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驻藏大臣斌良年谱补证

2022-10-09黄治国

西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驻藏道光

黄治国

(河南工业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1)

瓜尔佳·斌良(1784—1847),字笠耕,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嘉道年间满族八旗文人、艺术家,闽浙总督玉德之子,官至刑部侍郎、驻藏大臣等职,一生历宦各地,在任兢兢业业,颇有政声,道光二十七年(1847)卒于驻藏大臣任上。作为清代中叶有一定名气和影响的诗人,斌良雅好诗书,善于书画,多才多艺,交游甚广。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丰富,内容涉及山川风光、文物古迹、人文习俗等,许多作品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与史料价值。《清史稿》有其列传、《满族文学史》中称其是“满族诗歌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大家”[1]161。目前,学界对斌良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一些研究清代诗作的著作多有涉及,特别是对其生平的介绍及其作品的解读,加深了人们对斌良诗文的了解。吕斌在其学位论文《斌良研究》[2]及学术论文《从斌良边塞诗透视清中叶西部历史》[3]等文中,对斌良生平及其文学活动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整理,并对其边塞诗进行了专门研究。李雪冰在其《斌良及其〈抱冲斋诗集〉研究》中,对斌良的诗歌创作进行多角度细化分析,对其文学艺术成就及影响做了相对客观的评价[4]。总的来看,对斌良生平及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作为“文学史上被忽视的优秀艺术家诗人”[4]2,他的仕宦经历及诗词作品仍有很大研究空间。本文拟对斌良的生卒年以及仕宦之路上的两次波折做一梳理,以期丰富补充其年谱,这对更好地了解斌良仕宦与文学创作的互动性、丰富性、独特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斌良生卒年考

当前对斌良的研究主要是对其部分作品的解读和生平事迹的介绍。如李国钧编著的《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刘德仁、杨明、赵心愚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词典》,吴海林编著的《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陈玉莹编著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黄惠贤编著的《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虞云国编著的《中国文化史年表》,本溪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的《辽东满族家谱选编》,吴丰培、曾国庆编撰的《清代驻藏大臣传略》等著作对斌良的生平与仕宦经历进行了详略不同的介绍。马清福主编的《满族文学史》,胡旭的《悼亡诗史》,吕斌学位论文《斌良研究》等对斌良相关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

各种书籍文献中对斌良的卒年记载不一: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道光二十七年、道光二十八年之说。

斌良卒于道光二十四年说,主要是民国时期恩华篡辑《八旗艺文志编目游记类·乌桓纪行录》条下注:斌良,即吉甫……由荫生累官至刑部侍郎,驻藏大臣,道光二十四年卒于任,年六十四[5]。

这里讲斌良(道光)二十四年卒于任,后有不少研究从其说。如《中华文化志·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朝鲜族文化志》记载:著名画家斌良(1781—1844),字笠耕,号梅舫,姓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绘有《峡江晴浪图》《杏花图》等。其弟法良,工花卉,善画墨梅。徐莱,汉军正黄旗人,工诗,精隶书,善画梅,时人赞为“三绝”[6]52。《满族文学史》记载斌良少时随父宦游四方,由荫生历官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山东兖沂曹济道、江南候补道、陕西河南按察使、内阁侍读学士;直至刑部侍郎(即少司寇)、驻藏办事大臣。于道光二十四年卒于任,年六十四岁[1]156。

而在曾国庆先生主编的《百年驻藏大臣研究论丛》[7]230中收录杨嘉铭《清代驻藏大臣族籍考》中记:斌良,满洲正红旗人,二十六年十二月任,领办,二十八年卒于任。斌良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记载仅见此一处,且没有注明史料依据和来源,是由于笔误或者印刷错误也未可知。

