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题跋考

2022-10-12郭丽冰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唐寅题跋画卷

郭丽冰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渔隐图》 (图1),是一幅署款为唐寅(1470—1524)的绢本设色手卷,该卷纵29.4 厘米,横351 厘米,卷后有王宠、程大伦、陆治、顾德育和居节的题跋。《溪山渔隐图》是一幅山水长卷,描绘的是典型的水乡风情:卷首处是几株怪松伸向水面,水面波光粼粼,一名渔夫正摇橹靠岸,岸上是几间茅舍,掩映在丹枫红叶之间。茅屋中有两名老者正促膝交谈,一名童子在别屋为主人烹煮新茶;画面中部岩石峭立,两只小船随意飘荡,一舟中之人坐在船头吹起横笛,另一人则击掌而歌,很是惬意;画面的最后部分,描绘的是一位老者携童子访客,一位男子在童子的陪同下凭栏观景,顺着观景男子的目光可以发现一悠闲垂钓的老叟,画面内容很是丰富精彩。

图1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画心部分)

1928年,故宫博物院组织由丁佛言、关冕均、郭葆昌、容庚、廉南湖、福开森、王福厂、邓以蛰、朱义钧、吴瀛、陈汉第、沈尹默、溥侗等十五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故宫藏品进行重新鉴定,题款为唐寅的《溪山渔隐图》 被鉴定为“代笔”[1],且包首有“代笔”浮签。徐邦达在《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 一书中,也明确将其鉴定为周臣代笔。[2]但王季迁在其《读画笔记》 中将其鉴定为上上神品,认为其“神品上上。画法绝似周东村,六如早年故,款书亦与习见者不同”[3]。高居翰也认为该作品是唐寅洗练保守画风的上乘之作,学自周臣。196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筹备赴美举办古文物展览,专门组织了“审查委员会”对参展作品进行鉴定,委员会成员包括王世杰、罗家伦、马寿华、蒋谷孙、庄严、李霖灿、庄申、曾宪七等共计十名专家,唐寅款的《溪山渔隐图》 也在参展之列,委员会的专家们重新鉴定此图为唐寅真迹。[4]201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此图在展览之列,其介绍语为:“堪称唐寅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5]近年来,也有学者对此画卷进行考析,大多数认为此卷为唐寅真迹,对卷后题跋完全忽略或深信不疑,如刘艺纯2020年的硕士论文《以唐寅〈溪山渔隐图〉 略论“渔隐山水”》 以“渔隐”为切入点探索该绘画题材的渊源流变和根源,进而分析了唐寅“渔隐山水”的人文因素和“渔隐山水”的审美特征,对卷后题跋却只字未提。刘学惟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唐寅〈溪山渔隐图〉 的题跋及其他》 只是对画卷后5 人及其题跋进行了简要介绍。张眠溪2013年发表的论文《唐寅〈溪山渔隐图〉 考析》 认为唐寅此图并非周臣代笔,而是唐寅真迹,等等。

但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对该作品的笔墨风格、历代题跋、鉴藏钤印等进行较为系统、准确的考证分析,致使该画卷在创制年代、署款及题跋真伪、是否代笔等问题上,仍存在有待商榷之处。有鉴于此,本文将从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的鉴藏印和题跋入手,结合传统书画著录及相关视觉文献进行梳理和考证,以期对其进行真伪辨别。

一、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印章考

清《石渠宝笈》 44 卷著录“明唐寅《溪山渔隐图》 一卷(上等律二)”。[6]该卷引首为乾隆帝亲笔“渔隐”二字,款“乾隆御笔”,均为行书,并钤“乾隆宸翰”朱文印,之后乾隆的题画诗后有“几暇怡情”和“得佳趣”两枚印章。相对于唐寅款的其他作品,此幅乾隆帝并未反复进行题跋。唐寅题跋处有“子畏”“南京解元”和“白虎”三枚印章,卷首画心和隔水交界处钤有“神品”“乾隆御赏之宝”“懋勤殿鉴定章”“石渠宝笈”和“养心殿鉴藏宝”几枚印章,画卷隔水处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印,卷首空白处有“乾隆鉴宝”“石渠继鉴”和“嘉庆御览之宝”三枚印章,卷尾空白处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和“清森阁书画印”三枚印章,画卷后题跋处还有题跋人的相关印章如“王履吉印”“程大伦印”“半江道人”“包山子”“亨承”“安雅生”“居节印”和“士贞”几枚印章。

