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榜样的行为特征分析及启示

2022-10-13周春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农民工

周春霞

(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创业政策的出台,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双创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然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种新途径。据统计,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 010万,2015—2020年平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形成了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妇女4支创业队伍。农民工回流创业,使广袤乡镇重现生机活力,对于解决农村空心化瓶颈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全面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有效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农民创业榜样对创业行为的正向调节作用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证实。通常认为,榜样的作用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上的激励和行为上的指导,从而对个体的创业意向和创业决策产生影响,但现有的大量研究主要是以学习者身份的农民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农民工是否有创业榜样,以及创业榜样影响的路径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论述两种形式;而对起示范效应的农民创业榜样这一群体自身的研究却比较少见,近期也有部分对农民创业经历的案例文本分析,但基本上都是个案分析。个案文本由于其自身代表性的局限,在回应中国情境下纷繁复杂的农民工创业问题方面,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受到质疑。鉴于此,笔者立足创业过程理论的视角,基于全国返乡农民工优秀人物样本数据,描述农民创业榜样的创业行为特征,探寻创业成功的内在规律,以便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之路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家门口就业,凸显乡村就业“蓄水池”作用。

1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概念界定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 6 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1994 年,第一次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词。汪三贵等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民获得阅历、资金及信息后,返回家乡创办企业、发展商业及服务业,或者开展投资规模化农业。汪昕宇等总结出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4个特点:创业主体是外出务工农民,创业地点是户籍所在地,可优化重组自身资源,能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进行创业活动。虽然学界对此的说法不完全相同,但在以下3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一是创业主体是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工,而不是在本地务工的农民工;二是创业地点是农民工所在的户籍地,在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其他的农村地区;三是强调务工期间的务工积累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农民工外出打拼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经历,绝不仅仅是个人生计的满足,而是资金、工作经验、技能的积累以及眼界的开阔,市场信息的获取等多方面的收获,会对创业活动的全过程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过梳理,该研究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涵进一步界定为: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带回务工积累的资金、经验和技术等,返回家乡创办企业、发展商业、服务业以及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创业项目等。

2 农民工返乡创业分析框架

随着创业理论研究主题的不断拓展,目前创业管理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创业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创业活动的内在机理。现代创业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创业机会发现和创业行为。 而新事业创建过程的起点是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是指个人计划创建新企业并在未来完成这个计划的可能性。二是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已有文献从个体特征和环境等方面研究影响创业活动的因素,前者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人格特质和认知特征,后者着眼于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国内部分学者研究了创业文化、社会网络对创业意愿、创业机会识别以及创业绩效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大量研究为创业研究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刘宇娜认为,有创业意愿的个人开展创业行为的过程受到创业学习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创业行为的开展又离不开创业者和创业环境而单独存在。因而将创业行为、创业意愿、创业学习、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者特质及环境不确定性放在一个模型中形成创业研究框架。有学者按照微观、中观和宏观因素的层次划分,从农民工个人、家庭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三方面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还有学者参考了国内外相关创业综述的研究框架,按照“前因-过程-结果”架构,将个人特征和创业环境作为前因变量,创业意愿、创业机会识别以及创业选择作为过程变量,创业绩效作为结果变量,提炼出中国农民创业研究框架。参考相关理论及现有文献的观点,该研究认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行为可以解读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因各自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创业动机和创业意愿,进而会通过对自身条件和创业环境的考量进行返乡创业活动的理性选择,包括对务工积累的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充分利用、创业机会的识别及利用、资源的优化重组、创办企业或开展创业项目等创业活动过程。由于该研究选择了众多农民创业者中的优秀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所创办的企业或项目都获得了明显的创业绩效。因此,该研究将分析样本的创业活动分解为过程变量与结果变量,影响因素包括返乡农民工个人特征、务工经历(先前经验)、社会关系网络、创业环境和创业学习 ,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分析框架Fig.1 Analysis framework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home to start a business

