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土墓志所见晚唐翰林学士崔凝考

2022-10-14霍志军

关键词:墓志文学

霍志军,张 驰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唐代翰林学士为朝廷文学重臣,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政治活动、文学创作均不可忽视,对唐代翰林学士的考证工作,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界的重心之一,已积淀了颇为丰硕的学术成果。(1)如岑仲勉先生所著的《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之《补唐代翰林两记》,傅璇琮先生所著《唐翰林学士传论》等书,所考证唐代翰林学士已逾二百三十余人。然由于资料不足、文献散佚等原因,尚有不少翰林学士的生平、事迹、文学活动等未能厘清,崔凝就是其中之一。崔凝,两《唐书》无传,生平事迹及文学创作情况不详,“叙及其为翰林学士者,唯刘崇望制文及《益州名画录》”[1]。傅璇琮先生《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据此有限材料对崔凝生平事迹进行考证,有诸多细节未能考证清楚。幸运的是,近年来新出土了崔凝墓志铭,笔者据此对崔凝家世、生平事迹、文学活动等进行新的考证,以弥补现有研究之不足。

一、崔凝墓志录文

崔凝墓志1991年出土于河南偃师县城关镇,盖为“故博陵崔府君墓志铭”,题“唐故刑部尚书崔公府君墓志并序”(以下简称《崔凝墓志》),撰者题“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阳紫金鱼袋狄归昌撰”,周绍良先生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编于“乾宁○○三”,墓志达1500字。为了论述方便,兹将崔凝墓志铭录文如下:

唐故刑部尚书崔公府君墓志并序

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阳紫金鱼袋狄归昌撰

夫往来之山,乔松所集,广都之野,威凤攸居,积石之产者瑶林,旋星之应者朱草。是知水澈必由乎流远,气和盖自於春舒。允矣哲人,克生茂族。公讳凝,字得之,博陵人也。百氏之中,首推四姓,四姓之内,独冠三宗。曾祖涔,皇任秘书郎。祖讳郧,皇任徐泗等州观察判官、监察御史、赠吏部郎中。皇考寿,皇任汝州防御使、大夫、累赠司徒。皇妣京兆聿氏,赵国太夫人。先大夫清风袭古,洁操标时,主端世之贞规,揭振俗之雅裁,积兹懿美,留迁后昆。公□岳降神,自天生德,丕承峻趾,克绍清风。幼学以孝悌著称,弱冠以器识知名,实为国华,遂从乡荐。咸通六年一上升第於故相国李公蔚之下。故相国崔公延昭镇河阳,署节度推官,授校书郎,转协律郎,领河东支使,改留守判官,俄充*巡,移计推,皆赴崔公之嘉招,随府而莅职也。未几故相国刘公邺奏以蓝田县尉置弘文馆,不月除右拾遗、内供奉,迁殿中侍御史,转刑部员外,拜起居舍人,除司动员外兼侍御史知推事。中谢日,延英面赐朱衣象版。久之,洎罢铁冠,故相国豆卢公瑑请以本官允史馆修撰,复转吏部员外郎。故相国郑公从谠奏兼延资判官。既而大盗移国,属车蒙尘,俄除洛阳宰,不之任。归昌与公携手崎岖,裹足奔问。建不拔之论,岂以家为;持无隐之识,备闻身许。未达行在,除考功员外郎。故太尉韦公昭度奏充集贤殿直学士。鸣皋之态出群,□升之姿难遏。迁祠部郎中,知制诰。未周月,拜中书舍人,面赐金紫,即以本官充翰林学士,仍转户部侍郎,知制诰。前充职时,相国萧庶人悍愎怙权,忍虐多忌,恶公之推诚异己,虑公以守正得君。竟困铄金,遂成抵玉。左迁秘书监。由是物论喧然,人情是属。遂再升翰苑,复兼版图。将命以释於怀疑,于役夙期於廨监。仗明诚以入不测,但倚神全;保大节而陷危机,甘临死所。触藩罔决,脱辐逾时。及间道高翔,潜身远引,自免虎须几难,靡劳雁足之书,朝廷闻之,慰悦良极,徵拜吏部侍郎。公以幸出危□,愿栖幽泉,不恃赴阙,且欲闭关,值先帝登遐,今上御历,惟公素履,久置宸襟。复以吏部侍郎徵入,迁刑部尚书,判户部事。定三典之轻重,辩九土之耗登,屡改檀榆,弥彰功绪。仍兼判吏部三铨选事,奉太庙使,改户部尚书,依前判户部,修奉不移。岁久,迁御史大夫,补已往之勤,实大用之渐,克负岩廊之望,徒怀燮赞之工。复转刑部尚书兼知贡举。公心目自任,请谒无阶。致不当之言,上达□旒戾,成中寝之事,半斥生徒。公坐是左迁为合州刺史。沉忧内结,美疹潜增,贾谊怀忠,凄凉末路;桓谭失志,已矣乎生。以乾宁二年八月廿五日薨於郡舍,享年五十有八。以来年八月十八日窆於河南府偃师县亳邑乡土娄管姜村,于先茔,礼也。公婚陇西李氏,有子二人。长曰祥,孝谨滋中,词华发外,方从贡籍,奄谢韶年。次曰泌,勤直静专,依仁游艺,蔚为良器,以绍德风。公之兄工部侍郎洁,埙篪合雅,棣萼联跗,同黜胤之双高,类溉洽之并秀。且夫语嵩衡之峻,非培填之能知;论江海之深,岂污潢之所测。附棺纪德,刻石铭功,宜假雄词,传陈□盛业。以归昌早亲季孟,幸比金兰,遂将不朽之文,在匪才之笔。前依松茂,谅柏松以为荣;今睹芝焚,顾蕙叹而何寄。莫辞见命,亦责达情,徒欲铺舒,终惭漏略。其铭曰:

