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视角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
2022-10-14戴瑶光
戴瑶光
(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20)
一、引言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共生共荣,金融运行的稳定与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金融风险具有了极强的联动性和传染性,若没有对及时风险进行检测预警,就不能做出早期预判和防范,偶发的风险有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风险的迅速转移、传染和扩散,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党的十九大以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做好区域金融风险测度和预警研究,有助于协助政府多举措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地区金融稳定。
区域金融风险主要指国内某些经济区域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先是微观风险在某些区域或区域间进行传播扩散,继而引发宏观金融风险。我国面临的区域金融风险,首先是世界金融市场多变带来的外部风险,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金融虚拟化/自由化程度加剧,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关联度不断加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险和危机都将对我国金融安全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其次,国内区域金融风险事件偶然爆发,企业资金链时有断裂,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房地产市场风险聚集,互联网金融风险成为新的风险点,这些都为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最后,外部不确定冲击也对金融带来不可预期的影响,如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给我国区域金融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
本文通过CRITIC 法和熵值法确定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项下的16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以获取反映各区域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的综合指数,然后对宏观经济风险指数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指数进行分地区研究,得出实证结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我国的历史数据,基于宏观经济风险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模型,不仅针对银行或资本市场进行分析,而是将区域金融系统作为动态变化的整体,进行关联性研究。
二、文献综述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历来受到各国关注,关于风险的传播途径、风险测度的方法以及采取的预警措施等都是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需要研究的范畴。综合来看,学者们对风险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的测度研究、金融风险的预警研究以及金融风险的预警方法研究方面。
(一)区域金融风险测度研究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测度,是指通过对发生金融危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时期的历史数据进行总结,将其规律与当前的基本经济走势相关联,分析并预测将来发生风险的概率及损失程度(郭娜等,2018;魏杰,2018;罗永宣和韦幸,2018)。Kaminsky 等(1998)基于实际汇率、信贷增长、国际储备、贷款和国内通货膨胀等指标来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Borio(2009)主要选用了实际资产价格和投资、私人信贷与GDP 的比率、汇率、商业及住宅房地产价格等指标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毛瑞丰(2014)从安全性、匹配性及可得性出发,结合安徽金融发展的情况选取了17 个指标进行金融风险测度,包括财政、经济、房地产、金融和企业经营等方面。吴诗伟等(2015)以互联网金融作为研究范围,通过研究金融机构的运营情况、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等,来测度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发现互联网金融增大区域金融风险的概率。
到目前为止,金融风险测度方法并没有一种公认的最佳选择,对我国金融市场而言,由于其尚未发展成熟,故最为合理的研究方法是将现有的区域金融风险评估理论与金融市场实际相结合,从中选取最为合理的区域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
(二)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金融风险,它是指在参与金融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未能达到预期要求,经济主体面临资产或收入损失的可能性。国内外学者对区域金融风险预警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谭中明,2010;饶勋乾,2015;罗晓蕾等,2018)。Markus 和Brunnermeier(2009)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基础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资金与市场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会增加。刘国风(2008)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规范性和灵敏性原则,选取9 个指标进行研究,得出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尤旸(2010)选取政府能力、宏观经济状况、货币风险和对外经济等指标来进行宏观预警测度,同时选取区域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和区域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等指标来进行微观预警测度,通过宏观、微观两方面来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孙立行(2012)选取了金融开放风险指标、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微观银行财务指标和中观金融市场指标等四个方面指标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在开放状态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方法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金融风险测度预警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验法,把过去金融危机事件作为样本,积累总结出共同的信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研判;第二种是模型法,主要通过矩阵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预测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马骏,2018;梁永礼和李孟刚,2017;范亚舟,2018;罗长青,李跃群和刘澜,2021),通过测度给定时期内的金融压力来分析风险的相对水平。Apoteker(2001)运用遗传算法模型来监测金融系统脆弱性;Abiad(2003)对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五个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进行研究,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法在危机预警方面和降低错误警报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改善;Bussiere 等(2006)应用多元Logit 模型进行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三、区域金融风险的测度与评价
(一)区域金融风险测度指标选取
区域金融风险的测度需要根据其内涵寻找一些金融风险的状态指标,基于这些状态指标对区域金融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这些相关指标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区域金融风险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和评价。
