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驱动下的企业开放式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fsQCA 方法的组态效应分析

2022-10-14梁玲玲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互补性开放式领导力

梁玲玲,李 烨,陈 松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418;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1 研究背景

《2021 埃森哲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平均得分由2018 年的37 分上升至54 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攀升。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企业管理和创新过程,逐步颠覆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流程和创新模式[1]。数字技术的强链接性和收敛性颠覆了传统的产业形态,突破了地理邻近性依赖度较高的传统产业集群模式,逐步向虚拟网络集聚方向演化,模糊了产业边界;自生长性重构了企业创新过程[2],缩短了创新周期的同时提升迭代速度;可重新编程性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速度,增强了企业自我更新和与利益相关者交换资源的即时性[1,3]。数字技术的量子跃迁和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步搭建起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赋能需求和“破茧重生”的痛苦[4],“数据孤岛”、索洛悖论和路径依赖等问题也是企业数字赋能过程中的巨大阻碍。戚聿东等[5]通过文本挖掘发现数字技术的引进有利于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增加了管理费用率,从整体上看数字化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陈欢等[6]通过对江苏省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索洛悖论在中国是存在的。具体而言,面对数字赋能,许多行业都出现了数字化的标杆企业,例如德恩精工、美的和华为等企业的数字赋能成功经验等。基于数字技术的弱边界性、开放性、即时性和强互动性等特性,开展基于数字技术驱动的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4]。数字赋能企业开放式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企业自我变革过程,是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如为赋能手段,由内而外引发全方位变革,颠覆企业创新流程、行为逻辑和生态网络,重塑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网络地位[7]。显然,在数字赋能过程中,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仅凭数字技术是无法推动开放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管理、互补性资产、企业领导力等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条件与制度逻辑差异等外部政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企业数字赋能等多重前因如何影响开放式创新绩效?影响路径如何?这是本文想要回答的两个理论问题。

首先,现有文献研究方法多为案例研究和净效应相关分析研究,较少考虑数字赋能的复杂影响路径和非对称因果关系。例如,阳银娟等[8]认为数字技术从运营数字化、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和数字化企业文化三方面帮助企业重塑创新优势;张振刚等[9]认为数据赋能通过连接能力、智能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企业绩效;黄节根等[10]利用沪深A 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池毛毛等[11]认为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魏琪瑛[12]通过研究2001—2016 年美、英、中等13 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发现,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大于实物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利用ICT 投资的数字红利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索洛悖论(又称“生产率悖论”)在中国不存在或已摆脱。

其次,现有文献得出的结论存在许多矛盾。上述文献均认为数字技术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然而,许多学者持相反的观点。Solow[13]认为“You can see the computer age everywhere but in the productivity statistics.”即企业在数字赋能方面投资递增与生产率递减同时存在。Carr[14]认为资源的战略性和重要性关键在于它的稀缺性而不是普遍性,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数字赋能遍布各行各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遍性和商品化已使其不再提供竞争优势[15]。Srivastava[16]通过引入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哈耶克的心智模型和班杜拉对学习的解释,通过构建认知路径依赖模型对137 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信息技术(IT)机构在IT 投资和创新生产率之间起中介作用。

另一方面,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也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企业所处行业、地区及企业自身的异质性和制度逻辑的复杂性也要求企业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标杆企业数字赋能创新绩效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改良和价值融合,更有利于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数字赋能的即时性和强链接性并不能帮助企业在开放式创新价值网络中树立企业领导力甚至过度的连接和触发会弱化企业边界性,造成收益和产权分配不明,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领导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知识产权管理树立了企业知识和技术的专属性[17],强化了组织的边界,增强了企业合作行为规范,提高了开放式创新的收益分配合理性;企业领导力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通过对其他参与主体的主导和影响,强化价值网络集聚度,对开放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互补性资产也在多维度为创新成果商业化提供基础保障,对开放式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认为,针对数字赋能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作用路径和赋能非开放式创新的作用路径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在实施数字赋能行为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推动企业赋能过程的平稳开展,降低内外部赋能阻力,促进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来自210 家不同行业企业的一手和二手资料,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并结合制度理论,分析了数字赋能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希望能为企业创新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文献回顾与整合