昴尾之精,嵩华之灵,膺斯则降,为世而生。福草金浆,瑞芝琼实,偶圣则见,因时而出。公之之行,公之识□,公之履历,公之问望。敦厚诚明,介素身亮,睿旨深隆,舆情早萦。□辅之重,入相之资,儿孤羡器,终爽贞期。再陟司寇,仍持礼闱,推公自任,浮论攸非。佞物与专,当仁被责,曳梦退飞,剖符遐谪。心地凄凉,情田怵迫,罔值秦医,俄成岱客。呜呼哀哉!圣情开悟,官复秋卿,永矣厥终,克保家声。兄蒇事,故友刊铭,意虽重复,辞愧丁宁。烟开新垅,风引悬旌,但悲仁远,空流德馨。呜呼哀哉!侄男将仕郎前国子大学博士腾奉严命书并篆盖镌字人王绪王容。[2]1160-1161

二、崔凝家族世系

崔凝,新旧《唐书》均不载其人,迄今相关记载均未提及崔凝的家世、祖籍等。今据墓志记载可知,崔凝,字得之,博陵人,其曾祖以下均在朝为官,是绵延数代的官宦世家。据《崔凝墓志》,崔凝于乾宁二年(895年)8月25日病逝于合州,享年58岁,以此逆推崔凝生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据墓志所载,可列其曾祖涔以下世系为:

表1 崔凝家族世系列表

崔凝之父为崔寿,文献所载不多,仅见晚唐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其中有记:“居江南,秀人张知实、萧真、韩乂、崔寿、宋邢、杨发、王广、皆趋君交之,后皆得进士第,有名声官职,君尚为布衣,然于君不敢稍怠。”[3]8883-8884虽具体登第时间不知,但可知崔寿是以进士身份入仕。考《旧唐书·沈传师传》可知,在大和二年(828年)至大和四年(820年)间,崔寿于沈传师任职江西时,就入其幕府。而在大和四年(830年)至大和七年(833年)间,崔寿追随沈传师任职宣歙,继续为其幕僚。之后累迁汝州防御使、御史大夫、司徒等职。

