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
——基于政府透明度与公共事务参与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2022-10-12薛天山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透明度电子政务

薛天山

(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南京 210097)

一、引言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效能感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治效能感对于健康的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是影响社会个体政治心理、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且已然成为衡量政治体系民主与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①EastonD,DennisJ.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Political Efficacy[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7 (01):25-38.。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它具有满足个体政治需要,激发个体政治参与动机的功能;对于政治系统而言,它反映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状态,体现着民主政治的程度。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新时期具有现实意义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②刘玉芝.政府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地位与作用[J].政治学研究,2011(04):44-50.。作为一种政治心理感知,政治效能感是社会个体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心理基础。一般情况下,政治效能感高的社会公众更倾向于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形成较高的政治参与度,较高的政治效能感有助于减少政治冷漠和政治疏远①石瑛,董干戈.论基于政治效能感的公民政治参与[J].学术交流,2012(09):17-20.。

自Campbell 等提出政治效能感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认识到的“在可能的社会政治变革中能够发挥一定影响力的感觉”②CampbellA,GurinG,MillerWE.The Voter Decides[M].EvanstonIL:Row,Peterson and Company,1954:187.开始,后续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化,研究的范畴也被不断地拓展,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研究成果。就政治效能感的形成机制而言,形成了个人禀赋论、社会资本论、政治心理论、政治赋权论、媒介影响论、制度文化论等解释框架。个人禀赋论认为,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主观感知,很容易受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个体特征的影响③范柏乃.我国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GSS2010 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4(11):25-30、155; 陈陆辉,陈映男.台湾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与政治效能感[J].传播文化,2013(12):1-38.。社会资本论则强调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规范和信任是影响个体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④裴志军.制度刚性下的村民自治参与——社会资本与政治效能感的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33-42.;政治心理论着重分析政治练达(Political Sophistication)⑤Balch GI.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The Concept“Sense ofPolitical Efficacy”[J].Political Methodology,1974 (02):1-43.、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⑥Wu CL.Psycho-Political Correlates of Political Efficacy:The Case of the 1994 New Orleans Mayoral Election[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2003 (06):729-760.、政党认同(Party Identification)⑦LambertRD,CurtisJE,BrownSD,KayBJ.Effec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Governing Parties on Feelings of Political Efficacy and Trust[J].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6 (04):705-728.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效应;政治赋权(Political Empowerment)论是指,当一个团体中某成员在政治上具有代表性和决策影响力时,这一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政治涉入程度会明显增加,政治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从而使得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增强⑧BoboL,FranklinD,GilliamJr.Race,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Black Empowerment[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90 (02):377-393;Iyengar S.Subjective Political Efficacy as a Measure of Diffuse Support[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0 (02):249-256.;媒介影响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具有传播政治资讯的功能,还经常扮演着政治信息解读者的角色,已然成为调节社会公众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⑨AartsK,SemetkoHA.The Divided Electorate:Media Use and Political Involvement[J].Journal of Politics,2010 (03):759-784;张蓓.媒介使用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研究[J].学海,2014(05):56-62.;而制度文化论通常强调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人们政治效能感的影响⑩陈雪莲.地方干部的政治信任与政治效能感——一项以问卷为基础的研究[J].社会科学,2013(11):4-15.。总体来说,现有研究主要从个体特征、媒介使用、政治参与程度、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角度,分析不同个体政治效能感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所关注的是个体因素或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政府主动性行为对社会公众政治效能感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飞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尝试利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电子政务(E-Government)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资讯和交易服务。电子政务的推广使用不仅增加了政府的回应性,还提升了政府的透明度,促进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这些必然会改变民众关于自身政治影响力和政府系统回应力的感知、判断和评价,即改变其政治效能感。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尝试揭示电子政务使用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阐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与发展,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社会、组织和个人渴望参与社会治理的诉求。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时代政府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因其在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增加政民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而被各国政府当作一种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政府从1999年起开始建设电子政务,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中国政府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与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①RellyJE,SabharwalM.Perceptions of Transparency of Government Policy Making:A Cross-National Study [J].Government In formation Quarterly,2009 (02):148-157.,已经从单纯的信息发布逐步转变为信息公开、在线办理与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整合在一起的管理信息系统。从中国政府的实践来看,利用电子政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心理认同,不仅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也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方向。电子政务的推广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并进而对公民心理和行为倾向发挥积极的作用②芮国强,宋典.电子政务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以公民满意度为中介变量[J].南京社会科学,2015(02):82-89.。