关于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以下6 个方面:

(1)数字赋能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张明超等[18]认为数字化赋能主体为员工和顾客,数字化能力由分析能力、连接能力和智力能力构成,数字化赋能通过对员工和顾客进行赋能,提升了员工能力,授予顾客权力,增强赋能主体的数字化能力从而帮助企业满足需求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大规模定制技术创新。缪沁男等[19]认为服务型平台的数字赋能方式遵循“协同赋能—生态赋能—场景赋能”的逻辑规律。赋能为企业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许多风险和挑战。周青等[20]认为从宏观视角看,数字化装备水平与区域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过度的数字化装备水平增加了资源冗余度和资源成本,减少了创新绩效贡献度。黄节根等[10]通过对不同行业企业数字化水平的分析认为数字化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行业差异影响较大,数字化水平的提升速度过快时,提升数字化水平的编辑成本会随之上升。戚聿东等[5]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平稳运行的系统,引入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特性会增加系统不确定性,从而使系统缓冲成本和适应成本增加。蔡莉等[21]从创业视角认为数字技术的开放性加大了信息不对称度,平台企业的资源获取宽度和深度远大于创业企业,同时也威胁了组织合法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容易导致道德风险。上述风险和挑战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企业面对数字赋能举棋不定,很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仅仅停留在买设备、买机器人的阶段[22],管理者对数字赋能的认识十分浅显和机械化。本文认为数字赋能是指企业以“工业4.0”背景下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手段,重构企业基础数字设施,引发技术、业务、管理等的全面变革,由内而外调动企业经营管理的主动性,进而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组织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方法以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快速变化进而取得竞争优势的过程。赋能是一个可持续的系统化过程,风险与收益并存,企业的赋能过程也伴随着赋能风险和挑战,组织应充分发挥组织学习能力,感知数字化浪潮的机会与威胁,制定与自身发展阶段相符的数字赋能战略,规避数字化转型陷阱,防止陷入索洛悖论,提升组织韧性和组织适应性。

(2)互补性资产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1986 年,Teece[23]率先提出互补性资产的概念,他认为,与企业核心资产不同,互补性资产是指在创新成果实现商业价值过程中所必需的生产、营销、售后服务、供应链等辅助资产。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互补性资产是企业进行创新行为的重要支撑[24],企业可以利用创新生态系统中其他主体的辅助技术补充和优化企业自身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企业在价值链网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25]。彭新敏等[26]则从互补性资产和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角度指出,互补性资产通过缓冲机制、管道机制和棱镜机制分别在后发企业初创期、转型期和超越期动态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欧阳桃花等[27]通过对软件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科学协调和分配新技术和商业化所需要的互补性资产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成功的技术变革的关键因素,互补性资产有利于技术变革跨越“死亡之谷”实现商业价值;林志杰等[28]从数据角度出发,结合互补性资产理论认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通过与其他传统生产要素结合,帮助企业获取、使用互补性资产,提升互补性资产生成效率,推动数字经济创新。

(3)企业领导力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随着开放式创新网络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虚拟产业集聚现象的涌现,产品同质化、工艺和技术标准化与企业合作网络的协调演化使得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非对称关系愈发明显,催生了许多平台企业、领导-追随型企业,市场竞争方式悄然向网络竞争转变,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在基于传统合作网络资源交换、信息流动和能力互补的合作基础上建构了企业领导力的重要影响机制[29]。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创新网络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往往掌握着大量优质资源,企业领导力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梳理文献不难发现,宏观上学者大致把企业领导力划分为3 类:平台领导力、核心企业领导力和企业间领导力[30]。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企业领导力进行了深入探究。谭红军[31]从大数据在企业管理运营领域的应用角度,认为大数据时代的企业领导力主要有数据挖掘力、数据决策力、资源整合力、员工激励力和风险把控力等五要素组成。杨从杰等[32]认为企业转型情境下成长期企业转型组织领导力由战略能力、人才能力、组织能力、把握能力和学习能力五力协同发挥作用。吴昀桥等[29]通过案例研究方式从网络建构视角下探究了核心企业通过建立正式权威,树立技术、平台和制度层面的领导力,同时动态网络权力配置有效协调和维系了创新生态系统。谢永平等[33]人认为影响技术创新网络核心企业领导力的主要因素是知识资源、网络能力、网络结构和领导者特质,核心企业领导力在创新网络中具有协调资源、知识共享、网络优化和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

