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同创新下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022-10-14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技术集群产业链

袁 娟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0 引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技术创新广度和复杂度不断提升,为了促进创新要素在地区间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产业集群与区域协同创新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而高技术产业代表国家先进技术发展水平,高技术产业集群是衡量区域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1 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度概况

产业集群度衡量区域内各种要素与主体的集中程度,一般可采用区位熵、空间Gini系数、E-G集聚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等来衡量,还有部分学者使用单位土地面积产值或就业人员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企业个数等来衡量。为了真实反映地理要素的空间与区域要素的规模因素,采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地区层面的高技术产业集中水平。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i和j分别表示高技术产业和省份,eij表示j省份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指标(产出总量、企业个数、从业人员数),ej表示j省份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Ei表示全国高技术产业的相关指标,E表示全国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如果区位熵指数大于1,则认为高技术产业是该区域的专门化部门,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化程度高。由于集群胚形成的特点是特定化要素的趋向性集中,高技术产业基本属于脑力或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积累、沉淀是能否成功集聚的关键。因此,本文采用从业人员数来衡量高技术产业集群度,如表1所示,根据《2020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地区分类,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

表1 2009—2019年我国各省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平均值

从空间上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专门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集群度排在前5位的省份全部分布在东部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天津和北京,且广东(3.79)的集群度是最低省份新疆(0.06)的63倍多。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力军,创新活力旺盛,科技人才较为集中[1]。随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质性突破。但从全国视角来看,随着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崛起,近几年来,部分东部省份如上海、广东、江苏高技术产业集中度略微下降,尤其是上海,从2013年以后下降明显,或许与从2013年开始上海国际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部分发展重心转移有关。

中部地区常住人口超过全国的1/4,拥有长江经济带和中原两大城市群,其中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属于GDP超过万亿的城市,经济规模比较大。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度方面,近年来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例如,山西是我国著名的“煤都”,但重污染及对资源的依赖与高质量发展方向不符。山西除了发展绿色煤炭行业外,还将新一轮转型聚焦在高技术产业上。2009年后,山西的高技术产业逐渐从医药制造业转向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并在2017年划定了约600 km2的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重点培育新型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集群度上升较为明显。

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度近10年来的变化趋势比较平缓,重庆高技术产业集群度不断上升。重庆创新引领实力不断增强,这与其在高技术板块不断投入资金与人力相关。截至2021年底,重庆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77个,国家质检中心19个;全年授权发明专利0.94万件,有效注册商标71.99万件。

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2008年后高技术产业处于转型发展阶段,东北地区总体集群度有所下降。

2 区域协同创新下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分割,创新资源要素流动不畅

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存在明显的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的现象,区域内部不同城市间也呈现不均衡的局面。除此之外,高技术产业内部不同产业同样存在差异。首先,从区域上来看,东部地区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在医药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占有绝对的比较优势,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了60%,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了80%。其次,从各地区核心行业来看,东部地区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但全国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逐渐下降;中部地区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逐年升高,研发人员投入占到了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约60%,2018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70%;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入最多,优势明显;东北地区以医药制造业为主。由此可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步转移的趋势。

由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差异,沿海发达地区在高技术产业创新上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较低,在创新程度上整体稍落后[2]。除了区域资源禀赋外,人才、资金、信息流在各地区间交互不充分也是高技术产业集群差异大的原因。目前,高技术产业集群多以高新技术园区的形式存在,而园区目前依然被看作属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专有产业集群聚集地,从而影响了地区间的技术共享和流动。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跨界园区等新兴集群形式,但依然存在合作机制不完善,或者没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现象,很难形成共建共赢的局面。

2.2 高技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程度不高,区域协同创新力不足

产业链是由原材料、中间品到产成品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环节构成的链条;而创新链是创意的实现,将创意由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试验改进变成产品等一系列创新活动形成的链条。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源泉,产业链依托创新链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产业链是创新链的应用和转化,是创新链实现的载体,在产业链过程中可以不断升华创新链,或者催生出新的创新链[3]。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现代供应链与产业链更新升级的基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区域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程度有所加强,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创新能力协同性不强,低程度的两链融合仍然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两链融合形成大规模市场的进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而来的严格跨境管制措施,高技术产业知识外部循环受到阻碍,对两链融合带来更大的挑战。