一般认为,政治效能感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前者指向社会个体对自身参与能力的认知;后者则是指社会个体相信政治系统会回应其要求的感觉③AbramsonPR.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Formation and Change [M].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mpany,1983:141-143.。虽然目前尚没有经验研究系统分析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但针对电子政务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对政府不满或政治效能感低的主要原因是参与渠道的缺乏④HibbingJR,Theiss-MorseE.Process Preferences and American Politics:What the People Want Government to Be [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1 (01):145-153.。电子政务无论是对于促进公众参与,还是增加公众对政府回应性的感知均存在显著的作用⑤CicatielloL,SimoneED,GaetaGL.Cross-Country Heterogeneity in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and Citizens Political Efficacy:A Multilevel Empirical Analysis[J].Administration & Society,2018 (04):595-623.。电子政务平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的参与渠道,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仅仅使社会公众可以更快捷地接收到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互动性增加了公众的参与可能,而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电子政务的推广使用,可以改善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促进公众参与政策讨论与政府的监督管理⑥AlvarezRM,BedollaLG.The Revolution against Affirmative Action in California:Racism,Economics,and Proposition 209[J].State Politics & Policy Quarterly,2004 (01):1-17.,进而影响社会公众对自身政治参与能力的认知感受。电子政务的使用可以使公众的参与增加,而参与经历的增多会使他们更相信自己能够介入政治,即可以有效提升社会个体的内在效能感。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便捷的沟通和交流工具,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公众的参与,而且在回应公众诉求方面具有多重优势。Gauld 等人指出,电子政务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回应性⑦GauldR,GrayA,McCombS.How Responsive is E-government?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9 (01):69-74.。政府借助电子政务系统可以更好地回应公众的诉求,能够更迅速有效地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以提升公众对政府回应性的感知。可见,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更加及时有效地与公众进行沟通,提高回应公众诉求的效率和质量①毛万磊,朱春奎.电子化政民互动对城市公众政府信任的影响机理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03):51-60.,从而提高社会个体的外在效能感。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电子政务使用正向影响社会个体的政治效能感。

(二)政府透明度的中介作用

与传统政务处理方式相比,电子政务在信息提供、增加政府透明、消除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②Thomas CW.Maintaining and Restoring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ir Employees[J].Administration& Society,1998 (05):166-193.。基于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透明度提升的过程。所谓政府透明度,是指有关政府机构运作及政策制定方面信息的可及性,从而允许外部行动者监督政府内部运作及其组织绩效③GrimmelikhuijsenS,PorumbescuGA,HongB,Im T.The Effect of Transparency on Trust in Government: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Experiment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3(04):575-586.。当政府开放电子服务平台提供众多的服务信息时,可以让公众拥有自由选择权,与其他服务机构的竞争会促使政府改进自己的服务质量与效率;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让政府更愿意披露相关信息,增进政府的透明度。Kim 和Lee 的研究发现,电子政务使用者对电子政务应用程序的满意度与他们对政府透明度的评估直接相关④Kim S,Lee J.E-Participation,Transparency,and Trust in Local Govern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2(06):819-828.。Bertot 等人也认为,电子政务的引入降低了信息扩散和公开的成本,对提升政府的透明性存在积极作用⑤BertotJC,JaegerPT,Grimes,JM.Using ICTs to Create a Culture of Transparency:E-Government and Social Media as Openness and Anticorruption Tools for Societies [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0 (03):264-271.。政府相关部门在政府网站上发布数据、政策、法规及建立可搜索数据库等行为可以提升公众对政府透明的看法。