崔洁为崔凝之兄,两《唐书》亦无传,然可借助其墓志铭,对其生平加以考证。志载:“以乾宁三年九月三十日薨背于郑州荥阳县北刘蔡村私庄,享年六十六。”[4]194可逆推知,崔洁生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志载:“先考,故江西高侍郎锴下进士及第。”[4]193考《旧唐书·高釴传》:“凡掌贡部三年,每岁登第者四十人。”[5]4388崔洁应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中举,晚崔凝中举12年。后为崔朗征辟,为其幕僚。“故同州崔大夫朗首辟摄防御巡官。”[4]193志载:“故右仆射牛公蔚节镇兴元,署充掌书记,转观察判官、秘书省校书郎。”[4]193这一时期,崔洁受到牛蔚赏识,屡次升迁。考《旧唐书·牛僧孺传》:“咸通末,牛蔚检校兵部尚书、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在镇三年。”[5]4474可推知,咸通十五年(874年)至乾符三年(876年),崔洁为牛蔚幕府成员。“洎萧庶人判度支,奏充推官兼监察御史。”考《旧唐书·萧遘传》:“改兵部侍郎、判度支。”[5]4646可知崔洁于中和元年(881年)升任监察御史。后崔洁随唐僖宗入蜀四年,官职累迁。可推知在中和元年(881年)至中和五年(885年)年,累迁太常博士、膳部员外、比部员外。志载:“大驾还京,诏除刑部郎中,转驾部郎中,加朝散大夫。”[4]193文德元年(888年),崔洁再次升迁为刑部郎中,步入中高级官吏之列。“今上登极,转吏部郎中,除左谏议大夫,迁给事中,转左散骑常侍,赐金紫。”[4]194文德三年(891年),唐僖宗驾崩,唐昭宗继位。崔洁升迁吏部郎中、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可见崔洁颇受唐昭宗赏识,已为皇帝身边近臣。后受崔凝被贬所累,崔洁被降职为工部侍郎。崔洁因操办弟弟丧事,悲痛交加下乾宁三年(896年)去世。

严耕望先生《唐仆尚丞郎表》堪称皇皇巨著,考订精审,长期以来受到学人的普遍赞誉。然限于文献材料,该书载崔凝任户部侍郎、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未载崔凝任户部尚书,且未载崔洁任工部侍郎事,则此墓志可补《唐仆尚丞郎表》之阙。此外,《崔洁墓志》还可补《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崔洁官职之缺、《登科记考》崔洁中举之缺。《崔凝墓志》载崔凝母亲为京兆聿氏,赵国太夫人。崔凝娶陇西李氏,郑王李亮七代孙,具体详情可览志文,此处不再赘述。

三、崔凝科第仕宦

新出土唐代石刻文献中保存有大量唐代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真实史料,在文献辑佚、校勘、考证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崔凝墓志》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墓主的科第仕宦生涯,为我们再现了这位唐代翰林学士的活动,可补唐代史料之阙。据墓志,崔凝一生的主要科第仕宦生涯如下。

(一)咸通六年科举登第

《崔凝墓志》载崔凝出身于官宦世家,崔家自其曾祖以来均历居要职,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崔凝顺利中举奠定了基础。志载:“咸通六年一升第于故相国李公蔚门下。”可知崔凝于唐懿宗李漼咸通六年(865年)中第于李蔚门下。考《唐仆尚书丞郎表》:咸通六年“李蔚,是年由礼侍迁右丞后迁京尹”[6]72,“李蔚,春放榜,是年正除礼侍又迁右丞”[6]196。又考《旧唐书·李蔚传》:“(咸通)六年,拜礼部侍郎,转尚书右丞。”[5]4625可见崔凝中第当在咸通六年(865年)春。《登科记考补正》载崔凝咸通六年中第,不如墓志翔实,可据此补入。

(二)任校书郎、御史台官员

《崔凝墓志》载崔凝中第后跟随崔延昭先后担任校书郎、协律郎和留守判官。两《唐书》及《唐仆尚书丞郎表》、《唐方镇文职僚佐考》等书均记崔彦昭,据《墓志》,当作“崔延昭”。考《旧唐书·崔彦昭传》:“十年,检校礼部尚书,孟州刺史,河阳怀节度使。”[5]4628又据《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可知咸通九年(868年)至咸通十一年(870年)崔彦昭任河阳节度使,推知崔凝在此期间为其幕僚,先后任校书郎、协律郎等。据《唐方镇文职僚佐考》可知咸通十一年(870年)至咸通十四年(873年),崔彦昭任河东支使。考《旧唐书·崔彦昭传》:“十二年正月,加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管内观察等。”[5]4628又考《唐仆尚书丞郎表》:咸通十五年(874年)“崔彦昭——二三月由河东节度入迁兵侍充盐运使”[6]306,可推断崔凝在咸通十一年(870年)至咸通十四年(874年)二三月间为崔彦昭幕僚,具体官职不详。咸通十四年二三月崔彦昭迁入兵部侍郎后,崔凝任留守判官。

