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三战三捷的战略意义
2022-10-10★徐艳
★ 徐 艳
解放战争时期,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在极端劣势的条件下,于1947 年3 月25 日至5 月4 日,在延安东北地区相继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的胜利,合称陕北三战三捷,共歼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1.4 万余人,挫败了其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稳定了陕北战局,奠定了西北战场内线防御作战的胜利基础,也有力配合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的作战,在全国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胜利揭开西北战场成为解放战争重要主战场之一的序幕
从1946 年6 月至1947 年2 月,在解放战争前8 个月的作战中,相较于其他解放区战场,西北战场无论从作战规模、作战频次上看,都略显沉寂。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上,内战虽然已经全面爆发,但国共关系并未完全破裂,国民党当局仍在表面上维持着继续国共和谈的假象,以应对国际国内的反对声浪。在此期间,如贸然对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需要冒极大政治风险;军事上,陕甘宁地区山地、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对国民党军来说,不利于其机械化半机械化兵团机动,也难以充分发挥其重型武器多的优势;经济上,土地贫瘠,物产不丰,难以就地以战养战,后勤物资严重依赖长途运输,难以支持大兵团持久作战。据统计,从1945 年9 月抗日战争胜利到1947 年2 月,陕甘宁边区人民解放军连同民兵、游击队作战250 余次,歼灭国民党军1 万余人,争取起义5000 余人。①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第3 ~4 页。由此也能看出,这一时期国民党军虽在陕甘宁边区周边屯驻重兵,但其军事行动主要是小规模的袭扰作战。情况到1947 年初发生了变化。此时,政治上国民党召开了伪国大,制订了伪宪法,驱逐中国共产党和谈代表,宣布国共关系已经破裂;军事上经过解放战争前8 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虽然占领解放区105 座城市,但总兵力损失了71 万人。由于占领区扩大,战线延长,又不得不以重兵来守护交通线和要点城市,这样,尽管其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不断增加,但能用于第一线的机动兵力反而由1946 年10 月最高峰时的117 个旅锐减到85 个旅,其机动兵力不足和战线过长这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改取重点进攻,在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战场转取守势,集中主力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解放区,企图在消灭这两区的人民解放军后,再转兵其他战场。
与此相应,在陕甘宁边区及周边的晋绥解放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的规模一直比较小。1945 年8 月,晋绥军区成立了晋绥野战军,下辖第358 旅及独立第1、第2、第3 旅。1946 年7 月,为遂行晋北战役,晋绥军区成立晋北野战军指挥部,统一指挥晋绥和晋察冀两军区在晋北的部队。9 月,从中原解放区突围的第359 旅回到陕甘宁边区,转隶晋绥军区建制。11 月,为应对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可能发动的进攻,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晋北野战军番号,将部队统一整编为晋绥军区第1、第2、第3 纵队,并将第1 纵队调驻陕甘宁边区。1947 年2 月,根据国民党军准备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的局势,中央军委决定将晋绥军区第1 纵队和陕甘宁边区部队新编第4 旅、教导旅、警备第1 旅、警备第3 旅,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3 月13 日,国民党军向陕北发动重点进攻后,中央军委除组织部队于延安以南进行阵地防御,阻击国民党军进攻外,从全国战局着眼,决心主动放弃延安,同时将胡宗南集团牵制在陕甘宁并大量消灭其有生力量,以利其他战区的作战。为加强陕北战场的作战指挥,16 日,中央军委决定,以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统一指挥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即西北野战部队(又称西北野战兵团),下辖第1 纵队、第2 纵队(3 月17 日由晋入陕)、教导旅、新编第4 旅等部共2.6 万余人,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19日,西北野战部队胜利完成掩护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安全转移的任务后,主动撤离延安。3 月25 日至5 月4 日,西北野战部队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给胡宗南集团以沉重打击,稳住了陕北战局,并策应了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晋南地区的反攻作战。