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学习拖延的影响研究
2022-10-10侯艳芹张淑敏张煜桐
侯艳芹,张淑敏,张煜桐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1)
手机依赖是指生活中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手机使用行为失控,造成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生理上: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出现头疼、头晕、手脚发麻、心悸、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生理反应,易引发视力、颈椎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导致神经衰弱、干眼症等,影响正常的作息;心理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社交焦虑或社交孤立感强等心理反应;社会功能上:沉迷社交软件、手机游戏等,导致无心学习,精神空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学习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自己应该在预定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却不必要的推迟的行为。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动机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约束力差,时间管理能力缺乏,学习拖延现象严重。学习拖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当学生在写作业、备考等过程中因为拖延导致时间紧张时,往往会采用开夜车、连轴转等方式进行学习,造成身体过度疲惫,影响身体健康。(2)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方面。①认知方面:学习拖延会滋长个体的懒散行为,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不佳,自我评价消极悲观,自我效能感降低。②情绪方面:长期学习拖延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引发焦虑、抑郁、内疚、自责等负面情绪,使学生充满挫败感,存有沮丧、悲观、消极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③意志方面:拖延行为造成大学生学习懒散,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昂扬的斗志,容易出现意志上的瓦解和消退。本研究对高职高专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学习拖延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校三年制大专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法,按照不同年级、系别抽取学生900名,发放问卷9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877份。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1)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由Leung于2008年根据临床通用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4版)有关成瘾的诊断标准编制,经回译后得到中文版本。问卷包括4个维度17个条目,分别是失控性(个体由于花费过量的时间在手机使用上而造成的不能有效控制自我行为和情绪的表现)、戒断性(在个体不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内出现的一些伴随挫败感的不良情绪反应)、逃避性(个体通过手机的使用来逃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事件和情感)、低效性(由于手机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个体生活、学习、工作效率明显降低的表现)[1]。采用5点计分法,3分为理论中值,总分85分,得分越高说明依赖倾向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2)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由韩贵宁(2008)根据国外的学习拖延量表(PASS量表),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具体特点改编而成。经过反复改善,信度指标Alpha值达到0.885 2,具有良好的信度,且稳定性较好。共有37道题目,分完成作业、复习备考和自主学习3个情景进行设计。同时,问卷中还设计了调查学习拖延对学生影响的问题,分别调查对学生成绩、情绪和生活3方面的消极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另外,问卷中还设计了一道题目了解学生想要改变学业拖延现状的意愿。
1.2.2 数据统计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手机依赖整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最低分为17.00分,最高分为 85.00分,平均(43.13±13.42)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失控性维度得分最高,戒断性维度次之。
表1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得分
2.2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得分比较
对不同特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得分进行比较,发现男生和女生、城市和农村学生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在失控性维度,大一与大二学生得分差异显著(P<0.05);在低效性维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得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得分比较(M±SD)
2.3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拖延的相关性(见表3)
表3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总分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得分与学习拖延问卷总分及完成作业、复习备考、自主学习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习拖延影响严重。
表3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拖延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大学生手机依赖整体情况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平均得分为(43.13±13.42)分,处于中等水平。失控性维度得分最高,为(17.20±5.65)分,说明大学生由于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了对手机功能的依赖,无法约束和控制自己行为、情绪。其次是戒断性维度,为(9.17±4.02)分,说明个体在不使用手机的时间段内出现了一些伴随挫败感的不良情绪反应,这也体现了手机依赖对学生行为和情绪的消极影响。
3.2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异分析
3.2.1 性别差异 根据检验结果,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男生和女生差异不显著,但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生使用手机的目的不同有关。女生的手机多用于聊天、追剧,聊天是为了表达、倾诉甚至宣泄自己,获得心理支持;而追剧可以转移注意力,减少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男生的手机多用来打游戏,男生情感交流可能不如女生多,导致在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得分较低。
3.2.2 年级差异 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总分及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得分上,大一与大二学生差异不显著,但失控性维度得分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分析原因:(1)人际关系方面:大一新生初到新的环境,没有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孤独感强,无法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对手机营造的虚拟世界的依赖性较强,喜欢通过手机加强与以前的好友或同学的联系。(2)时间方面:大一新生刚从紧张、忙碌的高考备战中解脱出来,有放松自己的强烈需求,同时又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手机刚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大一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更严重。
3.2.3 城乡差异 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差异不显著。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手机价格的降低,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的标配,基本实现了普及,甚至有的学生拥有两台手机。因此,无论对城市还是农村学生来说,对手机的依赖情况没有明显差异。
3.2.4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 根据检验结果,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总分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维度得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但在低效性维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得分差异显著,独生子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可能由于家庭环境影响,相对比较离群,社交水平较低,内心孤僻,孤独感较强,焦虑、紧张、郁闷等负性情绪重,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途径少,更倾向于通过使用手机满足社交需求、实现娱乐消遣。
3.3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拖延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总分及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维度得分与学习拖延问卷总分及完成作业、复习备考、自主学习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冀嘉嘉等的研究结论一致[2]。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均可预测学习拖延情况。一方面,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积极勇敢面对,借助手机逃离学习、逃避学业,无形中浪费了学习时间,造成学习节奏混乱,产生烦躁心理,加剧了拖延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又会进一步加重手机依赖现象。大学生在完成作业、备考过程中一再拖延,导致学习任务累积,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往往会借助手机营造的虚拟空间进行自我麻痹。
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相互影响,使得大学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常常体会到拖延带来的恶果,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而情绪影响行为,处于负性情绪时,学生往往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加剧拖延行为。高职高专学生课余时间较多,但自控能力差,缺少学习兴趣或动机,无法抵挡手机的诱惑。手机依赖就是大学生回避学习所采用的一种消极策略,而学习拖延是大学生为回避学业任务而出现的行为倾向或行为结果,如果长期放任自己,被手机“绑架”,容易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荒废等问题,同时在人际关系方面,处在手机漩涡里的人也更加孤独。因此,教师应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学习拖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