学者们更多的是采用斌良《抱冲斋诗集》中其弟法良所作《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关于斌良卒年的记载,即道光二十七年卒于任。清诗研究第一人朱则杰教授在其《清诗考证下》中研究黄遵宪的“吟到中华以外天”时将其和斌良“吟到中华以外天”做比较研,顺带考证了斌良的卒年,认为斌良卒于二十四年是错误的,《抱冲斋诗集》卷首廷桂《后序》称其“以道光丁未(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二月薨于位”所说月份也不准确。而斌良年谱记载的卒于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是正确的。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里穆腾额的《奏驻藏办事大臣斌良病故折》记载:“驻藏大臣镶红旗汉军副都统斌良,素体强壮,到藏后水土不服、不时呕逆,至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初间,染患脾泻、继复转成痢疾。西藏医药两乏,难以调治,至十一月初旬病愈加剧……十一月十六日具奏折件,斌良尚亲为料理。讵思虑伤脾,泄泻不止,十八日奴才过署省问,见斌良奄奄一息,精神尚清伏枕叩头,涕零感悚,随将缮出遗折一合,面交奴才代为具奏。当令其安心养息,所有一切公事暂由奴才一人办理,不必过为筹虑。乃于十一月十九日亥时,痰气上逆,喘息愈时,旋即出缺。奴才当即跟同斌良现在随任次子理藩院学习笔帖式庆福,及文武官员,料理棺殓毕,将驻藏大臣关防及奏事报匣等件,逐一点收……”[8]。这份奏折的记载可与《抱冲斋诗集》中斌良年谱互相印证。斌良去世年月当为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二、斌良曾监修孔庙

斌良在嘉庆二十年(1815)二月,32岁时任山东兖沂曹济道,在任期间曾充任曲阜孔子庙的监修,总理孔庙修缮的钱粮物料事宜。而在《抱冲斋诗集》之《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中,对嘉庆二十一年(1816)斌良监修孔庙工程没有任何记载,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山东巡抚陈预的一份奏折,摘录如下:

至圣庙应修各工前经奉谕旨修理,现在应行照估兴修,伏查所估工料银五十五万九千余两,工程甚巨,臣前经奏明,俟开工时,遴委大员监理,以昭慎重,前据藩司和舜武详称,查兖沂曹济道斌良,本属该管道员,且驻扎兖州,距工所甚近,稽查较易,所属承修至圣庙工程,一切领银交管事宜,应请即委该道总理其事,如遇请领银两处,用该道衔印领,派员赴司领回存贮道库,凡工到承揽人等,请领公费及购备料物等项,即令兖州府知府宋思楷备具,切实印领,就近赴道请领,仍有该道核明办理,多寡情形暨工程分数,随时准驳,陆续支发,事竣即有(由)该府宋思楷按款造册送道复核,加结报销。俟开工后,该道不时亲诣工程处所,留心查察,并委员稽查,如有草草、侵冒情弊,即将承办之员严加参处,着令赔修,俾使余粮不致虚靡,工程悉归实用等情。臣查兖沂曹济道斌良平日办事细心、结实,该司所详,系为慎重余粮起见,照例理合附片奏闻。谨奏。嘉庆二十一年四月初九日,奉朱批:览,钦此。[9]

从奏折中可以看出,山东巡抚陈预推荐斌良监修孔庙的原因是斌良平日办事细心、结实,对此类事务也较为熟悉。这里嘉庆帝的朱批是“览”。根据清代皇帝批阅奏折的惯例,常常是另有旨、该部知道、该部议奏、知道了、览等。对应不同事务做不同的批示,其中“览”和“知道了”一样,实际是对大臣上奏事务的认可或同意,相当于在朝廷备案,表明这类事务皇帝已知悉,不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处理,实际上也就是同意了臣子的上奏。

除山东巡抚陈预的奏折中记载斌良监理曲阜圣庙修理之事外,笔者还在军机处随手登记档中查到了有关此事的记载。“随手登记档”是清代军机处在日常行政和文书处理过程中的登记簿册,逐日记注,其内容主要是臣工折奏之题由、皇帝阅示之朱批及发抄处理之结果等。嘉庆二十一年(1816)四月随手登记档记载“初九日,朱批陈预折:圣庙工程委道员斌良总理。”[10]以此可以确知,斌良在任山东兖沂曹济道时,曾受命监理曲阜圣庙修理工程。斌良受过良好的传统儒学教育,能监修至圣庙工程,应该是一件荣耀的事,且需要其不时亲临工地稽查,由他作为监理总管其事是十分合适的。此档案奏折可弥补其弟法良为其所做的《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缺载之不足。