5 月下旬至7 月上旬,西北野战部队挥师陇东,北进三边,收复环县、定边、安边、靖边等地,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马步芳、马鸿逵部。7 月31 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定名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简称西北野战军,彭德怀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成军后,很快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外线进攻,部队越打越强,由初建时的不到3 万人最多时发展到35 万人①包括改隶第一野战军的第18、第19 兵团在内。,至1949 年底解放了西北广大地区。可以说,正是陕北三战三捷奠定了西北野战军(1949 年2 月改称第一野战军)发展壮大的基础,使西北战场逐渐上升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主战场之一。
二、摸索形成符合西北战场实际的战役指挥和战略战术原则
解放战争西北战场的基本特点是,敌我兵力对比异常悬殊,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持续时间较长。解放战争开始时,全国敌我兵力之比为3.4 ∶1,而西北战场敌我兵力之比为10 ∶1。国民党军控制着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广大地区,且有四川等省为后方,兵源补充及物资供应条件均比较优越。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解放区只有10.4 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和162 万人口,兵源补充和物资供应均比较困难。西北人民解放军兵力少、装备差,粮弹皆缺,而且在三战三捷之前,西北人民解放军也缺少大兵团作战的历练,稍具规模的作战行动仅有榆(林)横(山)战役、西华池战斗、延安保卫战等。通过三战三捷,西北野战部队积累了大兵团作战指挥的经验,熟练了特殊战场条件和特定战场环境下的战略战术运用,奠定了西北战局顺利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采取“蘑菇”战术的作战方针。“蘑菇”战术,名为战术,实则是作战方针。1947 年4 月15 日,毛泽东在给西北野战部队的电报中,提出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击之”,“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37 页。这一作战方针的提出,正是基于对青化砭、羊马河战役的经验总结。此前3 月25 日,西北野战部队在撤出延安后,利用国民党军急于寻求决战的心理而行之以分兵追击部署之缺点,成功伏击了孤军冒进的国民党军整编第31 旅,取得首战青化砭的胜利。此役之后,胡宗南吸取教训,采取所谓“方形战术”,以主力两个整编军排成数十里宽的方阵,稳扎稳打。3 月29日和31 日,西北野战军曾计划在蟠龙、永坪设伏,歼击整编第135 旅,因无有利战机而放弃。4 月2 日晚,彭德怀、习仲勋致电中央军委:“敌自青化砭战斗后,异常谨慎……以致三面伏击已不可能,任何单面击敌均变成正面攻击。敌人此种小米磙子式战法,减少我各个歼敌机会,必须耐心长期疲困他、消耗他,迫其分散,寻找弱点。”①《彭德怀军事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第220 ~221 页。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西北野战部队隐蔽待机,致胡宗南部“武装游行”了400 余里路,到处扑空,兵疲粮缺后不得已将整编第135 旅留守瓦窑堡,大部主力返回永坪、蟠龙地区休整补充。其后,当整编第135 旅由瓦窑堡南下时,西北野战部队以逸待劳,于4 月14 日一举将其歼灭,取得二战羊马河的胜利。半个月之后,西北野战部队再次运用“蘑菇”战术,先拖后打、拖打结合,在拖动胡宗南部主力北上绥德后,于5 月2 日至4 日,乘虚歼灭其留守蹯龙的整编第167 旅等部,取得三战蟠龙的胜利。
(二)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指导。当时,国民党军用于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共有34 个旅25 万人,其中进攻主力胡宗南集团是国民党军最大的一支战略预备队,拥有20 个旅17 万余人的兵力,其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且配备有飞机和坦克。而西北野战部队所辖部队为总计只有6 个旅2.6 万余人,全军仅有少量山炮和迫击炮,弹药奇缺,平均每支枪不到30 发子弹,机枪不足500 发子弹,炮弹更是缺乏。在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在每一个局部上、每一个具体的战场上,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才有可能保证战役战斗的胜利。西北野战部队撤出延安后,面对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巧妙避开其主力,力避同其打消耗,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中,每战都选择孤立薄弱之敌为攻歼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将全局上的绝对劣势转化为局部的绝对优势。首战青化砭,以6 个旅伏击国民党军1 个旅(欠1 个团),兵力7 倍优势于敌,确保了首战胜利。二战羊马河,以2 个旅阻诱国民党军主力,以4 个旅伏击国民党军1 个旅,战役进行中又实行集中兵力分割逐次歼敌办法,先以3 个旅歼灭其1 个团,继而转兵合力歼灭其旅部和另1 个团。三战蟠龙,以主力4 个旅,攻击国民党军1 个旅(欠1 个团)及地方部队一部,由于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西北野战部队在装备极端简陋的条件下,仅用2 天3 夜就取得这次攻坚作战的胜利,
