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家庭团体治疗对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2-10-12张蓉顾丽琴吴奕珉

上海护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依从性团体

张蓉,顾丽琴,吴奕珉

(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D)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BD 患者在急性期通过接受相关治疗虽可缓解抑郁、躁狂症状,但康复期仍存认知功能、执行力等损害,对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1]。且相关报道指出,康复期BD 患者多伴有较强烈的病耻感,自我评价较低,容易出现自我不和谐等情况,从而增加了疾病的复发风险[2-3]。近年来,家庭支持在BD 患者疾病控制中的作用日益被重视。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利于BD 患者积极回归社会[4]。多家庭团体治疗是一种新型团体治疗方式。该方式可使家庭成员从他人家庭中感受到自己,并获取有效支持。且多家庭交流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自卑等情绪,减轻病耻感,从而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整体干预效果[5-6]。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家庭团体治疗对康复期BD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2021 年2-8 月收治于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B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BD相关诊断标准[7];②病情处于康复期的住院患者,无畸形躁狂、抑郁等症状,情绪稳定;③年龄≥18 岁;④认知功能及智力正常,可正常交流,能配合完成随访。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精神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1225)。最终纳入患者83 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进行分组,单号入院者入组对照组,双号入院者入组观察组。最终纳入对照组患者42例,观察组患者41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53岁,病程1~12年;观察组患者年龄23~55岁,病程1~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详细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并提醒其及时复查等。

1.2.1.2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家庭团体治疗。一组家庭治疗针对4~6 个患者家庭,由1名治疗师(具备医师资质)及3名护士共同管理;每个家庭由患者及其1~2 名主要照顾者共同参与。具体干预分2 个阶段进行。①密集干预阶段:于患者住院期间实施。该阶段以“重建患者内心稳定与安全感”为治疗目标,在了解患者家庭情况的基础上,与其家属建立治疗联盟,协同家属帮助患者更好地接纳自我。同时,通过与患者单独沟通,明确其在家庭中的感受,协助其整合家庭功能,展开共情与动力性解释。干预者需对患者家庭成员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了解BD发作时的症状、诱发因素、预防方法等,并嘱家属督促患者遵医嘱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并进行症状监控。干预过程中,需了解家庭对患者疾病的态度,使家庭成员了解疾病的危害性,并告知其如何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攻击、自伤等危机事件。干预过程中,通过邀请既往治疗效果较好的家庭分享治疗经验,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治疗信心;并通过互助小组讨论,加强各家庭间的交流,共同学习探讨相关社会技能。该阶段干预2 次/周,90 min/次。②巩固阶段:于患者出院当天及出院后实施。出院时,对患者及其家属布置家庭作业,嘱同日出院的患者家庭之间进行家庭角色互换,如出院后组织家庭活动、通过微信及电话交流等,共同完成阶段治疗目标,提高家庭功能。患者出院后,治疗师及护士定期进行1 次/月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居家疾病控制情况,及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同时针对性布置新的家庭作业。随访过程中,继续加强药物治疗、疾病知识等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疾病需长期控制的重要性。此外,干预者需评估患者家庭功能,通过与家属单独交流、强调家庭互助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等,鼓励家庭成员包容、关爱患者,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及保持乐观情绪。该阶段共干预2次,1次/月,90 min/次。

1.2.2 评价指标

1.2.2.1 患者社会功能采用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估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PSP 为他评量表,由意大利生物统计学家Mo-rosini 等于2000 年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DSM-Ⅳ)的“社会和职业功能评估量表”编制而成[8]。PSP 包括扰乱与攻击行为、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自我照料、对社会有益的活动4 个领域,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社会功能越好。相关报道显示,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4,重测信度为0.890,内容效度为0.910[8]。

1.2.2.2 患者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 用药依从性问卷[9]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该问卷共8 个条目。其中1~7 条目根据回答“是”“否”分别计0、1分,第5 条目为反向计分条目,第8 条目根据记住用药的时间频率分别计1、0.75、0.5、0.25和0分。问卷总分8分;得分<6 分为服药依从性差、6~7 分为依从性中等,得分8分为依从性良好。总依从率=(依从性中等患者例数+依从性良好患者例数)/总例数×100%。