《崔凝墓志》载:“咸通六年一上升第於故相国李公蔚之下。……未几故相国刘公邺奏以蓝田县尉置弘文馆,不月除右拾遗、内供奉,迁殿中侍御史,转刑部员外,拜起居舍人,除司动员外兼侍御史知推事。”《新唐书》卷九《懿宗纪》、《通鉴》卷二五二均载:“咸通十二年(871年)十月,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刘邺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5382豆卢瑑乾符六年(879年)五月任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同年十二月转户部尚书仍平章事。则崔凝任内供奉、殿中侍御史约在咸通十四年(873年)至乾符元年(874年),任侍御史知推事约在乾符四年(877年)至五年(878年)。墓志载:“故相国豆卢公瑑请以本官允史官修撰,复转吏部员外郎。”考《旧唐书·豆卢瑑传》:“六年,与吏部侍郎崔沆同日拜平章知事。”[5]4619又考《唐仆尚丞郎表》:乾符六年“豆卢瑑——五月八日丁酉由户侍翰学承旨迁兵侍同平章事”[6]203,乾符六年“豆卢瑑——十二月由兵侍平章事迁中郎兼户尚仍平章事”[6]203。可推知崔凝任史官修撰、吏部员外郎等职时,应不早于乾符六年(879年)五月。志载:“故相国郑公从谠奏兼资判官。”考《唐仆尚丞郎表》:乾符六年“郑从谠——四月以中郎兼礼尚,十二月迁门郎兼兵尚仍平章事”[6]203。可推知崔凝兼任资判官时,应不早于乾符六年(879年)。志载:“既而大盗移国,属车蒙尘,俄除洛阳宰,不之任。”可见在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前,崔凝仕途一路升迁,先后得到了崔彦昭、豆卢瑑、郑从谠等人的赏识,但由于黄巢起义,唐僖宗迁蜀,崔凝并未上任洛阳宰。

(三)两入翰林学院,任翰林学士

唐代翰林学士为士林清望,一直是文人羡慕的职务,且翰林学士是一个文学才能颇高的群体,在唐代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唐代翰林学士群体的研究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其代表性成果是傅璇琮先生《唐翰林学士传论》。然傅先生未能考证崔凝再入翰林院之事。笔者据墓志,将崔凝两入翰林之事考证如下,聊补傅先生考证之阙。

《崔凝墓志》载:“故太尉韦公昭度奏充集贤殿直学士……迁祠部郎中,知制诰。……未周月,拜中书舍人……即以本官充翰林学士,仍转户部侍郎,知制诰。”考《唐仆尚丞郎表》:中和元年“韦昭度十一月由兵侍平章事迁中郎兼礼尚仍平章事,阶由银青进光禄”[6]203,中和四年“崔凝九、十月间见在户侍翰学任”[6]208。又考《旧唐书·韦昭度传》:“中和元年,权知礼部贡举,明年以本官平章事,兼吏部尚书。”[5]4619可推知崔凝应在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后迁任祠部郎中,知制诰。故崔凝应在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后任考功员外郎。而崔凝入翰林院,任户部侍郎的时间应不早于中和元年十一月(881年),不晚于中和四年(884年)。即崔凝应在中和二年(882年)或中和三年(883年)入翰林院,任户部侍郎。可见崔凝的仕途并未因黄巢起义有所停滞,而是继续升迁,这应与其国难时期的表现有关。志载“建不拔之论,岂以家为;持无隐之识,备闻身许”可证。

