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分析
2022-10-13周若章劳惠芬
周若章,劳惠芬
1.开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广东开平 529300;2.开平市中心医院外二科,广东开平 529300
血流感染性疾病指病原菌入侵血液引发的全身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对于血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多依赖于多次不同部位的血培养结果[1]。目前临床上为保障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需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周期>72 h,但对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患者,缺乏相关实验室诊断依据,给临床合理选择用药造成极大的困扰[2]。研究显示,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等血清炎性因子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开平市中心医院的170例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主要探讨其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90例本院收治的血培养结果为阳性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并根据其抗感染治疗第4天后的疾病转归分为好转组50例,无效组40例。好转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8岁,平均(43.25±12.06)岁。无效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4~76岁,平均(43.65±11.88)岁。共留置212份血培养标本,90例患者中共分离90株病原体,其中10株真菌,33株革兰阳性菌[G(+)],47株革兰阴性菌[G(-)]。诊断标准:参照《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4]。另选取80例同时间段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3~80岁,平均(43.89±11.94)岁;共留置204份血培养标本。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方法
①将两组的血培养标本均放置于全自动血培养仪(川械注准20182400091,型号:HAPYEARABC-60)实施培养,阳性转移至培养基继续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国械注进20192221728,型号:autoSCAN-4)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具体操作流程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其中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TCC49619)、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试验检测的质控菌株。②分别于治疗第1天及抗感染治疗第4天采集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待其自行凝固后,于离心装置(离心15 min,转速为3 000 r/min)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WB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其中WBC阳性诊断标准:>10×109/L;IL-6阳性诊断标准:>7 pg/mL;CRP阳性诊断标准:>10 mg/L;TNF-α阳性诊断标准:>8 pg/mL;PCT阳性诊断标准:>0.05 ng/mL。
1.3 观察指标
①对照组与研究组的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清白细胞介素-6(serum 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②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③经过抗感染治疗第4天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判定依据《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4]中的相关标准,无效:一般情况没有好转、体温及外周血WBC水平无变化甚至升高;好转:一般情况好转、体温及外周血WBC水平均有所下降。治疗第1天及抗感染治疗第4天不同疾病转归患者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
研究组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s)
组别对照组(n=80)研究组(n=90)t值P值WBC(×109/L)8.24±1.76 12.05±2.11 12.694<0.05 IL-6(pg/mL)96.33±15.24 598.69±24.36 158.850<0.05 CRP(mg/L)49.25±11.02 136.05±16.33 40.107<0.05 TNF-α(pg/mL)13.18±1.69 26.17±4.57 24.000<0.05 PCT(ng/mL)0.29±0.07 6.34±1.28 42.206<0.05
2.2 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
与真菌组相比,G(+)菌组与G(-)菌组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均升高,且G(-)菌组高于G(+)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s)
表2 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WBC、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s)
注:与真菌组相比,*P<0.05;与G(+)菌组比,#P<0.05
组别真菌组(n=10)G(+)菌组(n=33)G(-)菌组(n=47)F值P值WBC(×109/L)8.06±1.05(9.88±1.26)*(11.34±1.54)*#27.138<0.05 IL-6(pg/mL)154.59±35.02(482.65±56.33)*(549.33±69.24)*#167.802<0.05 CRP(mg/L)58.69±9.15(91.33±13.28)*(146.25±17.84)*#198.347<0.05 TNF-α(pg/mL)13.05±2.25(19.19±3.58)*(28.06±5.47)*#63.412<0.05 PCT(ng/mL)2.02±0.84(4.11±1.15)*(7.04±1.46)*#87.628<0.05
2.3 治疗第1天及抗感染治疗第4天不同疾病转归患者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
与治疗第1天比,抗感染治疗第4天无效组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均升高,好转组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均降低,且好转组均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第1天及抗感染治疗第4天不同疾病转归患者的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s)
表3 治疗第1天及抗感染治疗第4天不同疾病转归患者的血清IL-6、CRP、TNF-α、PCT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第1天比,△P<0.05
组别无效组(n=40)好转组(n=50)t值P值IL-6(pg/mL)第1天458.06±24.33 457.93±22.59 0.026>0.05第4天(468.05±26.33)△(200.18±20.15)△54.679<0.05 CRP(mg/L)第1天95.94±4.33 96.02±5.01 0.080>0.05第4天(101.35±6.20)△(34.56±1.58)△73.348<0.05 TNF-α(pg/mL)第1天16.33±2.01 16.57±2.47 0.497>0.05第4天(28.56±3.18)△(9.03±1.32)△39.430<0.05 PCT(ng/mL)第1天5.36±1.33 5.07±1.02 1.171>0.05第4天(6.02±1.16)△(1.44±0.52)△24.982<0.05
3 讨论
血流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重症感染性疾病,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造[5]。因而需要尽早诊断,并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有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是血流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6]。但由于感染初期或检测时机不佳会造成患者出现血培养阴性的状况,而WBC、IL-6、CRP、TNF-α、PCT均为临床上常用于监测机体炎症反应的实验室指标[7]。王川林等[8]研究中显示,血培养阳性患者的外周血WBC(11.34±1.83)×109/L、血清IL-6(597.01±20.22)pg/mL、CRP(135.21±14.32)mg/L、TNF-α(25.62±5.62)pg/mL、PCT(5.81±0.31)ng/mL水平均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P<0.05),这与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的外周血WBC(12.05±2.11)×109/L、血 清IL-6(598.69±24.36)pg/mL、CRP(136.05±16.33)mg/L、TNF-α(26.17±4.57)pg/mL、PCT(6.34±1.28)n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相符。提示血流感染时但血培养为阴性时,且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高于常规水平时,可结合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同时,鉴别诊断病原菌种类有利于抗生素的合理选择应用[9]。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易产生内毒素,内毒素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PCT等炎性因子[10]。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易产生外毒素,可抑制PCT等炎性因子的产生与释放[11]。本研究结果显示,G(-)菌 组的外 周血WBC、血清IL-6、CRP(146.25±17.84)mg/L、TNF-α、PCT(7.04±1.46)ng/mL水平均高于G(+)菌组(P<0.05)。提示在临床早期进行血流感染及其鉴别诊断时,血清炎性因子可以作为主要考察指标,这与刘灿[12]研究中G(-)菌组血清PCT(10.93±6.73)ng/mL、CRP(134.70±46.19)mg/L水 平均高于G(+)菌组(P<0.05)一致。研究显示,血清炎性因子与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存在密切关系,定期检测其水平有利于评估病情进展情况[13],这与本研究结果趋势一致。虽本研究选取的炎性因子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不具备独有的特异性[14]。目前临床没有感染性炎症全能型独立诊断的实验室指标,金标准只是针对血培养阳性结果的患者,但对于血培养阴性的患者还不能明确排除感染的情况[15]。因而临床上应合理选择实验室检测指标,炎性因子可用于血流感染的发生、病原菌的鉴别、病情的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在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中,WBC、IL-6、CRP、TNF-α、PCT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其可用于病原菌鉴别诊断及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多方面,进而促进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本研究选择病例均为本院患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扩展选取病例范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