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区域试验鲜食大豆性状和产量比较研究

2022-10-13张玉梅蓝新隆滕振勇林秀美陆佩兰林国强胡润芳

中国种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南平鲜食莆田

张玉梅 蓝新隆 滕振勇 林秀美 陆佩兰 林国强 胡润芳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特色旱作物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州 350013;2 福建省种子总站,福州 350003;3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农业农村局,龙岩 364400)

鲜食大豆也称毛豆、菜用大豆[1-3]。鲜食大豆已成为福建省出口创汇的蔬菜品种之一,是福建省区域特色优势农作物[4-5]。为了加快鲜食大豆品种更新换代及新品种审定、推广应用,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已组织开展多年,为全省鲜食大豆品种合理布局和审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而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各试点试验数据的可靠性、精确性和完整性关系能否科学、公正、客观评价品种,也是各地区鲜食大豆在生产上品种选用的依据[6-7]。本文分析了2021 年福建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在各试点性状表现和产量差异,旨在为福建省鲜食大豆育种、生产和各地区品种选用提供参考;通过对各试点的数据分析,发现试验中存在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为提高试验效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2021 年福建省鲜食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 个地点实施,分别是漳州江东良种场(漳州点)、厦门市翔安区农林水技术推广中心(翔安点)、泉州市农科所(泉州点)、莆田市秀屿区现代农业示范场(莆田点)、明溪县良种场(明溪点)、连江县种子管理站(连江点)、南平市农科所(南平点)。

1.2 参试品种参试品种为闽豆12 号、闽豆13 号、兴化豆5 号、兴化豆4 号、兴化豆9 号、闽豆14、交大32、交大35,以及对照品种毛豆3 号共9 个,其中闽豆12 号、闽豆13 号、兴化豆5 号3 个品种为续试品种。各参试品种由申报单位邮寄到主持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再由主持单位分装后寄送到各试点。

1.3 试验方法各试点按照福建省种子总站下发的试验方案执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m2,密度19.5 万~24.0 万株/hm2(或根据当地栽培习惯适当调整)。所有试点统一观测54 个性状、记载上报。田间管理按各点当地大田生产管理习惯进行,治虫不治病。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DPS 软件中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7 个试点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点间鲜食大豆种植密度和生育进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试点鲜食大豆种植密度和生育进程相差较大,各参试品种采收日数也有差异(表1)。漳州点种植密度最大,为23.40 万株/hm2,莆田、明溪点22.80 万株/hm2,翔安点22.20 万株/hm2,连江点20.25 万株/hm2,泉州点18.90 万株/hm2,南平点最少,仅为12.00 万株/hm2。

表1 鲜食大豆生育进程比较

泉州点播种期最早,在2 月28 日,漳州、莆田、明溪、连江点播种期在3 月中旬,翔安、南平点播种期在3 月下旬。翔安点播种到出苗最短,6~7d 全部出苗,说明这个点播种后气温稳定,墒情较好;莆田点播种到出苗最长,达15~20d,该点播种后遇到干旱,灌溉不到位,出苗受到影响;其他试点播种到出苗7~15d,试点内各品种间相差0~1d(莆田点相差5d),出苗均正常。各试点鲜食大豆平均采收日数漳州、明溪点最短,为72.0d;依次是莆田点74.7d、泉州点76.4d、南平点79.2d;连江点最长,达87.9d,与最短相差15.9d。试点采收期持续时间不同,漳州、翔安、泉州、莆田、明溪、连江、南平点采收持续时间分别为13d、6d、7d、7d、11d、15d、6d,最长达15d,最短6d。泉州点最早播种,相应始花期和采收期也早,与最迟播种的翔安点播种期相差28d,采收期也比翔安点早32d,可见鲜食大豆在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可提早播种提早上市。

参试品种兴化豆9 号采收日数最长,在漳州、翔安、泉州、莆田、明溪、连江6 个试点最迟采收,平均采收日数为82.3d,比对照毛豆3 号迟5.0d;闽豆14 采收日数最短,平均采收日数为75.1d,比对照早2.2d。