《崔凝墓志》云:“相国萧庶人悍愎怙权……虑公以守正得君……左迁秘书监……遂再升翰苑。”考《唐仆尚丞郎表》可知,在这一段时间内,萧姓相国仅有萧遘一人,再无他人,因而可知“相国萧庶人”应该为萧遘。考《唐仆尚丞郎表》:中和二年“萧遘——五月由门郎兼吏尚平章事迁左仆仍兼门郎平章事时阶特进”[6]75。又考《旧唐书·萧遘传》中“遘在相五年”[5]4648,可推知萧遘于中和二年(882年)至光启三年(887年)期间为相。因崔凝首次入翰林院时间应在中和二年(882年)或中和三年(883年)间。综合推知,崔凝左迁秘书监,再入翰林院的时间应为中和四年(884年)至光启三年(887年)间,出院时间不详。综合上述,可见崔凝在其仕途生涯中有两次进入翰林院,拜翰林学士的经历。可补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中,崔凝两入翰林院之缺。

(四)任吏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进入高级官吏行列

《崔凝墓志》载:“朝廷闻之,慰悦良极,徵拜吏部侍郎……不持赴阙,且欲闭关,值先帝登遐,今上御历……复以吏部侍郎徵入,迁刑部尚书,判户部事。”此处先帝指唐僖宗,其去世时间为文德一年(888年)。可知崔凝应在文德一年(888年)被征为吏部侍郎,是因为他在唐僖宗流离期间,始终保持大节。然崔凝当时不愿继续为官。后因其在国葬期间的表现,再被徵为吏部侍郎,时间应为龙纪元年(889年)。而其迁任刑部尚书、判户部事的具体时间不详。

《崔凝墓志》载:“复转刑部尚书兼知贡举。”考《唐仆尚丞郎表》:乾宁二年“崔凝——以刑尚权知是春贡举放榜其始事盖上年冬”[6]213,可知崔凝在乾宁元年(894年)复任刑部尚书兼知贡举。由此可知,崔凝在龙纪元年(889年)至乾宁元年(894年)期间,先后任刑部尚书、判户部事、兼判吏部三铨选事、太庙使、户部尚书等职。可见在唐昭宗时期,崔凝颇受赏识,屡次升迁。

《崔凝墓志》载:“公坐是左迁为合州刺史。”考《唐仆尚丞郎表》:乾宁二年“崔凝——二月十九丁未贬合刺”[6]213。志载:“以乾宁二年八月廿五日薨于郡舍,享年五十有八。”可见,他乾宁二年(895年)二月被贬任合州刺史,八月廿五日于合州去世。而崔凝这次被贬,傅璇琮在《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详细考证了崔凝此次被贬的经过和原因。是因为崔凝在这次选士时选取了部分才学不足的子弟,唐昭宗因此怒而贬其任合州刺史。不过唐昭宗对崔凝之前的仕绩给予了肯定,且有部分及第之士送葬其柩。可见崔凝虽在乾宁元年(894年)的贡举中,有所失职,然综其仕途,崔凝还是一位忠君报国、恪守大节、兢兢业业的官员。

四、崔凝及其家族的文学活动

翰林学士是朝廷文学侍臣,《崔凝墓志》云崔凝与其兄崔洁“埙篪合雅,棣萼联跗,同黜胤之双高,类溉洽之并秀”,均具有文学才华。作为翰林学士,崔凝当是有著作的,可惜今两《唐书》《全唐文》《全唐诗》均无崔凝著述记载,其作品当已散佚不存了。然作为晚唐重要的文学家族,崔凝及其家族的文学活动,仍值得加以考察。