3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该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农业农村部官网宣传推介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和中工网(即中华全国总工会 、工人日报官方网站)人物频道农民工专栏报道的全国优秀农民工先进事迹,共搜集整理了从2010年初到2020年经济转型期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的150份样本数据。样本构成如下:农业部(2018年后为农业农村部)自2016年底开始组织评选推介每批总结100个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介,至今已推介了4批共400个典型案例,由于第一批的案例过于简单和程式化,缺少反映创业活动的有用信息,因此该研究以2018—2020年这3批的推介文本作为样框,依据前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涵界定,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案例共76个,这部分案例覆盖全国,按国家评选标准推介,研究价值高,但受评选活动开始时间所限,样本比较集中于2015—2019年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使其代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中工网人物频道设有农民工专栏,2010—2017年连续、全面地报道全国各地农民工的好人好事、先进事迹等,从中摘选出各地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案例共74个,正好可以弥补上述样本来源的不足,两者共同构成该研究的分析样本。样本几乎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返乡创业成功农民工的真实情况。样本特征见表1。

表1显示了分析样本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行业相关度、打工年限以及创业选择的行业等方面的特征。个人统计学特征方面,样本中多数为男性,占比高达88.0%,这与学界关于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更倾向于创业的观点一致;年龄集中在“70后”和“80后”这两大农民工群体,分别占比为46.9%和26.5%,这两部分群体在外打拼多年,已积蓄了资金、技术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回乡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样本中受教育程度以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居多,占比58.9%,其次是初中学历者,占比34.8%。务工经历方面,样本数据显示打工年限集中在6~10年和11~15年,总计为58.6%;1~5年和20年以上的所占比例持平,并非呈现打工时间越长越容易创业成功的相关联系;此外,务工行业与创业相关度并不高,两者不同的比例高达68.3%,表明农民工会结合农村的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作出创业选择。民工返乡创业所选择的行业以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为主,集中在特色养殖和规模种植这两大行业,两者之和占比61.4%,这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基于图1的创业活动分析框架,该研究从创业过程、创业结果以及影响因素3个方面来进行变量设计:创业过程设计创业动机、创业意愿、创业机会识别渠道、创业开始时间和创业选择行业等5个变量;创业结果用创业绩效变量来反映;影响因素除前述个体特征外,还包括务工经历、社会网络、创业环境和创业学习等4个方面的变量。具体变量说明见表2。

表2基于拟定的分析框架,按照创业活动的轨迹和内在机理设置过程、结果和影响因素3种变量,影响因素的测量比较简单清晰,该研究就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变量的测量说明如下:

(1)创业动机。按照需求层次差异可以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动机归纳为4类,即经济动机、成就动机、社会动机和环境动机。其中经济动机主要是迫于工作生活压力,以维持生计和改善生活境遇为目标的创业;成就动机以追求事业成功和实现人生梦想为目标;社会动机主要立足于社会责任和社会需求,以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和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主要目标; 环境动机则源于创业者对微观家庭环境、乡土情怀、创业者周围的群体环境和家乡创业经济政策环境等硬软件环境的把握。

表2 相关变量说明

(2)创业意愿。由于农民创业榜样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并取得了一定的创业绩效。因此,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就创业动机的不同分为主动型、环境触发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创业指农民工基于个人发展和家乡发展主动思考谋划而形成的创业意愿。环境触发型指由于某个关键事件、情感体验以及家乡环境变化而触发的创业想法;被动型创业是指迫于生计或为了脱贫致富等经济动机而产生的创业意愿。不同于前两种类型,被动型创业行为主体最初的创业内驱力并不强烈。

(3)创业机会识别。机会识别是创业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农民工会利用自身资源、社会网络以及市场判断等进行机会的识别和利用,他们会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识别创业机会是该研究关注的焦点,因此,将识别创业机会的渠道作为测量的依据。

(4)创业行为。创业活动的发生以创业开始的时间和创业项目或创办企业作为重要标志,因此该研究以农民工返乡创业年份和创业行业2个变量来测量。创业年份选取2008和2015年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加以区分,时间节点选择的理由如下: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回流现象出现,此时主要是被动回流;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出台,政策效应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多表现为主动回流。此外,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选择的行业业态已不同于传统时代,因此行业的分类没有按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大类来划分,而是结合实际将现代农业细分为特色养殖(包括特种养殖在内)、规模种植(一般要进行土地的流转)、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并增加了电商和一二三产业融合这2种新的类型。

(5)创业绩效。一般从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两方面来衡量。经营绩效表现为账务绩效,用年销售收入/年产值或年销售利润等财务指标来测量;而社会绩效则表现为创办企业拉动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考虑到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社会创业的特点,且小微企业居多,该研究从社会绩效来进行测量,以提供就业岗位个数作为主要测量依据。