政府透明不仅部分消解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意味着民众可以监控政府的工作表现。透明度的增加会促使政府以符合民众期待的方式行事,并最终会影响民众对政治进程产生影响的感知,即政治效能感。已有的研究表明,政府透明度会对个人的政治态度有积极影响,并进而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念和认同感⑥LichtJD.Transparency Actually:How Transparency Affects Public Perceptions of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J].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4 (02):309-330.。Lee 和Johnston 指出,透明度为民众提供了对公共政策的真正影响力,民众不仅可以参与政策方案构建,将他们的偏好和观点纳入公共决策,而且还可以跟踪政府如何通过实际政策处理他们的建议⑦LeeJ,JohnstonEW.How to Embed Transparency into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EB/OL].(2013-12-20) [2022-1-20].http://patimes.org/embed-transparency-collaborative-governancee/.。简言之,政府透明度的提升会增进个体对自身参与能力的感知。而Cicatiello 等人利用2004年度国际社会调查计划(ISSP)公民数据库中的跨国数据,研究政府透明度与社会公众外在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发现政府透明度的提升能显著增强个体的外在效能感⑧Cicatiello L,Simone ED,Gaeta GL.Cross-Country Heterogeneity in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and Citizens Political Efficacy:A Multilevel Empirical Analysis[J].Administration & Society,2018 (04):595-623.。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在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中,政府透明度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三)公共事务参与的中介作用

促进公众的参与和合作,是政府治理方式改革的方向,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价值体现。公共事务参与一般意指“具有影响政府行动的意图或效果的行为,既包括直接地影响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行为,也包括间接地影响人们政策抉择的行为”①VerbaS,SchlozmanKL,Brady HE.Voice and Equality: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8.。而电子政务赋予了公众新的团结和参与方式。影响社会个体参与公共事务的因素有很多,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来说,社会与政治的参与需要依赖一些资源,资源多的人比资源少的人更有可能选择参与,资源少的社会公众更有可能选择不参与。从个人资源的角度来看,只有那些拥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的人才能负担得起参与所带来的成本,而电子政务的推广与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廉价、便捷的参与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参与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平台,其便捷性、及时性和低成本等特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②ArmingeonK.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Associational Involvement[A] In Van Deth J,Montero J,Westholm A.Citizenship and Involvement in European Democrac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C],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7:358-384.。Linders 指出,电子政务作为一个平台,鼓励公众直接与公共行政部门和政治家对话,还鼓励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强化了公众参与的深度③Linders D.From E-Government to We-Government:Defining a Typology for Citizen Coproduction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 (04):446-454.。

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源自于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对自我能力和政府回应性的认知,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关于自身参与能力及政府响应性的认知感受。一般来说,公共事务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个体的政治效能感也越高。阿尔蒙德和维巴对五国公民文化的研究表明,政府允许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可以培养出一种参与的效能意识④(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M].张明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50-151.。佩特曼则认为,公共事务参与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公共事务的参与,社会个体可以获得政治知识,提升政治素质,培养政治兴趣,个体对自身参与政治的能力了解也更为清晰,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内在效能感⑤(英)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44-49.。同时,民众通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可以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而政府为获得合法性,必然会积极做出回应,因此,公共事务的参与对于增加个体外在效能感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3:在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中,公共事务参与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四)政府透明度与公共事务参与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

