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职学生“一懂两爱”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2-10-11王明珠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农业高职

王明珠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发展面向乡村需求的职业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涉农专业建设[1]。“一懂两爱”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新时代农业人才的新要求。懂农业,要求理解党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同时具备一定理论水平,有比较扎实的“三农”专业素养。爱农村,要求自发立足和投身农村,具有为服务乡村振兴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农民,是指尊重农民、理解农民、帮扶农民,立志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

当前,高校培养的涉农专业人才存在“一懂两爱”意识不强和服务农业意愿不足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大量涉农专业毕业生并不愿意进入农业领域并服务于农业[3]。加之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对新型农业的认知还有待提高,对农业职业教育的认可更需进一步提升,而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懂两爱”现状亦不容乐观,尤其“学农”而不“爱农”、不“事农”现象比较普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存在较大预期差距。

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以涉农就业意愿为主要问题导向,对学生“一懂两爱”现状进行调研,以期把握高职院校“三农”情怀培育的痛点难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

一、研究内容与结果

(一)概述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唯一以培养农牧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目前有在校生16 600余人,设有专业33 个;涉农专业学生12 000 余人,占比71.4%。本文以该学院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收集有效网络调查问卷1 459 份,调研对象包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户籍性质。在问卷回答方式的设计上,除可明确选项外,按五级标准给予1 至5 分赋值,表示程度渐强,即1 分表示“几乎不了解”“掌握得很不好”,2 分表示“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3 分表示“基本了解”“基本掌握”,4 分表示“了解得比较多”“掌握得比较好”,5 分表示“非常了解”“掌握得非常好”,赋分答卷便于量化计分,从而进行横、纵向统计和对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根据结果进行个别和集中访谈158 人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参考性和可信度。样本分布概况如下表1 所示。

表 1 样本构成情况

(二)学生“懂农业”现状及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农业类人才,“懂农业”作为“一懂两爱”之首,体现了知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更要有意识地关注和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在此基础上,还要涉猎经济、法律、管理甚至人文、历史等学科相关知识,才能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内涵,从而胜任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1.学生“懂农业”概况

本研究从三个基础方面,了解学生“懂农业”现状,即“对农业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农业相关领域实践技能掌握程度”和“对国家农业政策的了解程度”。

调查显示,对农业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和国家政策的掌握程度自我评估,总体而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国家农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偏低。统计表明,涉农专业学生本项得分明显高于非涉农专业学生。而随着年级上升,本项得分也呈现递增趋势。进一步调研表明,79.24%的学生表示,学校的课程教学对农业相关理论知识的提升起到主要作用,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给予了认同。但同时也有29.72%的学生“希望掌握更广、更深的涉农学科知识”。

对国家农业政策的了解是学生“懂农业”的短板,仅有3.99%和16.4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和“有较多了解”,“基本不了解”的学生占到13.26%。关注国家农业政策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安排的专业讲座”(占42.92%)和“网络媒体推送”(占28.17%)。

2.学生“懂农业”现状分析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随着年级的上升,对农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对国家农业政策的了解都有显著提高,但各年级学生中仍存在部分了解和掌握“非常少”的现象。一方面说明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是到位的,课程设计比较合理,能够普及农业知识,对学生参与涉农实践也比较重视。但同时也说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了解农业知识的主动意愿不强,以获得学分为主要目的的现象仍然存在。学习深度及广度均不够,对农业理论的理解存在局限,实践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这些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两爱”现状及分析

爱是指喜欢达到很深的程度继而为之付出的感情,是一种思想意识和精神体验,行为状态和物质需求表现为主动或自觉地以某种方式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或其他对象。“爱农村、爱农民”要求农业高职学生自愿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本研究以涉农就业意愿为根本落脚点,并从个人、家庭、社会等角度,对影响涉农就业意愿的因素进行调研,以期了解和分析农业院校学生“两爱”现状。

1.学生“爱农村、爱农民”概况

调查显示,未来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学生占样本数35.78%,学生涉农就业意愿整体而言偏低。当被问及是否选择从事农业相关职业的影响因素时,“薪资待遇”选项占比到70.25%,学生就业首要的考虑因素是获得高经济收益;选择“发展前景”“社会地位”的人数基本相当;考虑“生活成本”的人数较少,仅占6.58%。