印章的对比是书画作品中真伪鉴定的方法之一。上海博物馆编撰的《中国历代书画家印鉴赏识》 和林申清编著的《中国藏书家印鉴》 是迄今为止比较可靠的鉴藏印参考资料。现将唐寅在《溪山渔隐图》 中的“南京解元”印和王宠、陆治、居节在画卷上的钤印与上述文献中相同内容的印章从印章大小、印迹线的粗细、边框的宽窄和破损、印迹的模糊以及曲折状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图2 为“南京解元“诸印章。图2-1 是《溪山渔隐图》 上钤盖的唐寅的“南京解元”印,图2-2[7]来自林申清编著《中国藏书家印鉴》,图2-3 至图2-12[8]来自上海博物馆编著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没有一方印章与画卷中的印章相吻合。如可以明显看到图2-1 中“解”字左半旁“角”中两横比较平直,其他印章“角”里面的两横像是两个“人”字形的堆叠。同样,图2-1 中“元”字的转折处多以直角为主,其余款印则不然。用同样的方法将《溪山渔隐图》 卷尾钤盖的“王履吉印”(图3-1)与钟银兰主编《中国鉴盖家印鉴大全》 (图3-2 至图3-4)和来自上海博物馆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图3-5)里面的“王履吉印”相对比,仍有所不同。同样,《溪山渔隐图》 上钤盖的陆治的“包山子”印(图4-1)与来自[日] 斋藤谦编纂《中国古代著名画家落款印谱》 (图4-2、图4-3)[9]和上海博物馆编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里面著录的相同内容印章(图4-4 至图4-10)进行对比亦发现其不同之处。另《溪山渔隐图》 上钤盖的“居节印”如图5-1 与来自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图5-2 至图5-4)印章进行对比,也有所差别。对比至此,可以发现《溪山渔隐图》 上面钤盖的印章相当值得怀疑。当然,印章对书画作品的真伪只起辅助旁证作用,并不能盖棺定论,接下来文章将从画面的题跋进行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

图2 “南京解元”印

图3 王履吉印

图4 “包山子”印

图5 居节印

二、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题跋考

此外,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除了卷尾钤印有可能作伪之外,卷后的五家题跋(图6)亦有可疑之处。画卷空白处第一首诗为乾隆御题“或憩溪亭或漾舟,竿丝原不为槎头。底须姓氏询张孟,总是人间第一流。己卯(1759)夏,御题”。并钤两印:“几暇怡情”和“得佳趣”。通过画面题跋和钤印之多,可以看出乾隆对此画作十分欣赏与认可,他根据画面内容和画面寓意将其命名为“渔隐”图。乾隆帝题跋之后是唐寅的题画诗,题曰:“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唐寅画。”并钤三印:“子畏”“南京解元”和“白虎”。诗文内容虽然优美,但也隐约透露出作者满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的懊恼心情。该诗很可能创作于其科举舞弊案(1488)之后,但关于此跋是否为唐寅所题,仍值得商榷,现从唐寅同时段的题跋内容和文字笔迹两方面进行分析。

图6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题跋部分)

明代张丑的《真迹日录》也曾提及唐寅的这首题画诗,但根据诗后评论可以推断出此诗并非题在《溪山渔隐图》 中。其云:

六如真迹。 茶灶鱼竿养野心, 水田漠漠树阴阴。 太平时节英雄懒, 湖海无边草泽深。 唐寅右画水墨, 绢本全学马和之, 真逸品也。 山头映带树腰, 清洒可爱, 惜孤树亭亭, 少映带之趣耳。[10]