社会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常常在公共事务参与过程中得以形成或发生改变。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不仅可以增强、维持或削弱社会个体对自身参与能力的感知,亦可改变其对政府回应性及自身影响力的看法。公共事务参与体现了社会个体就某个特定政策问题向公共管理主体进行利益表达及其对话过程,这一表达和对话过程及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信息可及性、信息对称性在内的政府透明度①GuillamNM,BastidaF,BenitoB.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s Financial Transparency[J].Local Government Studies,2011(04):391-40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本身就是政府透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行政实现公开、透明的重要路径。政府透明度的提升对激发、培育民众的公共事务参与热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②HalachmiA,GreilingD.Transparency,E-Government,and Accountability:Some Issues and Considerations[J].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2013 (04):562-584.。当政府支持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主动公开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时,民众就会呈现出较好的参与状态。Mcgregor 指出,公众在公共事务方面的广泛参与可以使政府机构及其行政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并制定出更反映公众需求的、更受广泛支持的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和政策制定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而政府透明则是公众参与的中心原则③Mcgregor S.Government Transparency:The Citizen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with Food and Health Products Polic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3(02):168-175.。同时,社会个体的公共事务参与行为是影响其政治效能感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参与行为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由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4:在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的关系中,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呈现出明显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本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政务影响政治效能感的多重链式中介模型

三、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互联网时代政府信任与公民表达研究》项目组在2020年6—9月进行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一级抽样,各抽取两个省份,分别为江苏、浙江、山西、湖北、四川和陕西。随后,在这6 个省各抽取4 个地级市,共抽取24 个地级市。最后,抽取地级市中的区或县,并在对应区或县进行随机抽样,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向当地年满18 周岁、居住满一年的城乡居民发放问卷3000 份,回收问卷2935 份。剔除其中相关题目填答不清晰、不完整和信息前后矛盾的问卷502 份,最终保留2451 个有效样本。

(二)变量测量

1.电子政务:采用Welch 等①WelchEW,HinnantCC,Moon MJ.Linking Citizen Satisfaction with E-Government and Trust in Government[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5 (03):371-391.编制的电子政务使用量表,共计8 道题测量被调查者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情况。例题如“浏览本地政府网站,我可以识别完成电子服务所需的文件(如地税、网费等)”,采用5点计分(数字1 ~5 分别表示从“完全不符合” 到“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数为0.918。

2.政府透明度:尽管政府的透明度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同一个地区的民众所感知到的政府透明程度却可能不尽相同,而影响公众政府信任度的是公众对政府透明度的主观感知。因此参考West②West DM.E-Gover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rvice Delivery and Citizen Attitud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4 (01):15-27.的测量方法和编制的量表,采用两道题目考察公众对政府透明度的感知。两道题目分别是:“我所在地区政府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体向百姓公布政府开支的情况”和“在我所在地区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政府信息”,均采用5 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越认同政府透明。本研究中其克隆巴赫α 系数为0.805。

3.公共事务参与:利用Kim③Kim BJ.Political Efficacy,Community Collective Efficacy,Trust and Extrovers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Civic Political Activities [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01):43-51.编制的测量量表,共计用4 道题测量个体的公共事务参与度,例题如“给媒体写信或打电话反映自己的想法”,每道题均采用7 点计分(数字1~7 分别表示从“从不” 到“很多次”),本研究中其克隆巴赫α 系数为0.919。

4.政治效能感:采用Acock 和Clarke④Acock AC,Clarke HD.Alternative Measures of Political Efficacy:Models and Means [J].Quality & Quantity,1990(01):87-105.编制的政治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共6 道题,各3 道题分别测量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被调查者被要求回答相应的问题,例如:“总的来说,政府很重视像我这样的人的建议”和“我知道政府运行的程序和机制”。采用5 点计分,选项1 ~5分别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本研究中外在效能感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数为0.894,内在效能感量表的克隆巴赫α 系数为0.897。

