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什么?
——从《夺冠》等体育电影引发的思考
2022-10-09刘殿波
■刘殿波
体育是什么?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包括很多体育教师,面对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都给出了一个十分一致的答案:强身健体。
诚然,学校体育最基础的功能当然是强健师生体魄,积极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师生用更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然而,如果体育仅仅是强身健体,我们就不会总是为中国女排夺冠欢欣鼓舞,也不会为中国男足连亚洲都冲不出去而捶胸顿足了。
体育是什么?最近两年先后上映的两部以反映新中国体育成就为主题的电影——《夺冠》和《攀登者》,或许能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认识体育的意义和价值。2019年上映的《攀登者》描写了中国登山人不怕牺牲,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2020年上映的电影《夺冠》则是以电影故事的形式描写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排的成长历程。
《夺冠》从日后成为带领中国队再次夺得奥运会冠军的主教练陈忠和进入中国女排做陪练讲起,以第三人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女排艰苦的训练过程。女排姑娘一遍又一遍滚地救球,一次又一次大力扣杀,一声又一声撕心裂肺地呐喊……姑娘们忍着伤痛、忍着泪水坚持训练的镜头,不但让我们看了心疼,连当时年轻的陈忠和都觉得于心不忍。
1981年,中国女排作为最有希望在三大球项目上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球队,踏上了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征程,被全体中国人寄予了厚望。那一年,中国改革开放正春风拂面,国人意识到,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体育水平,必须在各个方面奋起追赶世界水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如此渴望世界冠军,那是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大家期待着一场体育赛事的胜利来振奋民族精神。
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不管是中国女排的体能还是训练条件,都比不上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比如当时美国队已经用上了计算机,所有女排运动员的数据都有,训练逐渐走上科学化轨道,用时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的话说,中国女排能拿什么跟人家拼?只能拿命拼——拦网高度拉高,拉男排来陪练,除夕夜继续加练……女排队员手脚磕破都不算个事儿,很多队员浑身上下甚至没有一块骨头是好的,这一切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1981年,同样以中国女排姑娘为原型的电影《沙鸥》甫一上映就在全国引起轰动,原因就是生动塑造了沙鸥这一女排姑娘形象。为了赢得冠军,沙鸥推迟结婚、身体练到几近瘫痪,但她无怨无悔,因为她终于看到女排姑娘们站到了世界冠军的最高领奖台上。
对于中国女排艰辛的成长历程,电影《夺冠》的体育顾问、跟随中国女排20多年的随队记者孔宁所著《中国女排:一种精神的成长史》有着更为详尽的描述。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比艰难更艰难,比顽强更顽强。有一支队伍,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热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精神,叫中国女排。永不言败,是中国女排的光荣传统。”
永不言败的坚定意志,正是今天学生最为欠缺的精神品质。意志、毅力这两种品质,当然也可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历练,但是没有一个学科比体育来得更直接、更生动、更有力,更让人感同身受。在体育中锻炼的坚强毅力,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中,甚至成为学生一辈子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遗憾的是,虽然绝大多数教育者能够认识到学校体育最基础的功能,但是体育隐含的更高教育价值却往往被忽略,这也是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经常砍掉或减少体育课的根本原因。
2021年上映的《徒手攀岩》和《登山家》都是记录真实登山运动和运动员的纪录片。《登山家》记录了加拿大登山运动员马克·安德烈·莱克莱尔无数次挑战世界最难的徒手攀岩,可是影片结尾,年轻的马克突然意外地死在了一次登山运动中,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或许,有人认为这种冒险牺牲没有价值,但是假如没有这些勇敢者挑战人类极限,就不会有人类的不断进步;没有《攀登者》中那些当年冒着随时失去生命的风险的中国运动员从北坡挑战珠峰,就不会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把气象站建在珠峰之巅的又一次壮举。所以,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挑战自我、锻炼意志的需要。
《夺冠》不失为一部生动而优秀的影片,也注意了对女排几代英雄人物的刻画,但这部影片最大的遗憾是对女排团队合作与成长的刻画略显不足。中国女排作为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不断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除了女排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品质,也在于这个团队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同甘共苦、团结战斗的精神。相比于《夺冠》,同样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美国电影《光荣岁月》则较好地讲述了团队奋斗和成长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年轻人成长。
《光荣岁月》描写了1971年美国一所中学在开始招收黑人学生之后,学校如何在黑人教练布恩和白人助理教练比尔的带领下,共同将一群黑白敌视、脾气顽劣、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调教成了一支富有活力、团结向上、专打胜仗的橄榄球队,同时带动了整个社区甚至国家民族融合的故事。这部影片好看之处不仅在于展现了体育的魅力和风貌,还在于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体育运动如何教会一群顽劣的青年遵守纪律和规则,懂得团结与合作,注重互相鼓励和帮助,诠释了体育的精神和价值。
其实,1956年上映的《两个小足球队》也从一定程度反映了体育的教育价值,成为我国最早以中学生足球为主题的类型电影。故事从三个好伙伴王力、周斌和李明进入高一后分别组建两个足球队开始,讲述了青少年如何通过足球运动认识自己和融入团队,从而健康成长的故事。
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知道有时不会赢,也会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体育精神的本质是什么?体育课的精髓是什么?或许我们都能从体育类型电影或书籍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