2.3 高技术产业集群缺乏统一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布局是产业经济实体在空间上配置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产业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协调情况。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除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外,产业集群布局也存在相关的问题。首先,我国产业集群目前主要出现在传统纺织、五金机械制造、医药、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高资本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还相对滞后。其次,很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精神而非市场需求,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等,很容易产生性质相近、结构趋同的高技术产业园区和项目。再次,高技术产业园区引进以中小企业居多,小又全的特点使得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加剧,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处于较低层次,在创新方面侧重模仿,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又由于很难形成产业链集群,集群内部的跟风模仿容易让企业丧失创新动力与活力。最后,产业集群内相关产业关联度较低,知识分享和创新网络不完备,很难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提高产业组织效率。

3 区域协同创新下提高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策略

3.1 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极其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十四五”期间,跨区域创新发展能够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多支撑。从跨区域协同创新来看,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为了加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各地区首先要提高本地区的创新水平。对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较为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应重视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在传统产业中应用高技术,促进其发展。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特有的资源条件选择核心产业进行培育,提高发展效率。而针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程度高的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现有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形成跨企业间的研发创新项目,加强合作研发、应用落地等研发网络和机制的完善,发挥集群的放大效应。东北地区要结合经济转型进行高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老工业基地粗放式、高能耗发展模式,壮大信息、生物、航空等高技术产业,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优势产业,持续推动技术升级。这样,通过东部地区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中西部、东北地区进行充分的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才能构建全方位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格局。

在城市交通网络全覆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促进创新要素资源互流互通是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坚持一体化区域创新发展布局,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实现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外围协同发展,加强现有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 、长江经济带等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在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围绕这些创新带的主导产业,加强跨区域创新资源流动[4]。例如,可以创建跨区域性的大工业实验室、大产学研中心、大科研计划等,开展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共同体的实践。另一方面,加强跨区域的数字化或技术平台建设,从制度、人才流动和硬件上给予相应支持,加强不同地区的技术共享,实现科技创新要素一体化、成果一体化的目标。

3.2 促进两链融合,构建新型高技术产业生态圈

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以产业为支撑。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各有特色的现代高技术产业集群,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发挥创新资源聚合能力,加强产业整合的关键。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是产业技术良性互动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首先,要根据区域情况布局重点产业链。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爆发的机遇,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链龙头,同时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的产业化体系。其次,重视重点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一方面要完善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激发市场创新主体的活力。另一方面要通过重点高技术产业园区的支持措施,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招商引资或吸引关键企业落地;加强科技研发,实现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5]。

随着城市群成为区域创新一体化中最主要的集群形态,中心城市带动周边高技术产业带,形成功能互补、合理分工的新型高技术产业生态圈成为推动创新升级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此情况下,通过深挖城市群差异化需求,精准定位区域产业,加强地区间产业转移项目协调发展,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可以提升产业创新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根据不同城市的创新资源优势,对城市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进行分工,分区域形成了东线高端电子信息、西线先进装备制造、沿海新材料产业、环珠江口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创新带,形成了布局合理、高质量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生态圈。其他城市群也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将区域按照高技术产业发展优势聚焦几个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推动“小集群”向“大集群”再向产业生态圈发展。

3.3 统一高技术产业布局,增强区域间创新互补

地区产业趋同容易导致生产力的相对过剩和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同时降低地区间创新的互补性,无法发挥出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引起不正常的产业竞争,甚至产生地区市场封锁与分割的局面。因此,为了解决区域高技术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首先,要对高技术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明确区域产业目标定位、发展思路与策略。加强高技术产业的宏观调控机制,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长远功能定位设置产业发展目标;地方政府应着眼于长远规划,不要一哄而上,而要尊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产业布局。例如,可以通过高技术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拓宽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中的集成应用,延长传统产业链条等。其次,强化政府信息披露与服务职能,重点支持高技术产业引导社会投资,防止产能过剩。另外,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协作,打破壁垒,消除摩擦,着眼于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与市场扩大和优化,打造开放共享、高效顺畅的创新共同体。

4 结语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提高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而区域协同创新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整合也将为高技术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通过对我国不同省份高技术产业集群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分割明显。同时,区域协同创新下高技术产业还存在创新链和产业链脱节,区域产业布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提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可以从以下3点入手:①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②促进两链融合,构建新型高技术产业生态圈;③统一高技术产业布局,增强区域间创新互补力等。

猜你喜欢

高技术集群产业链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