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与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比较

2022-10-10陶业伟陈文祥

健康之友 2022年19期
关键词:根型椎间功能障碍

陶业伟 陈文祥

(聊城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科 山东 聊城 252014)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的突出或膨出,或者是颈椎的增生、后纵韧带骨化或者是钩椎关节的增生,所造成的单侧或双侧的脊神经根受刺激、受压所表现的,以及神经根分布区域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的一类疾病[1]。患者临床症状为颈椎病、椎间盘突出以及骨质增生,上肢麻木,以及对应的神经根肌肉支配力量的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大多采取消炎止疼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保守治疗的方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患者若出现明显的上肢感觉缺失,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肌肉力量的明显减退,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2]。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超声与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病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②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③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参与。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颈椎畸形的患者;②既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③参与多个研究的患者,或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研究在本院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具体为:①取患者仰卧位,并将薄软枕放置其头部下,告知患者头部适当偏转于健侧,以充分暴露患侧颈部。②根据定位像的患病穿刺节段行CT轴位扫描,患病穿刺节段以及邻近的上、下椎体需包含在扫描层面内,根据CT扫描确定的体表及层面标注,明确穿刺的角度及穿刺点。③CT引导下行穿刺,直至患病节段椎间孔区域。回抽无脑脊液、血液方可注射药物,选取2%利多卡因1.5ml、甲钴胺注射液1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0.5ml、碘海醇1ml、0.9%生理盐水2ml,缓慢注入,每节段2.5ml。

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具体为:①取患者仰卧位,并将薄软枕放置其头部下,告知患者头部适当偏转于健侧,以充分暴露患侧颈部。②超声扫描选取6~13MHz线阵探头,利用C7横突呈“椅背样”高回声影像、存在后结节的特点,依次向上确定椎动静脉及神经根伴随血管的位置,在此过程中需避开穿刺针。③对铺巾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再超声实时影像引导下,由前外侧向椎间孔穿刺,当针尖至椎间孔处需行固定处理。④回抽无脑脊液、血液方可注射药物,选取2%利多卡因1.5ml、甲钴胺注射液1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0.5ml、碘海醇1ml、0.9%生理盐水2ml,缓慢注入,每节段2.5ml。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的穿刺情况,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药液分布优良率、穿刺时间。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评分标准[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其中:1分:患者无疼痛;3分以下:疼痛适中;4-6分:疼痛感加重;7-10分:极度疼痛,患者无法忍受。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障碍评分。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4],其中颈痛及相关症状包括集中注意力、头痛、疼痛的强度、睡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工作、驾驶、阅读、提起重物、个人护理、娱乐等,每项分值在0~5分,分数越高,则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④统计两组患者耳鸣、头晕、恶心、穿刺处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以[n/%]描述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用X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患者的穿刺情况、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并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穿刺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分)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机械压迫学说、不稳定学说、血运障碍说也是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危险因素[5]。近年来,超声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以其无辐射损伤、穿刺路径实时显示等优点,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故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与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的疗效,以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伴随颈椎椎间孔阻滞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深入应用,安全使用穿刺针、准确达到椎间孔区域已成为临床重要研究的问题。报道指出[6],CT或C臂引导穿刺,其穿刺靶点及路径均是根据骨性标志确定,但此方式对神经、血管的显影效果较差,也促使神经损伤以及血管内注射风险明显增加。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的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虽然解剖结构分辨率较高,能确保针尖准确达到椎间孔区域,但缺乏对神经、血管组织的辨识度,且在穿刺期间,需不断进行CT扫描,并修改穿刺路径,极易增加穿刺次数,加重对软组织的损伤。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药液分布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穿刺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表明超声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的疗效更佳。可能在于:超声引导能够实时显示周围组织、穿刺路径以及注射药物扩散情况,促使穿刺效率提升[7]。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是因为经椎间孔入路,与背根神经和神经根接近,能直接在受累神经周围注入含有局麻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的阻滞药液,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所用药物中,甲钴胺具有修复受损神经及损伤周围神经和神经末梢,提供神经营养的作用;复方倍他米松具有抑制炎症渗出及浸润,改善神经水肿,促进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的作用;利多卡因镇痛效果快速而直接[8]。结果显示,治疗后7d、3个月,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在颈痛及相关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颈椎功能障碍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超声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镇痛、改善颈椎功能方面的疗效显著。此外,超声影像下能准确避开椎间孔神经根伴随血管及椎动静脉,能使血管损伤风险降低,穿刺安全性提高[9]。本研究证实,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超声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治疗,不仅能提高穿刺的准确率及有效率,还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且并发症少,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根型椎间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