(4)知识产权管理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即时性和强链接性模糊了企业边界,拓展了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渠道,同时合作网络和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网络权力和领导力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愈发凸显,引发了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单边路径依赖性问题[29]。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知识产权管理的表现形式更具多样化。知识产权管理一方面在保护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在开放式环境下,知识产权管理更多地关注知识流动、技术转移和第三方中介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创新网络中的资源冗余度,加强跨界融合,增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力[34]。李西良[35]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和项目管理领域的成熟度模型构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熟度IP-3M 模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规范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而进行的知识产权开发、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活动[36]。杨武[37]认为知识产权管理是帮助企业融合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关键。王黎萤等[38]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数据分析,从网络特征差异视角分析了专利合作网络正向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专利合作行为的方式重塑专利合作网络从而提升创新绩效。

(5)制度逻辑差异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生态系统参与主体非对称关系的演变和企业领导力的转变可能存在制度及背景的冲突,引发合法性、小企业单边依赖性和大企业转嫁内部成本等问题[39]。制度逻辑是指能够塑造行为主体认知和行为的正式制度(如法律法规等)和非正式制度(如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North[40]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下有效率的产权结构可以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市场效率;组织社会学的代表人Scott[41]认为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存在明显区别,制度环境是制度性部门以详尽的规则和资格要求为特征的,如果个体组织想从环境中获得支持和合法性,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对于制度逻辑理论我国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涂智苹等[42]基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分析了制度逻辑和企业转型升级响应行为之间的关系;李宏贵等[43]从新创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技术逻辑和制度逻辑在新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发挥的不同作用,其中在新创企业创建阶段和成长阶段企业创新绩效主要由技术逻辑产生,在生存阶段企业创新绩效主要由制度逻辑产生;李宏贵等[44]则认为制度逻辑差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存在二元性,既有促进性也有抑制性,构建了制度逻辑差异下企业创新合法性模型。Wyrwich等[45]人认为在前社会主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受到高度秘密警察监视的创始人不太可能参与公司间的研发合作。创新绩效影响机理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创新绩效影响机理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模糊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区别于其他传统实证计量分析方法,模糊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更加侧重于对复杂因果关系组合的分析。本文选择fsQCA方法研究数字赋能开放式创新的路径和机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数字赋能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是多重前因要素并发的结果,fsQCA 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在处理这类问题上具有优势;

第二,因果路径的非对称性。数字赋能企业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不同前因要素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存在差别,fsQCA 方法适合解决因果路径的非对称性问题;

第三,路径等效性。企业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的路径可能有很多,不同前因要素组合下的不同路径可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殊途同归的不同路径,这也符合数字赋能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

3.2 样本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数字赋能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文本挖掘和二手资料分析共3 种方式收集调研企业相关资料。在2021 年12 月25 日至2022 年1月20 日,经问卷星平台和现场调研发放并回收问卷210 份,调查对象的分布和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调研对象特征

3.3 变量测量

3.3.1 结果变量

开放式创新绩效,参考了蔡宁等[46]和丁秀好等[47]的研究成果,从新产品开发、研发技术升级、专利申请量和外部合作项目数量4个方面进行测量。

3.3.2 前因条件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效度与信度,本文参考了前人使用并证明有效的度量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筛选与修改,具体设计如表2 所示。在问卷设计中,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度量。问卷回答人按1~5 进行打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 “非常同意”。

