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楼土司衙署建筑初考

2022-10-14张国惠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斗拱土司样式

张国惠

(文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纳楼土司衙署位于云南省滇东南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坡头乡回新村,它与云南省滇东北的乌撒土司衙署、四川省的水西土司衙署成为西南三大彝族土司衙署[1]。纳楼土司衙署“1993年11月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经国务院审批,回新纳楼土司衙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纳楼土司衙署承袭统治历史长达五个多世纪,辖区号称“三江八里又三勐”①,辖区主要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傣族、瑶族、汉族等。经实地考察,纳楼土司衙署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其气势宏伟,威武森严,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具浓郁民族特征及本土宗教特征。土司衙署建筑布局使用功能主次分明,结构严谨,院落相连相通,装饰木雕精工细镂,格调典雅,具有传统官式衙署的建筑特点,又有本土彝族住居建筑风格,是研究滇南汉彝传统建筑文化及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例证。

一、历史背景概述

(一)纳楼部族

纳楼,彝语意为黑虎,部族为黑虎族,据当地民间相传:“纳楼土司远祖是黑虎所生,所以大堂之座位上垫虎皮,出征时,先誓师祭祖,土司披虎皮,兵卒穿黑衣,军旗黑色,都要反映穿虎皮敬虎尚黑之特点”。纳楼部族,以步头(现建水地区)为集散地,族人定居于弥勒、开远、石屏、蒙自、个旧、金平、元阳、绿春、越南以及老挝等地。

(二)纳楼土司

纳楼部族是云南众多少数民族部落中比较强盛的部落之一。纳楼部族首领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协助段思平推翻杨干贞政权、建立大理南诏国有功,因此势力从管辖方圆数十里的范围扩张到整个建水南部,成为滇南“三十七蛮部”中较为强盛的“乌蛮”部落。南诏统一“三十七蛮部”后,纳楼部族隶属于通海都督府。至此,纳楼部族不断发展壮大,正式成为统领滇南地区的土官土司。土司滥觞于秦汉,中经魏蜀吴三国与东晋南北朝,雏形于唐宋,完成于元朝,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残存于民国,消失于新中国。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巩固边地疆域不可缺少的政治制度,在历史封建王朝时期具有积极的作用,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便于管理及疆域统一,在边地疆域设置土司一职,由当地少数民族部族头领担任,土司在政治上受中央王朝控制,但在本土区域却具有“生杀予夺”的司法大权及独立的地方军、政、财的控制权。土司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同时也是中央王朝认同的边地疆域最高统治者,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成为传达中央政令,传播中原传统汉文化的纽带,是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

纳楼部族,元代为千户,后分为两个千户,隶属于临安元江等处宣尉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朝廷授予“纳楼茶甸副长官司”职后,军事实力日趋鼎盛,辖区跨红河南北两岸,曾一度管辖至今越南境内。辖地“东至墨江交趾界六百里,南至元江直隶州界四百里,西至石屏州云台里界一百里,北至府城南关纸房铺八十里”,辖区广,权势大,成为中国西南三大彝族土司之一。清光绪九年(1883年),因纳楼土司普永年死,子普卫邦夭折,族人为争袭土司职位械斗不止,自相残杀,造成社会动荡。临安知府为缓和其社会矛盾,同时也为限制纳楼土司日益膨胀的势力,报经时任“云南临元澄江等地方控制土司守御总镇都督府著勇巴图鲁邓”批准,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将纳楼司地析为四土舍。长舍普卫本居吉祥寨,辖乐善、永顺二里兼三勐地区;二舍普文礼居西底,辖安正、崇道二里;三舍普应元居官厅,辖复盛、敦厚二里;四舍普应龙居牛角寨,辖太和、钦崇二里。②

