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2022-10-12杨新萍

甘肃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满意率针对性障碍

杨新萍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突然,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破裂等均可诱发该疾病的发生,发病后随着病情进展,脑功能障碍等容易发生。脑卒中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可有效控制病死率,但伴有并发症及后遗症的患者较多,而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睡眠障碍[1]。脑卒中后并发睡眠障碍后,脑细胞会长时间的处于兴奋状态,使神经功能恢复受到影响,长此以往,患者心理负担加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被诱发,不利于后续治疗的良好开展[2]。因此,临床给予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有效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护理收治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时,应用针对性护理,观察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08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收治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男性、女性分别是58例、50例;年龄47~81岁,平均(58.6±3.6)岁;脑梗死67例,脑出血41例。纳入标准:(1)与诊断标准相符;(2)首次发病;(3)经MRI、CT等检查确诊;(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分以上;(5)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脑卒中病史;(2)重要脏器伴有严重疾病;(3)睡眠障碍在脑卒中发病前就已经存在;(4)认知功能、精神状态伴严重障碍;(5)住院时间不足7 d;(6)交流无法正常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常规开展,包含介绍疾病和治疗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下床活动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干预:因脑卒中发病突然,使心理应激反应强烈产生,进而诱发负面情绪,如恐惧、紧张、焦虑,这会导致睡眠障碍加重,形成恶性循环。首先对患者错误认知做出纠正,方式主要为宣教准确、权威的知识,使患者不确定感减轻;接着以患者具体的心理状态为依据,找出心理问题症结所在,再针对性的干预,增强患者调控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向患者家属讲解其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指导其调整自身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同时给予患者正向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2)环境干预:病房内保持干净、整洁,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通风良好,尽量在白天时间安排每天的治疗及护理措施,使夜间被动觉醒次数减少;尽可能降低感官上的负性刺激,如呕吐物、排泄物要及时清理,减轻异味,医护人员不仅要轻轻进出病房,同时嘱咐患者家属及探望者也要轻轻进出;各种运行的仪器要尽量减少噪声,报警音的音量调低;白天时,尽量不拉窗帘,防止环境过于黑暗增加患者睡意,晚上时,可在墙角设置一盏亮度较低的灯照明,禁止整晚亮着明亮的灯,使晚间环境更有利于睡眠。

(3)睡眠干预:作息时间表制定时,邀请患者一起进行,严格按照表中时间开展治疗及护理措施,并监督患者按时完成各项日常及康复活动,以纠正紊乱生物钟,形成科学的睡眠习惯。如病情允许,卧床时间要尽量缩短,午睡时间不可超过2 h,锻炼及活动量保持在一定强度,促进夜间睡眠。对晚间饮水量做出限制,禁止饮用兴奋性饮料。患者使用的治疗药物如影响睡眠,医生要及时协调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

(4)饮食及运动干预:饮食总热量有效保持的基础,甜食、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减少,具有助眠功效的食物多食用,如核桃、虾、鱼,根据食疗理论,枣仁猪心汤、参芪粥适量给予患者;晚餐不可过饱,也不可吃的过少,防止睡眠受到影响。将正确睡姿指导给患者,功能锻炼正常开展过程中,给予患侧肢体按摩和活动,促进不适感减轻。每天临睡前,指导患者开展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按照由头到脚的顺序进行,绷紧-保持-松弛可支配的肌群,并指导患者开展深呼吸练习,让患者学会腹式呼吸。给予患者穴位按摩,依据患者病情适当选取穴位,如太阳穴,每穴1~2 min。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干预6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周后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利用PSQI评分进行,包含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睡眠质量,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高;完成干预后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工具为QOL量表,项目包含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生理状态、身体功能,每项总分25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采用本院自制问卷,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统计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经SPSS 20.0软件进行,计量、计数资料表示方式分别为()、n(%),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组间干预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干预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护理总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由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比较n(%)

3 讨论

研究指出,脑卒中发病后,多数患者会在1周内出现睡眠障碍,卒中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年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该并发症的主要影响因素[3]。脑卒中并发睡眠障碍后,脑梗死患者常见表现为减少睡眠、睡眠质量变差、增加觉醒次数,脑出血患者则多表现为日间睡眠次数增多或时间延长,且睡眠过度[4]。此外,该疾病也会导致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延缓受损脑组织的恢复,受此影响,加重患者负性情绪,严重情况下会表现出各种精神症状,造成疾病治疗难度升高[5]。因此,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时,还需辅以良好的护理,以使患者睡眠状况改善,获得较为理想的近期、远期疗效。

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较多关注患者脑卒中恢复情况,较少注意患者睡眠状况,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患者预后不佳[6]。近年来,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出现多种新型护理理念,针对性护理即为其中一种,通过评估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具有较强适合性的针对性护理措施,且措施内容涵盖心理、认知、环境等多个方面,最大限度减轻各种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促进患者疾病康复[7-8]。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后,护理人员先开展积极的心理干预,逐渐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让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疾病,并提升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接着开展环境干预,尽可能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夜间睡眠环境,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帮助患者逐渐形成合理的作息习惯;最后利用饮食和运动指导,让患者合理饮食、科学运动,避免白天睡眠过多从而影响夜间睡眠,纠正睡眠紊乱情况,提高睡眠质量[9-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睡眠质量、生活质量、护理总满意率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利于疾病康复,提升护理的满意程度。

综上,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状况,纠正睡眠紊乱,促进睡眠质量,改善预后情况,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猜你喜欢

满意率针对性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