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东南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2022-10-09陈敦山

西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边境西藏

陈敦山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目前,学术界对西藏乡村振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对藏东南地区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藏东南地区一般指西藏林芝市沿边境地区的察隅县、墨脱县和米林县,这里海拔较低,自然环境和西藏腹心地带有较大的差异,居住有汉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僜人等,也是西藏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藏东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藏东南地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能够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西藏的体现可以追溯到和平解放西藏时期,1950年,毛泽东在《由西南局担负进军西藏和经营西藏的任务》中指出:“进军及经营西藏是我党光荣而艰苦的任务。”[2]1959年时,毛泽东又在《关于平叛》中指出:“有些人对于西藏寄予同情,但是他们只同情少数人,不同情多数人,一百个人里头,同情几个人,就是那些叛乱分子,而不同情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在外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西藏就是只同情一两万人,顶多三四万人。西藏本部大概是一百二十万人。一百二十万人,用减法去掉几万人,还有一百一十几万人,世界上有些人对他们不同情。我们则相反,我们同情这一百一十几万人,而不同情那少数人。”[3]可以看出,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把解放西藏百万农奴、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经过全国对口支援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终于使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的继承和发扬。西藏推进乡村振兴不但能够巩固七十多年来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且可以激发西藏广大党员干部及各族群众的工作热情,使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党的温暖,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二)能够增强边境地区守土固边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中印对峙的不断发生,西藏作为国家安全屏障的地位更加凸显,西藏的边境安全也备受国人关注。由于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西藏边境地区的发展曾经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缺少活力,与西藏腹心地带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给守边固边工作带来不小的影响,这种情况直到2017年西藏推动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后才有所好转。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西藏边境乡村发展的重大利好,可以极大地促进藏东南地区各族群众守土固边。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实施可以使边境地区获得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支持,促进边境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边境乡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为边境地区守土固边改善物质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实施也可以给边境地区的青壮年群众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把青年人留在边境上,甚至还可吸引其他地区的农牧民到边境乡村定居,从而进一步提高边民守土固边的能力,有效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能够有力地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直以来,城镇化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藏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藏自治区早在2011年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要达到30%,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末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城镇的常住人口为130.34万人,城镇化率为35.73%,位居全国末位[4],这种人口结构决定了包括边境乡村在内的农牧区仍然是今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客观地说,虽然西藏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但仍然面临巨大的巩固脱贫成果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农牧区,在七地市主要城市的虹吸效应作用下,农牧区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被不断拉大,促进西藏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藏东南地区由于客观现实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限制,造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以边境乡村与市区、县城的差距最为明显。长此以往,西藏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会更加严重,将不利于西藏和谐稳定大局。因此,在藏东南地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促进西藏城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藏东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视察时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5]在西藏社会发展过程中,西藏各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藏东南地区地处中印边境东段,一直以来,居住在这里的门巴族、珞巴族、藏族和僜人群众在保家卫国,抵御印度侵略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印边境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中印边境地区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激发群众守边固边的决心就显得非常必要。在藏东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藏东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机遇

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西藏边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指出:“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要加强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6]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视察期间强调:“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5]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藏东南地区的乡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其次,国家为藏东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多次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了明确意见,涉及民族村寨建设与维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统工艺产品发展,为藏东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行动上的指导。2017年7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西藏自治区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规划(2017—2020年)》,为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提供了工作遵循。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当做西藏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来抓,为藏东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资金、人力和物力上的全方位保证。再次,藏东南地区既拥有与西藏腹地迥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又拥有各不相同的民风民俗,能够成为颇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对区内外游客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西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腹心地带形成的相对成熟的旅游模式完全可以在藏东南地区进行复制并取得成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藏东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客观地说,虽然藏东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很多显而易见的挑战。首先,藏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处中印边境东段,情况比较复杂,交通条件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限制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受地质条件的限制,墨脱县的公路在每年雨季都会发生泥石流灾害,出现道路阻隔的现象。其次,藏东南地区人口稀少,人力资源不足,限制了社会发展。比如,门巴族和藏族聚集的错那县勒布沟,4个民族乡群众相互间多有血缘关系,不利于婚配,影响了人口的繁衍。再次,缺少各类人才,自然环境的封闭造成人们思想意识上的封闭,人们习惯于依靠国家政策,从事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缺少发展思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造成青年人单向流出,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藏东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

