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路径选择与实践

2022-10-14莫燕平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劳动

莫燕平,薛 桥

(1. 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 电气系,江苏 镇江 212028; 2.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系,江苏 镇江 212134)

劳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和劳动素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有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实践依托,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工匠精神来源于劳动实践,是对劳动实践中职业精神的凝练和升华[1]。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技能技术型劳动者和未来工匠的摇篮,加强劳动教育,大力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质在于引导广大教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全面的育人观,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厚植校园工匠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主阵地作用发挥还不明显,缺乏比较完善的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导向、以评价为关键、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协同联动不足。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各主体之间协同培育,目前不同培育主体还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1.2 原因分析

对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部分企业忽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的培育,甚至存在轻视一线操作岗位从业人员的现象。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缺乏认识,认为工人没有地位。部分高校重专业培训、轻日常熏陶。部分学生未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部分“80后”“90后”宁可坐办公室收发报纸,也不愿到车间当技术工人,更难谈得上有“工匠精神”培养的自觉。崇尚技能、推崇工匠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

2 培育方案设计与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马克思的劳动教育理论基本内容为指导,建立并完善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学科体系,包括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机制,营造以弘扬工匠精神为载体的育人管理机制、引领价值机制、文化社会氛围,探索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路径(见图1)。

图1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路径

2.1 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

2.1.1 加强价值观教育

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成立德育工作小组,建立德育网络,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通过主题班会、德育课堂、国旗下的讲话等各种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举办“工匠精神进校园”事迹报告会,开展“学做大国工匠学生说”活动,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爱岗敬业、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信念[2]。

2.1.2 探索劳动课程实践模式

劳动教育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围绕专业特点,聚焦专业课程目标、过程、评估等重要环节,形成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出版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育相结合,建立学生劳动实践训练基地,让学生在实习企业中接受体验式教育和实践教育,真实感受企业的职业文化,培养劳动精神[3],增强学生企业员工角色意识。

2.2 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体系

2.2.1 建立德技并修育人机制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标准、执行、检查、总结”四维一体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德育学分制度,通过学生德育学分制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全面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模式改革,经常开展各专业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根据专业特点,针对专业核心技能、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开展涵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与国家或行业大赛赛项接轨的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竞赛检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奠定基础。

2.2.2 建立“教师与师傅”一体长效培育机制

开展教师职业能力大赛,通过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说课”竞赛、课堂教学竞赛、实践动手能力比赛,营造“学生比技能、教师比教学”的氛围,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建立学生专业社团,每个社团安排一位导师和若干名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聘请民间技艺大师建立名师工作室,开设选修课,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学习技术技能,让优秀传统工艺得以继承和发扬。开展“工匠精神”讲坛活动,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名师深入教学一线进行技术教学,提高学生技术技能。

2.2.3 建立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体系

健全评价资源运行平台是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有效保障。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结合生产实际,依据职业标准对省级试题库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建立健全技术资源使用反馈机制,实现技术资源不断更新完善。通过发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用,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积极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3 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

2.3.1 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课程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专题教育,改变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联合企业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以成长档案的形式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过程的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要加强督导和质量评估,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将劳动教育督导检查结果及时公开,作为被督导部门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参考依据。探索并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3.2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人文环境营造是推进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保障,要加强人文教育,渗透“工匠精神”。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将各种学习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文体艺术节、校园开放日、学生成人礼、国学讲座、诗词诵读等活动,成立文体类、插花园艺类、电气维修类社团,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4]。

2.3.3 营造社会氛围

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以“精益求精、创新创造、执着追求”为新内涵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加大激励力度,让更多职工投身技能提升实践,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实践及成效

3.1 建立产教融合机制

企业作为重要的育人主体,应主动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5],在岗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双基地、双师型、双证书”机制,着力打造具有现代化教学、生产双重功能的“双基地”。要大力开展“校企互动双师能力培育工程”,为提高“双师”能力搭建平台,通过企业学习、考察实践、人才引进等方式,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3.2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

高职院校要坚持围绕产业链构建教学链,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引入工匠大师打造综合性人才培育平台。要加强与工匠大师的合作共建,通过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技能大师为专家导师等方式,让工匠大师直接参与专业建设、课题研究、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竞赛技能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笔者所在学校与工匠大师共建协同发展平台,建设“镇江市技能大师产业创新园”,以入驻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体,以原有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补充,搭建线上、线下公共技能服务平台,形成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培育新模式。

3.3 建设线上融合教育云平台

线上培训能够打破地域、时空限制,有效解决职业技能培训过程管理难、培训资源分布不均衡、培训难以普及等问题,能够提升培训覆盖面和针对性[6]。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资源应用模式,充分利用云计算、智能终端、信息安全等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打造集“学、练、考”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实现职业教育、技艺传承、企业培训、技能竞赛融合发展。

4 结束语

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合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形成合力,把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成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关键抓手。以实践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持续提供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