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来自于很多方面,既包括宏观经济方面的因素,又包括微观金融市场方面的因素。此外,由于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均衡,使得区域金融风险具有不同的地区特征,随着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局部的金融动荡就可能演变成区域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因而构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既要重视宏观经济风险因素的影响,也要涵盖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因素应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殊风险因素。
本文依据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从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两个角度分别筛选指标构建测度区域金融风险的体系。一方面,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可以细分为投入和产出两类测度因素。投入因素方面,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区域用于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的资金支持情况;选取政府财政支出反映地方政府对购买的所需商品和劳务进行的各种财政资金的支付总额;选取进出口总额反映各区域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产出因素方面,选取地区生产总值衡量区域整体经济状况和金融发展状况;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反映地区产业机构优化的方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各行业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生活消费品总量;用政府财政收入衡量政府财力。另一方面,微观金融市场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同时房地产市场与各金融市场间通过信贷资金相互影响,信贷资金一旦出现故障,房地产业面临着资产泡沫风险,又会反馈到各金融行业,从而进一步放大风险。因此,选取不良贷款率、存贷比、股票成交总额增长率、上市公司总数、保费收入增长率、赔付率、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作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方面的测度指标,见表1。
表1 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二)区域金融风险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客观地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的动态影响因素,本文使用客观赋权法确定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在各种客观赋权法当中,熵权法与CRITIC 法能够适用于具有密切关系的指标体系,故本文采用熵权法用于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权重,采用CRITIC 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
1.熵值法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1)确定每个风险指标的信息熵,若P(x)代表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公式为:
信息熵是对数据有序程度的度量,信息熵越大,数据离散程度越大。
(2)对各个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 个指标下第i 个指标值的比重P。
(3)计算第j 个指标的熵值
(4)计算第j 个指标的变异性系数g,同时做归一化处理。
2.CRITIC 法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CRITIC 法的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来确定指标的权数,对比强度代表同一测度指标在不同评价方案之间的取值差异大小,以标准差度量,较大的标准差显示各方案之间差异较大,反之则差异较小。冲突性衡量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若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说明两个指标冲突性较低,反之则冲突性较高。
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就是以对比强度和冲突性来综合衡量。用C表示第j 个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则C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r是评价指标t 和j 之间的相关系数。
C越大表明第j 个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大,因此第j 个指标客观权重的计算公式为:
(三)区域金融风险的测度与评价
1.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2007 年到2020 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WIND 数据库、中国银保监会网站、中国证监会网站。其中,各指标的增长率数据都是同比数据。
将年度指标按如下步骤依次进行正向化、标准化处理:
(1)指标正向化。根据测度指标的性质,将指标划分成正向指标、负向指标。正向指标的值越大表示金融压力越小,负向指标的值越大表示金融压力越大。
(2)指标标准化。本文采用极差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假设x是第i 个评级对象的第j 个指标的原始值,X为第i 个评级对象的第j 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值,则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
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
2.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首先通过熵值法确定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项下的16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以获取反映各区域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的综合指数,然后通过CRITIC 法对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的权重进行确定,最后计算出各层次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2。
表2 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从区域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权重可以看出,宏观经济风险状况指标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指标所占的比重接近6:4,说明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对于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中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的权重较小,表明在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中进出口总额的影响不很明显。在微观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中,银行业市场、证券业市场、保险业市场所占的比重相对均衡。
3.区域金融风险水平的测度。根据前文的得出的指标体系,将2007-2020 年全国31个省的区域金融风险水平进行计算,得出总体风险状况见图1。从图1 可以看出,就全国平均金融风险水平而言,2008 年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值为53 分,较2007 年下降17 分,表明金融风险骤增,与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后金融系统风险增加的事实相吻合。2009-2014 年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值维持在50 分左右波动,从2015 年开始,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值逐年下降,到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降低到25 分。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得分逐年缓慢下降,金融风险缓慢累积。
图1 全国平均金融风险状况
(1)金融风险水平的结构分析。从2008年开始,宏观经济风险得分高于总风险得分,微观金融市场得分低于总风险得分,表明整体上宏观经济风险比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小,宏观经济风险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对总风险起到缓冲的作用,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变化趋势与总风险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但由于波幅较大,造成了总风险的积聚和整体风险水平的波动。
