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意图:解码儿童阅读绘本时的心理行为表现*
2022-10-12陆虹
生态意图,是指儿童阅读图画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儿童在解码绘本图画叙事过程中的心理反应能力,它是儿童阅读过程中的“绽放”式行为表现,是个体心理和思维对绘本图画信息反馈的综合实力,这种能力直接影响其成长后的学校学习质量和生活智慧。本文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从生态体验理论视角思考如何真实地了解儿童阅读图画的心理,以期准确掌握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解码绘本图画意图的生命内涵,即儿童真实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儿童不完整的语言表述背后展现出来的原生态的哲学性思维和社会性行为表现
。
设Cn=C×…×C为n维复Euclidean空间.对z=(z1,z2,…,zn),w=(w1,w2,…,wn)∈Cn,z与w的内积表示为
1 生态意图,对绘本图画的新阐释
“意图”一词,表示人心中萌生的想要达到的某种生活图景,是想要实现的某种人生欲望,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和动力
。也可理解是人进行理性思维后的产物,是人理性行动的一般状态。在作者创作绘本图画的过程中,意图是图画表现动作的形式,图画在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种静面来表现全动作的过程
。莱辛说:艺术家在变动不居的自然中只能抓住某一顷刻,从某一观点运用到这一顷刻,使想象被最自由地运用,因此画家只能选择全段故事中某一片段,使观者举一反三,想象启发愈多,让读者相信所看到的真实
。因此,绘本图画的生态意图是作者按照个人的阅读思维和审美视觉进行创作的一种叙事方法。
从语言教育的视角分析,绘本的生态意图是作者的创造行为与其背后意志结合的产物,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作者进行精细化思考后理性的创作意识,在创造某个物象时就赋予了图画的叙事性语言。研究语言制约视觉习惯和绘画技巧的英国学者迈克尔·巴克森德尔(Michael Baxandall)所提出的“意图的模式”,就认为每一幅绘画作品都存在“意图性”。由于图画是人造物,图画背后的原因域中的一个成分便是意志(volition),这个成分与我们所谓的“意图”相交叠
。从时间的历史进程角度来看,意图是作者创作图画的前倾形象,是行为历史过程中获得的意向。意图不是重构的历史心理状态,而是表述物象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对图画与其环境的关系的结构描述。意图的生态性是行为假定的一种模式,以便赋予环境事实和描述性语言。
从生态体验教育的视角分析,意图也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的心理通道。英国的绘本作家约翰·柏林罕说:“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童话作家,就得实现与某一个年龄段孩子的相互沟通。”他承认自己创作时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孩子的层面上
,这是作者在创作初期就应该具备的心理“生态意图”。中国画讲究“象外之意”“形外之意”,它存在于画家和有经验的读者的经验中,很难用言词去表达,无论是“象外”还是“形外”,这里的“意图”都是画家与读者共同构建的感官通道,是以形、色为基础的心理审美重组
。克莱尔·贝尔将艺术的共同属性命名为“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以某种独有方式组合的、可以打动人的形式
。绘本作者想要详尽阐述一种可信的美学理论,就必须具备对两种素质艺术的敏感性和清晰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将创作趣味化,构建最接近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艺术作品,使绘本的生态意图最终达到吸引儿童阅读、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审美能力的教育效果。
儿童语言学家卡尔·比勒提出了语言分类法,即把语言的功能分为表现、唤起和描述,从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来看,6岁以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多数处于“唤醒”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对图像的解码能力优于语言唤起能力,在用语言表达图像时是非常成问题的
。一般情况下,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儿童的语言信息功能跟图片的解码功能是不匹配的,而儿童解码图画的能力又远远大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捕捉儿童阅读过程中心理和思维的真实反应尤为重要。图书馆做早期阅读推广活动,或社会各级教育机构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教学时,为了发挥儿童阅读的最大功效,在探讨如何引导儿童进行有效的阅读前,首先要考虑成人的阅读思维模式和阅读方法对儿童早期阅读带来的直接影响。
2 儿童对图画解码的真实能力
绘本是儿童自我教育的工具。生态位地观察儿童阅读时的行为表现会发现,儿童在注意观察某物体特征时,能显示他们的心理内部需求。蒙台梭利在她的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外部刺激,外部环境刺激是儿童天生的自然活动场地,也是外部的教育工具,她认为成人要给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绘本是成人为儿童提供的最便利的外部环境,绘本图像是刺激儿童逻辑思维、语言发展及社会性行为的硬件条件。