2.2 试点间鲜食大豆主要经济性状比较小区取样考种结果表明各个试点鲜食大豆及各品种主要经济性状差别较大(表2)。各试点9 个品种株高以泉州点最矮,为29.07cm,南平点最高,为64.51cm,二者差35.44cm;连江和明溪点较矮,仅过30cm;翔安点较高,超过45cm;其他点在35.12~37.33cm 之间。主茎节数7.0~10.3 节,莆田、漳州、连江点高于8.0 节,其他点少于8.0 节。分枝数南平点最多,为6.0 个,其次是莆田点4.5 个,其他试点低于3.5 个。单株有效荚数18.2~38.1 个。单株荚重漳州、南平点较重,在85g 以上,泉州、明溪点高于65g,其他试点低于65g。鲜百粒重连江、莆田、南平、泉州点在80g 以上,其他试点低于76g。单株2 粒以上标准荚数漳州点最多,为23.6 个,连江点最少,仅10.0 个;莆田、南平、明溪点高于16 个。

表2 各个试点鲜食大豆及各品种主要经济性状比较

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标准要求2 粒荚标准荚荚长≥5.0cm、荚宽≥1.3cm,每kg 标准荚数≤350 个。各试点2 粒荚标准荚荚长泉州点最长,达6.12cm,其他试点均在5.0cm 以上;2 粒荚标准荚荚宽莆田点最窄,仅为1.26cm,其他试点均在1.3cm 以上;每kg 标准荚数翔安点较多,超过350 个,其他试点在350 个以下。

2.3 试点间鲜食大豆鲜荚产量比较参试品种7 个试点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表3):试点内区组、试点、品种、品种与试点间互作差异极显著(F>F0.01),说明7 个试点鲜食大豆生产力不同。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标准要求参试品种鲜荚产量不低于对照品种,增产点率(增产试点/总试点)≥50%,标准荚率(标准荚产量/鲜荚产量)≥65%。

表3 参试品种多点联合方差分析

7 个试点小区平均鲜荚产量9.81~21.21kg,标准荚率均超过65%(表4)。漳州点鲜荚产量最高,为21.21kg,该点4 个品种比对照毛豆3 号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兴化豆5 号、兴化豆9 号、闽豆12 号、闽豆13 号,产量最低的是闽豆14。泉州点鲜荚产量为16.36kg,该点3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闽豆13 号、交大35、兴化豆5 号,产量最低的是闽豆14。翔安点鲜荚产量为15.47kg,该点7个品种比对照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交大32、交大35、闽豆14、兴化豆9 号和产量相同的兴化豆5 号、闽豆12 号、闽豆13 号,产量最低的是兴化豆4 号。明溪点鲜荚产量为14.96kg,该点6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兴化豆9 号、兴化豆5 号、交大32、闽豆13 号、兴化豆4 号、交大35,产量最低的是闽豆14。莆田点鲜荚产量为12.29kg,该点6个品种比对照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兴化豆5 号、闽豆12 号、闽豆13 号、兴化豆4 号、交大32、兴化豆9 号,产量最低的是闽豆14。连江点鲜荚产量为10.74kg,该点3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交大32、闽豆12 号、闽豆13 号,产量最低的是交大35。南平点鲜荚产量最低,为9.81kg,该点3 个品种比对照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交大32、兴化豆5号、闽豆13 号,产量最低的是闽豆14。

表4 各试点不同参试品种鲜荚产量

参试品种中5 个品种小区平均鲜荚产量比对照增产,由高到低依次是兴化豆5 号、交大32、闽豆13号、兴化豆9 号、闽豆12 号,这5 个品种增产点率均超过50%,标准荚率均超过65%。其他品种比对照减产。

2.4 部分试点试验实施存在问题

2.4.1 考种取样存在一定的误差所有试点实际产量低于理论产量,说明各试点取样时偏向较好植株;部分试点取样代表性差(表4)。翔安、泉州、连江点考种取样代表性较好,比值在0.9 以上;漳州、莆田、南平点比值仅在0.7 以上,明溪点比值最小,才0.66。金文林[8]认为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10%以内,样本株考种结果有效,否则样本株不具有代表性;说明漳州、莆田、南平、明溪4 个点考种取样代表性较差。

