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燥分温凉,润燥需清火

2022-10-10赵明勇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27期
关键词:伤肺秋燥润燥

◎文/赵明勇

随着早晚天气变凉,秋季的主气“燥气”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伤肺的同时还会损伤肝阴,导致肝阳上亢、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从时间上来区分,初秋多为温燥,兼有火热,深秋多为凉燥,兼有寒气。此外,温燥、凉燥还与人群体质禀赋有关,如果是平时体质多阳虚、怕冷,体质阴寒,感受燥邪后,多表现为凉燥;若是平素体质壮实、火气较旺,感受燥邪后,多表现为温燥。

温燥和凉燥症状有何不同

温燥的突出表现为“热”,早秋往往带着夏暑的余热,表现出发热、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边尖俱红、小便量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凉燥的突出表现是“寒”,晚秋往往带着近冬的寒气,表现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头微痛、无汗等症状。寒热两症导致温燥、凉燥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比如同样是干咳,温燥一般无痰或者痰质黏稠,凉燥则痰质较为清稀。同为口渴,温燥之人喜饮冷饮,且伴心烦;凉燥之人则多选择热饮。

秋燥还会伤及脾、胃、肝、肾

当秋燥由外侵入时,会引起皮肤、口鼻、嘴唇干燥,口渴多饮,即通常所说的外燥。如果此时不注意避免燥邪侵害,燥邪就会“深入”体内,久之可能引起津液亏虚,即常说的内燥。内燥会侵犯人体的上焦、中焦和下焦。燥在上焦,表现在对肺的损伤,出现干咳、痰少、口干、鼻咽干燥等症状;燥在中焦会侵犯脾,表现出口干、不欲饮食、大便干结、小便灼热等症状;燥在下焦影响肝,表现出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等症状。越往下走,内燥导致的津液亏虚情况越严重。

初秋润燥注意清火

“燥”者,干也,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内燥还是外燥,都是因为秋季气温高而又多风、少雨,导致人体水分大量缺失,皮肤、口鼻咽喉干燥,进而伤及肺部,肠道也会出现干燥症状。但在初秋季节,温燥中火邪仍然较盛,特别是对于一些中青年人来说,秋季除了润燥,还应注意清火。

天气干燥就要足量补充水分,尤其是每天清晨起床后、晚上临睡前要喝一杯水,大约200~300毫升就足够,可以防止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日常喝水时可以泡一点绿茶、菊花,补水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清火的作用。另外,秋季运动不要太过激烈,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出汗后可以适当喝点淡盐水。

秋燥当令,滋阴润燥是养生的主旋律。如银耳、莲子、雪梨(带皮)、甘蔗汁、罗汉果、沙参、麦冬、太子参等都是滋阴润燥的食疗佳品。阴虚体质的人群燥热犯胃,可适当选用石斛;燥犯肝肾,以女贞子、旱莲草调和。另外燥邪时节,不适宜过多食用湿热、祛湿类的食物,如榴梿、龙眼、薏仁、茯苓等。

入秋后,夏季的起居时间已经不合适秋季养生了。秋季起居应做到“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从而起到防燥的效果。老年朋友对秋季天气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性较差,更应重视起居和调整。另外,要做到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猜你喜欢

伤肺秋燥润燥
秋日滋阴润燥佳品——百合
白露秋分 润燥养阴
兔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肺癌燥邪之燥热属性分析*
形寒饮冷则伤肺
冬季如何补肾护阳、润燥养阴
爱眼有道系列之十 干眼者怎样度过秋燥难关
去秋燥 吃啥喝啥很重要
养阴清肺汤治疗秋燥咳嗽22例
润燥通络针刺法治疗干燥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