关于马和之,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 中有所记载:“马和之,钱塘人,绍兴中登第。善画人物、佛像、山水,仿‘吴装’,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高、孝两朝,深重其画。”[11]根据张丑在文中的记载可知唐寅题跋所在的画卷右侧描绘的是一株孤树,而非《溪山渔隐图》 (图7)中的多株树木。此外,将《溪山渔隐图》 题诗右侧的树木岩石与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马和之绢本设色作品《小雅鹿鸣之什图》 (图8)进行对比,也可看到两者在笔墨技法方面的差异。马和之用笔给人随意却不随性的感觉,笔断意还在的飘逸灵动感,而唐寅款画卷在用笔用墨方面却有僵硬刻板之嫌。综上所述,可以确定张丑《真迹日录》 中记载的有唐寅题跋的画作并非这幅唐寅款的《溪山渔隐图》。出现诗文内容相同的巧合,不排除是作伪者将张丑《真迹日录》 中所著录画作的诗文内容直接摹写在了《溪山渔隐图》 之上。

图7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局部

图8 马和之《小雅鹿鸣之什图》 局部

此外,明轩2019年春拍“一间屋”精品展览中有一幅唐寅的《七言绝句十五首》 (图9)纸本手卷,该卷长122.6 厘米,宽27.7 厘米。但将其(图11)与《溪山渔隐图》 卷(图10)唐寅的题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字体结构方面有些许出入。这幅《七言绝句十五首》 卷尾处有唐寅的款识:“正德己卯(1519)冬日,漫书旧作于学圃堂,苏台唐寅。”钤印:“唐伯虎”“唐居士”“句吴逋客”。该卷引首是杨葆光于宣统二年(1910)秋所题的“六如弎绝”。钤“苏庵诗画”“长生久视”“苏盦八十以后所作”三印章,其后还有杨葆光、杨守敬,以及罗家伦的题跋和印章。其中罗家伦题跋曰:

图9 唐寅《七言绝句十五首》

图10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局部

图11 唐寅《七言绝句十五首》 局部

……生平见子畏墨迹颇多, 此卷必真无疑。 末署正德己卯, 为正德十四年, 亦即公元一五一九年, 时子畏年四十有九, 距死前才四年耳。 捡箧中有《六如居士全集》, 系其族裔唐仲冕据明嘉靖间袁袠所序, 万历间曹寅伯所刻本, 于清嘉庆六年重刊者, 细校后发现, 所书七绝十五首中, 集内仅刻五首, 其余十首为子畏集外诗, 可补全集之缺, 弥足珍贵。 至集中所见之五首, 仅“茶灶鱼竿养野心, 水田漠漠树阴阴, 太平时节英雄懒, 湖海无边草泽深” 一首, 字句完全相同, 余四首用字稍有出入, 盖诗人属稿往往数易而前后一并流传者, 亦习见之事。

该手卷在《唐寅年谱》[12]、丁念先的《念圣楼读画小记》[13]、江兆申的《关于唐寅的研究》[14]都有著录。明万历年间,曹寅伯刻清嘉庆六年重刊本《六如居士全集》 中也收录了手卷中的诗文五首。无独有偶,该手卷也出现了“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这首诗。因此,可以初步确定该诗和《六如三绝》 有一定的关系,或至少可以确定此首题画诗在唐寅的诗集中确实存在。

根据文献记载,《六如三绝》 是唐寅正德十四年(1519)所作。当然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先有《溪山渔隐图》 上的题诗,再有《六如三绝》 长卷,另一种可能则顺序相反。又根据《溪山渔隐图》 上有王宠题跋可知,该图很可能作于1513年或之前(下文会详细解说),那么依旧无法对画幅真伪做出判断;另一种可能则是先有《六如三绝》 或此诗,再有《溪山渔隐图》 上的题跋,那么此卷必为假,当是代笔者或作伪者根据唐寅诗集摘抄上去的。此外,《六如三绝》 中的“唐伯虎”印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可找到的相同印章,因此判定该卷为真也具一定的合理性。

