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大型城市公园规划探索
2022-10-11蒋伟
蒋 伟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1 “公园城市”的提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2018 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天府新区视察时作出了“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1],“公园城市”的理念首次被提出。这一理念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累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深刻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于“公园城市”理念提出的时间尚短,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当中,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构建上,如吴志强、李晓江等人关于“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的学术对话探讨[2],吴岩、王忠杰等人对于公园城市理念内涵与实践路径的研究[3],刘滨谊对于公园城市建设方法论的探讨等[4]。在实践方面,目前国内各城市当中,成都率先系统性地开展了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工作[5]。
2 “公园城市”的解读
“公园城市”理念是在新时代下我国由外延扩张粗放式发展转为内涵集约高效发展、城市建设开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要求。“公园城市”理念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公园”的形象,将城市建设的目标具象化,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核心内涵,便是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笔者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是体系性的构建过程,其核心内涵应贯穿从宏观层面下的城市整体生态格局,到中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再到微观层面下的具体公园设计。在宏观层面,公园城市理念强调“生命共同体”“大美城市形态”;在中观层面,公园城市理念强调公平共享,生态福利的均等化与可获得性;在微观层面,公园城市理念强调公园与城市的有机融合,园城一体。
目前国内对于公园城市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或者中观层面,对于公园城市理念如何指导某个具体公园的建设研究甚少,因此,本文拟从微观层面入手,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如何指导具体的公园规划设计,从而帮助“公园城市”理念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3 合肥中央公园的规划实践探索
3.1 规划范围
合肥是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合肥中央公园位于合肥老城区和滨湖新区之间的骆岗机场片区,规划面积约15.3 km2。该片区北接高铁南站,南邻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交通资源丰富,轨道交通1号线已建成,5号线正在建设,规划中有8号线、S1号线、城际站等。该片区为原4D级民航机场合肥骆岗国际机场所在地,2013年骆岗机场顺利转场至新桥,骆岗机场正式关闭,片区发展面临重新谋划。
3.2 建设条件
地形条件:骆岗机场片区场地高程主要在10 m~35 m之间,整体平坦开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生态条件:场地内水系发达,十五里河、许小河、周西大塘、高王塘等水体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拥有林地约为2.4 km2,原生性特征较高,但多样化不足,不利于生态的稳定性。
交通条件:场地交通条件优越,北侧紧邻合肥高铁南站及规划中的合肥城际站,现状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从场地内部西侧南北向穿越场地并设有3个站点,未来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8号线均规划从场地内部穿过并设置相应的站点;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构成场地边界的锦绣大道、包河大道、徽州大道、绕城高速等,均为合肥重要的城市交通干道。
3.3 场地特色
骆岗机场片区范围内河湖水系、耕地林园等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用地总面积高达690 hm2,生态稳定性与原生特征较高,但品种较少,尤其是林地,以杨树为主;生态廊道趋于斑块化,破碎缺少联系,生态多样性与服务能效不高。
从区域角度来看,片区南侧为十五里河生态廊道,北侧为绕城高速生态廊道,是城市主导风向上的重要节点,对于提升主城区景观风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该片区位于正在建设的合肥滨湖科学城范围内,地理、交通、生态区位突出,是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之一。
