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种业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2-10-13王雨怡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种业种质种子

王雨怡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我国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要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首先要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其基础就是保证中国种业安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种子问题”列入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同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种子虽小、意义重大”,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支撑,打好种业翻身仗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1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投身于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系统研制出110余种农作物性状描述规范和336个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建立了种质资源库、数据网络平台及206个原生态环境保护区,对30%以上的库存资源进行品质特性评价,从中筛选出抗逆性强的作物种质资源。截至2019年12月,年均分发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8.1万份次,年均信息共享服务30万人次,有力支撑了新品种选育和推广。随着我国在2020年阶段性保护任务的顺利完成,国务院办公厅明确了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推进开发利用,提升种业竞争力。2021年,国家启动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力求在2024年完成农业种植资源的摸底工作;新的国家种质资源库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建成运行后,国家种质资源储备能力将由40万份增加到150万份。

自2014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连续7年开展“四大作物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随着攻关项目的开展,良种对粮食增产增收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05年贡献率为36%,2010年超过40%,2014年超过43%。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 695亿kg,环比增加0.9%,这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支撑。大宗蔬菜品种选育也取得突破,国内品种的生产覆盖率提高到87%,种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横向看,种业与各产业之间加速融合;从纵向看,种业的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整合程度不断提升;从国外市场看,孟山都、杜邦先锋和先正达等大型跨国种子企业发展迅速。2011年以来,我国种业行业进行了深化改革和深度调整,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弥补短板,集中整合资源,进行成本控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堆”一体化现代种企。根据《中国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实践与对策研究课题成果报告》的数据显示(图1),2010年以来我国种业并购事件呈现增长趋势。2012—2013年种业并购事件更加频繁,2015并购事件数量为22件,其金额为190 679.40万元,达到顶峰。种业投资事件数量从2010年的8件增加至2017年的22件,投资事件金额由54 024.50万元增长至296 566.50万元。种业并购事件数量从2010年6件增加至2017年的15件,并购事件金额由18 832.10万元增长至164 926.90万元。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实践成效与对策研究课题成果报告》 Note: The data comes from the Report on the Research Project Results of China’s Seed Enterprises’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Practice Results and Countermeasures图1 2010—2017年我国种子企业投资并购事件统计Fig.1 Statistics on investment a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seed companies in my country from 2010 to 2017

为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已建成海南、甘肃和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支撑的种子基地“国家队”,有效保证了全国七成以上的作物用种需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超过700家科研生产单位与高等院校活跃在南繁基地,全国近七成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2020年,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8.667万hm,占全国的55.6%,产种5.5亿kg,占全国的59.7%,保障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

近年来,种业市场监管效果显著。种子法律法规及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种业监管管理手段和力量进一步增强,种业市场生产经营秩序也越来越规范,种子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迅速提升。全国重点粮食作物种子品质抽查合格率从1999年的45.9%提高至2021年的98%以上,种子质量“低劣”问题已基本克服,种业市场的供给保障能力和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同时,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激励种业创新,提升维权能力,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连续发布《2020年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和《2021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督和抽检工作,使得市场上制售“假种子”、非法经营转基因种子等现象得到有效制约。

2 我国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种业安全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下,我国种业创新成效显著,但仍有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种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提升种业竞争力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相比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种质资源的投入力度不均。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工作,但精准鉴定和功能评价不够完善,以致资源征集、鉴定和评价等各环节之间的连接性不密切,制约了资源利用。二是品种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重复性和同质化的种质资源研究较多,以致种质资源的优势无法转化为品种优势从而创新型种质资源缺乏。三是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由于我国农业种植体系的改革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尤其在近几年,农作物品种骤减。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统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在1954年有近16 000个,1956年减少至11 590个,到2014年减少至3 271个,损失比例从27.6%上升至71.8%。