三、仕宦期间两次改官原因

斌良仕宦经历较为平顺,但也受到过几次挫折,其中嘉庆、道光帝两朝间被贬对他打击较大,虽然相较于那些被发配边疆的官员要幸运得多,但对他的精神影响却很大。

(一)嘉庆二十一年改官原因

在斌良监修圣庙期间,山东巡抚陈预又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说斌良不谙河务,请调他处,使得斌良在被赋闲了几个月后,以“于河务情形亦未谙悉,着发往江南以地方道员补用。”后来补授苏松常镇太督粮道。他被山东巡抚参奏,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史料中没有相关记载。斌良在其离任与友人告别时写了一首题为《奉命以未谙河务改发江南留别诸同人》的诗,诗中讲到:“头衔不换似新除,学昧河渠太史书,长谢黄河千里曲,重寻金粉六朝余,改官难得因微过,为政殊惭协令誉,敢说苍生能保障,桑榆收取未全疏。”[11]143这里讲其“改官因微过”,那么这个“微过”是什么呢?

姚莹在《哭斌少司寇》中说,斌良,善诗有气节,闻海内知名,士皆倾心礼之,嘉庆中已着声称,然仕不得意,执政诸公或弗善也[12]。

是什么得罪了巡抚?斌良对此讳莫如深,也没有诗文涉及此事,或许有诗文而被其弟在编其诗集时摈弃不录。但在斌良《齐鲁按部集》中有一首诗文写到:

阴平勘灾行,良时重行役。为念哀鸿急,悱恻询舆情。灾荒果何?路逢四五人,林极闲环隐泣,扶杖行蹒跚,面目黧且黑。问民缘何饥,问民何所苦。长吏勘灾来,赴愬莫罪汝。小民欲有言,哽咽语莫吐。年时秋雨多,水积微湖涨。入夜堰隄决,滨湖室飘荡。平地水深六尺余,比屋尽让鱼鳖居。仓皇家具携不得,身上仅剩绔与襦。提携老幼相追逐,无家夜向河干宿。水边秋早气候凉,八月寒风砭肌骨。雨淋日炙难栖止,旋斫杨缚作屋。不闻邻家鸡犬声,但闻索食啼饥儿女哭。又闻粮艘转漕人喧阗,万篙触浪鸣溅溅。尔际呼号天莫救,韩庄闸上奔流吼。老者庾亡壮散走,觅食无方空束手。商量无计唤奈何,曳纤长隄暂糊口。朔风凛冽河身冻,路少行船民乏空。沿门乞食一饱难,活到春来真似梦。穷搜豆饼捣作糜,未入饥肠咽先痛。豆糜食尽复何赖,树皮生剥饘粥代。私心恨树不如菜,一剥无余食不再。长官如肯赈民饥,恩比邱山当永戴。我闻小民语,迅亟问县官。县官拂衣起,含笑尽所言。鄙邑风俗偷,黎庶刁且顽。望泽如望蜀,虎视兼狼贪。欲壑总难饱,乞赈徒纷繁。去年收成六七分,如山铁案存官文。岂有牧不恤民困,职司所系凭谁云?必不得已出借谷,耔种充盈偿亦速。民登衽席转移闲,赈卹难酬奢愿欲。我闻其言信且疑,博采众论审察之。父老嗫嚅有深意,欲说恐遭县官忌。口吃情详述莫明,匍匐泥涂手椎地。为言去岁秋潦荒,县官火急追下忙。舆皂持牒如驱羊,大户麦收饶盖藏。次贫迫促中心慌,典衣卖犊完官粮。可怜散佃泪暗堕,比户逋逃忍饥饿。幸免追呼箠楚悲,此时翻觉无田乐。真情惟有土人知,有业无田情本各。并言县官借谷之议起,穷庶攒眉吏胥喜。速官放谷润私囊,纵不多钱亦余米。其中百弊胡不有,出以小斛还大斗。暮春出借秋便还,转眼催征复谁咎。然眉暂借策良好,剜肉医疮终不了。地多莫借贫不能,实惠谁沾仍莫保。重闻此言长叹息,四野饥乌伴啾唧。速将民隐吿中丞,直达彤廷休粉饰。山东刍牧无乃怠,强说丰穰志先坏。若将分数评灾荒,求剑刻舟见何隘。借谷之议虽可行,蠧役弄权还汝卖。君不见,汉汲黯,先诏开仓何果敢。又不见,宋朱子,社仓预设防饥疲。圣人宵旰念民瘼,有司莫告宁非私。迩日湘浦相国所见,将毋同,胞与为念明且公。邳民阻舆啼饥穷,飞章入告乾清宫。圣主轸念恩何崇,诏书何啻蠲租庸。布散金钱发廪粟,丁户何须详簿录。还恐黎元活未周,更煮粥粞赡不足。稍缓须臾白骨多,老弱流亡转沟壑。吁嗟乎,同此一穷黎,天视无偏陂。井疆虽云别,抚育理难歧。传语兖滕峄郯诸牧守,不必远法先贤记谁某,请看议恤松揆首。[11]150