2.4.2 性状观察记载不一致各试点对鲜食大豆性状观察记载不一致,甚至对遗传性稳定、不受环境影响的性状也存在不一致。参试的9 个品种茸毛均为灰色,但1 个试点茸毛色均记载成棕。有2 个品种花色为紫,幼茎色也为紫,3 个试点在幼茎和花的颜色上记载错误,甚至同一个品种的花色和幼茎色记载不一致。对荚大小判断不清,有的试点均记大;有的试点每kg 标准荚数超过350 个的品种记大,在300 个以下却记中。株型上描述有紧凑、收敛、半开、开张。在口感上描述有香甜柔糯、香糯、鲜脆。

部分试点技术人员对鲜食大豆青荚鼓粒盛期可能存在把握不准,未能及时采收,造成采收期误差(表1)。闽南区漳州、翔安和泉州点分别为72.0d、83.8d 和76.4d,翔安点最迟播种,但采收日数最长,这与张玉梅等[9]、蔡康妮等[10]、李小红等[11]、吕鹏飞等[12]研究的鲜食大豆随着播种期推迟采收日数缩短结果不同;这可能与试点天气有关,漳州点5 月中旬连续高温,泉州点整个生长期经常干旱连续高温,导致植株早衰;也有可能与试点技术人员对鲜食大豆青荚鼓粒盛期把握不准,偏迟或偏早采摘有关。各试点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较大,最长达16d,最短仅6d;说明各试点当年光温等气候对鲜食大豆品种间影响较大,但也可能与采收期判断失误有关。

2.4.3 试点基础条件较差各试点均受到干旱缺水影响,莆田点因灌溉不到位导致出苗不整齐、缺苗。南平点产量最低,为产量最高漳州点的46.3%,主要是因为种植密度仅为12.00 万株/hm2,群体太小,产量潜力未能充分发挥,而依靠群体发挥增产潜力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举措之一[13-14],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15]。就南平点种植密度问题与该试点技术人员沟通,反馈的情况是该点因土壤为红黄壤条件,不能整成高畦种植,鼓粒期高温高湿通风不好很容易烂荚,经过多年观察,认为低密度种植才能获得产量。连江点种植密度较高,但产量较低,为产量最高漳州点的50.6%;该试点技术人员反映是鲜食大豆鼓粒后期连续降雨,田间排水条件不好,积水持续时间长,造成部分烂荚影响了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各试点不同程度都受干旱缺水影响,除了莆田点因灌溉不到位,出苗不整齐,其他试点出苗正常。闽南区(漳州、翔安、泉州)播种期可以提早到2 月底,提早上市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各试点鲜食大豆采收日数与采收期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最长和最短采收日数相差15.9d,采收期持续时间相差9d。

不同试点主要经济性状差距悬殊。南平点株高太高,容易倒伏;漳州点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单株2 粒以上标准荚数最多。标准荚性状莆田点标准荚荚宽、翔安点每kg 标准荚数未能达到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标准,其他试点标准荚性状均达到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标准。

各试点鲜食大豆产量结果表明试点内区组、试点、品种、试点与品种间互作差异极显著。7 个试点小区平均鲜荚产量9.81~21.21kg,漳州点最高,产量是南平点的2.2 倍、连江点的2.0 倍。9 个参试品种中兴化豆5 号、交大32、闽豆13 号、兴化豆9 号、闽豆12 号5 个品种产量及标准荚性状符合福建省鲜食大豆审定标准。结合主要经济性状,漳州点综合生产力最好,以最短的生育期收获了最高的产量,发挥了群体增产潜力,株高适中,标准荚产量最高、数量最多。

部分试点对鲜食大豆记载项目与标准理解和掌握不准确,对各性状感性认知不足,技术人员工作不认真;出现对鲜食大豆性状甚至遗传稳定性状记载不准确、以及考种取样代表性较差,造成人为试验误差。部分试点试验地、灌溉、排水等基础条件较差,影响鲜食大豆产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试验误差。针对试验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开展培训,为各试点技术人员普及鲜食大豆性状基础知识,强化标准和规范化操作及记载,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试验误差;加大投入,加强试验点的基础建设,稳定试验队伍和试验地点,完善试验质量,提升试验水平。

猜你喜欢

南平鲜食莆田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南有嘉鱼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全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举行
原来它不是小偷
配电网电缆线路故障检测与故障源定位方法
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研究
莆田人有话说
“莆田系”与百度的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