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语境与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
——以重庆高校来华留学生为例
2022-10-14罗依薇
一、研究背景
(一)语言环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高等院校学习的492,185名外国留学人员中,约有16.4%的留学生在北京市学习、生活,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因此,这里的语言环境相对理想,其余的留学生则分布在各方言区
。据重庆市教委统计,来渝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已经接近一万人。尽管近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习者主要是通过线上课程来学习汉语,但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学习者到目的国学习语言的意愿强烈,因此,来华留学的人数将会继续攀升。
可以说,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非常重要。Gass & Selinker指出:“第二语言环境中的学习可以大量接触说这种语言的人,而外语环境中的学习通常不是这样。”
在自己的母语国学习外语,无法拥有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一般只限于课堂内的接触。而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能够以更直接的方式接触和使用所学语言,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被目的语所包围,这种优势是非目的语环境所不具备的。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语言环境往往并不“纯净”,不是理想化的人人都发“标准音”的环境。来华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标准的汉语通用语——普通话;走出校园,包围着他们的,则是各种方言或者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那么,方言语境对学习汉语普通话有着怎样的影响?留学生们又是怎样看待方言语境的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都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
(二)理论背景与相关研究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舒曼曾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理论。他指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使用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则关注语言习得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把语言习得过程看作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并实现对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不容忽视,学习者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目的语环境,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互动,是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的。
上一世纪末,国内学者开始将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联系起来。王德春认为,教学生学习标准的普通话,“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任务”,共同语的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在功能上与共同语互相补充
。丁启阵指出,“学习者如果能适当掌握一些各区域、各方言的主要特点和常用语言单位,对于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振兴则主张,“在高年级汉语教学中,应该讲一点汉语的统一性和分歧性,讲一点汉语方言的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在广大的汉语交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尽管这些学者十分重视并充分肯定了方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多,很多教师也为了普通话教学的纯洁性而尽量回避方言。
(三)方言语境的劣势与优势
有些教师认为,方言语境会给汉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就重庆地区而言,zh-、ch-、sh-这组舌尖后音,在方言里通常会发成舌尖前音z-、c-、s-。在很多外国语言中,并没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对立,因此,它本身就是语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留学生在课堂学习了zh-组发音后,课下与当地人交流时,很可能在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情况下,再次受到方言的干扰,习得带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话。同时,留学生们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用汉语交流,觉得比较顺畅,一旦出了校园,却往往因语言差异,而听不懂当地人在说什么。购物、看病、用餐等都是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事项,如果是由于交流障碍而不能顺利完成的话,学生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对汉语学习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可以说,在方言语境中,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要更加缓慢一些,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语言学习。
关于学生的重庆话水平。调查显示,在67名留学生中,认为重庆话完全听不懂的占15.8%,听得懂一些的占76.2%,大部分听得懂的占6.3%,基本听得懂的占1.6%。我们把受试来渝时长分为半年以下、一年、两年、三年及以上四种情况,其占比分别为51.5%、22.1%、14.7%和11.7%。然后,再将这些学生的HSK水平按1—3级、4级、5—6级分类,其占比分别为38.2%、45.6%和16.2%。综合而言,学生的重庆话水平所呈现的大体趋势是:随着在方言语境生活时间的不断增长,与方言的接触逐渐深入,对重庆话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部分留学生通过访谈表示,生活时间越久,方言焦虑感亦会不断减轻,而汉语学习动机则逐渐增强。
二、来渝留学生重庆话认知情况调查