(三)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法。在陕北三战三捷中,西北野战部队根据国民党军急于寻我主力决战的企图,采取以一部兵力诱阻其主力、而以大部歼其一路的战法。青化砭战役,是利用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不明情况又急于寻求决战的心理,以一部兵力公开示形迷惑,诱其主力5 个旅北上安塞,使掩护其侧翼安全的整编第31 旅远离主力,造成其孤军深入之势后予以歼灭。羊马河战役,是利用国民党军要围歼西北野战军于蟠龙、青化砭西北地区的企图,先以一部兵力节节抗击并疲惫其主力9 个旅,并将其诱至蟠龙、青化砭西北地区,使由瓦窑堡南下的整编第135 旅陷入孤立后予以歼灭。蟠龙战役,是利用国民党军要歼灭解放军于绥德附近地区或赶过黄河以东的企图,以一部兵力迷惑敌人,将其主力诱牵至绥德,使守备蟠龙的整编第167旅陷入孤立,从而一举歼灭并夺取了蟠龙这个国民党军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
三、有力支持中共中央做出转战陕北的重大战略决策
解放战争经过前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被迫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这一战略转变的背景和目标,都在于解决机动兵力不足这个症结。当时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极具政治象征意义,陕甘宁边区的存在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机动兵力。可以说,国民党军以陕北为重点进攻方向之一,其军事上的直接动因就是要用上并用好在这一地区的机动兵力。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的部署中,以南线胡宗南集团实力最强、威胁最大,其整编第29 军、整编第1 军分别组成左、右两路兵团直接向延安发起进攻;西线、北线的二马(马鸿逵、马步芳)集团及邓宝珊集团,实力较弱,主要负责配合胡宗南集团的进攻行动。国民党军的目的是打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首脑机关,消灭西北人民解放军,或迫使中共中央和驻陕部队东渡黄河,尔后将胡宗南集团这个战略总预备队投入到华北或其他战场作战。中共中央洞察国民党军的战略企图,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目的是“妄图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出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35 页。。
针对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最初的决策是全力保卫延安。3 月2 日,中央军委在给保卫延安各部队发出的指示中,强调“要取得外线有效配合,内线防御须有二十天坚决抗击,才能粉碎敌人,保卫延安”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4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105 页。。3 月10 日,胡宗南集团进攻延安的15 个旅共14 万人在洛川、宜川地区集结完毕。次日,中央军委再次分析了形势,认为胡宗南集团大举进攻已迫在眉睫,兵力装备均占有绝对优势,西北野战军正面防御作战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鉴于西北野战军在陕北作战的目的是钳制胡宗南集团,其实现关键不在于是否守住延安,而在于让胡宗南集团进入陕北后无法脱身。据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从长期战争着眼,在当前应诱敌深入,必要时主动放弃延安,同胡宗南部主力在延安地区周旋,陷其于十分疲惫、十分缺粮的困境,然后集中兵力逐次加以歼击,以达到钳制并逐步削弱胡宗南部,从战略上配合其他战略区作战,最终夺取西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目的。当日,毛泽东在发给刘伯承、邓小平等的电报中,提出“延安准备暂时让敌占去”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7 页。。3 月13 日,胡宗南集团向延安大举进犯。在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下,陕甘宁边区部队采取运动防御,节节抗击,迟滞进犯之敌,经6 天激战,胜利完成了掩护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安全转移和疏散人民群众的任务,于3 月19 日上午主动撤出延安。
在暂时放弃延安后,中共中央是留在陕北还是离开陕北,是当时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留下来,有利于牵制胡宗南集团深陷陕北,减轻其他战场压力,战略上利益极大。对此,中共中央高层有着共识。3 月17 日,周恩来指出:“即使延安不守,胡敌也将消耗甚大,而我反得以从容各个歼灭之。倘以边区现有力量能钳制与削弱胡宗南主力于此,则对争取全国胜利将帮助甚大。故现时边区正以全力进行此长期战争,并不望敌人退出。”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年,第745 页。18 日,在中共中央在决定撤出延安的同时即指出:“以边区地域之广,地形之险,人民之好,有把握钳制胡军并逐渐削弱之,保持广大地区于我手,以利他区作战取得胜利。”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年,第425 页。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发出关于撤出延安解释工作的指示,又指出,“我们若能将胡敌大部吸引在陕甘宁而加以打击消灭,这正便利于其他解放区打击和消灭敌人”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4 册,第115 页。。