设计采用SAA3010 红外编码芯片的红外遥控器以及HX1838红外接收头。遥控器与HX1838之间的通信采用NEC Protocol 的PWM(脉冲宽度调制)标准,此标准的特点是根据脉冲的宽度来判断传输的信号是“0”或“1”[4]。遥控编码的脉冲由引导码、用户码和数据码组成,其中引导码用于标志遥控编码脉冲信号的起始位,用户码用于识别遥控系统的种类,数据码用于存储操作指令信息。在数据码中,“0”首先为0.56 ms高电平,然后是0.56 ms低电平;“1”首先为0.56 ms高电平,然后是1.69 ms低电平[5],单片机通过对脉冲信号时间长短的判断,解码出传递的信息,具体时序图如图4。
(1)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认可度不高,供电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老套,官腔套话连篇,缺乏实质性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思想方针的宣传工作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将理论与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造成了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抵触心理。
3 成人对绘本图画的解码行为
儿童早期阅读活动,实际上是成人解读绘本图画的艺术功能、图像叙事后引导儿童阅读的过程。在对儿童进行阅读指导前,需要成人解读绘本作者的创作意图,从审美视角解码图画及图画所表达的故事内容、隐藏在图画中的感情和社会功能的隐线,把图画内容更精准地传导给幼儿。在绘本研究中,成人解码绘本图画时常常会不加考虑创作者的一些自发原因,而是关注对各种不同风格的绘画和绘画技巧的研究,进而在真实的教育情景和绘本阅读现场将这些研究结果默认到阅读引导的惯例中。
维特根斯坦指出,人们之所以认定教科书里的内容都是事实,证据在于“我有一个世界图景”。他认为,成年人从事的工作或是研究不是由其创造的,而是由孩童时期就获得的“世界图景”来决定的,童年时期的“世界图景”是他进行工作或是研究的基础条件
。
4 儿童阅读绘本时的认知行为观察
儿童阅读过程中,如果不依靠其他附加手段,就没有办法解决儿童图画解码能力发展与语言陈述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用绘本图画来刺激儿童全语言的发展时,成人应生态位地探讨绘本图画的意图、内涵,了解儿童解码图画的叙事性能力,高精准地掌握儿童对绘本图画的解码情况,帮助儿童规避成人视角的阅读引导方式,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儿童顺畅阅读,最大化地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提升早期阅读的教育内涵。
4.1 儿童解码绘本图像的阅读行为
在自由阅读时间,我们选择故事结构稍微复杂的绘本《蒂莉与高墙》来观察3岁以上儿童。3~4岁对颜色所显示的动作感兴趣,有自己的生态解码,但不关注故事情节,能从图像中的动物动作解码,认为老鼠站高高,推理它们想回家、它们想去公园。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不会理解距离与情感的关系,不会关注颜色的叠加和变化,对于老鼠的性别不能清晰辨认,反复观察后才能指认。具备阅读经验的5~6岁儿童,能从老鼠的动作和故事情节发展推理出几只老鼠拿着小旗子是想出去比赛等,产生对故事结果的想象,而对绘本的每一页内容都是一带而过,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下一页图像内容,很少关注颜色的丰富表现及暗示的内容。
应用有三个方面:一利用模型对其他未知化合物的相关性质/活性进行预测,在效应评价和暴露评价等方面可弥补缺失的数据,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筛选和评价;二根据模型的组成与形式,结合已有的化学、生物学知识,探求有机化合物的毒理性质、环境过程和生态效应等机理分析;三根据所阐明的结构-性质关系结果,为设计目标化合物指明方向。
为真实了解儿童阅读过程中的行为,我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奕阳教育研究院研发的《分享阅读绘本》小、中、大班各年龄段的教材作为研究工具,教材分别为托班绘本《我是谁》 《爱吃蜂蜜的小熊》,小班绘本《化装》《老鼠的魔术》,中班绘本《植物的叶子》《寻宝》,大班绘本《淘淘和蓓蓓》《难过》,对贵阳市三家公办幼儿园、五家民办幼儿园及两家早教机构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研究。同时,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用色彩识辨来观察和追踪儿童的心理体认,采用信宜出版社发行的美国著名绘本作家李欧·李奥尼的作品作为辅助研究工具,在绘本阅读教学活动和自由阅读中对儿童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下是对阅读教学活动中儿童行为的观察分析,如表1所示。
4.2 儿童解码图像色彩的心理认知行为
美国的李欧·李奥尼被冠名“色彩的魔术师”,他的绘本作品向来不吝啬用丰富而强烈的颜色表达图画的生态意图,比较符合儿童的视觉艺术。因此,我们以信宜出版社发行的李欧·李奥尼绘本为辅助研究工具,重点关注儿童图像阅读过程中的“解码”心理认知,从生态视角来分析儿童的图像阅读行为,得出以下结果。其中,绘本《自己的颜色》解码如表2所示。