骆岗机场片区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原有的骆岗机场。该机场于1977年11月启用,历经1997年、2002年和2009的三次改扩建,系4D级机场。骆岗机场于2006年正式升为国家一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至2013年转场共服役36载。曾经的骆岗机场是全国距离市中心最近的机场,如今这座机场的变迁也见证了合肥从小城市到大都市的发展历程,骆岗机场也成为了合肥市民心中难以忘记的情愫。骆岗机场包括一条长3 km的跑道,其中主跑道宽度为60 m,辅跑道宽度为30 m,主辅跑道之间还有120 m宽的隔离绿化带。除跑道之外,机场原有的航站楼、机库等记忆建筑也是场地内不可多得的文化记忆元素(见图1)。
3.4 规划愿景
规划重点凸显面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跃升的核心功能安排、倡导自然和谐理念的公园设计、彰显国际化气质的轴线空间设计、传递活力创新友善精神的场所营造、服从长远战略安排的精明实施策略等五大特点。生态公园以“穿透共融、自然绿苑”为设计理念,突出生态、科技、人文三个主题,架构起中心城区生态新格局,建设成为“合肥结构性生态绿肺、享誉全国大都会公园”(见图2)。
3.5 规划理念
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具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大尺度,大尺度的生态空间规划对改善城市空间结构有着积极的影响,要求强调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有机融合;二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合肥骆岗中央公园位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服务核当中,对于促进科创服务功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要求强调公园与科技创新服务的融合;三是机场跑道,原有的骆岗机场跑道是骆岗中央公园最大的文化特色,对于彰显城市人文特色具有积极的影响,要求强调公园与历史人文的融合。基于此,规划以建设一个“高品质现代化的城市生态公园、合肥面向全球的新舞台”为目标,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为前提,以“五大融合”为抓手,从公园骨架搭建、生态肌理塑造、科创功能植入、活力项目策划、文化记忆传承等五个方面开展合肥中央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3.5.1 公园与城市融合
“公园城市”理念最核心的内涵就是要引领城市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变革,将过去城市与自然割裂的状态转变为融合的状态,打破公园与城市之间的界线,在公园中营建城市,让城市放眼望去处处见绿,让自然与生态“唾手可得”。
规划首先强调尊重自然,利用现状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构成中央公园的基本框架;其次,通过识别生态密集区,作为打造中央公园的生态本底。规划充分利用现状水塘、水系打造公园湖体、水系等水环境系统,利用现状林地打造公园生态涵养区,利用现状村庄所在岗地作为公园内的开发建设区域;最后,通过GIS综合分析,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生特征、廊道特征、多样性、服务功能、人居功能等六大分析因子入手,得到中央公园生态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公园生态边界。
为实现合肥中央公园同城市整体格局的融合,规划以大尺度生态廊道为本底,强化场地内部的十五里河生态廊道与绕城高速生态廊道,并结合原有骆岗机场跑道的走向,塑造了一条西北-东南向的生态廊道,将过去骆岗机场对城市格局的人工阻隔状态转变为生态融合状态,打造了合肥新老城区之间的生态高地,延展了区域生态格局。这条西北-东南向的生态廊道同时也是合肥主城区内一条重要的生态风道,将为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在处理公园与城市界面关系上,鉴于公园超大的规模和尺度,规划改变了过去传统公园与城市界面严格分割的对立关系,将城市建设渗入到公园之中,通过增加公园界面长度,形成全新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公园-城市界面(见图3),体现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理念。
3.5.2 公园与自然融合
“公园城市”理念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引领公园营建方式的变革,以自然的、生态的要素营造代替过去人工化的公园建设模式。
规划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在最大程度利用和保留现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公园总体规划设计:1)利用现状水塘打造公园中央湖面;2)利用现状水塘、林地打造公园水森林区;3)利用现状大面积林地打造公园的生态涵养区;4)公园范围内的开发建设用地尽量结合场地现状村庄用地。