(一)崔凝的文学活动

崔凝最重要的文学活动,是昭宗乾宁二年(895年)知贡举之事。知贡举即主持科举考试,这是唐代科举制度中颇受官员羡慕的“美职”。而崔凝能够被唐昭宗任命知贡举,在于个人的才学仕绩。唐昭宗就评价崔凝:“学窥典奥,文赡菁英……累更显重,积为休声。”[8]1984可见崔凝不仅是晚唐重要的政治家,其文学才能在当时也备受认可。此次科举中第的一些士子如崔砺等四人“诗赋最下,不及格式,荒芜类颇甚”。崔凝因之受到朝廷的严厉批评:“岂宜假我公器,成彼私荣?”[8]1084他因此被贬为合州刺史。然《全唐诗》卷八三七贯休《春送赵文观送故合州座主神榇归洛》诗云:“喜继于悲锦水东,还乡仙骑却寻嵩。再烧良玉尧云动,方报深恩绛帐空。远道灵輀春欲尽,乱山羸马恨无穷。他年必立吾君侧,好把书绅答至公。”[9]可见崔凝的才学品行仍受到一些及第之士的认可。于《崔凝墓志》就可见此次科举的蹊跷之处。志文载:“公坐是左迁为合州刺史……以乾宁二年八月廿五日薨于郡舍。”而铭文则为:“圣情开悟,官复秋卿,永矣厥终,克保家声。”“秋卿”为刑部尚书别称,而“圣情开悟”四字则暗示崔凝被贬一事别有隐情。且据《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下称卒。”[7]1182可见在崔凝下葬前,朝廷已恢复崔凝刑部尚书之职。而此时距崔凝被贬,尚不足两年。故而此次科举背后的是非曲直,值得深究。关于此次科举考试,新旧《唐书》及《资质通鉴》均无记载,然于《黄御史集》《十国春秋》等史书中可推知此次科举的端倪。

《十国春秋》有记:“唐乾宁二年,崔凝知贡举,得及第进士张贻宪等二十五人,昭宗覆试于武德殿,黜落者甚众。”[10]参《登科记考》,张贻宪确是由崔凝于乾宁二年录取。崔凝知贡举时,获罪贬官的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取士不公。《唐才子传》:“乾宁二年登第,时榜下,物议纷纷,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11]而《旧唐书·哀帝纪》则载:“苏楷,尚书循之子,凡劣无艺,乾宁二年应进士登第,后物论以为滥。昭宗命翰林学士陆扆、秘书监冯渥试黜落,永不许入举场。楷目不知书,手仅能执笔。”[5]800第二种说法说得罪权贵。《唐摭言》:“乾宁二年,崔凝榜放,贬合州刺史。先是,李滚附于中贵,既愤退黜,百计摧之。”[12]158《旧五代史》载:“苏循子楷,乾宁二年登进士第。中使有奏御者云‘今年进士二十余人,侥幸者半,物论以为不可’。昭宗重试于云韶殿。”[13]这两段记载中的“中贵”“中使”皆指宦官。可见崔凝被贬是因为取士公正而得罪权贵,受到宦官诬陷而被皇帝贬斥。

关于这两种说法,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原因如下:一、《崔凝墓志》。首先据《崔凝墓志》所载,崔凝为人“介洁贞亮”“守正得君”。其次崔凝被贬后不足两年就官复原职,崔凝被贬或有隐情。且“圣情开悟”一语,许指崔凝被贬是由于皇帝受到蒙骗。二、苏楷。以《旧唐书·哀帝纪》所载,苏楷人品顽劣,才能不堪。然苏楷于唐哀帝时,任职起居郎。起居郎作为记录皇帝日常的史官,绝不可能起用“目不知书”之人。三、萧倣被贬。咸通四年,萧倣知贡举,因“臣昨选择,实不选人”[12]156,而导致“扇众口以腾毁,致朝典以指名”[12]156。萧倣因此被贬为蕲州刺史。而萧倣被贬于咸通四年,以此可见晚唐科举时的混乱情况。综合以上史料,以及晚唐文人集团与宦官集团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笔者倾向认为,崔凝被贬是因取士公正而得罪权贵,从而导致被贬。

除崔凝知贡举外,我们还可看到崔凝为亡妻李氏所撰的墓志。特此全文拈出:

郑王亮之七代孙。曾祖匡佐,兖州金乡县令。八祖噪江陵府石首县丞。皇考公仅,洪州都督府别驾。妣范阳卢夫人。咸通二年四月九日亲迎於邓州。八年六月廿七日殁于孟州汜水县,年二十五。有男一人,泳郎,五岁。呜呼!夫人孝行贯於神明,妇德显於姻族,及笄之齿,执别驾府君之丧,周岁不进粒食,终制不去眉睫,茕然在疚,佥以为难也。而又禀性介独,不执金钱,不聚贝帛,从夫之後,此道弥光,洎予闵凶,遂婴微疹,再茹荼蓼,发为沉痼,药石无验,风烛兴悲。嗟乎!有懿美之范,挺淳至之性也。如是岂不宜克保龟鹤,永奉蒸尝。胡福善祸淫之道,茫昧如斯耶?彼苍悠悠,悼问何及。以七月十二日窆於河南府偃师县亳邑乡姜村,大茔之北。抆泪援毫,识於泉壤。悲夫!凝自书。[14]9907

