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影响下的设计偏好与制约
——以成都芯谷金融中心为例
2022-10-12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丁 顺
1 建筑的地域性
随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建筑的地域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基于低碳建筑理念的影响及人们对场所氛围的追求,地域性的表达方式变得多样,除对不同温度、日照等气候因素的反馈外,还有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市民生活状态、人们行为方式的反映与表现。
2 成都芯谷金融中心的地域性表达
2.1 成都的城市特性
在成都,茶馆、小吃与麻将桌遍布大街小巷,城市的快节奏发展与人们的闲适生活相互碰撞。“熊猫”大IP一度在国金中心的屋顶花园引发流量顶峰,遥遥相望的太古里将大慈寺环绕其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对偶是对成都最好的诠释。历经多轮修缮与新业态入驻后,宽窄巷子成为城市名片;西村大院的商业如今不再繁盛,但在竹林旁仍聚集着许多喝茶纳凉的人。
2.2 城市特性的提取
成都芯谷金融中心为综合型建筑群,包括政务服务、办公、商业、公寓、酒店、音乐厅、融媒体中心等功能。
2.2.1 融合——基地与周边环境
将原本分散的地块合为一体,保留城市道路通行功能,使整个基地产生更大、更集中的能级。融合分散的功能、规整朴素的政府办公界面与自然灵动的城市公园界面,营造瓦园连城的“大房子”——一座生机勃勃、专属成都、富有魅力的城。总体布局五大组团,呈风车形态,从中央向四周扩散,组团体量逐渐减小,同时将功能外化辐射(见图1)。
1 瓦园连城的“大房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包括:打造城中之城,回应城市关系,延续成都城市肌理;打造理想之城,让人们可游走于屋顶,为其提供全新视角、非同寻常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打造烟火之城,街巷中上演着一幕幕繁花似锦的场景,为市民创造“相遇”的机会。
2.2.2 延续——城市与传统文化
1)维度丰富的街巷
在大尺度场地中,根据组团与功能划分小尺度聚落,根据客流来向退让出广场,并将宽窄巷道引入其中,形成阡陌交通。既有效切分了过厚的腹地,又营造出与城市尺度、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步行街巷,为活动与事件的发生创造空间和场景。
除平面街巷外,设计将巷道抬升至18m高的裙房屋顶处,在空中建立立体的宽窄巷。上部与下部巷道之间采用楼梯、扶梯、台阶、坡道相连,视线上用错动的平台、景观、延续的立面相融,形成多维立体的漫游场景。
在立体街巷中,以内容确定尺度,用尺度营造体验:4m窄巷以通过性交通功能为主,使参与者重点关注周边商业等业态;6m宽巷为“交通+景观休憩”空间,成为漫游途中的节点;扩展平台主要布置于场所中央,上下错层,为活动展示平台。廊道给予市民“相遇”的可能,植入活动则提升了空间多样性。
2)主题多样的院落
成都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民居“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的建筑特征。建筑体量、多层巷道围合成不同尺度与高度的院落,上部与下部互动交流,营造高、中、低3个层次的景致。中央区域的扩展平台构成核心区最大的院落,上下贯通;四周“风车”形组团中,东南角的商业组团设置上下贯通的稍小尺度院落,形成小范围商业区的中庭空间;西南角的金融组团中,下至1层屋顶的庭院形成底层屋顶花园,满足内部办公空间的采光需要,同时优化办公环境;东北角商业小组团及西北角酒店组团的中央院落将采光屋顶与屋面庭院结合。平台与散落于建筑中的院落如星星点缀城市般点亮这所“大房子”,为城市带来绿色、光亮及生活气息。