嘉庆十八年(1813)直隶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地区,遭遇大旱,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同年秋,这些地区爆发了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派兵前往镇压,战乱使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战火不断、满地兵戈,民不聊生,饿莩遍野,大批农民破产。斌良一直勉励自己做一个清官,尽心尽力,报效朝廷,对百姓的苦难给予深深的同情。当时,嘉庆皇帝正在治理山东积弊,而斌良此诗写出当地的灾情和当地官员的不作为,甚至提出要“飞章入告乾清宫”,直接将此事上奏朝廷。斌良这种怜悯百姓、兼济天下的心情可以理解,也许只是一时的愤懑而已。我们知道,斌良出身满洲旗人,家世显赫,父兄均为朝廷大员,在朝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满族显贵,他在诗中尽抒胸臆,加上他交游甚广,与时人唱酬较多,有一定影响。他对地方灾情的关注和自己对地方官员的批评嘲讽,难免会引起主政者的猜忌,不被主政者喜欢,视其为潜在的隐患。所以,山东巡抚借机参奏,以不谙河务而将其排斥出山东,“请改归地方道员,奉旨改调江南候补道”。由此导致斌良改调他处。其实在“随手登记档”中有“初七日谕旨:曹工抢险出力之兖沂曹济道斌良等着交部议叙分别升用”,怎么就忽然不谙河务了呢?由此可以断定是斌良在地方赈灾事情上因言得祸,被主政者猜忌,因而被排挤离职。

(二)道光六年最后一次被贬原因

斌良出身官宦世家,其家族与宗室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他19岁就开始了仕途生涯。其间虽然几次被贬,但最严重的一次也只不过是官降一品,总体上说他的仕途较平顺。其中最重的一次仕途挫折,是其在道光六年(1826)七月43岁时,在其弟所作《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中,对道光六年的降职原因也没有详细的叙述,使人难以理解其降职原因。

《辽东满族家谱选编》《东北人物大辞典》等书中记载斌良生平时说:道光五年,同左都御史松筠赴三座塔,会同热河都统那清安查讯控案,扼及东土默特旗牧场地使用等情。六年,因办案不力,降为户部郎中[13-14]。这里讲斌良被降职的原因是办案不力,指的是道光五年(1825)去东土默特旗办理牧场地使用互控的案件。对此事年谱这样记载:“五年乙酉四十二岁二月奉命偕兵部尚书松公筠热河都统那公清安三座塔查办事件,四月东土默特谳案毕还京。”[11]29并无因办案原因被议降的记载。实际情况是当时办案之奏折多出其手,因办案有功而被擢升为头等侍卫,命驰往喀什噶尔军营办事。

道光六年六月,新疆发生和卓后裔张格尔等人的大规模叛乱,叛军在中亚浩罕汗国的支持下,很快攻占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四城,参赞大臣庆祥以下官兵大部分遇难。张格尔大规模叛乱的突然发生,使清政府大为震惊,急忙从全国调集四万余名官兵,命长龄为扬威将军,率军平叛。道光帝赏太仆寺少卿斌良头等侍卫到新疆换班,新疆各城紧要地方或者应换应添帮办,让长龄根据情况奏请任用。而当斌良由京城出发驰往新疆之时,途径直隶赴新疆的路上,上奏了其临行时两位理藩院书吏拜会他的事。道光帝见到斌良奏折,事关新疆叛乱头目张格尔,情势重大,一方面马上拘捕理藩院书吏审讯,另一方面命陕甘总督奏报斌良行抵何处,并让其派兵追赶赴新疆路上的斌良,令其回京。当时斌良已经离开陕西境内,进入了甘肃,收到谕旨,急忙返京[15]。