1.2.2.3 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9]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是在Stewartse1988年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基础上发展而来。199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对该量表进行了汉化。SF-36包括8 个维度:总体健康、活力、日常活动功能、心理健康、躯体功能、身体疼痛、日常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功能,共36 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5 级计分,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6,重测信度为0.951,内容效度为0.763[10]。

1.2.3 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于患者治疗前向其发放PSP 及SF-36 量表,并于患者出院后2 个月向其发放PSP、SF-36及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所有问卷均由患者自行填写,对于不能独立填写者,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表述代替其填写。所有评估问卷均当场发放,填写结束后当场收回。2 次调查均发放问卷83份,全部收回,且均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比较出院2 个月时,两组患者的PSP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结果显示,出院2 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院后2个月SF-36各方面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注: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3.1 针对BD 患者开展多家庭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BD 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有报道显示,BD终身患病率约为2.4%[11]。目前,BD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对疾病仅有控制作用,尚无法根治消除。针对BD患者的常规康复护理指导,主要强调药物使用方法、疾病相关知识等,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依从性,但多忽略了患者家庭功能的重要性,整体干预效果有限[12]。家庭作为精神疾病患者重要的精神支柱与物质依靠,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13-14]。多家庭团体治疗有别于传统心理干预,可开展多家庭交流,使患者或家属从他人家庭中看到自己,了解自身“功能紊乱”等情况,并自主学习应对危机事件的方法、获取有效支持,从而增强治疗信心[15]。同时,家庭治疗还可使患者及家属明确自身的无意识观念,并进行心理分析,有利于纠正家庭的错误认知及恢复自知力,进而促使疾病康复[16]。

3.2 多家庭治疗对BD患者的干预效果

3.2.1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表3 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家庭团体治疗要求患者的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在了解其家庭情况的基础上与家属建立治疗联盟。该模式可有效激发家庭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通过提高家庭成员对疾病及治疗的认知、加强居家疾病监控、整合家庭功能、促进家庭成员间沟通等措施,充分调动了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疾病管理的积极性,并能协助患者更好地接纳自我。干预过程中,通过邀请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家庭分享治疗经验,有效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治疗信心,有利于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与治疗[17]。此外,巩固干预阶段,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庭成员协同完成,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功能,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包容、关爱和温暖,从而增强了回归社会的信心,能够更加乐观地对待治疗。

3.2.2 有助于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表3 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69.05%(P<0.05)。这与赵世苗等[18]研究结果类似,提示调动患者家庭积极性对提升其服药依从性、促进疾病转归有积极意义。其原因在于,多家庭团体治疗可通过疾病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及规律用药重要性的认知,且可使家属起到疾病观察和监督鼓励作用,帮助患者养成按时用药习惯,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19]。

3.2.3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表3 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F-36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多家庭团体治疗可改善BD 患者的生活质量。卓恺明等[20]的研究也表明,对BD 患者采取多团体家庭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疾病复发。究其原因,多家庭团体治疗可通过明确患者的家庭情况,提高其整体家庭功能,促使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疾病控制,起到监督、督促作用,且可使患者感受到更多来自家人的关心、支持,从而促进其保持乐观心态面对治疗,达到更好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

3.3 针对康复期BD 患者开展多家庭治疗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研究在针对康复期BD 患者实施多家庭团体治疗期间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家庭可能会出现退出、放弃等情况,从而影响整体干预效果。在后续实施过程中,需注重加强对家庭成员的相关宣教,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团体治疗的意义和重要性等,同时可增加相应的考核制度,确保家庭成员完全掌握相关内容后再实施治疗,以保障整体治疗效果。同时,对于有退出想法的家庭,应及时了解其退出的原因,并引导其积极参与;并通过定期分享干预成果等措施提高家庭成员信心,确保其有效参与。在活动期间,还需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相关隐私内容,不随意谈论其不愿意公开的信息,同时严格管理患者及其家庭相关档案,做好隐私保护等。

4 小结

康复期BD 患者的心理调节及规范用药是减少或避免疾病复发、促进患者康复不容忽视的环节。多家庭团体治疗在专业医护人员引导下,通过知识宣教、互动沟通、经验分享等,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家庭功能,调动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疾病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进而可更好地稳定康复期BD 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依从性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身体传送带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2)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