从宏观经济风险的角度来看,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恐慌情绪迅速传导到我国,金融业首当其冲受到负面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国内外贸企业受到重大冲击,我国经济基本面恶化,宏观经济风险得分为60 分,比2007 年下降6 分,2009 年我国经济基本面逐渐好转,风险值回升至65分。从2010 年开始,宏观经济风险得分进入到下行区间,代表宏观经济风险缓慢上升,这与经济增速的下降趋势相吻合。这期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从2014 年以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幅度增大,体现在金融风险评价结果中从2014 年开始宏观经济风险值下降幅度增大。同时,2008 年金融危机过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率下降明显,全国大约75%的省市政府财政收入表现为负增长,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比政府财政收入的下降幅度小,在经济下行过程中财政政策对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了在2013 年同比下降,在其他时段都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从2008 年到2017 年都维持10%以上的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促成消费成为支撑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微观金融市场角度来看,微观金融市场对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反应更为灵敏,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拆借资金、进行金融产品交易,风险也迅速传播。保险市场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迎来三年的快速发展,保费收入不断增长,但同时赔付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导致保险市场风险在2008 年到2010 年不断积累。证券市场成交额在2008年同比大幅下降,一直到2011 年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上市公司总数在2008 年到2010 年期间微增,使得证券市场风险维持在较高水平。银行贷款不良率在2007 年到2009 年期间处于较高水平,房地产投资也受到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得分三年累计下降51 分,2010 年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得分达到近十二年来最低水平。2011 年开始,微观金融市场预期和市场活力逐步修复,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逐年提高,上市公司数量在2010 到2012 年间明显增加,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开始好转,房地产投资恢复性增长,2014 年的保费收入增长率较2013 年有明显的提升,保险赔付率维持在稳定水平,使得微观金融风险水平回落。从2015 年开始,金融市场风险值与宏观经济风险值趋于同步发展,总风险水平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虽然保费收入增长率小幅上升,但随着银监会监管要求趋严,信贷资产质量风险逐步暴露,造成银行业金融市场风险上升,证券市场成交额在2016 年到2018 年间都呈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从2016 年开始有所下滑,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微观金融市场风险水平缓慢上升。
从整体趋势来看,宏观经济风险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趋同性,2007-2018 年,整体风险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内部结构来看,宏观经济风险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微观金融市场风险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四个市场的稳定性来呈现不同市场的金融风险,两者有很强的关联性,宏观经济状况决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和发展的环境和背景,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各微观市场也会受到冲击和负面的影响,而各微观市场对于经济社会中的机遇或者风险的感触灵敏,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作用下私人部门会及时追逐利益或者规避风险,形成对金融风险的整体预期,私人部门再根据整体预期不断调整自主行为,最终会反映在宏观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结构等方面。
(2)区域金融风险的地区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2007 年到2018 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金融风险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小,东北地区的金融风险得分低于同期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得分3 分左右。图3 显示了各地区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图4 显示了各地区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自从2003 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三省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下,2007 年到2012 年东北地区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除了2008 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东北地区的宏观经济风险状况较为稳定,宏观经济风险得分在2008 年到2009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微观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影响下东北地区的金融风险压力略高于全国平均风险压力。但是从2013 年开始,东北经济明显减速,由于长期以来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忽视现代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出口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转变滞后,导致经济结构性矛盾不断积累,在2013 年经济衰退问题显现,体现在东北地区经济的方方面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偏弱、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人口持续外流,东北地区各省政府财政收入大面积负增长,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下降,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恶化。2016 年宏观经济风险得分达到近12 年最低点,得分仅为26 分,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9 分,这期间社会固定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明显,政府财政收入和政府财政支出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导致整个东北地区的宏观经济风险水平上升。虽然东北地区的证券市场交易完成额降幅较小,保险市场稳健发展,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得分略高于全国平均得分,但是宏观经济状况的负面影响更大,使得东北地区的金融风险状况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金融风险状况分化明显,与同期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值相差12 分左右。2017 年,东北投资增速回暖,辽宁省GDP增速由负转正,黑龙江省GDP 增速呈现平稳向好的趋势,东北地区金融风险得分为23分,2018 年开始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压力有所下降。
图2 分地区总金融风险状况
图3 分地区宏观经济风险状况
图4 分地区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