种业自主创新是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的关键。近年来,我国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超过45%,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国内育种资源分布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导致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融合程度不足、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错位。二是我国公共科研主要集中在新品种选育等应用领域,对种质创新和改良、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方法、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基因编辑技术创新、种子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等基础性研究重视程度不足,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导致科研投入多但成果产出低的内在矛盾。三是科研育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种业的科研与生产衔接不畅通,与种子市场需求吻合程度不够,导致种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低,成果转化面临“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种子企业总体仍呈现“多小散弱”特征——种子企业投资门槛相对较低导致我国种子企业数量多。我国种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导致企业的规模及平均市场份额较小且经营分散化。我国种子研发科研体制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导致我国种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且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受市场和自然双因素的限制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经过多轮大型种子企业的并购重组,全球种业的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国际种业巨头的手中。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农作物育种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种业研发资源缺乏国家经费支持,多来源于企业自筹,且其本身原始创新实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够。

为保障粮食安全,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了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的45%、良种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的40%。随着良种的引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主要的农产品实现稳产保供。但基地建设依然存在十分严峻的问题。一是基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农作物和畜禽育种联合攻关、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扎实推进。二是种子基地存在生产模式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管理服务滞后、制种成本升高等问题。

我国农作物育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种业市场在制度层面显露出的市场监管缺位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种企领导者及员工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导致种业市场种子套牌侵权、售卖假种现象频发且未能为维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我国种子品种权的申请周期较长,降低了原始品种育种人申请品种权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了品种保护的难度加大;三是我国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部门较多,导致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职能重叠和交叉问题,致使在实际执行中出现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的矛盾。

3 应对策略

为加快补齐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打赢种业翻身仗,上述问题急需解决。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升种质资源利用率;加快种业技术创新,提高高质量种子投入产出;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中国种业品牌;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创新种子基地发展模式;净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制度体系。

把种质资源保起来,这是种子的基础和源头。第一,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到资金向生物育种技术与产业倾斜。建设具备高通量、规模化条件的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同时建立基因型-表型数据库,为产出优质种子提供条件。第二,继续进行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检查、摸清家底。在保证种质库建设的同时,建设好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分类分级保护种质资源的政策;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及后续的种质资源评价体系,推动资源登记及后续的种质资源信息共享,使各环节紧密衔接。第三,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在保证国内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提升地区资源在国际市场的占比,补齐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短板。

让自主创新活起来,这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因素。首先,从国家宏观视角来看,国家要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凝聚工作合力,形成育种联合攻关体,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其次,从人才培育中观视角来看,要积极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激发种业人才创新活力,加强与国外科研人员交流与合作,加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中国种业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最后,从农作物微观视角来看,新品种在产量质量方面要满足优质高产、环境方面要满足绿色无污染、长成方面要满足耐活多抗、采集方面要满足适应机械化收割。

让种子企业强起来,这是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的根本。针对我国种子企业“多小散弱”的问题,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是关键所在。通过将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各企业间取长补短,集百家之长,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企业。要想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单纯依靠市场是不科学的,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如果缺少了政府的引导,会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政府如何扮演“引导器”这一角色,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政府要加大对种子企业“多小散弱”问题的整治力度,有效整合零散企业;第二,加大对专精特新的特色种企和农业农村部评定的116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企的差异化支持力度;第三,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提升核心竞争力;第四,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推动种业资源向发展更好的优势企业集聚,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把基地水平提起来,这是保障种源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一,在建好国家种质资源库的基础上加大企业引育。推动优势基地与龙头种深度融合发展,整合资金资源形成制种基地合力,提升“育、繁、推”一体化种企的加工能力、强化种业基地建设。第二,创新种子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制种设备信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依托物联网基地种子监管平台和大数据帮助地方政府智慧管理种质资源。

让市场环境优起来,这是促进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第一,严格落实品种审定制度。严格依据制度标准完成作物品种的审定工作,避免过程中造成同质化问题。完善制度体系,加大对已审定品种的后续观察评价力度,并确定劣质品种的清退机制,避免劣而不假的种子对农业生产的损失;借鉴发达国家品种审定与品种保护相结合的制度从而解决审批周期长的问题。第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优化种业创新环境,培育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种子的创新成果科学估值,提升种子企业的“造血”能力与民族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促进企业科研人才培养,为种业市场输送复合型人才,形成更有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猜你喜欢

种业种质种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桃种子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可怜的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种业名企展示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