4 农民工返乡创业榜样的行为特征分析

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鉴于所分析的变量大多数为定类变量,因此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交叉表两种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根据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 (简称TPB),意图与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结机制,创业意图越强烈越倾向于采取创业行为。在该研究的分析样本中,高达72.5%的农民工具有主动创业的意愿,其次是由创业环境触发的,占比为26%。创业动机产生创业意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复杂多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其动因主要来自环境动因、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三者比例之和高达85.1%,经济动因已退居末位。这一方面可以验证农民创业榜样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折射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动机的变化趋势,许多农民工在外打拼多年,已小有所成,积蓄了各方面的资本,低层次的谋生需要已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求和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社会责任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创业环境在这一阶段的驱动作用比较明显:有35.8%的个案或者是由于家庭照顾等微观环境,或者是由于家乡面貌的变化、乡土情结,或者是受到创业政策的吸引而增强回流意愿的。同时,经过分析还发现,这些动机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交错联结在一起影响返乡农民工的回流意愿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般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这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常常与其他的动机如成就动机、社会动机叠加在一起影响农民工的回流意愿。

成功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是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关键一环。农民工创业榜样的机会识别渠道不断拓宽,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在该研究的分析样本中,返乡农民工主要通过主动谋划、政策引导、市场考察和经验识别4种途径来识别创业机会,占比分别为21.5%、21.5%、20.8%和16.7%,可见,这4种途径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各有优势和特色。主动谋划型有成熟的创业规划和清晰的思路,创业的成功率较高,风险较小;市场考察型得益于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商机洞察力,能够从现实需求入手抢占先机;政策引导型顺应当地政府的产业导向,便于利用政策红利创业,并容易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经验识别型基于先前务工积累的经验,有利于在相同或相近的领域寻找机会,降低创业的风险为了解些农民工会更具有这种创业机会识别的能力,将反映农民工的个人特征与先前务工经历这两方面的变量分别与机会识别归类进行交叉表分析,选择卡方检验,由于部分案例描述的信息不太完整,最终进入统计的有效样本数为143个,缺失值为7个,统计结果显示,仅有先前工作经验对机会识别类型具有显著影响(表3),其他影响因素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从表3可知,返乡农民工因在外的务工工作经验不同,创业机会识别途径也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管理工作经验者更倾向于通过主动谋划和政策引导来识别机会;而做过销售工作的农民工则更青睐于通过经验识别和市场考察来发现机会;从事过其他工作的农民工则表现为多样化的识别途径,过半数者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考察来识别,还有一些通过关系网络、媒体宣传、关键事件以及榜样示范来发现机会。

从描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分析样本中58%的返乡农民工在2008—2015年这段时间开始创业,2015年之后也有不小的比例,占30%,这也验证了前述的政策引导效应在不断地显现。创业项目的选择以特色养殖和规模种植为主,二者之和占比高达61.3%%,加工制造业位居第三,占比为16.7%。并出现了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电商和种养销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业态。可见,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以农牧业为主要创业选择,但与传统农业不同之处在于都加入了创新的元素,特色养殖在传统的鸡鸭鹅兔等品种养殖上主推生态概念,发展林下经济;同时还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种养殖,如鸵鸟、孔雀、竹狸、竹鼠等。规模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发展现代农业;部分创业者还在种养业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将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判断,先前经历是否会影响农民工的创业选择,该研究将是否从事技术工种和有无创业经历与行业相关度进行交叉表分析,选择卡方检验,由于部分案例描述的信息不太完整,最终进入统计的有效样本数为143个,缺失值为7个,统计结果显示是否从事技术工种对行业相关度有显著影响结果见表4。