当然仅凭上述分析,尚不可盖棺定论将《溪山渔隐图》 上的唐寅题跋视为作伪。现继续从《溪山渔隐图》 上的唐寅字迹与已经确定了的同一时期的唐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将唐寅《行书落花诗与漫兴诗》(图12)、《行书七律二十一首》 (图13)、《自书近作诗》 (图14)和《山路松声图》 (图15)上的题跋与《溪山渔隐图》 (图10)上的唐寅题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溪山渔隐图》 上的字体松散无力,缺乏抑扬顿挫和开合起伏的变化,而其他四件作品则结体紧密、柔中带刚、纵横洒落、秀润天成。至于王季迁在其《笔记》 中对《溪山渔隐图》 的题跋所进行的评价“款书亦与习见者不同”在此也得以解释,因为该题跋很可能并非唐寅所为。

图12 唐寅《行书落花诗与漫兴诗》 局部

图13 唐寅《行书七律二十一首》 局部

图14 唐寅《自书近作诗》 局部

图15 唐寅《山路松声图》 局部,绢本设色

接下来,再来分析《溪山渔隐图》 之后的其他题跋。画卷后隔水的第一处题跋即王宠(1494—1533)的行楷。王宠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县人,都御史王守之弟。王宠除了是王守的弟弟,还是唐寅的儿女亲家,王宠的儿子王阳娶了唐寅的女儿。王宠题跋曰:

六如此卷苍润蒙密, 淋漓畅快。 时一展玩, 则心与理契, 清与趣会。 今日从事于车尘马足间者,不无惭负于斯图耶。 嘉靖癸未(1523) 春石湖精舍书。 王宠。

跋后钤“王履吉印”。周道振在《唐寅年表》 中,将王宠与唐寅之交定于1512年。[15]假如《溪山渔隐图》 后的题跋为真,那么结合王宠题跋可知此画卷的创作时间应在1512年至1523年之间,属于唐寅晚年之作,因此与王季迁在其《读画笔记》 中的观点即“画法绝似东村,六如早年故,款书亦与习见者不同”[16]有所冲突。再就此卷中(图16)王宠题跋与其较为可靠的同一时期作品进行对比,仍可以发现有许多可疑之处。如王宠的楷书《圣主得贤臣颂》 (图18)册创作于1521年,是其二十八岁的作品,《辛巳书事七首》 (图17)是其1524年所作,书法字帖《临东方朔像赞》 (图19)是其1527年所作。将《溪山渔隐图》 上的王宠跋与上述三幅作品进行比对,可以发现仍存在较大差异。王宠的书法初学蔡羽,后跟随文徵明。他的书法“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17],以小楷和行草书为世人推重。王宠用笔虽肉,但非常灵活且行笔轨迹和笔法非常明快,其早年作品结字多出《阁帖》 见骨力。而《溪山渔隐图》 中的字迹却缺少古拙厚朴感,缺少古雅之气,不似一人之笔。

图16 《溪山渔隐图》 局部

图17 王宠《辛巳书事七首》 局部

图18 王宠《圣主得贤臣颂》 册局部

图19 王宠《临东方朔像赞》 局部

王宠题跋之后是程大伦的题跋。明孙矿最早在其《书画跋跋》 中记载了王世贞关于程大伦的相关跋语:“程大伦,字子明,吴(今江苏苏州)人,书法全摹徵仲。”[18]文徵明是明代中期吴门书画大家,享有威望,但传世伪作也极多。据记载,伪作文徵明书法的著名者有文彭、陆士仁、程大伦、朱朗等人。《溪山渔隐图》 中有关程大伦的题跋内容为:

溪亭四面山, 杨柳半溪湾。 蝉响螳螂急, 鱼深翡翠闲。 水寒留客醉,月上与僧还。 犹恋萧萧竹,西斋未掩关。 暖枕眠溪柳, 僧斋昨夜期。 茶香秋梦后, 松韵晚吟时。 共戏鱼翻藻, 争栖鸟坠枝。 重阳应一醉, 载菊助东篱。 太仓程大伦。

跋后钤“程大伦印”“半江道人”两印。无独有偶,程大伦的题跋与唐代诗人许浑(约791—858)的《溪亭二首》 全诗仅一字之差。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特色。韦庄《题许浑诗卷》 云:“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19]程诗第一句是“溪亭四面山,杨柳半溪湾”,许诗第一句是“溪亭四面山,横柳半溪湾”,全诗仅“杨”字与“横”字不同。显而易见,画卷上程大伦的题跋当来自唐代诗人许浑的《溪亭二首》。此外,现将故宫博物院藏程大伦的七言诗页《方塘书画合璧册》 (图20)与《溪山渔隐图》 (图21)上程大伦的题跋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二者也存在些许差异。