二、纳楼土司衙署建筑

纳楼土司各舍在滇南不同地方建立各自辖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和司法审判权并先后建盖各舍衙署。经实地勘察几个现存纳楼土舍副长官司署遗址,一个在元阳七星寨、凹子(即马街)、一个在元阳芭蕉岭村、一个在建水官厅、一个在建水坡头回新村。其中回新村纳楼副长官司署衙门保存最为完整,本次着重对回新村纳楼土司署衙进行考察与研究记录。

回新纳楼土司衙署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衙署筑于地势险要的红河大峡谷峭崖之巅,衙署建筑由传统四合院形式院院相连,整个建筑群布局前后左右中轴对称,吸收了传统官式衙门的建筑特点,融合了本土民居及本土宗教的建筑风格。外部空间构筑形式、形制和规模体现了整个建筑群的等级地位,内部空间为典型四合院落构筑,后院结构为滇南民居跑马转角楼样式构成,整个四合院落房屋檐檐相连,楼道连贯相通,楼宇廊柱雕刻装饰独具地方民族特色。衙署建筑四角由四座碉楼防护,整个衙署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装饰格调肃穆典雅。

(一)回新纳楼土司衙署建造形制

古建筑按主人身份地位、社会等级有严格的建造规模和形制,是周代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具有封建社会等级特征的重要典章制度之一。古建筑从其建筑规模、屋顶、台基、踏道、面阔间数、斗拱、彩画纹饰、色彩、门钉等建筑构造进行区别。

回新纳楼司署建筑规模较大,总占地面积2895平方米,建筑面积2951平方米,坐北朝南,建在约1.6米高的石台基上,衙署大门为坊式圆形拱卫大门,门前有演练场,与门前长10余米、高6米、厚1米余的照壁相呼应,围成200平方米左右的演练场,衙署周边筑两道石砌护墙。东西南北四角设防御碉楼两两对峙,属典型的三进四合院落,计有房舍70余间,分前院、正堂、后院,中轴左右对称,建有厢房、书斋、耳房等。司署前院为公房,设有牢房,正厅为公堂,设有土司宝座,是土司审理案件事务的地方,后院为土司与女眷起居之所。衙署整体形制为传统官式建筑,构筑装饰样式融入本土民族民居建筑特点。其布局统一严谨,集官署、住宅为一体,极富地方民族特色。

(二)回新纳楼土司衙署建筑堪舆

传统古建筑受《周易》宗法礼制影响深远,特别是大式建筑宫殿、庙宇、官署等建筑模式皆受《周易》哲学思想的渗透。纳楼土司衙署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衙门,在建造及装饰中充分体现了《周易》儒玄二重性的建造模式。一方面以儒学礼制制度作为建筑布局理念,另一方面以玄学思想唯心论作为建造主旨,在选址、方位朝向上很讲究,以藏风、得水为条件,选择具有生气的吉利地址,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可助屋主的运势与前程。

古建筑择地讲究“坎宅巽门”的吉位。纳楼土司衙署建筑分为三进四合院落,由房屋和墙合围,左右扩展构成整个建筑群。衙署大门处于正院中轴之上,开于东南向,正是“坎宅巽门”的布局。在《易经》八卦图中,门位于东南向,“巽”位,有“青龙”、五行中为“风”,风在自然界中具有运载之力,象征一帆风顺,寓意“腾龙顺风,纵横驰骋”之意,正房位于北,“坎”位,五行中为“水”,寓意财运通畅,源源不竭,另古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极为怕火,有避开火灾,祈求平安的意思。纳楼土司衙署建筑房屋院落功能划分明确,以甬道、圆拱通道门分隔前后各院落,形成外主政,内居人的建筑布局。整个院落装饰风水中依传统园林“直生煞、曲生幽”的观念布置,前院正堂装饰严谨威武,设公堂,中庭宽敞,装饰优雅,设有雕花影壁、置鱼缸,花台种植花木。后院合院正屋土司居住,东西厢房跑马转角楼供内眷居住,整个院落装饰华丽,氛围祥瑞。体现了传统建筑“内外有别、尊卑有别”的儒家思想。