但是,留下来同时意味着极高的安全风险。尽管毛泽东本人从一开始就坚持要留在陕北,他在离开延安前就谈到准备留在陕北,他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是处在和平环境之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再过黄河。”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第794 页。但当时党内高层、军队高层出于安全考虑,对于是留是走意见并不一致,多数主张中共中央应尽快东渡黄河,将中央迁至晋西北。3 月20 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在发给贺龙、李井泉的电报中,就表达了中共中央渡河进入晋绥的初步想法。3 月25 日,任弼时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两份电文中,均提出了进入晋绥的意见。但就在3 月25 日这一天,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北野战部队取得了青化砭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有力地证明了西北野战部队有能力保卫党中央的安全,也使毛泽东更加确认了留在陕北的战略决心。26 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习仲勋:“庆祝你们歼灭三十一旅主力之胜利。此战意义甚大,望对全体指战员传令嘉奖。”27 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明确提出:“现在不怕胡军北进,只怕他不北进……中央决定在陕北不走。”同日,毛泽东在给贺龙、李井泉并转彭德怀、习仲勋的电报中再次指出:“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目前主要敌人是胡宗南,只要打破此敌即可改变局面,而打破此敌是有可能的。”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11、13、15 页。28 日,中共中央在王家坪开会,初步决定中央主要领导人留在陕北。29 日,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清涧县枣林沟村,当晚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中共中央去留问题时,会上又发生了激烈争论。毛泽东阐述了中共中央留在陕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他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758 页。最终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会议正式形成了中共中央留在陕北的决策,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和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从此开始了伟大的转战陕北的历程。同时,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4 月9 日,毛泽东在《关于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通知》中指出:“必须用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而此项目的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35 页。在这个党内通知发出后不久,西北野战部队于4月14 日、5 月4 日接连取得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的胜利,强有力证明了西北野战部队完全有能力保卫中共中央安全,有实力实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
5 月14 日,西北野战部队召开了三战三捷庆祝大会。会上,习仲勋讲道:“今天这个大会完全揭穿了两个月来敌人的造谣。他们说什么‘中共中央走了,西北局走了,边区政府也走了’。这只是敌人说梦话……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仍然在边区领导着我们。”④《习仲勋文集》上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64 页。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参加了庆祝大会,公开宣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自从撤出延安后,一直留在陕北,同边区的全体军民共同奋斗。⑤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二),第763 页。这一宣示,不仅进一步鼓舞了军心民心,而且为抑留胡宗南集团于陕北添置了极重的筹码。
四、客观促成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布局的完善
枣林沟会议虽然做出了中共中央留在陕北的决策,但能否只依靠西北野战部队独立支撑西北战局,在当时还是未知数。此前,中共中央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一直强调从外线解围。在相关战略布局中,尤其倚重在晋南一带活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 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1946 年11 月3 日,面对国民党军可能进攻延安的态势,中央军委要求“陈谢纵队迅即攻占隰县、蒲县、大宁、吉县、乡宁,控制马斗关渡口,开辟到延安之道路”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 卷,第550 页。,是为中央军委赋予陈谢集团保卫延安任务的开始。此后10 多天的时间内,毛泽东曾连续起草了十几份电报,就陈赓等部保卫陕甘宁做出具体部署。
