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投资“教父”的商业真经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阅读记
2022-10-13张丹
张丹/本刊特约撰稿人
很多年前,去清华听课。印象较深的是,在学校的中间显要位置,矗立着一所“苏世民学院”,建筑古朴,落落大方。彼时,并不熟知苏世民,更不晓得他在投资并购以及慈善方面的成就。
时隔多年,直到拿到他的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苏世民娓娓道来,详细述说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成长背景下的犹太青年,如何从“追梦、决策、掌控再到如何适应市场准则”的商业故事。
如此,苏世民的画像,才开始立体起来。
在美国,他是史蒂芬·施瓦茨曼。在中国,大家叫他“苏世民”。这个名字的由来,坊间更倾向于音译,讨喜也大气。
苏世民有很多身份:黑石投资集团大boss,私募界巴菲特,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负责人,机会主义者,美国房东。
苏世民首次来中国,大概在90 年代初。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值市场经济发端,百废待兴。他带着团队走访一番后,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他说,“中国人一直在追求卓越和伟大,如果一次没有成功,他们会一直尝试下去,直到目标达成。”基于这层认知,也让他迅速决定在中国的大学里办苏世民学院,作为他慈善项目的核心内容。
这种前瞻性的判断,不是一时口嗨,更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来自于他在全球各地穿梭行走以及经营黑石集团得出的结论。
苏世民在创立黑石之前,在华尔街已经声名鹊起。而且,他的合伙人彼得,是雷曼兄弟前CEO,曾担任过尼克松时期的商务部长。
他们一唱一和,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从一个40万美元的小型创业公司,做到了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
最新财报显示,黑石集团在全球管理的资产总量8809 亿美元,其业务规模令人难以置信,赢得了几乎所有投资黑石资产类别的主要机构投资者的信心和信任。
黑石是如何上市的?
自1985 年成立到上市,苏世民以及他主导的黑石集团用了22年时间。这背后不仅靠着他提出的“10 分人才”的聚集,也得益于时代演变所给予的历史性机遇。
20 世纪80 年代,苏世民从日本拿到重要的资本——日兴证券,又恰逢融入美国企业并购的第四次浪潮;更让他发挥卓越价值的是,他在这段机会中加上了杠杆,成倍放大交易规模,使黑石的扩张火箭提速。
基于绝对专业和实践经验,直接让黑石在上市前估值350亿美元。彼时,在苏世民来看,是否上市必须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对有限合伙人的责任与对公众股东的责任之间不能存在冲突。
第二,不希望别人来指挥如何进行公司运营。黑石文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上市有可能破坏它,那么将不予以考虑。
第三,保持100%的控制权,而且苏世民要以创始人的身份确保黑石的战略。
在经历无数次磋商、研讨、推演后,结论是,上市基本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而且,上市后募集大量的资金,也能抵御不可预知的风险。
2006 年开始,便是持续近一年的上市准备。其间,不光是审计、法律问题,更多是监管以及背后逻辑难题。
2007年初,梁锦松加入黑石,任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在这之前,他曾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等相关职务。比起他的能力,苏世民更看重他的人脉、资源以及关系。事实证明,梁锦松的确做到了。
在他的努力斡旋下,黑石首次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直接促成了中投集团旗下主权财富基金投资。
从意向、商讨到最终决策,这么大笔的资金,用了不到一周时间。由此可见,中方对黑石长期价值的肯定。最终敲定金额为30 亿美元,无投票权占10%股权,持有4年。
对黑石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笔的外国基金投资。因为这层密切关系,也促成了后边“苏世民项目”在中国的成功落地。
经过苏世民以及黑石高管全世界各地同步路演,最终发行价每股31 美元,筹资总额超过了70亿美元,远远超过预期,成为自谷歌上市以来全世界第二大IPO。
苏世民说,黑石上市最重要的一点是遵从并适应市场准则。即做市场的朋友,围绕市场做出判断,通过市场涨落判断投资机会,从而去寻找竞争最小、机会最大的领域。
但上市后的市场,却又跟当初想象的完全不同。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最严重时,黑石的股票跌幅近90%。一直到2013 年,才恢复到发行时的水平。
与中国的相处之道
疫情之初,在和红杉资本掌舵人沈南鹏的一次对话中,苏世民提到一个观点,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不停地寻找机会扩大对中国的投资。
在社交媒体上,苏世民主动和中国网友对话,了解年轻人对时局的心态与动向。他在中国网络上的形象,高调且凡尔赛,这也符合他的行事风格。
在中国,苏世民有很多朋友。政商两界,在其位的,退下去的,有的成为了终身朋友,有的则是亦师亦友。
企业家朋友中,诸如马云、马化腾、陈东升、张一鸣等商界大佬,也是这本书的主要推荐者。
这些朋友,或多或少,推动了黑石集团重仓中国。当然,他们也把中国资本推向国外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价值,取得更大收益。
因为“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原因,苏世民经常会到中国。甚至不夸张地说,他来中国的次数超过了100次。
据他回忆,有些年每次到清华,前总理朱镕基经常会问他几个问题:苏世民,我该怎么看待黑石的股票?黑石的股票还能涨吗?