(三)回新纳楼土司衙署建造外部形制特征及内部构造装饰

回新纳楼土司署建筑外部样式为青瓦白墙、青砖墨柱、重彩金碧、富丽威严。风格属典型传统官式衙门的建筑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融合的多元建筑文化风格。

外部形制特征,从外部形制特征顺序可分为屋顶、屋身、立柱、门、台基与踏道等部分。

1.屋顶:传统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变化多样,比较常见的主要有庑殿式、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 卷棚顶,各屋顶样式又有重檐顶与单檐顶之分,重檐为最高等级,单檐次之。纳楼土司衙署建筑屋顶建造有歇山顶、硬山顶,还有本土民居常见的土掌房平顶。衙署合院的主要房屋与碉楼的屋顶使用硬山式人字坡顶,少数侧院耳房采用土掌房平顶。大门门楼使用歇山顶样式建造,但由于其后有一面高于屋顶的照壁,所以门楼歇山顶与传统样式略有不同,门楼采用三开间台叠式半坡面歇山顶建造,三条正脊直接贴于照壁墙面,各条垂脊沿正脊而下,戗脊挑出飞翘的檐角。四个飞翘的檐角与左右两边的影壁顶形成层层递进飞升的样式,使整个门楼灵动飘逸,神圣肃穆(图1)。

2.屋身:纳楼土司衙署,屋身采用石砌墙基,墙体结构使用青砖堆砌,墙体运用土坯银包金做法粉饰白墙,白墙装饰中,影壁、门墙等还做包框墙装饰墙体,包框墙有硬心包框和软心包框两种装饰样式。软心包框墙的主要特征是,边框用图案砖块压边,壁心做成白色素面或装饰“福”“寿”“平安”等吉祥字面。如大门位置的八字影壁就是典型的软心素面包框墙装饰。硬心包框墙的主要特征是,用磨砖对缝斜摆贴做成壁心,边框用图案砖压边,有的还在四角嵌入精美角花装饰等。如房屋槛墙等装饰便使用硬心包框墙(图2)。

图 1 纳楼土司衙署

图 2 硬心包框墙

3.开间:指房屋横向的面阔间数。由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叫作间。开间的数量与建筑的等级有关,开间数量越多等级越高。故宫太庙面阔十一开间,九开间的大殿只有皇帝的大殿才能使用,王公贵族的建筑大门开间面阔三间,后堂不可超过七开间,百姓建屋正房不能超过三间。纳楼土司衙署建筑大门面阔三开间,后堂三开间。

4.立柱:纳楼土司衙署房屋檐柱、金柱均采用瓜楞式鼓形柱础支撑圆柱,山柱、角柱、廊柱均采用方形柱础支撑圆柱。檐柱、外金柱、角柱、廊柱柱头着彩画,柱身漆黑色柱装饰,内金柱、内角柱通漆红色柱装饰。

5.门:传统古建筑门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供人出入和防卫,门的形制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也是社会地位和官级品阶的象征。门从造型、结构、装修雕刻等都集中体现了建筑的等级。纳楼土司衙署大门属于高等级屋宇式门楼,中悬匾额“纳楼司署”,两边楹联分挂“九重锡龠传金碧,五马开基至汉唐”,整个大门气势宏伟,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府式三间,两边退台设双坊影壁,双坊影壁下设束腰须弥座,中间立两根彩饰檐柱,门洞为三间一启圆形拱卫大门,在古建筑中等级地位低于大式建筑五间三启大门。前部屋顶为三间连檐半坡面歇山顶,顶面斜度陡峭高耸,四翼飞翘舒展,出檐较小,檐下角斗、檐柱斗拱各两攒,凤、象、龙的形象装饰,补间铺作采用彩绘檐板装饰。后部设高于前部屋宇门楼的照壁,照壁使用硬山正脊顶,正脊平直,翼角稍翘,檐下饰双层齿形砖。照壁正面中部装饰道家阴阳八卦图案,两边装饰角花图案,左右留有瞭望窗口,整个造型中规中矩,严谨气派。这样的建筑风格独特,既尊儒家等级礼仪制度,又融入本土民族宗教气息,样式别具一格。