2007-2018 年,中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值4-5 分,甚至微高于东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得分。中部地区在地里位置上处于我国的中心地带,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在政策利好的作用下,中部地区积极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加之交通便利、物流畅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得到深挖,经济稳步发展,中部地区的GDP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政府财政收入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全国,宏观经济风险得分虽然处于下降通道,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产品日渐丰富,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同比增长,银行贷款不良率处于可控水平,房地产投资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证券交易完成额在2012 年到2015 年间维持增长,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微观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特别是在2013 年中部地区的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得分3分。
2007-2018 年,东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得分3-4 分,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强,服务业、外贸产业发展迅速,东部地区的GDP 增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加之绝大多数央企国企、大型民企总部都位于东部地区,带来大量的投资,经济发展的基础好、韧性强,抵御宏观经济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宏观经济风险得分高于全国平均得分。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的外向型程度高、金融资本市场相对发达,对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的反映也更为灵敏,受到的影响的时间相对早、影响的程度相对深,保费收入增长状况优于全国,保险赔付率也高于全国,银行贷款不良率稍有上升,证券交易成交额增长率的波动范围较大,导致微观金融市场波动性较强,2014年到2018 年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得分低于全国1-2 分。
2007-2018 年,西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得分与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得分基本一致。2000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下,大量资金投入基础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到2007 年西部地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经济整体下行,西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但部分西部地区(如四川省)的政府财政支持还维持正增长,发挥了财政的稳定经济作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态势良好,有助于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风险得分基本与全国持平,在2011 年到2017 年高于全国水平1 分。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体量相对较小,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缓慢而稳步地发展,银行市场作为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不良率从2008 年金融危机后开始上升,在2014 年有所下降,此后又缓慢上升,房地产投资同比逐年减少,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得分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7 年到2020 年全国各省的金融风险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得分较2007 年下降明显,表明金融风险骤增,与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后金融系统风险增加的事实相吻合。2009 年到2014年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得分维持在2009 年的风险水平上下波动。从2015 年开始,全国平均金融风险得分逐年缓慢下降,金融风险缓慢累积。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共同决定金融风险得分,其中,宏观经济风险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和关联性。2007 年到2018 年,从整体上看宏观经济风险低于总风险,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对总风险起到缓冲的作用;微观金融市场风险高于总风险,其变化趋势与总风险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但波动幅度大,造成了总体金融风险的积聚和总体风险水平的波动上行。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优惠等基础条件不同,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不同。其中,东北地区的金融风险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受到宏观经济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中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各地区中风险压力最小的区域,整体上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金融风险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微观金融市场风险得分波动幅度较大;西部地区金融风险得分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宏观经济稳健发展,成为总金融风险的缓冲垫。
(二)启示与建议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结果的差异性,利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可以提前判定风险级别,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依据。同时,要避免区域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风险防范。
保持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全球经济低迷,外部风险不断聚集的形势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首先任务是维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要与地区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把防治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
优化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降低区域金融风险。要统筹发展区域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要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拓宽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加强金融监管协作,预防风险传导。要增强监管部门的配合协作力度,降低因信息不共享和政策不连贯累积带来的金融风险。明确信贷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银行监管、财政和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和传导。
加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全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各地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既要从国家宏观层面防范系统性风险,更要做好地区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与预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建设,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进行风险分析预判和跟踪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