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指导 构建范式 :为阅读理解减负增效

2022-10-14周铭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减负增效阅读理解

周铭

摘要 随着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阅读理解的考查分量也日益增加。但从日常教学和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的审题、作答、反思等环节上表现出的水平差异较大。这一差距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力。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阅读理解的题目设置入手,分类探究每种题型所需要的思维成分,进而整理出比较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解题作答策略,以切实地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理解的难关,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为更广泛的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关键词 测试评价 阅读理解 减负增效 高阶思维

阅读理解是目前语文训练及考查中的一种重要题型,按照题型类别一般可分为解释詞语类、填空式文本理解类、表达技巧类、独立思考作答类等四个类别。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笔者在文中进行细致的梳理,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讨论具体的答题策略,方便学生在训练复习时灵活运用。

一、解释词语类答题策略

结合日常阅读理解教学的经验,笔者发现在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道题中,所涉及的词语多为形容词,动词次之,名词较少。

1.分清词性,回归语境

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者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简单地说,形容词就是表示“怎么样”的一类词语。

动词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语,可以用“做什么”来简要概括。

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统一名称,可以用“是什么”来替代。在对名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除了通过翻阅词典或工具书来查找其本义之外,更需要结合语境识别其象征义和比喻义。

2.分辨多义,精准解释

很多词语都存在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的情况,这给学习者准确解释词语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如果词性判断有误,后面的解释就会谬以千里。例如在《请种一棵爬山虎》一文中,“误解”应为名词。在文中的本义是“不正确的解释”而非“解释得不正确”。确定了词语的词性,其文中义才能正确地推导出来。“误解”一词,规范的解释如下:

误解:不正确的理解。文中指有人认为爬山虎叶片攀附墙面,会引起墙壁潮湿、房屋霉烂,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

3.因词定法,搭建支架

根据日常教学经验,对解释词语标答的语言组织进行结构分析,进而发现每一类词语在进行文中义的推导时都需要根据已确定的本义来进行组合,且这些组合成分是相对固定的。

解释形容词的时候,文中义可以用“谁怎么样了”“谁如此了”“谁做什么需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等句式来组织。但需要注意的是,文中义中“怎么样”的部分不能照搬本义,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前后不重复,且语意的表达更加自然。下面以《不会笑的王工程师》一文中的“笑容可掬”为例来进行说明。

(1)笑容可掬:掬:用两手捧起来。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文中指席斯先生满脸堆笑的样子。

(2)笑容可掬:掬:用两手捧起来。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文中指席斯先生很高兴的样子。

对比以上两种解释,不难发现,文中义部分采用的是“谁怎么样了”这一表达句式。同时,解释(2)中的文中义结合语境进行了更浅表化、直接化的处理,表达更顺畅,无重复之嫌,优于解释(1)。

二、填空式题目的答题策略

这一类题目给出了答题的基本框架,拟定了完整的答题思路,并在已知表述中做了或现或隐的限定,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在作答这类阅读理解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抓准关键字眼,找准答题方向

在审题时,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圈画关键词的好习惯,并借助这些关键词来明确答题方向,或帮助我们划定筛选答案的范围,或明确答题所需内容,或确定答题的方式等等。

在《月光饼》一文中,第一道填空式题目如下:

选文第1自然段从____、____、____等几方面描写了月光饼。

教师在指导审题时,题目中的关键词“第一自然段”必须圈画出来,它限定了答题范围,学生可以迅速聚焦去搜寻答题要点。

2.关注固定搭配,拟定答题范式

在这类阅读理解题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出题人的设计思路,用固定的范式来帮助学生确定答题思路。具体范式如下:

表达/寄寓+情感表现+特点体会+情感/变化/特点作用+突出/反衬/衬托/引出……

以下举例加以印证。

《珍珠鸟》中有这样一道题:

第2、3自然段将珍珠鸟“落”在我书桌上的动作写得很具体,请用“一”标出来。读了这两小段,“我”体会到珍珠乌____,还体会到它____。

在这一题中,两处需要结合“体会”来答题,根据上文中我们归纳出来的答题范式,此处“体会”后面所填的内容应该和“情感/变化/特点”有关系。再结合文本,选择珍珠鸟的特点和珍珠鸟的变化来答是比较合理的。

3.转化答题角色,带入情感体验

我们在作答阅读理解题目时,一定要注意转换角色,把“我”变成文中的“我”或者文中的其他角色,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

如《父爱之舟》的第二题:

第2自然段中“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我”偷偷地哭了呢?

