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陕西历史博物馆网页英译研究
2022-10-11西安翻译学院
孙 露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陕西历史文化甚至是中华历史文化最好的展示平台。同线下博物馆相比,线上博物馆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受到更多关注且随时可浏览参观等明显优势。翻译是对外传播的桥梁,陕西历史博物馆网页英译不仅是对外展示陕西历史文化的途径和平台,其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现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线上英译进行研究,总结博物馆网页英译存在的问题,从文化自信角度探讨博物馆网页英译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翻译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带“历史”两个字的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陕西历史博物馆不仅可以提供现场参观服务,还开启了线上展示模式。博物馆把线下展馆的精品放到了线上,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可以“云逛馆”,领略世界瑰宝和人类璀璨文明的魅力。线上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馆藏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其外宣文本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外界对所展示的馆藏文物和当地文化及中国特定时期历史的了解程度。本文根据陕西历史博物馆外宣文本的翻译现状,分析目前译文存在的问题,从文化自信角度探讨博物馆网页英译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翻译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提出具体的翻译方法,以期为博物馆外宣英译提供借鉴。
文化自信与外宣文本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通过挖掘文物和发现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传播更多承载历史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我们应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接受优秀的外来文化的洗礼,去粗存精,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翻译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外宣文本翻译的目的是开展对外传播,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外宣文本翻译的质量决定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认同度。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外宣翻译既要尊重原文本国家的文化特征,也要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与中文旅游文本相比较,英文旅游文献大多简明直观,语言朴实自然。在英译过程中,为了让读者对文本内容更感兴趣并充分理解文本内涵,译者就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文本进行规范且合理的翻译。
博物馆网页英译存在问题
低级语法错误
博物馆网页英译存在不少低级错误,包括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不统一等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网页上存在很多大小写不统一的问题,如其他标题都是首字母大写,但重点突出的“visiting time”两个单词的首字母反而是小写。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网页上“西安”均翻译成了“xian”。
翻译用词不统一
网站上关于鎏金类产品的介绍较多,但对同一材质的翻译却不同,如鎏金铁芯铜龙中的“鎏金”翻译为“Gold”,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中的“鎏金”翻译却为“Gilt”。在展馆的简介中,“前言”有Preface、Foreword和Introduction三个译本。相反,酒器中的“爵”和玉器的“爵”显然不同,翻译时用的却是同一个单词“Jue”;两种不同的历史文物,若用同一个单词翻译,会造成国外参观者对两类不同文物和材质甚至文化的迷惑和混淆。
语法运用不准确
在翻译地名时,“彬县”(现已经改名为“彬州”)译成“Bingxian County”,很显然此处的“县”指的是县城,直接翻译成“Bing County”即可。另外,官网首页“Services Guide”,字面翻译表示“服务指南”,但笔者将其输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查询,显示本词组使用频率仅为两次,说明这并不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常用用法。
冗余翻译问题严重
无论哪种翻译原则,都不要求一字不差地翻译原文,只要求译文和原文实现某种“转换对应”,并避免出现肆意篡改原文内容的情况。特别是公示语,更应当具备言简意赅、信息明确的特点。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网页上有一张英文平面图,是一张关于商店的指示牌,标志为“MUSEUM SHOP”,由于观众浏览的就是陕西博物馆的平面图,“MUSEUM”一词显然是多余的,建议后期翻译时将其删除。
文化自信视域下博物馆展品英译策略
随着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英语翻译从单纯的语言转换模式逐渐向多层次、多视角、多方面转换。在博物馆文本翻译中,应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考量。
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说,对博物馆文本进行翻译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大体来说,翻译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理论。“归化”指不考虑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而采用读者熟悉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尽可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功能。归化策略要求译文尽量符合原文本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译者在英译时,心中要想着原作和原作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考虑译文的读者,翻译的作品要尽可能符合读者熟悉的语言习惯,以便读者理解和接受。“异化”指“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异化是创新和突破,是译者有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的情感基调的一种翻译理论。
综合来说,在翻译时既要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也要避免文化负载过重或价值观过度输出,这很有可能导致传播效果适得其反,出现读者抗拒或自我边缘化的现象。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以强化博物馆文化再现为根本、异化为主”的策略,将语言文化的差异注入目的语中,让文化走出去。