数字赋能,本文参考了池毛毛等[48]和肖利华等[49]关于数字赋能;Riley 等[50]、Christmann 等[51]和Marco 等[52]关于互补性资产;郝斌等[39]、吴昀桥等[30]关于企业领导力;饶远等[53]、池仁勇等[54]关于知识产权管理;邱国栋等[55]、Jacobsen[56]、刘娟等[57]人关于制度逻辑差异。

3.4 信效度检验

本文利用SPSS26.0 和SmartPLS3.0 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相比于其他结构方程模型软件,SmartPLS3.0 在处理非正态样本数据上更有优势,且更适用于探索式研究。信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各个潜在变量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 Cronbach'sα系数均处于0.6 左右,且组合信度CR 值均大于0.7,说明量表的各潜在变量测量信度符合要求。同时,根据各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6,且所有潜在变量的平均变异萃取量(AVE)均大于0.5,可以说明所有变量都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变量之间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VIF 值为1.981~2.725)。另一方面,本文使用SmartPLS3.0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结果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较好(SRMR 为0.081,NFI为0.624)。

表2 样本信度效度检验

3.5 数据校准

在进行必要性分析前,根据fsQCA 方法的步骤,我们将研究中的条件变量,包括数字赋能、互补性资产、企业领导力、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逻辑差异及结果变量开放式创新进行数据校准(将问卷得分数据转为0~1 的连续数据),我们采用分位数法为校准标准,完全不隶属、交叉点和完全隶属分别对应95%、50%和5%这3 个分位数。通过fsQCA3.0软件中的Calibrate函数将各变量进行校准,校准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样本校准锚点

4 实证结果

4.1 必要性分析

一致性是衡量条件变量是否为必要条件的重要标准。在必要性分析中,通常认定必要条件的一致性最低值需达到0.9 及以上(见表4)。由表4 可以看出,本研究所有的前因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未达到0.9,即单个前因条件变量不构成开放式创新的必要前因,然而这些条件变量可能通过组态方式对开放式创新产生影响。

表4 样本变量的必要性分析

表4(续)

4.2 条件组态分析

在完成变量校准和必要性分析后,运用fsQCA3.0 构建真值表,在数据设置阈值(频次阈值和一致性阈值)中,本文将频次阈值设置为1(Ragin等[58]认为,每个案例最多只有一个的隶属度分数大于0.5),一致性阈值指前因变量构型对结果变量的解释程度[59],本文一致性阈值设置为0.8。同时要求PRI一致性大于0.8,这意味着若PRI一致性(PRI consist)高于0.8,则开放式创新被编码为1,否则被编码为0。上述分析运行结束会得到3 类解:复杂解,即没有借助任何逻辑余项而导出的最小公式,其结果较为复杂;简约解,即借助于逻辑余项而导出的最小公式,且未对逻辑余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中间解,即仅借助于与现有理论一致的逻辑余项而导出的最小公式。通常认为,同时出现在简约解和中间解当中的前因变量称为核心条件,仅出现在中间解未出现在简约解中的前因变量成为边缘条件。因此,本文依据上述方法进一步探索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前因变量组态构型,表5 为5 种前因变量的组态分析结果,可将其归纳为“赋能-资源主导型”“产权-制度主导型”和“领导-网络主导型”。

表5 前因条件的条件组态分析

由表5 可见,数字赋能和其他前因变量协同联动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共有5 种等效路径条件组合构型,且各个构型一致性均高于理论临界值0.8,所有构型的原覆盖度均处于0.25~0.75 的范围内。同时,开放式创新的条件组合构型总一致性为0.918 579,均高于阈值0.8,这说明所有条件组态对开放式创新的解释程度达到91.86%。同时,开放式创新的条件组合总覆盖度为0.752 482,这说明5 种条件组合构型可解释75.25%的开放式创新样本案例,该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开放式创新进行组态分析。分析如下:

