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尼可地尔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022-10-13戚猛缪娜周莹缪佳铭
戚猛,缪娜,周莹,缪佳铭
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无锡 214121
近些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呈增高之势,患者常伴有心绞痛症状,多因冠状动脉硬化造成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心肌受到严重损害,该疾病具有全身性、渐进性、隐匿性等特点,患者发病时通常会出现异常的血脂水平,易引发高脂血症[1-2]。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若任其发展很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目前临床对该疾病首选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代谢,降低动脉血压、心率等方式实现病情的缓解[4]。尼可地尔与二丁酰环磷腺苷均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用药物[5]。为了进一步求证该药物的有效性,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来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治疗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联合应用注射用尼可地尔与二丁酰环磷腺苷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6例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来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采用双色球分组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9.53±2.53)岁;病程1~5个月,平均(2.13±0.85)个月。研究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61~80岁,平均(69.53±2.82)岁;病程1~4个月,平均(2.05±0.7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等技术检查得以确诊[6];②患者依从性高;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严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者;②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③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者;④对本次研究使用的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⑤用药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叮嘱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患者降压、调脂以及降糖等针对性治疗,在治疗期间增加患者的营养支持。将二丁酰环磷腺苷(国药准字H31022649;规格:20 mg×瓶)40 mg与葡萄糖注射液(国药准字H34023600;规格:250 mL:12.5 g)250 mL(浓度5%)混合,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1次/d。
研究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注射用尼可地尔(国药准字H20120069;规格:12 mg×支)行联合治疗,每次使用12 mg尼可地尔与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34023608;规格:250 mL:2.5 g)250 mL(浓度0.9%)混合,采用微量泵维持静脉泵,1次/d。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有效率。显效:治疗后心绞痛、胸痛与胸闷等症状消失,经心电图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与发作次数显著减少,胸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经心电图检查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发作时间未减少,临床症状仍存在,经心电图检查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7]。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包括12导联心电图J-T间期最长和最短的差值(J-Td)、12导联心电图Q-T最长和最短的差值(Q-Td)。
③对比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对比
治疗前,两组J-Td、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J-Td、Q-Td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对比[(±s),ms]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对比[(±s),ms]
组别对照组(n=38)研究组(n=38)t值P值J-Td治疗前43.51±4.24 43.49±4.18 0.021 0.984治疗后40.34±3.12 33.21±2.24 11.443<0.001 Q-Td治疗前52.51±3.74 52.49±3.68 0.023 0.981治疗后49.37±2.82 43.22±2.31 10.400<0.001
2.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对比(±s)
组别对照组(n=38)研究组(n=38)t值P值发作次数(次/周)治疗前3.28±1.16 3.18±1.09 0.387 0.700治疗后1.82±0.48 0.65±0.22 13.659<0.001发作持续时间(min/次)治疗前10.11±2.72 10.18±2.81 0.110 0.912治疗后7.82±1.62 5.03±1.25 8.405<0.001
3 讨论
冠心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因冠状动脉硬化造成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心肌受到严重损害,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具有较大危害性[8-10]。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形成粥样斑块,斑块糜烂或者破裂致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组织发生急性缺血缺氧[11]。有相关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病与患者自身存在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2-13]。目前该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案就是药物治疗,二丁酰环磷腺苷是蛋白激酶激活剂,能够激活大量的蛋白质方式以刺激人体反应,可促进细胞能量代谢并减少冠脉阻力,提升心肌细胞的活力,经多种作用机制来扩张血管并改善微循环以此达到心功能的目的[14-16]。尼可地尔是一种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效果,可降低血管的阻力进而减小微血管功能障碍的风险[17-18]。尼可地尔能够扩张冠状位血管与外周阻力动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以减少对心肌细胞造成缺血缺氧等损害,对心肌细胞有保护的作用[19-21]。
在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联合用药治疗,经数据对比发现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7.37%较对照组患者78.95%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心电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J-Td(33.21±2.24)ms、Q-Td(43.22±2.31)ms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0.65±0.22)次/周,发作持续时间(5.03±1.25)min/次,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可见,与单一用药相比,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总体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刘世宇[22]研究中指出,观察组联合用药后其临床总有效率97.22%较对照组患者80.56%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心电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J-Td(35.23±2.35)ms、Q-Td(44.35±4.64)ms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0.61±0.23)次/周,发作持续时 间(6.26±1.113)min/次,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以尼可地尔联合用药具有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联合使用注射用尼可地尔与二丁酰环磷腺苷能够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心绞痛症状,提升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可促进患者病情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