对于此事年谱有这样的记载:先是理藩院书吏包安泰、安和来见,据抄录档案逆裔张格尔之叔阿布都哈礼在京潜住,恐有勾结情事,公匆匆就道,未及具奏,行抵保定缮折交直隶总督那文毅公转奏,甘肃道中奉旨撤回,十月抵京,以陈奏延迟不合被议,以六部郎中降补。这里讲的就是斌良降职的原因,但是文字很简略,很难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真实情形,很难了解斌良被降职的具体细节问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里有一份斌良为此事的《亲供单》,将此事的来龙去脉做了陈述,现抄录如下:

本年八月十九日酉刻。有理藩院书吏包安泰、包安和二人要见,斌良素不相识,问伊有何事要见,据称:伊等曾为斌良弟岳良属吏,闻斌良现赴军营,特来有话面禀,随向问何事?伊等拿出清汉文案一包,声称此系逆回霍集占案内逆党,分赏功臣家为奴档案,并称京中现有阿布都哈礼系霍集占之幼子,即张格尔之叔,在东安门沙滩居住,众人呼伊杨三,于乾隆年间,分赏傅公家为奴,现在张格尔滋事,难保不暗通消息,如到军营,请留心查访,斌良向问杨三有何形迹可疑?该吏回说,每年年班回子进京,俱向杨三来往,送给吃食,称伊那哈尔和卓木,现在入于正白旗蒙古当差等语,再四思维,该吏素不识面,忽以疑似通逆重情,夤夜来告,殊深惊讶,因起身在即,不暇细究,途次思想,该书吏既向斌良告知,焉知不向外人传说,有无虚实,均应据实陈奏,若再回京递折,诚恐张皇,因思保定离京甚近,于途次自行具折,面交那彦成附奏,折内之事,曾向那彦成告知,至该吏等,斌良实不认识,委系伊等,八月十九日酉刻亲到斌良家内来见,所说如此,并非十六日斌良于途中呼唤伊等来家问询,所供是实。[16]

道光皇帝的谕旨,显示此次事件的办理结局。“经刑部按一家共犯止坐尊长律,将包安和问拟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革役;包安泰革退供事,并革去未入流。惟究系包安泰造意,包安泰着再加枷号一个月。余着照刑部所拟完结。斌良于该书吏等将远年档案无故送看,不即斥退,又不于起程前据实奏明,途次具折交那彦成附奏。殊属不合。斌良毋庸再交部议,着以六部郎中降补。”[17]这对斌良罢职原因写得很清楚,此次斌良被降职原因是延迟奏报,并无他故。

结 语

斌良一生仕宦经历丰富,初以荫生捐主事,先后任太仆寺主事、盛京兵部员外郎、山东兖沂曹济道、江南候补道、苏松常镇太督粮道、陕西按察使、河南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刑部郎中、内务府六库郎中、刑部律例馆提调官、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盛京刑部侍郎、镶红旗汉军副都统、驻藏大臣等。由上可以看出斌良职务变动频繁,其间曾多次前往各地办案任职,在其4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仅有3次降职,即嘉庆二十一年巡抚以其不谙河务由兖沂曹济道改调江南候补道;道光元年(1821)奉旨由河南按察使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道光六年以太仆寺少卿、头等侍卫因陈奏迟延被议,奉旨以六部郎中降补。

由此来看,斌良一生为官比较平顺,深得嘉庆、道光两帝信任,仕途中即使受到几次挫折,但嘉庆、道光两帝对他的惩罚也并不重,比那些因罪发配边疆的官员要幸运得多。实际上他一直身居要职,最后官至驻藏大臣,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和斌良颇有交情的潘世恩评价他“器识远大,才猷卓荦;扬历中外,政声卓然”[18],道光皇帝认为其“斌良性行纯良,才能称职”[11]2。可知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这不仅与他显赫的身世有关,也与他为人谦和、豁达大度、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卓尔不群的才能有着直接关系[2]8。

猜你喜欢

驻藏道光
一道光
清朝驻藏大臣的“请训”与“陛见”考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
极光——不只是极美的一道光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白成一道光
驻藏官兵睡眠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