围绕这句话谈理解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跳出这句话更广泛地去文本中搜寻答案,“心酸”就在于家里能卖的都卖了,钱很紧,为了“我”上学,家里的经济情况更难了。回答这道题时,一定要站在文中“我”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单一的读者思维。

4.区别题目类型,定位思维层级

在作答这类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辨,题目是要求做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还是做由抽象到具体的陈述。

我们来对比一下《课堂作业》中的两道题。

(1)牛郎和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指的是:____。

(2)上面语段以任丘为例,按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对比发现,虽然都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是考查的思维方向是截然不同的。题(1)是已知概括,需要结合文本作具体的陈述;题(2)是已知具体,需要对其进行“角度”方面的概括。只有弄清楚了出题人的意图,我们在答题时才能直击要害。

三、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策略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考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描写手法等知识点的题目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修辞手法是常考的内容,说明方法和描写手法也比较多见。

1.修辞手法类

在修辞手法的考查中,绝大多数是考查识别和作用。而修辞手法不同,其判断特征和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以下呈现一些修辞手法的不同答题范式。

拟人:把××(文中被修饰的对象)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形容词)的特点。

比喻: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本体×××的特点。

排比:增文势,广文义。使行文更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同时具体印证,更有说服力。

2.说明方法类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特点,对于说明方法的考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范式。

列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作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说明对象)与××(我们熟悉的事物)相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举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更加直观明了、通俗易懂地表现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3.描写手法类

在这类表达技巧的题目中,由于彼此区别度较大,不易混淆,只需要点名“是什么”和“怎么样”(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就可以了。

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方面,表现人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情感。

静态描写:使事物的特点更加浓烈,表现得更专注。

动态描写:使事物和所描写的画面更加鲜活、灵动、有趣。

四、独立重组类题目的答题策略

此类阅读理解题没有提示,需要学生自主审题并组织语言作答,是阅读理解中难度系数最高的一类。在此,笔者选取了几类最常见、最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分析。

1.提炼概括类

(1)关注“哪些”“依次”“分别”等词,表达有序。

例如在《忆读书》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在答题的时候要做到不漏不乱。依照课文出现的顺序,加上序号分条列举不失为好办法。可以这样回答第一问:

答:冰心回忆了自己如下的读书经历:

①七岁时自己读《三国演义》,因为对舅父讲《三国演义》无限期待。

②读了《水浒传》,觉得书中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荡寇志》中的人物则没有个性。

③十二三岁读了《红楼梦》,兴趣并不大;中年后再读,才理解其中滋味。

(2)关注概括的范围。在提炼概括这类题目中,有对语段的概括,有对文段的概括,还有对全文的概括。

在对语段进行概括时,可以从语段中直接摘录关键句,然后去掉修饰性的词语,使表达更简洁。

在对文段和全文进行概括的时候,都有一个累加和串联的过程,把小单位的概括串联起来就是下一级的概括内容。

2.体会感悟类

针对文中人物的说法或者做法,要求“你”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者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或者说说你受到的启发。在作答这类题目时,无论是体会、理解或者启发,都应该紧紧围绕文中人物的具体说法或者做法来谈,同时我们答题时所选择的立场一定是作者的立足点。

在《读书再读书》一文中,有一道结合文中说法谈理解的题目。

“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在作答这道题时,我们不仅要结合前文中谈到的读书的好处,并重点关注作者在写这句话时的归属——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作答这类题目,一定不要脱离文本,脱离作者的话语体系。

3.比较异同类

这类题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同一文本内进行对比,一类是两个或以上文本的对比阅读。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1)课文分别描述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鸟的天堂》)

(2)读下面的句子,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 - 26厘米,尾长15 - 21厘米,体重300 - 400克。

松鼠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巢以树的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松鼠》)

对比发现,题(1)是文本内进行的对比;题(2)则是两个文本的对比阅读,要求关注表达上的不同。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比较的是什么,是相同还是不同的地方。第二在不同点的比较上,除非题目如题(2)般已给出了限定,不同点的角度肯定不是唯一的,就如题(1) -般。

本文以真实出现的问题为导向,从题目设置人手,分类探究每种题型所蕴含的思维成分和答题范式,希望为学习者的分析、综合.评价、创造能力的进阶形成一股有效的推力。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减负增效阅读理解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轻摆渡,济江川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作文教学分层分组策略探究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