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2022-10-13古伟霞
古伟霞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课程思政”的理念源起于“德育”概念,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Socrates)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重视实际行为对人的德行培养。“课程思政”概念在我国于2014年提出,上海高校发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活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出了重要指示。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实施纲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课题的教学改革。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指导纲要继续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在所有高校学科专业的全面推进。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向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这些要求,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与深入的研究,拓展了高校课程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趋向把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课程思政是教学目标,一流课程建设是达成目标的基础,混合式教学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混合式“金课”,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1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实践
1.1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认同乡村教育事业,具有师德规范、爱国情怀和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专业伦理。学习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反思当前英语教学,学会合作与沟通,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1.2 课程设计理念
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理念,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要素。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专业伦理;课程由副教授主持,严把师德师风;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OBE育人理念;教学创新模式与信息技术融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行混合式教学“四化一体”管理方式。
1.3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遵循OBE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引领(课程思政)、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培养;实施内容重构与流程再造,实现内容优质、形式灵活、碎片组织、系统建构、混合学习、以学为主;实施过程监督与评价革新,实现过程监视、掌握学情、活用数据、教学干预、评价多维、评价引领。
1.4 课程思政具体实施
课程思政具体实施遵循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设计的“五个环节”,一是基本环节,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二是重点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践、自我感悟;三是关键环节,注重课程思政的引导类型和引导方法;四是难点环节,解决课程思政评价意识、方法的难点;五是核心环节,教学过程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
1.5 改进教学模式与管理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spoc+翻转课堂,实现课堂信息化,技术助力下的空间扩展与教学重构。课前(线上,学习通),由教师制作预习课件、推送预习课件、查看预习反馈。课上(线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堂五步法:首先是考一考进行知识回顾,用实时答题,考学习预习情况,用投票、随堂练习、分组任务、主题讨论、选人、抢答等活动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则的记忆和理解;接着是说一说进行课堂讲授,让学生讲预习PPT、思维导图,教师讲重点、难点,然后教师举例、操作、示范;然后讲一讲进行答疑解惑,学生提问与思考,教师和学生解答,让优秀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讲案例和应用。再是做一做进行小组协作,让学生做课题、作业、做示范进行应用;最后是想一想进行评价反思,启发学生反思问题,哪些错了,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教师反思课前测试题、课上主题讨论和随堂练习等是否合适,教学效果如何,如何改进。课后(线上,学习通),进行课后答疑、在线测试。通过平台建设线上课程,超星泛雅和学习通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投屏相结合,线上线下与网络资源库相结合,形成基于超星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
创新管理方法,“四化一体”混合式教学靶向教学设计理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四化”管理,一是内容碎片化,课程在学习通发布85个任务点,78个视频,116个文档/PPT;二是过程翻转化,采用spoc+翻转课堂;三是管理数据化,依托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班级、讨论、课堂活动、成绩、课程积分、作业和考试等数据化管理;四是评价过程化,线上考核占50%:其中视频20%、线上作业20%、章节学习次数15%、讨论10%、阅读10%、签到10%、课堂互动15%;线下期末考核占50%:其中教学设计40%、课件10%,教学视频50%。
1.6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对学生进行思政引领。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重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2 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分析
2.1 挖掘10个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来源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小学一线教师教学案例、专家讲座案例、实习生优秀教学案例、社会案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接地气。结合《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挖掘了如下10个课程思政元素案例。案例一,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树立远大理想;案例二,培养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案例三,培养师范生具有标准意识的科学精神和关注前沿理论的专业伦理;案例四,培养师范生理解小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能够结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案例五,培养师范生具有反思意识,在反思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案例六,培养师范生能将英语学科基本思想渗透于具体实践中,具有良好的英语学科专业素养;案例七,培养师范生具有问题意识,尤其对教育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能在不断总结合反思中形成较强的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案例八,培养师范生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案例九,培养师范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专业精神;案例十,培养师范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
2.2 具体案例分析
以案例二为例,“培养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课程第二章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发展趋势。
2.2.1 课程教学目标
了解语言教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理论基础;掌握英语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养成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2.2.2 思政育人目标
学习英语主要教学法流派及其理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教育情怀和学科素养。在任务型教学案例分析中,掌握“在做中学、为用而学、学了就用、学而能用”的理念,具有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
2.2.3 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教学内容 思政元素切入点 育人目标 信息化手段二、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发展趋势第一节语言教学的主要流派第二节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任务型教学理论与教学环节第四节任务型教学课例分析1.课前布置任务,上课时学生分组介绍语言教学主要教学法流派,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到任务型教学;2.观摩任务型教学课例,对任教学案例分析,融“在做中学、为用而学、学了就用、学而能用”的理念1.提升师范生理论基础和查阅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1.超星泛雅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发布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2.培养师范生的英语教育情怀和学科素养,提高师范生的学生中心意识。2.自学资源:任务清单、P P T、文本、视频、检测题。3.手机学习通A P P:手机投屏智慧教学、课堂互动。
2.2.4 实施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课堂上用PPT分小组汇报主要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提升学生的教学法流派理论基础和查阅资料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在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例如发布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的工具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课程的人文性?”。学生通过思考,选择合适的选项,理解哪些课堂活动体现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重点分析当前常用的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通过观摩任务型教学课例,对任务型教学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融入“在做中学、为用而学、学了就用、学而能用”的交际理念,提高师范生的学生中心意识。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任务型教学理念,用具体案例说明,然后每组一个代表发言。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
3 课程思政建设亮点及实施成效
3.1 特色和亮点
实现两个“三位一体”。一是课程实现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三位一体”;二是超星泛雅、学习通和网络资源库“三位一体”,倾力打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3.2 课程成效和辐射情况
课程建设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成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校级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及成员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称号。通过充分调研,修改完善《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修改包括思政目标、思政元素、课程目标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等;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利用超星泛雅和学习通建设《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录制思政课程示范课;编制课程教案、示范课教学设计;收集整理资料,包括教学效果考核方法、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典型案例;形成“课程思政”元素案例汇编。成果实施整体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师范生教育情怀,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地方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