四、实证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在数据收集时强调了所得资料仅用于学术研究,对保密性做出了严格保证。经过Harman 单因子检验,在因子不旋转情况下析出了5 个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31.115%,小于临界值40%,这表示本研究的数据共同方法偏差不严重。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采用AMOS24.0 对电子政务、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和政治效能感四个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四个变量之间的结构效度。本研究的测量模型为四因素模型,测量模型的χ2 为2118.682,卡方值会随着样本数的增加而增大,当样本数比较大时,应综合其他指标对模型进行判别。测量模型的SRMR 为0.047<0.06,RMSEA 为0.092<0.1,TLI 为0.904>0.9,CFI 为0.922>0.9,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且测量模型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三因素模型(χ2=3081.987,SRMR=0.082,RMSEA=0.110,TLI=0.862,CFI=0.884)、二因素模型(χ2=4319.775,SRMR=0.108,RMSEA=0.129,TLI=0.809,CFI=0.836)与单因素模型(χ2=10865.220,SRMR=0.156,RMSEA=0.206,TLI=0.518,CFI=0.582)。由此表明四个变量区分效度良好,确实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构念,较好地满足了模型构建要求。

表1 各变量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三)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表2展现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电子政务与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71(p<0.01)、0.328(p<0.01)与0.401(p<0.01),而政治效能感与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1(p<0.01)与0.529(p<0.01)。这些结果说明政治效能感与电子政务、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四)模型验证及变量间的路径分析

由于测量模型中的变量政治效能感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每个层面又涉及多个项目,为减少误差,对项目进行打包,以各层面的项目均值作为政治效能感的新指标。检验整体模型的拟合度,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21.619,SRMR=0.0472,RMSEA=0.092,TLI=0.904,CFI=0.922,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由图2所示的关系路径图可知,除电子政务到政治效能感的直接路径不显著外,其他直接路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电子政务正向预测政府透明度(γ=0.55,p<0.01)和公共事务参与(γ=0.16,p<0.01),政府透明度正向预测公共事务参与(γ=0.39,p<0.01)和政治效能感(γ=0.64,p<0.01);公共事务参与也正向预测政治效能感(γ=0.36,p<0.01)。

图2 电子政务、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的关系路径图(标准化路径系数)

基于Bootstrap 方法重复随机抽样5000 次,检验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总效应值为0.514,95%的置信区间[0.462,0.563],不包含0,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正向影响显著,假设1 得到支持。电子政务经由政府透明度到政治效能感的间接效应值为0.351,95%的置信区间为[0.305,0.398],不包含0,表明政府透明度中介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假设2 得到证实;电子政务经由公共事务参与到政治效能感的影响路径也得到支持,其间接效应值为0.056,95%的置信区间为[0.036,0.078],不包含0,假设3 得到支持;电子政务经由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到政治效能感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76,95%的置信区间为[0.063,0.092],也不包含0,假设4 得到证实。

表3 中介效应检验及效应值

五、结论与启示

基于2451 份问卷的调研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电子政务使用对社会个体的政治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但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并无直接影响效应,而是通过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间接产生作用。具体来说,电子政务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直接效应只占总效应的6.23%,且直接影响不显著;而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93.77%,这说明将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引入模型探索其中介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中介效应而言,电子政务经由政府透明度对政治效能感发生影响的中介作用效应量占总效应的68.29%;电子政务经由公共事务参与对政治效能感发生影响的中介作用效应量占总效应的10.89%;而电子政务经由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对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的链式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的14.79%。

第一,电子政务的推广使用不仅改变了民众与政府的接触方式和互动效果,也潜在地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倾向。电子政务的积极功能常被设定为改善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与民众之间互动关系的改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描述为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回应民众要求的能力和意愿的提升,这是责任政府的具体体现。基于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推广使用,不仅可以优化政府和民众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增加政府的责任性,进而改善了民众对政府的认知和态度①ParentM,VandebeekCA,GeminoAC.Building Citizen Trust through E-Governmen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5 (04):720-736.。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电子政务对社会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却从未涉及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问题,本研究扩大了电子政务研究的范围,探讨其对于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政务虽然对政治效能感没有直接的影响效应,但电子政务的推广使用可以通过提升社会个体的政府透明度感知及促进公共事务参与,有效提升个体的政治效能感。