对于我国的智能电网,从当前的使用来看,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这两种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让电力系统智能化能够有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神经网络能够对电力系统中一些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而基础为生物神经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由于其科学化、高效化以及智能化的特点,在智能电网的应用非常的普及。同时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智能电网的建设脚步也不断的加快,继电保护技术智能化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同时,对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运用,分析系统故障的样本信息,能够在最快的之间只能发现发生故障的部位,从而对故障能够及时的进行排除,让系统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老张,你是葫芦套人。老冬瓜说,老鳜鱼要杀人,你说说他要杀谁?在你们村,以前,村长睡过他老婆,这事儿他是咋解决的?是像传说的那样,村长请他吃了一顿饭,事儿就全部了结啦。你说说细节吧,大伙儿想听哩。
5 儿童阅读绘本时的图像解码行为分析
5.1 生活经验是儿童图像解码能力获取的主要来源
从以上研究来看,1~2岁儿童的解码行为主要是识别,即将图像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联系,知道某个图像符号是表现什么,对于熟悉的绘本,表情很轻松,喜爱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对不熟悉的绘本图画和调和色无法体验,但能好奇地模仿他人的阅读行为,点读并咿咿呀呀地发声,不能具体说出物象的名称,只做表情愉悦地翻看,有拒绝分享的行为。2~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不完善,会对喜爱的某页图画产生占有欲,甚至撕下图页收藏。3岁左右的儿童习惯从图画的细节来解码主体图画符号的含义。4~6岁儿童无意识中包含“生态意义建构”的环节,即将图像符号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联系起来,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认同某个图像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比如4~5岁幼儿在阅读绘本《寻宝》时,能结合自我的阅读经验,推断出海盗手里拿着的地图是寻宝的路线图和藏宝地点,并能根据地图里的符号推断藏宝地点的植物和地理环境标志。6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运用比较、判断、推理的方法决定图画及其对自己个人喜好的阅读价值,如他们解码《难过》时能从颜色冷暖的温度感说出颜色代表心理情绪的准确方式。
儿童图像解码行为,与其自然携带的生态意图能力密切关联,成人在为儿童选择绘本时,应该选择符合年龄特点和儿童个人兴趣爱好的绘本。家长在不断补充绘本数量的同时,也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避免出现准备一屋子的绘本,儿童却不愿翻一翻的抵触行为。应该注意,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随着阅读绘本的数量而自然改变的,切记不要过多地人为干涉。
此外,跟踪观察儿童在自由阅读时的行为,发现低龄儿童在阅读李奥尼作品《小蓝与小黄》行为的表现是有区别的。1~2岁儿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颜色当成自己的宝宝,随着绘本翻页,只查看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没有成人提示的情况下不会注意图形;而2~3岁儿童能把颜色与周围世界的事物联系,虽然无法理解绿色是黄色和蓝色的调和色,但看见绿色能直接指认叶子。
5.2 自主代入是儿童图像解码的内心需求表现
成人引导儿童阅读,习惯从图像的叙事特征解码绘本图画,一般包含故事情节,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三个方面。对于图像表达的故事情节要求具有完整性,其中书页递进也是对故事内容的推动,认为图画的细节远远大于故事表现。注重绘本的叙事特征,由于绘本是以图画叙事为主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因此评价标准是图画必须流畅叙事。除此之外,成人还认为绘本作为儿童艺术的启蒙,在完整叙事之外还需要达到一种以图为主的叙事艺术。有研究证明,人类的眼、耳、鼻、喉、手足五种感觉器官中,视觉是最精准、最有力的知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符号阅读能力逐渐被文字和人生经历侵蚀。很多成年人由于缺乏引导儿童阅读的专业知识,在帮助儿童翻阅绘本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图画的视觉旨趣。即便是获得了美学体认能力的成人,似乎也说不清作者设计图画的生态意图,以及对图画意图有无明晰的可辨目标。因此,在指导儿童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以下情况:(1)对绘本简而言之,没有开发图画富含的文学信息;(2)对图画过度挖掘或是解读偏移,自觉不自觉地为阅读设定己认的教育目标,引导儿童在阅读时倾向于识字;(3)过分看重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急于让儿童达到应试教育中的阅读理解要求。在儿童阅读过程中,成人与儿童在进行情感交流的时候,由于成人经常强加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儿童,否认儿童的独自理解能力和产生的思想,大多数儿童不能自如地进行陈述,被迫屏蔽了自己丰富精彩的图画体验。
(四)教师难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化。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处于抽象的心理情态与思维意识的发展维度,在教学中显得难于具体确定,难于操作,难于达成,难于评价。教师在落实这一目标时容易流于形式,生搬硬套,最终导致无法落实或落实不到位。