黑石集团的主要业务构成,横跨私募股权、房地产、对冲基金以及信贷业务
苏世民坚信“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他认为他有义务将这一正确方向指出来,并告诉大家要走进中国,要了解中国,否则将错过这个时代
苏世民回答道:“先生,公司运转得很好,您不用担心股票。我们在收购公司和房产时,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把种子种在地里,浇上水,种子开始生长,但您还看不到庄稼。过一段时间,庄稼会长得很高,收成极好,您会非常非常高兴。”
这种说辞,让人不好挑出毛病。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谓是深入到骨髓。上善若水,居于众人所恶之地。从这个角度上看,苏世民的处事更接近于道,他总能触碰到韬光养晦背后的能量。
这种能量,似乎可以溯源至某些优良品质。
年少时,父母培养了他诚实礼貌和自我成就的价值观,也让他知道了为人慷慨的重要性;高中田径教练让他对痛苦的忍耐程度大大提高,也理解了充分准备的价值和威力;与队友参加训练和比赛让他明白了忠诚的内涵和团队合作的意义。
2016年,苏世民学院第一批学生报道,盛况空前。这条新闻出现在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少有人知的是,在和清华的合作中,苏世民个人出资1亿美元,并且向社会募集项目资金4.35亿美元。
在苏世民项目上,他真正看重的是,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能够沉浸在中国的校园里,和潜在的未来领导者对话。
他说:“当他们日后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军人物时,他们可以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信仰。他们会在友情和理性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摒弃导致各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疑虑和不信任。”
和中国打交道,苏世民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只要想完成一项壮举,就可以通过中国速度把目标实现,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是不是机会,能不能把握得住?苏世民的经验是,看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然后竭尽全力去抓住它,即顺应潮流,勇作时代的变革者、推动者。
苏世民怎么管理黑石?
苏世民在书中谈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热爱的事物”,这比为了名、利、乃至他人的敬仰和尊重而做事,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今,苏世民75岁,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一样,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的黑石集团,以及他所发起的其他项目里。
在黑石内部,流传着“八九十人才观”。即8 分的人是任务的执行者,9分的人非常擅长执行和制定统一策略。如果公司全都是9分人才,那公司就可以成功。而10分人才,无需发动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方向。
毫无疑问,10分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在管理黑石上,首先他认为自己就是10分人才;在找人的过程中,对于是不是10分人才,更是异常敏锐。
托尼·詹姆斯就是他创业初期找到的最合适的一个10 分人才。他的角色即是合伙人又是CEO,苏世民称他是一个天才管理者。在他任职期间,托尼·詹姆斯推动公司的组织、企业文化改革,并建立书面反馈和公开评论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
当下,黑石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50 万名员工。如果没有强大的管理机制,你很难想象这个组织是如何运营的。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创始人必须允许公司引入相关人才和管理系统,这是企业从作坊式企业转向管理良好的公司机器的关键。
苏世民在实战经验和教训中,萃取成十大管理原则,它也是黑石由内向外管理致胜的宝典。
一方面,他追求对黑石的掌控力,保证公司的战略方向按照自己的设想前进;另一方面,在具体管理上,充分放权,信任职业经理人团队。
在决策流程和组织架构的设计方面,他的做法很像瑞·达利欧在桥水倡导的“创意择优”。决策过程透明,普通员工可以自由表达看法,通过各种机制设计,实现内部的充分讨论和平等交流。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苏世民总结道,“我的一生都在倾听他人,积极打造人际网络,不断询问他人我能为其提供何种帮助。我的多重世界越大,它们彼此之间的重叠之处似乎就越多。”
不管是对内还是在对外场合上,苏世民谈黑石成功秘诀,都离不了最关键的方法论,即是信息(机会),人力资本,资金。
这也让黑石一直处于不败之地。他鼓励创业者,就像他在“苏世民学者项目”上的态度,不拘泥于当下,放眼全球。
作为一名创业者,不光要承受压力测试,承受得起大量的挫折和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核心价值观,或者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创业者能否成为企业家的最具说服力的关键。
这本书上市时,正值全球疫情爆发期。而今,疫情近三年,就全球环境而言,不容乐观。而且,中美关系正处在更大不确定性中。
对一个老道的投资集团及投资者来说,对于周期的预判,显得更为重要。
太多的案例表明,总是会有投资者在遇到市场经济下行的时候,因为缺乏应对周期的能力、信心和耐心,最终不得不与更大的收益擦肩而过。
巴菲特曾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话用于黑石非常贴切
不管是美国人史蒂芬·施瓦茨曼,还是中国人眼中的苏世民,黑石要做的就是,守住基本盘,不要赔钱。
优秀的人身上的品质多少有些相似。
苏世民说,这本书花了三年时间来写。其中的价值,也许超过15-20亿美元。我没读出他说的这个财富,却被这个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打动。
对于如何更客观地概括苏世民,我更倾向于这样说——他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他重塑了美国的商业史,他在全球各种不确定下,扮演着“房东”的角色。
毋庸置疑,苏世民以及他所管理的资本,已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成为全球最大的“雇主”。
而且,不夸张的说,他的身份以及庞大资本力量,也会或多或少影响着一国元首的外交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大国关系的缓冲带。
据不完全统计,苏世民与六任美国总统打过交道。帮过奥巴马的忙,跟共和党谈加税,也给特朗普组织过企业家咨询团。
在《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书中,他不辞长篇地讲到,黑石集团怎样穿越多重全球危机,如何做成最有钱的资本集团。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国际视野下的商业智慧教科书。他的毕生经验和教训,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绵延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