图20 程大伦 七言诗页《方塘书画合璧册》 局部

图21 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局部 程大伦题跋

程大伦之后便是陆治的题跋。陆治(1496—1576),苏州人,字叔平,家居包山,故号包山。[20]工诗文,善写小楷,劲健秀整,亦能画花鸟竹石及山水。陆治行书题曰:

子畏先生此图, 画法苍古, 出入营丘、晞古之间。 丹枫黄叶, 瀑布流泉, 叠渚回汀, 悠然映带。诗翁野老, 纵谈垂钓, 使观者参物外之高踪。 豁心情之纡郁, 天机流动, 泼泼眼底。 非先生灵腕之妙。 其能若是哉。 展卷披对, 能忘高山景行之想。 包山陆治。

题跋后钤“包山子”印。从陆治题跋内容来看,是对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画面意境的赞美和笔墨技法的分析。现与其可靠作品《仿赵孟坚水仙图》 (图23)和《红杏野凫图》 (图24)上的题跋进行对比,发现其笔迹仍有可疑之处,不似一人之笔。

图22 唐寅《溪山渔隐图》 局部,陆治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3 陆治《仿赵孟坚水仙图》,纸本水墨画,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24 陆治《红杏野凫图》 局部,纸本设色,安徽省博物院藏

陆治跋后是顾德育的行书题跋。关于顾德育,清倪涛《六艺之一录》 有记载:“顾德育,初号少潜,晩称安雅生,吴县人。抱瓮灌蔬以资朝夕,暇则垂帘焚香趺坐,尤好读书。得异本必手抄至数十百册。诗法岑嘉州,字法钟太傅。”此外,王世贞也评价他说:“德育书法酷似征仲,惟老密处有别耳。”[21]由此可知顾德育也是文徵明书法的追随者。他在《溪山渔隐图》 上的题跋为:

湖上即事。 镜里南屏空翠流, 云中千树隔清秋。 长竿只博余年景, 不占人间特地愁。 波翻晴日乱鸥飞, 秋满矶头片石矶。 不是昼闲人迹少, 自无尘到白云扉。 闲理扁舟湖水头, 白云遮尽碧山秋。 临风一醉无余事, 欲采苹花不自由。 门柳阴阴湖水平, 扁舟来往短桡轻。 自炊菰米青精饭, 一饱蓑衣待明月。 顾德育。

根据倪涛对顾德育的记载可知,他乃一介布衣,并无官职在身,但是跋文当中“欲采苹花不自由”,表达的是身在朝廷不自由的惆怅之意。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中有此诗句,诗中云:“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22]宋朝诗人董嗣杲也有《苹花》 一诗,诗曰:“花明五出绣汀洲,自在沉沉自在浮。古有楚童谣可信,今无越女采为羞。江清得实谁能剖,风起虚根不复留。晚向水乡回野棹,一规西日落湖州。”“苹花”即“蘋花”,两首诗中的意象均表达的是身在朝廷,郁郁不得志,不自由的心情。但是根据上述文献资料可知唐寅和顾德育均未在朝做官,自然不存在“欲采苹花不自由”的烦恼,因此此诗显然不符合现实情形,这也是此跋的可疑之处。

画卷最后是居节(1527—?)[23]的行书题跋。明代朱谋垔在其《画史绘要》 中记载:“居节字士真,文征仲之髙弟也。山水得梅道人笔意。”[24]居节是苏州人,少时从文嘉学画,文徵明见到他的作品甚为惊喜,遂亲自教授。他的书画与文徵明十分近似,有人视他为文徵明的得意门生,居节在绘画上的成就,无疑主要是基于他临摹或甚至复制文氏作品的本领。此外,居节跋后另钤两印:“居节印”和“士贞”。其跋曰:

染青烘翠湿未收, 连山画出石湖秋。 船头仰面吹横笛, 明月满身如水流。 吴市行歌懒负薪, 扁舟原是五湖人。 苎萝女子曾游地, 到晚云山也效颦。 芙蓉楼在碧湖头, 高卷湘帘见水鸥。 屈膝屏前峰数点, 三湘烟树九嶷秋。 吴王行处锦江山, 赐剑人亡白日寒。 试上拜郊台上望, 满湖风雨一渔竿。 白石滩边双鹭鸶, 羽毛如雪立多时。 船头一缕青烟起, 正是天随茶熟时。 一卷鱼经一钓竿,年年江渚傍风湍。 酒酣月出披蓑卧, 雪满千山生夜寒。 牧豕生居节。

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跋文中诗句所描绘的部分景色在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中明显是不存在的。如“白石滩边双鹭鸶,羽毛如雪立多时。船头一缕青烟起”和“酒酣月出披蓑卧,雪满千山生夜寒”几句。并且跋文中的“仰面吹笛”者和“披蓑卧”者也是不存在的。此外,根据居节跋文中的描绘,画卷中描绘的景色应该是寒冷的冬季,而且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这显然与画卷中有丹枫红叶点缀的秋季有所冲突,且非常不符合画面主题。因此就题诗内容来讲,不得不令人怀疑题跋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很可能是他人仿造居节的笔迹从一处诗文中摘抄上去的。

三、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风格考

故综上所述,可知此卷即使为唐寅真迹,题跋部分也十分可疑,当为伪款。那么画心部分是否确为唐寅真迹? 通过仔细观察唐寅款《溪山渔隐图》,可以发现此卷在笔墨风格方面也较为可疑,现通过将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与史料记载中唐寅较为可靠的真迹进行对比分析。

松树因其美好的寓意和象征,历来深受画家们的青睐,唐寅亦有多幅画关于松树题材的传世作品。将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图25)与《山路松声图》 (图26)、《葑田行犊图》 (图27)、《野亭霭瑞图》 (图28)中的松树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后面三幅绘画的作者即唐寅在用笔方面更加轻松自如,富于变幻和节奏感,其笔下的松树也更为生动自然,但《溪山渔隐图》 中的山石线条缺少变化,略显呆板,松树的刻画也比较僵硬,不符合唐寅山水画笔墨流动的特点。

图25 唐寅《溪山渔隐图》 局部,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6 唐寅《山路松声图》 局部,绢本设色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7 唐寅《葑田行犊图》 局部,纸本墨笔画轴,上海博物院藏

图28 唐寅《野亭霭瑞图》 局部,纸本水墨画,美国基怀尔藏

再将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图29)与唐寅《悟阳子养性图》 (图30)、《观梅图》 (图31)、《桐阴清梦图》 (图32)中的人物刻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前者人物衣褶用线较为粗壮、僵硬,比较程式化。其余三幅中的人物则精秀细劲,线条流转自然,富于变幻和节奏感,其人物造型和神态以及布置手法都恰到自然,极为生动。

图29 唐寅《溪山渔隐图》 局部,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0 唐寅《悟阳子养性图》 局部,纸本水墨,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31 唐寅《观梅图》 局部,纸本淡设色画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32 唐寅《桐阴清梦图》 局部,纸本水墨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卷后题跋存在诸多可疑之处。首先,无论是《溪山渔隐图》 中钤盖的“南京解元”印“王履吉印”“包山子”印或是“居节印”都与其真迹中提取出来的印章有所出入。其次,画卷后面几位大家如王宠、程大伦、陆治、顾德育和居节的题跋无论是字迹还是内容方面都与题跋者的身份或画卷内容十分不符。最后,通过将唐寅款《溪山渔隐图》 与史料记载中唐寅较为可靠的真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该卷在笔墨风格等绘画语言方面与唐寅仍有差距。因此,无论是《溪山渔隐图》 的画心、题跋和印章都仍有可待商榷之处,不能盖棺定论地将其视为唐寅真迹。

猜你喜欢

唐寅题跋画卷
题跋课程在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的缺失与建设
近十年来中国绘画题跋研究综述
中国画卷
李 明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罗米的画卷
绘就最美生命画卷
装疯卖傻的唐寅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