关于方言语境对生活交际的影响。调查显示,有70%的留学生认为,听不懂重庆话,会使生活变得很不方便,或者不太方便。从心理角度来说,这并不利于留学生融入当地生活环境,会产生身在异国的孤独感,同时,这种消极心态也会影响到汉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技能,当留学生走出校园后,还存在着与当地人如何进行有效交流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一)重庆话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至于留学生的方言接触水平与HSK成绩之间呈现的是何种关系,这一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如果只看纸面数据的话,可以发现,HSK成绩与前者显示出同样的走势;不过,由于存在相关变量,因此,并不能轻易得出结论。首先,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大量学习汉语时长与来渝时长不相匹配的情况。其次,即使是同时来渝学习或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由于个性心理的不同,对方言的态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那些性格开朗、心态积极的学生,会主动走出去,与当地人进行交际,以尽快适应当地环境,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并以此来激发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把自己圈在普通话语境内,很少与当地人交际。就此而言,如果要将各种变量考虑进来,以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于方言语境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调查显示,有45.3%的来华留学生认为,方言对汉语学习(此处指普通话)存在着消极影响。这是因为普通话和重庆话的语音与词汇表达都不尽一致,接触多了会对学习,特别是零起点阶段的学习造成干扰。同时,也有28%的留学生认为,通过方言学习,能使他们了解到汉语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这对汉语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
解 由定理得a=c=1,b=d=-4,差分方程Dn=Dn-1+4Dn-2-4Dn-3,n≥4,其特征方程为λ3-λ2-4λ+4=0,特征根为λ1=1,λ2,3=±2,故差分方程的解为Dn=c0+c12n+c2(-2)n,其中从而可得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学生对方言的认知情况,我们以重庆话为例,设计了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形式。调查对象为在渝高校学习的67名留学生,他们分别来自泰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美国、波兰、韩国、日本、多哥、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调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关于学习背景的调查,包括学生的国籍、来渝时长、汉语水平与来渝动因。其次,是关于重庆话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旨在了解方言语境中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再次,是对学生学习重庆话需求的调查。最后,主要是考察学习者的重庆话水平,以及与汉语普通话学习水平的相关度。
(二)学生学习重庆话的意愿
关于学习重庆话的态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学生对重庆话持积极态度,表示愿意学习一些方言,这种情况的占比为73.7%;有21.3%的留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只有4.9%的留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学习当地方言,他们认为学习好普通话就已经足够了。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汉语教师,对学生接触方言抱有较为消极的态度,在教学中并未把它当作一种有效资源;甚至为了语言的标准化,在学习者尝试使用方言时,也大都给予纠正。就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时,学生的态度与意愿也应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关于学习重庆话的动机。调查显示,有68.8%的留学生是为了能和重庆人更好地交流,并能在重庆更好地生活;有17.8%的留学生则想通过学习方言,能在重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有13.4%的留学生是对重庆的当地文化感兴趣。在个人访谈中,一些学历生表示,要完成本科或者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重庆生活的时间不会少于4年,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有方音,是专业课学习的一个障碍,所以学习重庆话的意愿较为强烈。部分刚来重庆不久而又具备一定汉语水平的学生则提到,在与商店老板、出租司机交谈时,凭着以前储备的语言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沟通,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并且觉得这个地方有点陌生,没有归属感,因此,他们也希望能够学习一些当地的日用方言。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经济实力强大,发展前景看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此安家落户,他们迫切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方言知识,以便和当地人顺利沟通。由此可见,无论是出于日常生活的交际需求,抑或是出于学习、工作方面的工具型动机,还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大部分留学生在对学习重庆话的态度上都达成了基本共识。
术语翻译首先就要理解原文、保证准确性,译者英译术语时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查证,找到概念近似对等的词语,才能保证法律解释时不会出现歧义,保证原文和译文的概念一致。译者有时会增加一些词来强调原文的含义,但这有可能导致解释不统一。因此尽量删去赘言以确保法律语言的严谨。
关于学习重庆话的方式。调查显示,选择课堂学习的人数占据过半优势。其中,有35.7%的留学生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当地方言常用语;有22.3%的留学生希望能够参加选修课来系统学习重庆话。这说明,方言已得到留学生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不再是与汉语系统学习无关的“马路语言”。同时,还有33.3%的留学生认为,应当在生活中向当地人或者朋友们学习重庆话,这些学生指出,在自然的交际语境下习得语言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领舞者挥舞钓鱼鞭在虎前随鼓点做“太公钓鱼”、“喜鹊登枝”、“鱼游大海”、“枯树盘根”等招式,“老虎”被逗得兴起,随鼓点一起直立向前扑三扑(虎扑)。
关于重庆话的学习内容。调查显示,语音(43.4%)和词汇(31.8%)是留学生的优先选择,少部分学生还希望学习一些当地的俗语。在话题选择方面,日常生活领域(55.1%)和经济贸易领域(24.4%)占据前两位。可以说,这样的选择都与上述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受到手机网络影响,学生群体求知方式发生改变,很多知识点网上搜索一下就有,学生不引起重视。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多数依葫芦画瓢,并没真正掌握写作要领,往往在日后工作中碰壁。
(三)语言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地域性语言所具有的一些优势。比如,方言是语言与文化的活化石,与普通话相比,它保留了更多古代语言的信息。在学习汉字时,一些形声字的声符何以表音,我们能在方言中找到更好的理据,如“课”“绿”等。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方言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区域性文化都可能会对留学生产生不同的吸引力。因此,如果能正确看待汉语教学中的地域特征,并对方言语境加以适当利用,将会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
关于学生接触方言的途径。调查显示,留学生接触重庆话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选择购物、用餐、出行等日常生活途径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8.9%。虽然现在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很多本地人仍然喜欢讲重庆话,或者是带有重庆话口音的普通话(以下简称“重普”)。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留学生很难避免与当地人打交道,这成为他们接触重庆话的主要途径。其次,通过中国朋友了解重庆话、通过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接触当地方言的人数也比较多,它们的占比分别为34.1%、27%。可见,留学生处在一个全方位被方言包围的环境中。我们还通过对学生的单个访谈了解到,在高校校园中,语言教师基本上使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而常常需要打交道的办公室老师、宿舍管理老师以及部分中国学生,则会使用重庆话或者重普,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接触途径。