全文三百余字,颇为凝练。崔凝开篇依旧以传统墓志方式开篇,介绍妻子李氏的家族世系。之后崔凝以“呜呼”“嗟乎”“悲夫”,一方面表达自己对于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志文的情感层层递进。“呜呼”后,崔凝以沉痛的心态,回忆了妻子短暂的一生。虽然仅有六年的婚姻生活,但是可见两人深厚的情感。“嗟乎”后,崔凝直抒胸臆。“茫昧如斯耶?彼苍悠悠,悼问何及。”崔凝以反问句,将自己的悲哀之情和丧妻之痛毫不掩饰地喷涌而出。从“嗟乎”到“悲夫”,崔凝使用了两个感叹句,一个反问句,一咏三叹,浓郁的哀痛之情溢于纸面。而最后一句“凝自书”,不仅是点明墓志为崔凝自书,而区区三字结尾,崔凝的哀痛悲愤之情戛然而止,将失去妻子的丈夫的悲痛哀切之情表现得婉转深厚。

崔凝的文学活动虽仅此两事,但是崔凝的文学才能应值得肯定。且其被贬一事,也应为受人诬陷,也可见崔凝个人品行高洁。

(二)崔凝家族是晚唐重要的文学家族

崔氏家族,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族。《崔释墓志》载:“君家世文学,绪业清素。”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清河崔氏,一为博陵崔氏。

而《崔洁墓志》载:“故同州崔大夫朗首辟摄防御巡官。”[4]193新旧《唐书》均无崔朗传,但其部分事迹散见于《旧唐书》中“长安县令崔朗沣州司户”[5]669(懿宗咸通十年六月)、“工部侍郎崔朗为同州刺史”[5]696(僖宗乾符三年七月)。崔朗曾任工部侍郎一事,可补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崔朗之缺。崔洁进入仕途之后,即到受崔朗的提携。崔凝初入仕途之时,也受到了一位崔姓官员的提携。《崔凝墓志》载:“故相国崔公延昭镇河阳……皆赴崔公之嘉招,随府而莅职也。”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清河大房有龟从,小房有彦昭、群、郸。”[7]2817崔彦昭是唐清河小房的重要人员,而崔凝则追溯崔彦昭八年之久。崔凝与崔洁二人,仕途之初均受到了崔姓官员的提携,因不是偶然,而应与家族姻亲有所关联。另据《唐陇西郡夫人墓志铭》:“崔李二门,皆自命世以来,号为名族,婚姻绂冕,家谍详焉。”[15]可知望族通婚是唐代士族间重要的联系手段,而《有唐前乡贡进士崔凝亡室陇西李氏墓志铭》载:“郑王亮之七代孙,曾祖匡,佐兖州金邻县,八祖恭江陵府石首县丞。皇考公谨洪州都督府。”[14]9907《崔洁墓志》亦载:“皇妣,京兆韦氏,累封赵国太夫人。”[4]193“先妣陇西李氏夫人”[4]194可见崔寿、崔凝、崔洁,父子三人皆与当时其他望族通婚,可推知崔凝家族也应为当时重要士族。由二人仕途、婚姻可推,崔凝家族虽不在《新唐书》所载的崔氏十房之列,然作为官宦世家,崔凝家族与唐代崔氏十房,应有亲属关系。故崔凝家族应秉持唐代崔氏家族的家风,重视文学、经学,为此专门考察崔凝家族的文学活动。