陕西历史博物馆英文网页主要展示了12件国宝级文物。如出土自西安南郊草场坡的鎏金铁芯铜龙,虽然中文命名强调其材质——鎏金铁芯铜质,但其真正的亮点在于外形,其身形流畅飘逸,极富动感,似飞龙降世,行于盛世。译者直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只简单用了“gold”,一笔带过其材质,重点强调了其形象,最终译为“Gold Dragons in Running Position”,突出了国宝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龙”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物,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之一。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皇权”的代表,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在民间,“龙”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常用于避邪和祈福。而英语中的“龙”和中国的“龙”有本质的区别。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的生物甚至可以说是怪物,其还能够从口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甚至是罪恶的象征。所以,在翻译龙时,用“Long”代替“dragon”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中观层面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外宣翻译的译者需要‘寻求两种文化的最佳关联’,构建合理的文化语境,通过建立起两种文化的关联,来实现对‘意向读者恢复记忆图式的相关文化信息,填充缺省空位’,以此可以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性,从而实现交流的目的。”所以,译者需要高度重视如何进行文化的缺省与重构。
陕西历史博物馆网页重点展出之一——1967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西周中期的文物“牛尊”,英文为“Ox-shaped Zun Jar”。在中国古代,“尊”是用于盛酒的一种容器,也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除了“尊”以外,中国古老的喝酒器还有爵、角、觥(gōng)、觯(zhì)、觚(gū)等,现代有杯、盏、蛊等。尊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任何英文字母都无法解释和代替的。译者在翻译时深刻考虑到其文化内涵,保留了“尊”的音译。但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后面加了“jar”,归化与异化搭配使用,使译文既保留了中国文化底蕴,又避免出现文化负载过重而让目的语读者晦涩难懂的情况。总而言之,在中观层面,若翻译的两种语言文化意象对等时,则保留原文本内容;若意象偏离,则需要重构内容;若意象切换,则加注释;若意象缺失,则直接省略。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指的是一种语境转换的方法,通过探讨外宣译本和对比平行文本,运用不同类型文本的具体语际转化方法,围绕语际转换单位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文化缺省重构和语用效果的具体策略展开,重点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词、减词等方法。简单来说,译者可以采用增译、减译、合译和拆译等方法。对文本和内涵可以完全对应的内容,直译即可,否则可以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方法。
1.增译
增译方法多用在解释中国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术语中,可以进一步解释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英汉两种语言在历史文化、词汇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有些译本如果直接采用一对一的逐词翻译往往会使译文生硬晦涩,令人费解,有时甚至会产生理解偏差,背离原文意思。翻译时需采用多种手段,增译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增译是指根据原文上下文的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的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增加原文字面上没有出现但实际内容已包含的词和意思。比如上文提到的牛尊,在“Zun”后面适当增加了“Jar”;再比如“秦始皇”不能简单英译为“Qin Shihuang”,因为国外读者不一定都不了解秦始皇本人及其功绩,翻译时可以适当增加以下内容:“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unified China in 221 B.C.”或者“In 221 B.C. He united China and established the feudal centralized system.”
2.减译
中外读者的思维习惯、文化背景不同,关注重点也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要根据中外读者的差异合理处理译文。“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国宝之一,为独孤信所有,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印是由煤精制成,呈球体8棱26面,其中三角形印面8个,正方形印面18个;14个正方形印面都镌刻了印文,且印文内容各不相同,各有用途。在中国文化中,独孤信有一定知名度,但在国际舞台,此人没有特别值得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如果译文中有此人的名字,一来需要更多文本注解此人,二来加了人名反而会转移或者降低读者对印章“多面”的关注度,所以翻译时采用减译法,直接译为“Polyhedron-Jetted Seals”,这样反而能突出此印章的特点。
3.合译和拆译
皇后之玺同样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重点展出的文物之一。皇后之玺不是普通的皇后印章,此印玉质洁白,通体晶莹可爱,其最大的特色在于上面的文字。印背雕有简明活泼的螭虎钮,其形既威猛又透出柔和优雅的意趣,与古代皇后的权威和女性特征极相称。印体的四壁雕琢有云纹。汉朝帝王喜欢用云纹作为装饰,据推测可能因为云在天上,位于万物之上,这也是古代皇帝自称天子的原因。除此之外,“皇后之玺”印文很有讲究,无论是排列还是行距都十分疏朗大方。这四个字艺术高超,妙趣横生,如果简单译为“Queen's Seal”,显然无法强调此印的特点,通过使用“jade”可以说明此印的质地,“with Characters ‘Huang Hou Zhi Xi’”重点突出印章内容,最终译为“The Empress Jade Seal Inscribed with Characters ‘Huang Hou Zhi Xi’”,合理运用合译和拆译的翻译手法将文物的多种特点完美地展现出来。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发显著。文化是众多影响力因素中的一种。中华民族有璀璨的文化,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让文化走出去。而历史博物馆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是反映中国历史和文化最好的窗口。线上博物馆的英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扮演着文化差异协调者的角色。以馆藏文物为载体,运用增译、减译、合译和拆译等翻译策略,于英文翻译中自然且自信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