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红色文本的生活味道

2022-10-14李陈洁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教学

李陈洁

摘要 在新课标背景下,新教材增加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但在目前的红色文本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学校和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多看、多领会,但由于时代的隔膜,许多学生难以深入红色文本,理解文本的精神内涵,领悟革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如何改变红色经典文本的教学困境,让学生真正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成为语文教师必修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从红色文本中的生活味道出发,尝试通过捕捉素材的生活气息,增添辅助材料,引导学生代入情境等三个步骤,以实现红色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红色文本 阅读教学 《红星照耀中国》

从销售数量和阅读调查来看,年轻一代对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接受情况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将红色经典与说教划上等号。新教材增加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如何让学生走近红色文学经典,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着的新的问题。笔者以为,还原红色文本的生活味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经典文本营造的真实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四个方面。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这四个方面的一种或几种。

红色文本大多围绕特定任务展开叙述,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成长过程,给后来者以启迪,写作内容本身就富有生活气息。如《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全书分为十一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特有的革命生活。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分为四个部分:《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去西安的慢车》《汉代青铜》《通过红色大门》。《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对西北革命根据地提出了疑问“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并在后文中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通过红色大门》中介绍饮食:“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介绍居住:“窑洞冬暖夏凉,易于建造,也易于打扫。就连最富有的地主,也往往在山上挖洞为家。”《去西安的慢車》介绍出行:“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可以说,文本开头的第一篇就将衣食住行写了个遍,出行情况更是多次提及。

总之,红色经典文本中的生活素材格外丰富,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概括出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二、还原红色文本的生活味道

1.捕捉素材原味

生活中最动人的不是高大上的庄重场面,而是一个个微小的细节。《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尤其关于红军领袖和将领的描述中,这种细节带来一种妙笔生花的神奇体验。

比如,毛泽东参加群众大会和红色剧院时,“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抗日剧社休息时,“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林彪为了逃过这场“点名表演”,“像一个小学生似的涨红了脸,讲了几句很得体的话,请女共产党员代替他们唱支歌”。读到这些细节时,毛泽东和林彪不再是历史书中让人仰望的伟人和领袖,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坐在台下看戏、快乐,他们也有烦恼——害怕“点名表演”。就跟我们普通人一样。如此描写,让革命领袖和将领走下了高高的神坛,红色文本也褪去了说教色彩,染上了浓浓的生活味道。

2.增加辅助材料

红色经典文本中有许多特有事物被反复提到,其中自有深意。但新时代的学生对这些事物往往比较陌生,更难以体会到这种深意。教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这些事物的重要意义,学生常常难以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在介绍这些事物时,增加一些辅助材料,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描写这些事物的意义和价值。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故事发生在大西北,西北地区生活艰苦,居住环境是西北地区特有的窑洞。所以,无论贫富,无论地位高低,人们都住在窑洞里,但差别就在于窑洞里的装饰程度不同。如周恩来的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屋子里陈设非常简单,一顶蚊帐是唯一可见的“奢侈品”。描写毛泽东的住处,几乎也是同样的居住环境。

如《悬赏两百万的首级》中介绍红军大学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其中就写道:

最后,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

文本屡次提及窑洞,一是表现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较艰苦,无一例外;二是为了凸显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还能积极学习要求进步,为中国革命而努力奋斗;三是作者斯诺的一点幽默。但可惜的是,在物质丰富年代生活的新一代学生难以体会到这些,他们从黑白照片中对窑洞的印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汪曾祺曾回忆自己在昆明西南联大的生活时写过《跑警报》一文,文章以幽默欢快的语调讲述了那段躲避空袭的艰难岁月。

有了《跑警报》的情节对比,学生就会重新审视窑洞的作用,设身处地地思考那段革命的艰难岁月,体会革命先驱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个人生活的崇高情怀。

3.代入情境体验

被选人中学生阅读书目的红色文本常常与学生生活有着许多的联系,以便于学生的阅读和体悟,从这些生活的链接点切人整本书阅读,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红军剧社》中,一个东北青年被剧情感染,激动地高喊“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周围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动,眼见要冲上台去暴打扮演日本人的演员:

就在这个时候,漫游的羊群引起了哄堂大笑,缓和了气氛。原来它们正在满不在乎地啃球网,那是开场前忘记收起来的。一些学员赶去追逐羊群,把文娱部门这一重要财产抢救下来,引起了观众一阵哄笑。

今天的学生也许很难被红军剧社的简单演出所打动,也无法对东北青年的激动感同身受。但是读到这一段时,学生却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文本描写的学员们为了看剧,忘了将球网收起来,导致珍贵的球网被羊群啃食。这个场景对于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几乎每个学生都曾有过这种经历:拿到心心念念的玩具,一时激动而忘了把摊成一片的玩具收拾好,导致新玩具被父母暂时没收了;正在操场上打球,听说校篮球队正与隔壁学校打比赛,大家立刻丢下球一起跑去观看比赛,回头发现球丢了……正因为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感到亲切,再回头来读这个片段,他们就能理解当时学员对剧社表演的喜爱,也不难认识到红军剧社在革命宣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们身处娱乐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红色文本中为什么要描述那一场场简陋的剧社表演,同时也无法理解文艺工作在革命中的巨大作用。从相似的生活场景切入,引导学生代人情境,显然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猜你喜欢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激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红星照耀中国”之文化篇
“红星照耀中国”之鱼水篇
“红星照耀中国”之斗争篇
“红星照耀中国”之伟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