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格特征性分类的多维度护理对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患者的影响
2022-10-10史灵芝王轶文
杨 平,史灵芝,刘 玮,王轶文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终末期肾脏疾病是各类慢性肾脏疾病演变转化所致,使机体肾脏功能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有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发病率逐渐递增,截至2020年,我国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占11%[1]。大多数患者肾脏损伤呈不可逆性,一旦病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2]。有研究表明,临床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分为肾脏移植、药物维持及血液滤过性透析3种[3]。其中,肾脏移植肾源难求且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移植成功率难以保证,而长期服药会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极大的负担[4]。但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其心理健康状态欠佳,且合并营养不良,主要机制为患者因疾病导致蛋白质及脂肪过度消耗,代谢、激素失调,减少蛋白质的合成,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人格特征性分类法属于心理学范畴,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对不同心理支持的接受程度不同[5]。2018年6月1日~2021年6月1日,我们对45例进行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患者实施以人格特征性分类的多维度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90例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6]诊疗标准者;②血液滤过性透析时间≥3个月者;③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④无交流障碍者;⑤自愿参与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者;②合并严重并发症者;③肢体障碍者;④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8~81(59.37±16.52)岁;透析史:3个月~5年,平均(2.14±1.75)年;透析频次:每周2次11例,每周3次29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42~80(59.06±16.33)岁;透析史:4个月~5年,平均(2.26±1.83)年;透析频次:每周2次12例,每周3次31例,其他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28 d,主要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采用口头、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向患者讲述疾病及血液滤过性透析的相关机制,使其明确维持性血液透析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疾病发展。②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消除其负性情绪,尽量让患者保持乐观态度,积极应对疾病。③饮食干预。了解患者当前的饮食习惯,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让患者加以改正。同时,为患者推荐相关的饮食搭配,清除患者的血液毒素。④并发症干预。向患者介绍相关并发症,使其了解早期并发症表现及自护技巧,对已经存在的并发症进行积极护理。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人格特征性分类的多维度护理,主要内容如下。①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副主任护师为小组副组长,组员包含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4名。对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培训,均通过培训考核,培训内容为人格特征的具体分类、常见人格特征的各种表现形式、不同人格特征易于接受的护理方法等。②评估人格特征:由护理人员发放相关人格测定问卷,引导患者正确填写,并针对不同人格特征制订护理干预内容。享乐型:该类患者缺乏危机意识,对待事物积极乐观;浪漫型:该类患者多愁善感;完美型:该类患者既有原则,对事物要求过度追求完美;调停型:该类患者缺乏自主意识,对待事物太随和;怀疑型:该类患者待人接物防备心理极强;观察型:该类患者对各类事物较为乐观与理解,善于用科学分析问题;给予型:该类患者过度在意他人看法,对他人的情感极为关心;保护型:该类患者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心较为脆弱;实干型:该类患者凡事爱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与好胜心。③根据不同人格特性对患者进行施护:a.享乐型、观察型及实干型。由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施护,应对患者积极乐观的情绪进行肯定,并向其强调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的重要性及疾病危害性,让患者对待疾病保持理性态度。在营养干预时应向其强调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及不良饮食的危害性,根据最佳饮食设计为其进行膳食干预。b.给予型、浪漫型及保护型。由家属对患者进行护理,帮助患者宣泄负性情绪,让患者与积极开朗的病友交流,使患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在进行营养干预时,充分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尽量满足患者个性化饮食需求。c.完美型、怀疑型及调停型。由社会志愿者对患者进行施护,在施护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更细致、耐心及专业化的护理干预,从专业角度为患者进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在进行饮食干预时,向患者详细陈述饮食在控制疾病中的作用,如降低血糖、减少身体毒素等,并向其说明科学饮食为患者日常身体所需提供相当的营养,有助于机体维持健康。干预28 d,在护理中如存在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保证患者安全。
1.3 评价指标
1.3.1 心理状态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7]测评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该量表包括躯体化(12个条目)、强迫症状(10个条目)、人际关系(9个条目)、抑郁(13个条目)、焦虑(10个条目)、敌对(6个条目)、恐怖(7个条目)、偏执(6个条目)、精神病性(10个条目)、其他(7个条目)10个维度。其中单条目计为1~5分,分数与患者心理状态呈负相关。本量表内部一致信效度为0.857,说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1.3.2 营养状况 监测两组干预前后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TP正常值:60~80 g/L;Alb正常值:35~51 g/L;HGB正常值:男性120~165 g/L,女性110~150 g/L。
1.3.3 生活质量 采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量表(KDQOL-SF TM1.3)[8]测评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括症状、肾病影响、肾病负担、工作状态、认知功能、社交质量、性功能、睡眠、社会支持、医护鼓励、满意度、体能、体能影响、疼痛、整体健康、情感状态、情感影响、社会功能及精力19个维度,共79个条目。单维度经粗分转化为100分,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分,
续表
2.2 两组干预前后TP、ALB、HGB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TP、ALB、HGB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KDQOL-SF TM1.3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KDQOL-SF TM1.3评分比较(分,
续表
3 讨论
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口臭、瘙痒、水肿等,且长期的治疗费用加剧患者经济负担,导致生活质量不容乐观[9]。对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只能通过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维持生命,但极易合并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身心俱疲[10]。部分患者存在悲观情绪且依从性差,缺乏治疗信心,不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部分患者对待事物过于乐观,缺乏对疾病的敬畏心理,自我管理能力较低,易造成疾病进展,加剧临床工作难度。如何提高当前护理干预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是重要研究问题。有研究表示,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迥异[11]。九型人格是当前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人格分类理论,该理论受国际一致认可,诸多世界企业有较多研究,并根据员工人格不同进行工作搭配、整合,以提高工作效率。而该理论在临床上有较多应用,有相关学者将其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治中,取得较好效果[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SCL-90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干预后患者心理状态显著改善。本研究将患者分为九大性格特点,并阐述不同性格特点的相关表现及对应的施护方法。九大性格特点分别对应三类护理,其一为临床护理人员护理,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准更专业、更权威;其二为家庭成员护理,家庭成员更了解患者,能深入患者的内心;其三为社会志愿者护理,社会志愿者可以更好地调动患者积极性。不同的人格选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使积极型人格在保持乐观的同时具有理性,而消极型人格能够重新鼓起对治疗疾病的信念,使患者心理状态显著改善。肖泽芳等[13]研究显示,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提示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心理状态改善,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营养状况优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血液滤过性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且受负性情绪等因素影响,饮食情况低于正常水平,营养状况不良是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患者的常见现象。营养不良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机体运转效率降低,不利于控制疾病。本研究中,通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患者心理特点得到较好诠释,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患者自主依从性有所提高,营养状况随之改善。施素华等[14]研究显示,“互联网+”营养教育可改善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该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患者健康知识储备和依从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两组KDQOL-SF TM1.3评分优于干预前(P<0.01),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患者心理状态良好,依从性提高,营养水平改善,干预效果极佳,患者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生活质量随之提高。吴佳等[15]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躯体活动、心理状态、肾病负担、肾病症状及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人格特征性分类的多维度护理能够改善维持性血液滤过性透析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