藏东南地区地处西藏边缘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结合藏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序分步实施。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到“一村一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农牧业是西藏的重要产业。藏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西藏腹心地带相比,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为气候温暖湿润、海拔低、森林资源丰富。这为各族群众谋求经济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米林县南伊沟是国家4A级景区,有天边牧场、黄牡丹、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而且有珞巴山庄等人文景观。察隅县拥有清水河、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阿扎冰川等自然资源,僜人古村落、丙察察等人文资源,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瓦弄战役遗址、英雄坡纪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墨脱县拥有果果塘大拐弯、嘎隆拉雪山、老虎嘴瀑布等自然景观,还有仁钦崩寺、解放大桥、莲花阁等人文景点。藏东南地区出产的木碗、竹编产品、乌木筷子、石锅、僜刀也深受西藏各地群众喜爱。这为藏东南地区各族群众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丰富的旅游商品,使游客既能享受到与西藏腹心地带大相径庭的自然美景,又能购买到别具一格的特色产品,满足游客追求异质性享受的需求。此外,藏东南地区氧气充足,堪称天然氧吧,可以为深受氧气不足之苦的西藏腹心地带的人们提供休养生息的吸氧式旅游服务。二要发展特色种植业。西藏和平解放后,进藏部队在易贡种茶成功,并将其打造为西藏最早的茶场,为西藏其他地区的茶叶种植积累了经验。目前,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高原茶叶种植已经在西藏的林芝、山南等地达到一定规模,藏东南地区的墨脱县、察隅县生产的清茶在西藏特别畅销。墨脱建成有机茶园103个,面积2.5万亩,覆盖6个乡镇36个行政村,墨脱茶业有限公司建成标准高山有机茶园33个,总面积8926.36亩,2020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生产的“喜马拉雅圣茶”深受自驾游游客的喜爱,为农牧民群众增收508.14万元,辐射带动832户3677人,户均增收6107元,人均增收1382元(1)根据墨脱县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整理而成。。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茶叶制作工艺不高,市场知名度不高。需要借助对口援藏省市的力量,发挥安徽省、福建省在茶叶种植、制作和销售方面的人才、物力、财力和技术优势,对各族群众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茶叶的质量,首先满足区内人民群众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再将其打造成高原茶叶的高端品牌,提高茶叶的性价比,使其走出西藏,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发挥藏东南地区各村的既有优势,有选择性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避免重复建设,做到错位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产业,增强村寨的经济活力,使之成为除农牧业之外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因势利导,建成美丽家园

和平解放70多年来,西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1980年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保护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全国支援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大政方针,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西藏发展面临的问题。国家修通了墨脱公路,多次给藏东南的少数民族群众免费修建房屋,兴边富民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西藏边境地区的发展。2010年,西藏启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18年,开始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由于藏东南地区地处中印边境,成为最早享受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政策的地区,藏东南各族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家家户户住上了独门独栋的小别墅,全村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六通”基础设施健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按照当地群众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房屋配套设施的水平,不仅需要在村寨规划、房屋设计、材质选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更应优化村寨环境,增加地方性景观,对人、畜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增加太阳能路灯的数量,方便各族群众的夜间出行,提高各族群众所在村寨的生活舒适度,同时,为发展家庭旅馆和农家乐等第三产业提供更好的居住空间。

(三)通过异地搬迁增加当地人口,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面对藏东南地区人口过少的现实,仅靠自然繁衍无法在短期内达到满足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要求,只能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实现,从异地搬迁无疑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增长人口的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藏东南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藏族和汉族群众已经出现了相互通婚的现象。可以借鉴贡觉县藏族群众搬迁到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继续将昌都市“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人口搬迁到藏东南地区,也可以将其他省市不宜居地方的人口搬迁到藏东南地区,使其享受边民补贴等政策,增加有生力量,加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确保西藏边境上的人口生生不息,使各族群众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得以世代相传,保证边防永固。

(四)挖掘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乡村

费孝通认为:“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群人文化的特质。”[7]藏东南地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僜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森林中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不断传承,为西藏的人口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也彼此影响,使藏东南文化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林芝市藏族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米纳羌姆、工布藏族服饰、米林切巴舞、博嘎舞、扎绕森嘎嘎巴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工布新年、工布毕秀制作技艺、察隅木碗制作技艺等;门巴族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门巴戏、拔羌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门巴族编织技艺、萨玛酒歌、墨脱石锅制作技艺、门巴族服饰等;珞巴族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始祖传说,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珞巴族织布技艺、珞巴族服饰、博嘎舞、竹编制作技艺等;僜人拥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僜人服饰制作技艺、僜人银饰加工制作工艺等。这些“非遗”项目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藏东南各族群众的关心,也体现了藏东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就。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是克服藏东南地区人数较少的困难,发动社会力量,对各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确保其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序传承。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领作用和中共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深入人心。三是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密切各族群众关系,增强凝聚力,赋予乡村文化活力,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也为其他民族提供文化共享的基础,加深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贡献。

(五)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建设富裕乡村

就脱贫攻坚的情况来看,目前藏东南地区各族群众的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政策性收入,例如草场补贴、林业补贴、边防补贴等,这部分收入主要以现金的形式发放,也是人们最为稳定的一笔收入。传统的种植性收入的比重在减少,务工性收入则呈现出阶段性和差异化的特点。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是继续延续国家的现有政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藏东南地区各族群众的收入不降低。二是增强各族群众创业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乡村能人的作用,组建特色农产品、手工业产业合作社,形成以一带多、多劳多得的合作共赢局面。三是发挥驻村工作队队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推广“林芝拉姆”“西藏师兄”“西藏僜人阿普”等自媒体从业者的有效经验,支持青年人通过网络出售当地特产,为藏东南地区各族群众创收,并从当地大学生中挑选技术维护人员,搭建生产者和销售者相互合作的良好平台,保证网络销售方式的延续性。四是依托西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把人才留在当地,实现无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平安乡村

“强化责任并建立一个责任政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议题。对中国而言,政府责任的实现不仅要紧扣现代国家中责任的内涵和功能,而且也要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不断调适和创新。”[8]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东南地区各族民众和解放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保持着很高的政治觉悟。藏东南地区位于中印边境,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应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基层组织的责任。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带领群众积极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筑牢边境线上的铜墙铁壁;充实优秀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年轻化、知识化、信息化水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高村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二是要吸收退伍的解放军战士在当地落户,充实民防力量,形成军民共治的乡村环境。三是要重视民俗的力量,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对风俗习惯因势利导,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努力建成平安乡村。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西藏自治区继脱贫攻坚之后的又一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藏东南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才能使藏东南地区各族群众更加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好地履行“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责任和义务,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边境西藏
边境扬威
都是西藏的“错”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