崔凝父亲崔寿的文学才能,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有载:“后二年,事故吏部沈公于钟陵、宣城为幕吏,两府凡五年间,同舍生兰陵萧真、京兆韩乂、博陵崔寿,每品量人之等第。”[3]8883“居江南,秀人张知实、萧真、韩乂、崔寿、宋邢、杨发、王广、皆趋君交之,后皆得进士第,有名声官职,君尚为布衣,然于君不敢稍怠。”[3]8883-8884据杜牧所写李戡于大和元年,中举进士。可推知,所载崔寿应生活于827年前后,而崔凝生于827年,且杜牧记为“博陵崔寿”,故杜牧所记崔寿,当为崔凝之父崔寿无误。以《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可知,崔寿曾中举进士,年份不详,可知其应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崔寿交游广泛,与其交游可考者即有李戡、萧真、韩义、张知实、宋邢、杨发、王广等人,而杜牧与墓主李戡相交颇厚,崔寿也极有可能与杜牧相交。杜牧作为中晚唐重要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已不需多言。其余诸人中,大多为博学工文之士,以杨发的文学成就最高,《全唐诗》收录其13首诗。另罗隐《残花》一诗,一作杨发诗。综观杨发诗作,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自然、静逸明秀,然见乱离之苦、易逝之悲。其余诸人中,只有李戡有文学理论传世,特拈出参之。“诗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丝,妇人小儿,皆欲讽喻,国俗薄厚,扇之于诗,如风之疾速。尝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3]8884李戡认为诗歌不应纤艳、一味讽喻,而应庄雅高格。由杜牧、杨发、李戡三人可见,崔寿具有较高的文学才华,其文学追求应为清秀淡雅、典丽厚重,可惜其诗文散佚。

崔凝之侄崔腾,为晚唐文学家、书法家,有文学作品、书法作品传世。崔腾传世作品,目前可考的有墓志文两篇传世:《唐故尚书工部侍郎博陵崔府君墓志铭并序》《唐故刑部尚书崔公府君墓志并序》。其父《崔洁墓志》亦为崔腾亲自撰写。该志文辞简要,以时间顺序叙述了崔洁的一生。但崔腾在叙述时,没有一味地叙述崔洁生平,而是随事赋形,以肖墓主。如“亲弟凝主文所累,出官合州,以乾宁二年八月薨于郡舍。讣至哀恸,几不胜任”[4]193一段,着重描写崔洁与崔凝的兄弟情深。崔洁不仅因为崔凝去世而悲痛欲绝,更是“莹事窘迫,备办耗竭心神,哀戚过伤,遂寝危疾”[4]194,崔洁也就此诀别人世。再考虑到尽在三年前,崔洁备受皇帝赏识,已为三品大员。对比之下,更显兄弟二人的情深义重。崔腾通过描写崔洁得知弟弟崔凝病逝后的连续反应,对比间以突出展现崔洁与崔凝的兄弟情深,更借此事将崔洁重情重义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除文章创作外,崔腾也颇具书法才能。《崔洁墓志》以楷体书写,法度严谨、厚重宽博,可见颜、柳之风。《崔凝墓志》以行书写就,峻拔挺健、秀逸灵动,颇具魏碑气象。崔腾堪称晚唐较有成就的书法家。

崔凝及其父崔寿、侄崔腾均有相关文学活动的记载,崔凝还以自身的文学才能跻身翰林学士群体,可见在晚唐时期,崔凝家族于文学创作、书法创作等领域均有一定影响力。虽由于资料不足,难以完整梳理出崔凝家族的文学活动,个人作品风格以及在他们各自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崔凝家族书文俱擅,加以世代为官,崔凝家族为晚唐较为重要的文学家族,应毋庸置疑。

重视地下考古发掘成果,以之来推动古代文史研究的深入,是近代以来诸多国学大师治学的共同特点。王国维提出将“纸上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二重证据法”。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亦云:“得史料之途径,不外两种:一曰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二曰在文字记录者。在文字记录之外者,此项史料之性质可略分为三类:曰现存之实迹,曰传述之口碑,曰遗下之古物。”[16]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考古发掘成果在古代文史研究中的价值。石刻文献不少是新见的唐代文学文本,提供了唐代文学演进、发展与融合的丰富个案。以此研究文学,可以还原特定时段的文学发展原生状态,揭示那些深埋于地下的文学现象,扩大唐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唐代文学的研究内涵,出土石刻与唐代文学研究之关系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墓志文学
唐代诗人资料研究系统的更新与拓展
——评《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浙江宋元墓志漫谈
文学小说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