6.台基:古建台基的基础做法大约定型于清代,其作用主要以防水避潮、稳固基础、显示建筑等级标志等,传统古建筑尊于礼教,重于等级制度,建筑“以高为贵”,《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3]。《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公侯以下,三品以上房屋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至庶民房屋台基高一尺”。古建筑台基的样式分为平台式和须弥座式,台基包括台明和埋深两部分,地面之上柱脚以下砖石包砌的可见部分为台明,埋于台阶地下的为砚窝石,砚窝石埋深做法起到承基的作用,可承载和抵抗整个石阶之推力。纳楼土司衙署台基属于平台式,包砌材料为砖石堆砌,台明遵循“下檐出”小于“上檐出”的建造规定,留出必要的“回水”(图3、图4)。

图 3 台基

图 4 回水

7.踏跺:古建筑连接台基的台阶称为踏跺,宋称踏道,清称踏跺。踏跺主要起到通行的作用,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之一,常见样式有“垂带、如意、御路、礓碴”等踏跺样式(图5)。

垂带踏跺由两块条石斜置连接台基到地面置于台阶两边,这两块条石称为“垂带石”,下面放置象眼石和砚窝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有的略高于地面,有的则采用埋深的办法下埋齐平地面;如意踏跺不做垂带,台阶踏步条石布置于左、中、右三个方向,行人可由三个方向上下,一般用于园林建筑或人流量比较大的建筑出口;御路踏跺见于宫殿、庙宇等大式建筑,铺设御路的石料都是较为珍贵的汉白玉或大理石,表面还要雕刻精美的云、龙纹样。常与台阶形踏步组合在一起使用,这种台阶坡度比较缓,用于行车之用。如北京故宫重要的宫殿前后台阶中间就是御路,如太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宫殿;礓碴就是有锯齿形斜面的坡道,清式规定坡度为1∶3,可步行 ,也可车行。宋时称作墁道,清称礓;还有一种样式为丹墀踏跺,用于最高等级的建筑物,见于皇家建筑、孔庙大殿等,丹墀样式踏跺中间有一条与两边垂带相平行的斜坡,上面雕刻有云龙图案,人走两边踏步。纳楼土司衙署正阶踏跺属于垂带踏跺,檐前台明两条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正阶垂带踏跺13阶,因而三角象眼石较大,包砌做法规范整齐。

图 5 踏跺样式

8.斗拱、彩画

斗拱:斗拱是古建体系中独有的构件,是古建筑特有的形制,既是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于一体。斗拱分为外檐斗拱、内檐斗拱、平座斗拱,各区域斗拱种类不同,功用及形状也不同。位于柱头位置的称为柱头科斗拱、位于角檐位置的称为角科斗拱,位于柱头与角檐之间的斗拱称为平身科斗拱。纳楼土司衙署建筑斗拱装饰雕刻繁复,极富地域建筑特色。

纳楼土司衙署大门三开间外檐正间柱头置柱头科斗拱两攒、次间角檐柱头各置一攒角檐斗拱,柱头与角檐之间无平身科斗拱,采用镂空雕花檐板装饰。柱头科斗拱置莲花宝盆斗,呈托八角心点散开的八角拱,各拱分别雕刻祥龙、鸾凤、金狮、如意等形象。角檐斗拱置于平板枋之上,四方形平斗,呈托雕刻如意、吉象等瑞兽形拱。这种八角心点散开,且各角雕刻瑞兽的斗拱构造样式与传统斗拱样式构造差异较大,传统斗拱的斗、拱、翘、昂各构件除了构件本身的基本形制外,没有过多的雕刻装饰(图6)。

