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切开复位术中手术室主动保温干预效果研究
2022-10-10黄昭君
黄 昭 君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郑州 45000)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临床为改善患者症状,促进预后改善,多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但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且受到室温低等因素影响,手术麻醉可对体温调节功能产生抑制,一旦手术过程中受到冷刺激,就可导致体温下降[1]。麻醉患者最易出现术中低体温,可提高切口感染风险,甚至引起心肌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进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2]。资料显示,术中低体温在骨折手术患者中发生率超过50%,且术中低体温是死亡率增加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而低体温症发展的危险因素包括损伤类型、手术时间、年龄及液体量等[3]。由此,需采取有效、安全体温保护措施,以避免体温过度降低。主动保温干预用于手术室护理,指围手术期采用多种体温保护措施,以减少低体温对机体影响[4]。本次选取我院于2019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82例下肢骨折患者,研究下肢骨折切开复位术中手术室主动保温干预的应用效果,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于2019年9月-2021年9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2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经X线、CT检查确诊;(2)均为单侧下肢骨折;(3)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单侧患肢有两处及以上骨折者;(2)开放性骨折者;(3)病理性骨折者;(4)伴创面感染者;(5)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1例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8岁-75岁,平均(54.29±3.27)岁。试验组41例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41岁-72岁,平均(54.32±3.16)岁。两组资料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保温干预,术中采用手术巾单将患者胸腹部覆盖,全程控制室温为22℃,不使用保温毯,所需输注液体或冲洗液均维持室温。试验组行手术室主动保温干预,术前30min控制室温为24℃-26℃,待手术开始后调节体温为22℃-24℃,手术结束后立即调节温度为24℃-26℃;采用3M充气式保温毯将患者胸腹部覆盖,设置目标体温为38℃,对输注液体、冲洗液等进行保温处理,控制温度为37℃。
1.3 观察指标
1.3.1 舒适度
手术前后开展舒适度评分量表(GCQ)评估,包括心理(25分)、生理(25分)及环境舒适度(25分),评分与舒适度成正比。
1.3.2 耳温变化情况
测量患者耳温,时间为入室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1h(T3)、手术结束后1h(T4)。
1.3.3 血栓弹力图指标测定血栓弹力图,时间为入室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1h(T3)、手术结束后1h(T4)。
1.3.4 凝血功能血凝仪采用赛科希德SF-8200型,术前后采集3ml空腹静脉血,离心(半径14cm,转速3500r/min,时间10min)取上清液测定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
1.3.5 围术期指标
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引流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舒适度评分对比
试验组术后生理、心理及环境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图1。
图1 舒适度评分
2.2 两组耳温变化情况对比
试验组T3、T4时刻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图2。
图2 耳温变化情况
2.3 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3、T4时刻R值、K值更短,T4时MA值更长(P<0.05),见图3。
图3 血栓弹力图指标
2.4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试验组术后PT、T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2.5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4h引流量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s,mL)
3 讨论
下肢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常用术式,可于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疼痛、肿胀等症状,但由于术中静脉输液、长时间暴露机体等因素影响,可导致机体体温下降,而过低体温可对机体凝血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增加出血量,提高并发症发生风险[5-7]。围术期低体温的诱发因素复杂,以麻醉最为常见,热量于机体内分配可对血管收缩产生促进作用,并可维持核心体温。一旦接受麻醉,可能抑制温度感觉传导通路,对体温调节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加速血管扩张,进而降低血液流速[8]。椎管内麻醉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麻醉方式,可对下肢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产生抑制作用,且中心体温可随着腰麻平面提高而不断降低[9]。一般来说,机体于术前30min可重新分配热量,即将体内热量进行转移,而温差一旦提高可加速转移,而手术开始30min后由于热量大量丧失、机体产热少等,体温不断下降,资料显示,在总损失热量中患者皮肤散失热量占比高达90%[10-12]。低体温一旦发生,可对血液系统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V、IX、VII等凝血因子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并对血小板功能产生影响。同时,低体温可对纤溶酶原产生激活效应,不仅可对FIB降解产生促进作用,还可提高纤溶活性,达到减少FIB目的。同时,体温过低不仅可影响血小板聚集情况,还可对其释放、黏附等产生抑制,降低血小板变形能力,不仅可降低氧消耗量,还可影响基础代谢率,以达到减少凝血因子生成的目的。此外,过低体温可对机体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引起酸中毒,而一旦机体处于酸性条件,凝血因子活性受到抑制,凝血酶原被激活速率不断降低,而酸中毒可激活纤溶系统,由此加重病情,出血量明显增加,
进而提高病死率。由此,需对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开展手术室主动保温干预,以避免低体温发生,达到促进患者恢复的目的。
本研究中试验组行手术室主动保温干预,结果显示,术后试验组生理、心理及环境舒适度评分较之对照组更高;试验组T3、T4时刻耳温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3、T4时刻R值、K值更短,T4时MA值更长;试验组术后PT、T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4h引流量均更低(P<0.05);提示主动保温干预用于临床可促进患者舒适度提高,减少引流量及出血量,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分析原因,手术室主动保温干预于术前30min调高室内温度,并于手术开始后调低温度,手术结束后立即提高温度,有利于维持患者体温稳定,避免低体温发生,以减少患者出血量[13]。同时,加温装置设定目标体温为38℃,给予3M充气式保温毯,在不增加体表压力情况下,可将常规巾单与衣服对保温毯进行阻隔,以避免烫伤发生。其次,对术中所需输注液体或用于冲洗的液体保持室温,可避免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并减少患者热量散失,维持血压稳定,以大奥降低热量大幅流失的目的,以维持患者围术期体温。此外,主动保温干预给予患者保温毯,可减少患者皮肤暴露,有利于促进患者舒适度提高[14]。
综上所述,手术室主动保温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提高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并减轻对凝血功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