽暗开花。
(四)大路堂堂下白沙
大路堂堂下白沙,
当门有对石狮子。
黑漆朝门是奴家,
后门有根望郎花。
三棵仙桃
男:三棵桃树一样高,
女:三棵桃树一样高。
中间一棵结仙桃,
只有一棵结仙桃。
要吃仙桃难上树,
人来人去都想摘。
要连情妹心也跳,
情哥到来随意挑。
(摘自原生态手抄本瑶族歌谣《朝踏阴歌曲》)
歌谣中仙桃的隐喻内涵很丰富,《诗经》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述桃花之艳,映射女子美貌和多子。《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礼记》把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枣、桃)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承载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其子繁而易植的特性象征多子多福。在传说中,仙桃是头等大桃,食之“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故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拿“寿桃”,寓意吉祥。
男:郎是睛天花蝴蝶,
女:鲜花开在山坡上。
有翅飞来无处歇,
露水滴在花芯中。
借妹花园歇一夜,
哥是哪家花蝴蝶?
蝴蝶恋花不恋叶,
偏偏落在妹心间。
美国生态文学理论家John Dewey(1859—1952)在其《艺术即经验》中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与动物一样,只是一个活着的生物”。芬芳馥郁的花朵鲜艳欲滴自然引来彩蝶,映射着相互恩爱、眷恋的爱情。此处蝴蝶映射哥,花映射妹,叶映射其他女子。
五、结语
瑶族歌谣的生态隐喻叙事题材广泛,既有和瑶族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元素,也有瑶族人民心目中的“善鸟香草”,从认知和功能两个视角探索歌谣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主要表现形式,考察生态隐喻的生成机制及其隐含的思想体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之美、人内心的和谐灵慧之美。对歌谣的生态隐喻进行研究,反映出瑶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特质。探索出隐喻在生态自然观建构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对生态隐喻进行深层文化诠释,在整体上探讨瑶族歌谣所具有的内在生态价值,深入阐释瑶族生态文化的厚重内涵,再现瑶族人民的原始记忆和文化原型,展示瑶族歌谣所具的有独特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传统思想和生态诗学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
①②③④⑤⑥⑦《集成·志书》编辑部编:《中国歌谣集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第291页,第284页,第285页,第17页,第290页,第3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