(1)E×CA×IPM(数字赋能×互补性资产×知识产权管理)该路径表明在开放式创新跃迁过程中,数字赋能、互补性资产和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条件起到关键作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基础资源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互补性资产逐步成为企业现有资源和路径与探索新技术、突破路径依赖的重要润滑剂,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过程颠覆。由于数字赋能企业资源和组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能力,数字赋能拓展和发展了传统的资源理论,在数字赋能时代,拥有了换道超车的可能性,就是因为他们无需经历长期痛苦的资源识别获取的过程。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使得互补性资产的易得性和匹配度大幅提升。二是,资源颠覆。由于产品和技术的更新迭代,过去许多优质资源可能早已经过时了,相反,许多冗余资源在赋能情境下实现了资源再生,甚至资源的定义由于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狭义的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区别,用户的行为和习惯也是企业的资源,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分析人的行为,从而提升系统整体效率,例如,成都“智慧眼”视频智能交通分析系统,通过对高速路况进行精确感知和分析,降低交通拥堵率。三是,创造新的价值缺口。我国企业商业转型的步伐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之间还存在巨大缺口[22],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缺口和潜在机会。关系租金理论认为,互补性资产是关系租金的重要来源[60],在合作联盟中互补性资产的协同演化效应有助于帮助企业把握机会窗口,创造价值。

(2)E×IPM×IDL(数字赋能×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逻辑差异)该路径表明在开放式创新跃迁过程中,数字赋能、知识产权管理和制度逻辑差异为核心条件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我国企业所有制度改革浪潮的席卷,制度逻辑差异为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共同研发和引进外资等开放式创新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产权划分不清、缺乏契约精神和机会主义倾向等。这些现实问题导致了开放式创新主体信赖关系的不对称性和契约不完全性,容易造成高价值知识产权流失。然而,知识产权管理这一正式制度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创新外部性的负效应现象更加突出和频繁,知识产权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内在化。同时,知识产权管理也解决了数字赋能带来的弱边界性问题,规范企业行为。

(3)EL×IPM×IDL(企业领导力×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逻辑差异) 该路径表明在开放式创新跃迁过程中企业领导力、知识产权管理和制度逻辑差异为核心条件起到关键作用。该路径中数字赋能变量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这表明在本文的调查样本有某些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尚不完善,这与我国数字化进程过半的实际情况相符。然而在5 条路径中有4 条路径均表明数字赋能是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的核心条件,这表明数字赋能在企业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中的关键地位。同时,该路径也表明,企业领导力作为非正式制度也为解决制度逻辑差异问题提供了创造性思路。知识产权管理作为正式制度缺少了对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度量,也容易造成合作联盟社会网络关系的不协调和信任危机,企业领导力作为非正式制度有助于形成关系型心理契约[61]。与交易性心理契约相比,关系型心理契约是企业长期情感和信任投入的结果,更能激发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网络链接性和对称性。

(4)E×EL×IPM(数字赋能×企业领导力×知识产权管理)该路径表明在开放式创新跃迁过程中,数字赋能、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条件起到关键作用。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分别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双元角度为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提供保障,该路径表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并不是互相冲突的,二者均是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的核心条件。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可以弥补数字赋能外部性所致的弱边界性,企业领导力维护合作网络的信任关系和稳定性,有利于企业之间形成健康的互利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知识产权管理从制度角度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激励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在维持企业边界稳定性的同时推动开放式创新路径的良性发展。

(5)E×CA×EL×IDL(数字赋能×互补性资产×企业领导力×制度逻辑差异)钟榴等[62]人认为随着互补性资源协同效应的深入和企业的动态发展,组织之间的锁定效应愈发明显,资源锁定和路径依赖会加剧企业对互补性资产的投入,一旦投入产出比不符合期望值,“红皇后效应”则出现了,这时企业无法通过竞争获得超额价值。数字赋能的即时性和易得性在颠覆企业传统资源路径和能力架构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开放式竞争,加剧了红皇后效应。该问题处理不当易造成资源冗余和恶意竞争,而企业领导力、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逻辑差异分别从不同角度削弱数字赋能的负面影响。

4.3 稳健性分析

本文借鉴了杜运周等[63]、孙国强等[64]对QCA稳健性讨论的经验,将一致性阈值提高至0.85,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开放式创新组态构型基本一致,仅对包含E×IPM 和EL×IPM 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原有组态路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补充条件,分别是IDL 和CA,不影响对结果的解释;此外,解的一致性、原覆盖度、唯一覆盖度和总覆盖度的变动幅度略小,本文组态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fsQCA 研究方法分析了多重前因变量对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的组合效应以及不同前因变量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

