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以“美化校园”为例

2022-10-14邹金伟

地理教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美化跨学科学科

陈 琳 刘 杨 邹金伟

(1.深圳大学附属中学, 广东 深圳 518054; 2.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01; 3.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广东 深圳 518101)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上,要求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1]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体,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2]主题学习应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探究,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目标。学习形式要根据学习内容适当选择,如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体现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一、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团队共同围绕某一开放式的问题,参与基于该问题解决的一个或几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在项目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分析讨论、探索创新、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等环节,掌握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项目式学习具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团队合作、便于学科融合等特点,具有如下特征。一为实践性,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二为深度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深度思考,达到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度理解与建构。三为综合性,现实生活情境复杂多样,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无法解决,学生必须有机整合各学科知识与技能,充分联系问题情境,建构一个认知网络、形成整体建构。四为物化性,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应生成可物化的成果。项目式学习主要包含以下要素:真实的驱动性问题,以真实世界中的情境作为锚点,让整个项目活动连贯、一致;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这个驱动性问题展开探究;学生运用多种学科工具、方法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学生最终产生可以物化的成果。[4][5]

二、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与课程方案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6]基本步骤包括:确定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确定驱动性问题,拆分问题链,确定子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步骤;制定标准,进行学习评价(见图1)。

图1 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步骤

三、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设计

1.确定主题

新课标要求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和内容主要选取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家乡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设计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中,列出了美化校园主题。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该主题立足学生需求,围绕学生触手可及的校园情境,聚焦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其爱校、爱乡的情感,培养主人翁意识。

从学生需求来看,初一学生刚步入新的校园,对校园环境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以校园环境为切入口,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其次,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地理,地理学科思维与能力尚处于初步建构阶段。地图是初一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创设以地图为主要工具的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此,本案例确定以“美化校园”为主题,面向初一学生,开展为期至少六周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2.明确目标

在进行“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学生需要先学会阅读校园平面图或者地图,能够在校园平面图或地图上计算校园各部分用地面积大小,用于分析和设计校园功能区布局。这就涉及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能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对学校或社区进行环境规划,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初中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中的“体验当地常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劳动”“定期参加校园包干区域的保洁和美化”。

将上述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进行整合后,确定本次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为:学生能够在校内的真实环境中,小组合作运用地理、数学、劳动、美术等学科知识,分析校园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尝试针对校园师生需求及校园实际情况,设计美观、可行性强的校园美化方案。

3.活动设计

(1)确定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是指围绕项目主题设计的、契合课程标准的、具有凝练意义的问题。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提出的驱动性问题,具备开放性、挑战性、实践性与实用性,更容易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推动学生问题解决,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因此,在探究“美化校园”主题活动时,教师搜集了国内优秀校园设计案例及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对校园环境的感知事例,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校园环境的看法,最终提出了“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校园变得更美”这一驱动性问题。

(2)拆解问题链

将“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校园变得更美”这一驱动性问题,拆解成“校园哪里需要美化”“如何美化这些地方”“我们美化得怎么样”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子主题。每个子主题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从空间规划的角度观察和认识校园,并借助数学、劳动、美术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与装饰,最终呈现完善方案,并以提案形式上交学校(见表1)。

表1 “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

(3)设计活动步骤

根据“校园哪里需要美化”“如何美化这些地方”“我们美化得怎么样”三个层层递进的子问题,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步骤。同时,给学生搭建好学习支架。根据学生的需求,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在学生解决当下问题后,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见表2)。

表2 “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学习步骤

4.学习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水平展开,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变化及学习成果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对美化校园项目学习活动过程、方案和视频进行自评、小组成员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见表3、表4),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改进,学会团结协作、创意创造与表达。

表3 美化校园过程性评价表

表4 美化校园小组合作成果评价

四、实施建议

1.打破时空,任务册驱动学习

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学习时间较长、学习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学习地点不固定,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以及在教室内学习,难以完成复杂综合的驱动性问题以及由问题衍生的子任务。因此,将任务设计成任务册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进行半自主学习,有助于突破这种时空限制,可以将资料查找、调查访谈、方案制定与修订以及组内交流沟通延伸至课堂外。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在“美化校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使用任务册的实际情况,对学习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挑战性学习任务。

2.组建团队,跨学科联动实践

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思维方式。这就要求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有多个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有综合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以及灵活的研究方法。这对设计者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团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认真研究自身学科的知识内容与体系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科融合点,架构以自身学科知识和方法为主干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制定出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案。组建校内乃至校际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团队,相互交流、共同研究、不断实践,合作教学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地。

3.“五育并举”,拓展育人新途径

在教育中要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育。但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育存在相对起步晚、课程和阵地资源不足等问题。2022年起,劳动教育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生提出了“整理与收纳”“农业生产劳动”等劳动任务要求。开展“美化校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有机融合“五育”,拓展校园育人新途径,通过学生设计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区,定期组织学生对校园进行适当的装饰和美化,在校园内进行真实的农业生产劳动等,充分发挥校园作为教育场所的阵地作用,落实“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美化跨学科学科
学科新书架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