三、方言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考虑到重庆地区普通话、重普、方言并存的现实状况,并结合上文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积极利用当地的语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辅助作用,使来渝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减少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隔膜感,增强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切实提升汉语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教材编写
目前,来华留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很多都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等北京高校牵头编写的。这些教材大多选取北京的场景,侧重于使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常用表达。实际上,各地方高校也可以自己编写中高级方言课教材,或者是在各个级别的教学中,编写一些基于地方场景的学习材料。这并不是说要取代通行的标准教材,而是借助当地方言优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使这些具有方言特色的学习材料发挥更好的辅助作用。此外,还可以编写一本适合初来乍到者自学的小册子,如《重庆话300句》之类,选取最典型的生活场景和最常用的语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德国科学家海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1927~ )创立的协同学,也吸纳了以整体思维为特征的中国古典哲学。哈肯说:“协同学含有中国基本思维的一些特点。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部分。”他还指出:“事实上,对自然的整体理解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在我看来,对此,西方文化却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9]
(二)课程设置
李泉、柳茜认为,开设方言课有助于丰富学科建设的内涵,并改变了只教授普通话的单一做法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开设方言课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由于学习者在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尚未形成基本的体系,对普通话和方言也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因此,这个阶段不宜设置专门的方言课程。同时,学生对重庆话的更多需求是“能够听懂”,而不是“会说会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介绍一些重庆话的典型用法和常用词句,以减少语言交流障碍,如“4和10”“好久”“~得”“啥子”等。在听力课泛听环节,可以适当加入重庆普通话场景,让学生体会到更加真实的当地语境。方言能够折射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出当地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因此,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体验周”“重庆文化角”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知重庆地域文化,进一步了解当地方言,以消除学生对新环境的紧张感和陌生感,为他们及早进入良好的二语习得状态做好准备。在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实际,开设“重庆话入门”“普通话和重庆话比较”等选修课,或者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讲授交际价值高、实用性强的方言知识和地方文化知识,以满足学生系统性学习的需求。
她倒大方的承认,没有怪责我的意思。我却觉自己是多嘴,一个女人不该对另一个女人的着装有这样面对面的评头论足。
(三)教师教学
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对教师的重庆话水平要求不应过高,会讲常用的重庆话即可。即使教师不是重庆当地人,也可以借此机会学习一些重庆话。可以说,这不仅是外国学生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外地教师文化适应的过程。同时,由于此期正处在打“地基”阶段,教师需要注意将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尽量避免对学生学习普通话产生干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插入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方言词句。在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如果是开设专门的方言课程,或者是举办与重庆话相关的教学活动,则应选择能说当地方言、并具备一定方言学知识的对外汉语教师。这些教师应深入了解重庆话与普通话的基本规律,能准确区分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异同。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贸交往的扩大,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汉语。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处在通用语与方言并存并用的情境中的。对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文化资源,切实提高学生在汉语交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还需指出的是,方言对汉语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在方言语境中,对当地语言的接触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缓解留学生的紧张心理和焦虑情绪,同时,也能增强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缩短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并最终促进汉语普通话的学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 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2022-03-01.
[2][美]Susan Gass,[英]Larry Selinker.第二语言习得(第3版)[M].赵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王德春.汉语共同语及其变体与对外汉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1).
[5]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6]张振兴.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4).
[7]李泉,柳茜.留学生第二课堂:地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学习——基于常态汉语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