由于过去航空管制要求、航空油料污染等特殊情况,骆岗机场片区一直是城市生态格局当中的一个“负面区域”。规划以恢复生态为导向,从植被恢复、鸟类回归、水系治理三个角度开展公园总体规划设计:1)在公园生态涵养区内保留现状树种,补植杉树混交林,并于涵养区内水塘、湖面内补种耐水湿植物,形成完整的水森林体系。2)考虑到鸟类的出现及其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是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标志,规划将植被恢复和鸟类栖息地营造结合在一起,首先在现状林地的基础上,根据合肥具有代表性的本地林鸟——三宝鸟的生活习性,选择其喜欢集聚、筑巢、觅食的香樟、大叶女贞、黑松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植物群落;其次在十五里河水系沿线,根据合肥具有代表性的本地水鸟——白琵鹭的生活习性,选择其喜欢生活与觅食的芦苇、苔草等植物,营造湿地、草甸等栖息环境,吸引鸟类回归。3)十五里河是合肥市入巢湖的重要水系,其水质好坏对巢湖水环境治理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规划在十五里河沿线利用岗冲相间的地形进行水系整理,沟通串联形成梯级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配置乡土湿地物种,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来改善水质,让十五里河河水流经湿地再净化、再过滤,从而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见图4)。
3.5.3 公园与科创融合
“公园城市”理念就是要引领城市经济发展动力的变革,把创新与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创新经济,培育文化发展新动能,通过打造创新生态链与文化生态链,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经济体系。
规划针对合肥缺乏“国际化”“品牌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问题,充分依托中央公园良好的生态条件,植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总部经济、国际合作、文化艺术等产业功能,开启合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
在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科技创新空间方面,规划在中央公园西侧,依托城市交通干道徽州大道,构建了一处约2 km2的国际化商务办公、科技和成果转化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企业总部入驻,打造掩映在大公园中的、独具魅力的高端科创总部基地,成为合肥科技创新产业带的重要一环,以激发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域领导力和世界影响力。规划在中央公园东侧,利用机场原有产业基础,构建了集航空文创、研发办公、会议酒店于一体的航空文创产业基地。
3.5.4 公园与人融合
“公园城市”理念就是要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要素,引导城市发展从经济模式转向人本模式,引导人们从繁杂的物质生活转向简约的绿色生活,让人们静下来、慢下来,亲近自然,享受美好生活。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不同人群的特征与需求,策划一系列与生态绿色相关的功能活动,让人们的休闲空间、学习空间、运动空间、交往空间、消费空间等等,都映衬在自然绿色空间之中:
1)针对本地家庭游客,公园设置了可供露营的树屋、风筝草坪、都市农场等一系列亲子游玩空间。
2)长达3 km的机场跑道和规划的万米绿道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了独具魅力的运动休闲空间。
3)针对附近社区居住人群,公园沿生态河流提供了一连串可以开展各类休闲游憩活动的空间,全面推广绿色出行与简约生活。
4)在公园南侧,规划设置了生态湿地科普区与鸟类研究保护中心,为科普爱好者提供了生态化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5)4 km长的沿湖生态岸线以及生态化的会议中心为商务人士提供了多样化的开放交流空间。通过上述一系列充分且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打造,合肥中央公园将把生态效益最大化发挥,让人们可以共享公园城市建设带来的福利,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3.5.5 公园与文化融合
规划以尊重历史文化为前提,为公园赋予了文脉延续、承载时代记忆的功能。规划尊重场地现状特色,将骆岗机场原有长达3 km的跑道进行完整保留,作为公园中一处独特的大型记忆场地,并将该跑道划分为城市客厅区、展览节庆活动区、体育公园区、热气球观光区四大功能区段,丰富跑道的活动内涵。其中,体育公园区段通过在主、辅跑道之间的绿化带中加入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运动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化与趣味性的体育休闲场所。此外,规划还通过对机场老旧建筑的更新与功能置换,丰富了公园的记忆文化体验:
1)原有的航站楼被改造成为航空博物馆,植入航空科普、观光娱乐、场所记忆等功能。
2)原有的机库被改造为文化演艺中心,成为可供展览,艺术节、音乐节等多种活动开展的活力场所。
3)机场内部原有的厂房、办公室、水塔等建筑空间,被打造成为飞行创客区,植入飞行研发、飞行模拟体验、飞行主题休闲娱乐等功能,以科创文化展示合肥的城市精神,同时这些文化元素将突出合肥中央公园所在地的特色,与国内外其他公园形成鲜明的差异。
4 结语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公园建设,应面向现代化,突出自然生态、以人为本和历史文化,要通过公园体系的构建,改善原有的空间格局,构筑起全新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合肥中央公园要面向现代化、突出生态、突出科技、突出人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把中央公园打造成对标世界一流城市公园的生态工程,打造成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的示范工程,打造成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