第二,增加政府透明度不仅是电子政务的重要价值体现,也是提升社会个体政治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与传统行政模式相比,电子政务系统无论在信息传播的速度,或是受众的范围和数量,还是信息接受和查询的便捷性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电子政务可以有效促进透明政府的建设。研究结果显示,电子政务的使用对于增加政府透明度方面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Mcgregor 指出,政府透明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和政策制定的最重要的原因②Mcgregor S.Government Transparency:The Citizen Perspective and Experience with Food and Health Products Polic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03(02):168-175.。民众越认为政府透明,就越倾向于参与公共事务,其政治效能感也越高。如果政府透明程度高,民众就可以容易地获取相关政策的目标设定、实施方法、效果预期等相关信息,对自己的参与能力也能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反之,则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对自身参与能力产生误判。另外,政府透明还有社会公平的要素蕴含其中。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透明度的增加,会提升普通民众介入公共事务过程中的公平感知水平,而社会公平的感知水平对于民众来说,又是他们评价政府并产生特定政治态度和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政府透明度的提升,是电子政务影响社会个体政治效能感的最重要的机制。

第三,参与公共事务不仅可以培育社会个体的政治参与能力,还可以提高对政府回应性的评价。一直以来,电子政务的推广和使用被认为是政府治理实践过程中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举措。电子政务通过电子化技术手段促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并促进了公众的积极参与。电子政务的使用不仅能吸纳更多的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拓展了公众的参与广度,而且也增加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深度。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政务可以有效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而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个体其政治效能感越高。这一结果表明,公共事务参与过程本质上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参与能力的过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将有利于个体内在政治效能感的提高。同时,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有利于发挥其决策影响力,使公共政策符合民众的要求和偏好;可以提升其被尊重感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认知,进而提高对政府回应性的评价,这将有利于个体外在效能感的提高。总体来说,公共事务参与在电子政务影响个体政治效能感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的。

本研究的发现对进一步推动政府社会治理改革及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是应重视并积极推广使用电子政务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公众采用电子化的方式与政府互动,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电子政务的使用不仅对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或公共服务质量有影响,还对民众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存在重要影响。为此,政府在建构电子政务系统时,应当虚心倾听公众的诉求,与公众充分沟通,以提升民众对政府(电子政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二是以信息公开提升民众的政府透明度感知。政府透明度的提升对于民众政治效能感的提高至为重要,因此政府部门应主动利用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发布功能推进政府透明建设。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不应仅停留在公开结果信息(如政策、预算和法律文件等)层面,还应该将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目标、流程、步骤等信息也予以公开。

三是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政民互动模块建设,促进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之所以经常被拒绝,并不是因为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是因为所需付出的成本太高①Kweit MG,Kweit RW.Implement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Bureaucratic Society:A Contingency Approach [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1.。电子政务在技术层面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的、低成本的,并具有实践意义的途径。因此,政府部门应主动利用电子政务的在线参与功能让公众参与到政策草案等的制定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政策法规。唯有如此,方能提升普通民众的自我幸福感和政治认同水平。

四是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增加优质的政府回应是保障民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关键。电子政务使用对提升公众的政治效能感存在积极促进作用,但高政治效能感并不一定能保障社会个体有序参与政治活动。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社会个体内在效能感高而外在效能感低,其更有可能发生非制度化参与表达行动②Craig SC,Maggiotto MA.Political Discontent and Political Action [J].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81 (02):514-522.Lee FLF.Collective Efficacy,Support for Democratization,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2006 (03):297-317.。而内在效能感指向个人,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指向政府回应力。由此可知,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增加政府回应数量,提升回应质量,满足民众需求,才能保障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研究数据主要是横截面数据,日后需加强纵向研究加以完善;另一方面,电子政务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之间的中介变量应当有很多,如政府满意度、政府信任等,将这些变量纳入到研究框架内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透明度电子政务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中国FTA中的透明度原则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股权结构与信息透明度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对策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