(1)数字赋能、互补性资产、知识产权管理、企业领导力和制度逻辑差异等多重复杂因果路径协同联动影响企业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

(2)互补性资产在数字赋能企业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中有重要的润滑剂作用。数字赋能通过互补性资产提升了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了合作企业之间的链接关系和锁定效应,对合作网络的稳定性有促进作用。

(3)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对开放式创新跃迁是一把双刃剑。数字赋能一方面打破了企业边界,促进知识共享和信息沟通,另一方面组织的弱边界性会提升知识产权泄露的风险,弱化企业在合作联盟中的话语权;制度逻辑差异一方面提升合作主体的多元性、知识和信息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新想法和创新点的迸发,另一方面制度逻辑差异也会造成企业认知的局限性,强化单边合作依赖度,降低合作企业双边 信任度。

(4)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领导力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促进开放式创新跃迁。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业领导力弱化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知识产权管理强化了企业边界的稳定性,划分了产权边界,有利于规避研发成果的流失;企业领导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普适性信任,提升开放式创新。

5.2 理论贡献

(1)揭示了数字赋能开放式创新跃迁的关键路径。数字赋能对企业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突破资源约束,增强异质性企业之间的连接性,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促进开放式创新。本文将互补性资产、知识产权管理、企业领导力和制度逻辑差异引入到开放式创新路径研究中,丰富了数字赋能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演进机制。

(2)本文从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利弊两方面入手,辩证探讨了企业开放式创新跃迁路径的复杂性和实现路径的多元性,任何一类单一的前因变量均非开放式创新跃迁的必要条件,开放式创新实际上是企业多种复杂前因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3)运用fsQCA 方法开展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数字赋能和开放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现有文献多关注数字赋能净效应分析的困境,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5.3 管理启示

(1)企业不能否定任一单独前因变量对开放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却也不能过于关注单一变量的成本投入,企业应关注多元前因变量的投入。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企业应注重数字赋能思维的提升,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开放式创新的机会保持敏感性,借助数字化技术、智慧化平台等赋能企业开放式创新,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应当把数字赋能认知从技术层面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数字赋能战略方针,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开放式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要学会合理利用现代化工具和数智化平台,要充分利用技术变革带来的独特优势,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数字化发展战略,通过数字赋能企业创新绩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企业应注意数字赋能和制度逻辑差异外部性的负效应,选择用合理方式规避负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需要关注自身多方面情况,不仅要考虑战略要求,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企业能力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在大力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要注重维护企业边界的稳定性,着重于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领导力和知识产权管理是保护企业创新成果,促进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关键要素。

(3)企业应重视互补性资产在数字赋能中的润滑剂作用,合理利用互补性资产,避免单边依赖风险。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应重视互补性资产来源的多渠道化,同时也要增强自身吸收能力和产业化能力,避免盲目扩张,面对高度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外部资源可能性,降低资源复合成本,识别并抓住机遇,促进开放式创新。

5.4 局限与展望

首先,本文基于前人的校准方法将前因变量的校准点依据设置为调研问卷百分位数,校准方法与实际判断隶属度标准有一定的偏差,且还存在其他复杂的影响因素亟待研究,未来研究可以基于不同视角,进一步探究数字赋能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其次,本文基于制度理论,将制度逻辑差异纳入数字赋能对开放式创新影响机制的范畴,仅探究了该影响机制的制度层面,未来研究可以从多维度、更全面地探究其影响机制;最后,研究样本来源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提高样本来源的地域多样性和广泛性,提升结论的稳健性和普适性。

猜你喜欢

互补性开放式领导力
我国教师领导力研究综述
基于YOLOV5与Raspberry PI及Arduino的视觉开放式智能机器服务平台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游戏元素分析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企业创新变革中的领导力研究
《领导力21法则》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
晨星开放式基金业绩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