我们在跟踪儿童的阅读图画解码行为时发现,儿童的“世界图景”构建需要通过“自主代入角色”这一心理意识来完成。自主代入角色,也是0~6岁儿童阅读心理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图像作为符号,与文字所表达的抽象意义不同,其本身具有的直观特征将儿童带入生命体验场,绘本中的图画为儿童构建了一个“绘声绘影”的场景,在图画中儿童可以“看见”花园、“看见”各种动物;0~6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入故事角色代入,角色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认知。
绘本图画的生态意图,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拥有了符号的“意义灌注”特性,阅读图像和阅读文字符号一样,需要一个“唤起”的过程——通过“唤起”读者直接的生活经验,来解码图像符号所指事物之间的联结。而这种“唤起”常常使儿童自主代入绘本中角色的情绪体验,出现儿童行为反应。1~2岁儿童解码图画中小狗、小猫等动物时,会主动模仿动物的叫声,有些儿童会脱离绘本,饶有兴趣地用肢体模仿动物的形象。2~3岁儿童能感受图画对其心理的影响,如有过医院经历的儿童,在解码绘本图画中的医生人物形象时会沉默,面部呈现紧张表情;没有经验的儿童,会出现茫然不解的表情,表现出憨萌的体态。3~4岁儿童解码图画已经初步有了自我的评价标准,会把自己的情绪代入图画解码过程中,这时候儿童能准确表达愉快、愤怒和悲哀的情绪。对绘本《野兽国》中表现不同负面情绪的野兽,4岁左右的儿童已能准确地判断,并表示很讨厌。5岁以后的儿童能准确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码图画叙事内容,将自己的感情和评价标准代入故事中,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并能进行初步的社会评价。这一时期的儿童,大多数已经具备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喜好、自我选择阅读绘本的方向。
同化大于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心理学用来判定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标准
。弗洛伊德认为3岁左右是人第一个自我意识产生和完善的阶段,是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教育是“在我需要的时候,你能为我做什么”。从这意思上说,良好的绘本阅读导读,并不是成人主动引导儿童阅读,而是生态位地了解每一个儿童的不同阅读个性,是在对儿童的解码图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后,才能开展的阅读活动。
5.3 细节观察是儿童解码图画的行为习惯
方卫平从成人的视角解码绘本图画阅读的主要顺序:先学会在单幅的画面上寻找到有关故事主角踪迹的符号,而且要伴随对前后画面不同讯息的连续性记忆,以便在想象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叙事体
。为真实了解儿童解码图画的观察习惯,笔者采用信宜出版社发行的颜色及绘画风格相近的绘本佩特·哈群斯的《金老爷买钟》《母鸡萝丝去散步》作为研究工具,方便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作观察图画顺序研究。
对于儿童来说,阅读活动就是纸上的游戏。借鉴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敏感期理论,1岁半到4岁是儿童细节敏感期,而2~3岁的儿童又处于语言敏感期
。由此可发现1~4岁儿童处于纸质绘本阅读的最佳时期,为儿童提供阅读的环境,在纸质绘本与电子图书中,儿童天生就与纸质图书亲近。松居直说: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图画书替我们缩小视野,定出视觉的焦点,创造出具体的图像世界,将不同的事物清楚而深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发现,顺应儿童天然的阅读方式是从细节开始的,儿童在解码绘本图画生态意图的过程中,不会关注色彩、线条、构图方式的构建以及利用图画的节奏性传达的情感等。多数儿童会主动解码图画中熟悉的动物和物体,他们观察的顺序是:细节—主体—局部,以此来解码图画叙事内容。
5.4 叙事无逻辑是儿童图画解码行为的不确定性行为
在对儿童早期阅读的观察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儿童另一个较为鲜明的解码行为:阅读行为随兴趣的转换而改变,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绘本的连续叙事,表述时语言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生态位地解释儿童的这一行为,能从美学领域找到答案——绘本图画属于美学范畴。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绘画比现实更能给一群人物提供一个适合于场景的主要性格环境,因为自然中的美是无意图的,所以它不可能和艺术中的美一样好,而人的美很少有毫无意图的,艺术中的美是按照人的意图制造出来的
。儿童所体验的绘本的语言表达从来不是确定性的发生,一幅绘画的指向是一个即时性的瞬间,也是短暂的时间过程中凝固的视觉场景
,因此他们用语言表述图画生态意图时有明显的及时性,叙事无逻辑。而对于成人来说,绘本的图画随着翻页的过程处于时间的运动中,是线性叙事序列的一个环节
,而理解这些画面语言是完整理解和解读一本绘本的基础,要求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表述性语言要连贯、逻辑性强却是差强人意的。
艺术家倾向于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中国美学研究提倡“游心之所向”,提出独辟灵境的创作意向
,而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与图画的传情达意是零距离的,社会化的行为和思想意识对他们的影响不够深刻,他们最接近生命的原生态,他们的世界简单透明,只要能够借鉴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看懂绘本图画,就能理解图画语言。因此,儿童的图画解码行为随兴趣的转移而转移,导致其在语言表达上缺少严密逻辑性,更不会如成人一般深层次地、有意识地解码图画和建构图画意义。儿童早期阅读应遵循孩子的内部需求,理解对于儿童来说阅读是游戏、阅读即快乐,不给他们预设各种阅读目标。