表3 先前工作经验与机会识别类型的交互分析

表4 是否为技术工种与行业相关度的交互分析

从表4可知,农民工外出务工从事技术工种,获取一技之长后,与非技术型工种相比,更倾向于选择相同或相近的创业行业,在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开始创业,从而降低创业的风险,提高成功的概率;非技术型的农民工则主要是利用打工增长的见识、积累的创业资金以及其他类型的资本来开展创业活动,一般会选择现代农业。而对于已经事业有成的农民企业家而言,回乡发展更多的是一种投资行为,也有部分是从原来的行业转向农业,但他们的创业实力比较强,而且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所以先前的创业经历不会影响他们的行业相关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农民创业优秀人物的创业活动大多数都取得了一定的创业绩效,23.7%的创业者提供就业岗位10~50个,居第一;20%的创业者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以上,排第二。但也要看到,有20%的创业者因处于初创期或属于个体经营者而无法提供就业岗位,还有接近20%的比例只能提供10人以下的就业岗位,这表明农民工创业具有小微企业的特点,抗风险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小。为判断先前经验是否会影响其创业绩效,该研究将务工经历方面的变量与创业绩效进行交叉表分析,选择卡方检验,由于部分案例描述的信息不太完整,最终进入统计的有效样本数为134个,缺失值为16个,统计结果显示,有无创业经历会显著影响其创业绩效(表5)。

表5 有无创业经历与创业绩效的交互分析

从表5可知,有创业经历的农民企业家返乡投资或再次创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强劲,他们中接近半数的返乡创业者提供了1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产生了“返乡一人,致富一方”的杠杆拉动效应。此外,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返乡农民工要取得创业成功,产生创业的绩效,创业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从创业学习发生的阶段来看,创业开始阶段的发生率最高,占比达40.0%,其次是创业准备阶段,为35.3%,再次是先前学习,占23.5%;少数创业者在创业企业(或项目)成长期也会坚持学习提升,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可见,创业学习贯穿于整个创业活动的始末,在整个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创业绩效。

5 结论与启示

“返乡一人,带动一批,致富一方”,农民创业榜样的社会效应正在显现。及时总结农民工返乡创业优秀人物的创业活动特征和规律,必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基于样本数据的研究发现:返乡农民工创业榜样的创业意愿强烈,对家乡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内在驱动下,较容易转化为创业行为;城市生活的经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他们会通过先前经验、政策引导、市场考察、媒体宣传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多样化的渠道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在创业选择上注重经营方式的创新,积极投身特色养殖和规模化种植等新型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创业学习贯穿于创业活动的全过程,对创业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返乡农民工创业具有小微企业的特征,抗风险能力和抗压能力比较弱,需要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农民创业榜样亦是万千返乡农民工的一分子,他们成功创业的活动轨迹给予创业实践诸多有益的启示,透过以上分析,该研究认为应汇聚政府、社区、农民工个体等多方力量,共创良好的返乡创业生态系统。

政策引导等创业环境对于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有效识别创业机会以及指导创业选择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层面应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立足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和创业园区建设,引导返乡农民工将创业与创新相结合,深入挖掘农产品特色资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农村农业新动能。二是落实帮扶政策和优惠政策。各地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要建立产业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的帮扶机制,增强贫困户返乡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者要落实政府贴息、低息贷款和政府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三是着力构建创业培训支持体系,加强农民工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建立与高校、培训机构、科研院所的联结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传统面授、专题讲座与线上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民工创业教育;建立包括成功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天使投资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在内的创业导师人才库信息系统,搭建农民工与行业专家的沟通平台,适时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指导。

农民创业榜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言而喻。但从分析样本的情况来看,创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仅有极少数农民工是受到亲友、村民或创业能手的影响而产生创业想法的。因此,社区层面应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一是社区管理组织应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加强舆论引导和信息传递;二是社区文化机构和相关群团组织应积极策划,组织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优秀人物创业案例推介活动,发挥创业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倾力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三是社区层面应建立一批创业成功示范基地,有条件的要建立创业信息咨询平台,适时了解农民工创业需求,对接示范项目,组织农民工参观考察并提供实际指导。

如前所述,创业学习贯穿于返乡农民工的整个创业活动中,影响创业实践的过程和创业绩效。因此,对于农民工个体而言,应注重各个阶段的创业学习,努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一是应通过城市务工经历和教育培训,不断积累知识和工作经验,尤其要注重培养市场意识、积累经营管理和销售方面的经验,努力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销售的新农人。二是要加强创业准备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对于返乡后从事不同行业的农民工而言,应主动参加政府举办的相关培训,向行业专家请教,并不断拓展学习渠道,开展创业准备期的创业学习,有利于降低创业风险、少走弯路,对顺利创办企业或项目至关重要。三是创业成长期也要坚持学习。返乡农民工所创办的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工当副镇长选好也要用好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连云港:为农民工讨薪“撑腰”
理性看待和应对农民工“二次返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