具体到行业,想要进入农业企业从事涉农工作的学生最多,占39.46%,其次为事业单位,占20.50%;9.39%选择自主创业,想要成为职业农民的仅占8.43%。

在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学生中,仅有28.74%的学生愿意在农村工作,53.45%的学生更愿意将就业地点选择在城市。换而言之,选择了农业而没有选择农村,更不会成为农民。选择涉农就业的学生中,农村户籍生占65.48%,亲朋好友中从事涉农工作的比例,超过选择非涉农工作的学生中的比例,这说明由于农村户籍学生回乡就业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同时对农村比较了解,也存在乡情、家庭等感情和个人因素。

2.学生“爱农村、爱农民”现状分析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涉农就业意愿整体偏低,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更低,学农不爱农、不事农的现象较为突出,学校在“两爱”的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薪资待遇是影响学生择业决策最主要、最现实的因素。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农村就业薪酬不高,或者在同样的薪酬下,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另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未来工作薪资待遇的预期平均达到4 587 元,而据《2021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 届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 974 元[4]。预期收入明显高于实际情况,这些体现了学生职业价值观功利化、理想化、片面化的倾向。

学生对农村就业发展前景的评价偏低。首先,有很多学生对农村就业的理解比较片面,没有认识到当前农村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二三产一体的产业链,进一步暴露了学生“懂农业”的不足。其次,学生作为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把握;城市就业虽然竞争激烈,但相对公平,学生更愿意在城市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机会。最后,农业相关产业目前尚不能充分转化为现实就业机会和附加产值,相对学生来说可选择的就业岗位较少。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认为农村就业发展阻力较大。

相比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就业后的社会地位并不能直接带给学生经济利益,但仍有42.97%的学生将其作为考虑因素,这恰恰是“两爱”现状的一个缩影。城乡经济、政治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传统观念中影响着很多家庭,跳出“农”门成为职业追求的固化思想。进一步访谈发现,不支持子女从事涉农工作的父母比例超过支持者。农村家庭父母大多不希望子女毕业之后再回到农村,这种思想观念虽然不能对学生择业产生决定作用,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是导致学生不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原因之一。

部分学生对农村就业环境评价偏低。认为农村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好,生活成本低等优点,却鲜有学生考虑到。可以说在心理和情感上仍旧与农村保持着距离,观点还比较固化和陈旧。

二、思考与建议

农业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渗透“三农”情怀培育,努力破解学生“学农不爱农”的矛盾,着力培养更多“爱农知农为农”的农业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树立学生正确观念

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是,既存在主动意识强、寻求上进的积极一面,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物质至上、规划短浅等消极一面。农业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技并修,将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产业发展相结合。优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用科学标准和长远眼光认识到自身的长短之处,找准定位,从而逐步确立职业目标。

(二)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全过程开展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教学内容设计,联合行业企业滚动修订教学标准,帮助学生掌握面向市场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内涵。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方面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政策方针,积极组织开展涉农领域杰出校友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认识农村就业环境、就业需求,主动把握和挖掘涉农专业的就业机遇与潜力。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并重。推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教师创新团队;建好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主动学习能力。优化实践课程的设计,加快建设农村一线实践教育基地,注重实践过程评价和结果应用[5]。

(四)重视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准确理解劳动的属性,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建设和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围绕关键点,制定出契合农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制度。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学校专业特点,多途径扩大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好劳动实践平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人才。

(五)营造浓厚氛围,培育学生“三农”情怀

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将“三农”情怀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校内外、课内外并举,营造浓厚氛围。学校、院系设置富有农业特色的文化场馆、长廊、雕塑等文化标识,并通过道路、建筑命名等方式,体现农业特色。不断发掘和努力培育校园文化内涵,积极开展富有校本特色各类第二课堂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开展多种形式涉农创新创业活动,激发、保护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主动性、使命感和成就感。

三、结语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政策供给有力,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仍面临着发展理念和思路不新、规划和功能布局不优、农民主体地位不实、公共服务不到位、可支配资金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亟需一大批人才投身“三农”事业,培养、引导和鼓励一支具有“三农”情怀的“一懂两爱”高素质人才队伍尤为重要。农业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类型定位,紧扣专业特色,分析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着力培养德技并修的新型人才,担当起乡村振兴宏伟蓝图中的应有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职业农业高职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