6 生态意图,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的深远意义
在图书馆绘本的阅读推广中,除了对阅读推广形式和内容的关注外,更应该注重儿童交流能力的构建。生态位地了解儿童阅读行为就会发现阅读对他们来说就是“阅读+分享=快乐”。学会分享、懂得分享阅读体验,才能发挥绘本生态意图在交流中的潜力。图像在交流中有明确的导读效能,图像对视觉的直观影响大于文字
,对于儿童来说,从图像中能获得生命感悟的认知,它们的交流作用大于文字。如1995年,美籍匈牙利裔插图画家伊斯特万·巴尼亚伊的无字绘本《变焦》由远及近地变焦,从遥远的太空开始,将阅读者的视线带到地球上一个男孩手中放大镜下的一只瓢虫上;而美国插图画家斯蒂夫·詹金斯的无字绘本《向下看》的视角正好相反,由近及远地推移,画面从一个小鸡头开始,视角慢慢上升,画面所容纳的场景也慢慢增加,最后,读者视角被拉伸到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则随之愈去愈远,终于变成了一个细小的黑点。这两本无字绘本,都生态位地诠释了视觉升降带来的视觉变焦游戏的快感,儿童在阅读这两本绘本时,总是会很激动地表达自己眼睛看到的秘密,他们睁大眼睛,小嘴念念有词,在获得自我心理满足的同时,也愿意跟周围的伙伴分享。因此,成人借助通过画面的生态意图来传达叙事内容的绘本,更能清晰地让儿童表达出阅读时的心理语言。而成人掌握儿童阅读心理状态的语言,能顺应儿童阅读成长的心理诉求,影响儿童在讲述图画时的语言故事。成人对儿童阅读心理状态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其情绪、愿望、信念等对儿童有深刻的影响
。成人应该掌握绘本图画的生态意图,从美学、哲学维度解读绘本的生命价值,俯下身来理解孩子,重回孩提时代,生态位地掌握儿童阅读的方法,真实地了解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体认,在陪伴或引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对绘本表现出来的行为故事强调人物(动物)的行动、精神故事强调人物(动物)的精神状态等,准确把握绘本中的生命内涵。
[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10-213.
[2]汉语大词典,第七卷[S].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644.
[3]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50-151.
[4]刘小枫.论人类的教育:莱辛政治哲学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01.
[5]M.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说明[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63-106.
[6]马鹰.学前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读图特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7]唐敏.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8]饶建华.克莱夫·贝尔的形式美及其来源[J].美术观察,2012(8):117.
[9]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
[10]卡尔·比勒.卡尔·比勒语言哲学文集[M].温仁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9-91.
[11]朱平.聆听泠泠之音:古代绘画中的听觉意趣[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9:78.
[12]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M].张金言,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3112.
[13]方卫平.享受图画书:图画书的艺术与鉴赏[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28-53.
[14]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7-42.
[15]ARISO J M .Learning to believe: challenges in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a world-picture in wittgenstein’s on certainty[J].Studies in Philosophy&Education, 2014, 34(3):311-325.
[16]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160.
[17]E.H.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范景中,徐一雄,等,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128-159.
[18]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Collected Papers from the SEED (STEM in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Conference[C].Clearing house on earlyeducation &Parenting,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