图 6 斗拱

彩画:传统清代建筑彩画主要有五大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吉祥草彩画和海墁彩画。和玺彩画主要用于清官式最高等级建筑的彩画,以龙、凤纹及祥云装饰为主,见于故宫太和殿。其次为旋子彩画,以旋动的三层以上旋花图案装饰而得名。苏式彩画在官式建造装饰中没有和玺和旋子彩画应用得多,但在官宅和富商私邸园林建筑中运用较广,其特点是装饰题材图案形象变化丰富,有故事中的人、神形象、有植物花卉形象、有飞虫鸟兽形象,还有带故事性励志图文,装饰样式贴近自然、突显文人之风雅。纳楼土司衙署梁枋斗拱彩画装饰从色彩到装饰形象都没有传统严肃的官式等级样式,而是以样式活泼、图案丰富的苏式彩画为基调,融合本土民族色彩装饰样式建造,其画面充满情趣,极富民族特色,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格。斗拱主色调以青色祥云纹烘托主体形象,梁枋、雀替彩画以牡丹、祥云纹装饰,枋心绘制水墨山水画装饰(图7)。

图 7 彩画

纳楼土司衙署遵循传统古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原则布置,前院、后院、侧院内部构造布置以实际功能、休闲娱乐等各区域分区,运用木雕、石雕、书画、织绣、家私陈设等多种样式材料来布置。内部构造装饰装修中正堂最为隆重,正堂是封建礼制渗透最为浓重的空间,一般家庭都设有供奉天地国亲师之位的神龛,也是会宾聚友的重要场所(图8)。

图 8 后院

纳楼土司衙署正堂面阔三间,正堂内部构造在装饰布置较为严肃,充满王权,是日常办公审案的公堂,集中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和本土王权,梁柱装饰为红色调,主位设土司宝座,宝座呈坊式装饰,分别由顶、斗、画坊和垂花组成,整个宝座就像一顶金冠,上端顶额塑三条半浮雕金龙腾云驾雾环绕于香亭,寓意势力与地位至尊,江土稳固之意。两翼分别雕刻两只金凤,由此衬托出纳楼土司依附中央皇权在此建功立业成为一方土司的地位(图9)。

图 9 正堂

图 10 碉楼

(四)碉楼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及发展与地域环境、历史社会治安因素密切相关,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例证之一,人们对其居住环境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安全意识行为及防范手段,为防匪、防盗,碉楼处于主体建筑的前后左右的关键位置,其高于一般建筑,居高临下以发挥防御功用;碉楼墙体坚固厚实,开设有射击孔和小口窗,设铁栅和窗扇,可防匪盗凿墙或火攻。

纳楼土司衙署四围设防御碉楼,碉楼层高三层,顶部为人字坡瓦顶,四角飞檐上翘,墙体白粉装饰,二层三层为土坯“银包金”做法,下层为石砌圆拱门通道,可供行人通行。碉楼设有瞭望窗口和射击枪孔。射击孔洞外小内大,外小利于保护守卫士兵安全,内大有利于守卫从内部观察敌情,从而准确射击。这样的设计有效防范敌人进攻。今从墙体上看,还可辨认出斑斑点点的弹痕(图10)。

三、结语

回新纳楼土司衙署建筑融合中原汉“儒”思想文化与本土民族建筑文化,本土“道”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风格,这种融合的多元文化深入民众骨髓,成为本土民族从宗法观念、住屋建筑、民族文化、日常礼仪、道德等都富有地域民族特有的秩序化和规范化色彩。回新纳楼土司衙署为滇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少数民族土司衙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土司制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

注释:

① 三江指红河、藤条江和李先江;八里指永顺里、乐善里、安正里、崇道里、敦厚里、复盛里、太和里以及钦崇里等八个行政区;三勐则包括内三勐的上勐、中勐和下勐,以及外三勐的勐蚌、勐赖与勐梭(其中中勐、下勐和外三勐属今越南莱州辖地)。参见柯治国:《雄踞南滇的纳楼土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② 《纳楼四土舍碑记》,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立,存于建水官厅镇普氏宗祠。

猜你喜欢

斗拱土司样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说不完的斗拱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民居趣读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蚕食系列之斗拱》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