3)功能多重的瓦园
“上房揭瓦”的有趣记忆在鳞次栉比的城市楼宇中逐渐消散。笔者希望在高容积率的城市中保留旧时光的点滴趣味。屋顶瓦园既是第五立面的重要元素,又是活动场所,创造别样的空间感受。绵延的灰瓦形成大小不同的反宇,从天井洞口透出室内的暖光或露出四时不同的绿意。屋顶瓦园赋予空间使用上的无限可能,不同坡度与尺度的屋顶可满足不同活动的需要。
2.2.3 激发——活动与生活场景
在成都,休闲是种文化和生活态度,通过融合与延续激发市民的参与性,上演一幕幕生活的场景,既有传统生活中的诗意与自然,又有现代生活中的时尚与创意。
空间营造了多样的内容与事件,触发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不定性:天空的瓦园可以是时尚秀场、节日礼堂、生态农场;街巷与广场可以是创意集市、运动步道、川剧戏台。通过设计创造着力于细节、关注使用感受的新范式场所:可分可合、相互渗透的市民中心;主题丰富、尺度适宜的市民聚场;表情丰富、亲切细腻的城市家园。夜空中沉静的玲珑塔、锦官城灵动的蜀锦堂、暖阳下绿意盎然的花间坊,均是田园与都市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喧嚣与静谧的合奏。
2.3 细节的地域性表达
2.3.1 瓦
屋顶整体采用单一的瓦屋面,通过不同的斜率和高度营造丰富的层次感。此外,在东南角首发区展示中心,运用钢索穿瓦片的方式,形成类似帷幕效果的瓦片景观墙;调整瓦片的疏密,创造从下到上、从密到疏的渐变状态;在水景设置上,将屋顶瓦园复制到地面,水流自上而下,形成层层叠水;地面瓦园的侧面采用瓦片叠置,用传统材料表现现代形态;水景池底将瓦片立放,辅以深色金属,营造沉静的效果。设计整体采用少量元素,运用不同的搭接与构造方式,创造相同材料的不同表情。
2.3.2 陶
裙房陶板主要分为普通面陶板及线面陶板两类:①普通面陶板采用略带粗粝感的灰色陶板,模仿旧式墙壁质感,营造更加亲切的触感,同时运用宽窄缝、铝板嵌缝及LED灯光嵌缝的方式,提高整体精致度;②线面陶板采用宽窄不同的不均匀线面陶板,加强近人尺度的细节设计。
塔楼如灯笼般剔透,轻落于瓦园之上,故采用白色釉面陶板,与裙房部分陶板的粗砺质感形成鲜明对比,在自然光线下呈现光泽。同时,在釉面上印有浅灰色的不规则水墨纹样,使整个塔楼更显沉静温润。
3 落地过程的制约与影响
3.1 文化对功能的影响
3.1.1 街巷内外
在方案设计之初设想阡陌交通处处有景观,但在落地过程中,将内部巷道分为漫游步道与后勤通路两类。非沿街面与非主要庭院处的街巷可为临时货运停靠、各类设备出口提供场所。
3.1.2 屋面与层高
连绵的屋顶瓦园是设计的最大亮点,在落地过程中,各专业的设备机房与完整屋面产生矛盾,故在设计深化过程中对各设备机房及裙房顶层进行功能分类。四周组团的裙房从下至上的层高分别为6.5,5.1,6.4m,调整3层坡屋顶斜率,控制最低层高≥3.6m。第1类设备用房所需层高较低,故占用3层空间中4.2m以上的夹层部分,其下部空间可正常使用;第2类设备用房所需层高较高,在靠近后勤街巷面划出设备用房,减少商业功能等空间的进深,但不影响沿街面风貌;第3类设备用房对面积与层高均需求较高,故占用3层空间中完整的一部分。
3.2 气候对色彩的影响
东南角的展示中心作为首发区域,是大区的样板段。原设计选择的陶板呈深灰色(色号N3.25),与棕色仿铜板组合。陶板上墙后,业主反馈颜色过深,最终协调其整体色彩,使其不深于中灰色(色号N3.75)。建筑折面形态部分因有相互遮挡的阴影,故色彩选择比前者略浅。设计将建筑下部与上部的色差拉开,以下部的沉稳反衬上部的轻盈,同时在大面积深色调中嵌入金属、灯光,提高整体的精致度。但考虑到成都的日照时间短,在阴天时,材料颜色更深(包括仿铜板、灰色铝板、景观构件等),故均提高了最终材料中色彩的明度。
4 结语
方案的深化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相互妥协的过程。成都芯谷金融中心项目让笔者更多考量当地的气候与环境,了解当地居民的习惯与喜好,通过对设计方案的深化及调整让大众接受方案并认可设计,最终成就吸引人气的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