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公益寻路

2022-10-11

南风窗 2022年19期
关键词:汶川救灾逻辑

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地震,郝南第一时间参与救援。

今年已是郝南从事公益的第14年。14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他留下一份遗书,远赴震中救灾。“專业的救援等同于生命”,这是汶川地震留下的血的教训,此后,郝南辞掉了在北京的医生工作,成立公益组织,专职做起灾害信息管理与协同工作。

不止有一个郝南。

汶川震后一周,广州黄振龙凉茶的创始人黄昌伟,从英国回国,参与汶川地震救援。

震后第30天,上海一个叫黄岩的年轻人,带着钱去四川帮助灾后重建,到了才发现灾区情况特殊,自己筹的钱只够建一个操场,转而去到了四川泸州,在灾区之外做助学、扶贫,一做就是14年。

震后90天,学者唐昊跟随中山大学震后重建项目组,一路经成都、都江堰、漩口镇、水磨镇到达震中映秀镇,进行灾后重建。

上述这些人,都是本期封面系列报道中的受访对象,他们拥有汶川地震救灾的共同记忆却并非出于安排,只是一种偶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到,“5·12”汶川地震救灾救援对中国公益的深刻影响。

“5·12”汶川地震救灾是许多中国人关注公益的起点。

同胞的苦难激发了中国人的公益之心,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因为汶川地震救灾救援,许多中国人开始关注公益,而公益人开始彼此看见、走到了一起。

他们关注弱者,解决社会问题,并在协同行动中建立组织、日渐成熟,为中国社会创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生活”。

唐昊教授认为,中国公益走过了2008—2018的“黄金十年”,经过三年疫情,在2022年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与“黄金十年”时期的内部驱动力早已不同,是由外部驱动发展的新逻辑,公益组织必须要理解这个新逻辑,才能在新时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十几年来,唐昊教授深度参与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他的万字长文《我们的公益“黄金十年”》为本组封面报道精彩开篇,以一种全面、翔实、深情,却富有深度和逻辑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公益的历史,解读了未来的公益方向。

随后,两篇中观层面的报道,分别关注互联网与公益、商业与公益的关系。

最后,五篇微观层面的报道,则关注了当前阶段突出社会问题相关的公益赛道,如野生动物保护、视障人士权益、救灾救援、职业教育公益、罕见病群体互助,深入报道了相关公益组织的专业化努力。

我们只有知道公益人在做什么,才更深刻地知道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反过来说,只有知道了真实的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激活我们一颗跳动的公益之心,走入行动。

猜你喜欢

汶川救灾逻辑
航母救灾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云上远眺新汶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