在国民党军发动重点进攻前夕,中共中央对陕北局势的设想是主要依靠外线作战。1947 年3 月6 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电报中指出:“陈谢率五个旅寅皓渡河袭占陇海潼洛线,为调动胡军、保卫延安最好办法”,“我现布置内线纵深防御可能迟滞十天时间,主要依靠陈谢从外线解围。”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4 页。17 日,中央军委又专门电告:“为援助陕北作战之目的,陈谢集团决心使用于同蒲线。”⑧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 册,第425 页。
3 月25 日,青化砭战役胜利后,从中共中央到西北野战部队均信心大增,彭德怀提出力争停止敌人于蟠龙、永坪、延川线以南,并要求陈谢纵队应开始向同蒲路南段进攻,进行战略上的配合。毛泽东则认为“现在不怕胡军北进,只怕他不北进,故陈谢迟几天行动未为不利”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13 页。。28 日,毛泽东就陈谢集团晋西南作战做出指示,要求由陈谢统一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 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晋西南三角地带作战主要目的不在占地而在歼敌有生力量,主力要随时准备使用于他处(陕北)。①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17 页。此时,依靠西北野战部队独力支撑陕北战局的决心虽然尚未形成,但较此前主要依靠外线解围的看法已经有了转变。
4 月14 日,羊马河战役胜利后,中共中央的看法又向前进了一步。4 月15 日,毛泽东在致彭德怀、习仲勋并其他战略区领导人的电报中指出:“这一胜利给胡宗南进犯军以重大打击,奠定了彻底粉碎胡军的基础。这一胜利证明仅用边区现有兵力(六个野战旅及地方部队),不借任何外援即可逐步解决胡军。”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39 页。5 月4 日,西北野战部队运用“蘑菇”战术再次取得蟠龙战役的胜利,用实践证明了毛泽东这一判断的正确性。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对陈赓部如何使用,开始发生重要变化。在当天的一份电文中,毛泽东对刘邓、陈粟、陈谢部的作战任务进行了部署,明确“晋南(陈谢)陕北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陈谢主力“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从上流渡河,受彭习指挥,歼灭胡宗南及其他杂顽,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50 页。由此可见,此时中央虽仍有调陈赓部西渡黄河入陕的考虑,但其主要任务已经发生变化,即由保卫陕北转变为协同西北野战部队“击破胡宗南系统”。
陕北三战三捷之后,胡宗南集团因迭遭重创,被迫战略收缩、整补军队,西北野战部队主动转向北线作战,陕北战局出现明显好转。中央军委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使用陈谢集团的问题。6 月20 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习仲勋并转陈赓、谢富治的电报中征询意见:“依西北之敌情、地形、补给等条件来看,边区野战军与陈谢集团在数个月内似宜分开行动,而不宜集中行动。”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109 页。进入6 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7 月4 日,毛泽东就陈谢集团如何使用致电彭德怀、习仲勋,又提出两个方案征询意见:一案是陈赓所部按原计划入陕作战;另一案是陈赓所部到鄂豫陕边开辟新场。电报并告知陈赓到陕北靖边小河村,彭德怀、习仲勋也可来小河一起会商。⑤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125 页。7 月19 日,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文中,专门提出改变陈谢所部使用方向的问题,指出:“为着协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第143 页。21 日,在中共中央小河会议上,毛泽东又对陈谢纵队使用方向问题进行了重点说明,指出:原计划陈赓率部西渡黄河,集中在陕北打击胡宗南,现在决定陈赓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加入中原作战。南征以后,他们还要协助西北我军打胡宗南。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203 页。至此,彻底解除了陈赓所部入陕的任务,转为南下挺进豫西,与刘邓、陈粟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构成品字型布势,为形成“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进攻态势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共中央改变陈谢集团使用方向,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调整,而支持这一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3 月至7 月西北野战部队的作战,特别是陕北的三战三捷,证明了西北野战部队有能力独立承担本战略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