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乱交织的世界,更需要大国担当
2022-10-09
“分水岭时刻:以变革方案应对交织的挑战”,这是9月20日开幕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主题。今年的联合国大会,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成员国代表首次线下聚会。但无论从辩论主题还是代表们的发言来看,都不难感知到世界面临巨大分歧和挑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讲话中所说:“我们的世界陷入了大麻烦,分歧在加深、不平等在扩大、挑战在蔓延。”
俄烏之战是本届联大会场的一个突兀存在。在联大会议开始前,这就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场景。因为自从2月24日爆发以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就没有放过任何一次在国际场合孤立俄罗斯的机会。
联大辩论开始不久,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进行部分军事动员。他在讲话中警告称“西方侵略性反俄政策已经越过了所有界限”,“如果我们的国家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我们将使用一切手段反击”。就在西方媒体猜测普京是否在暗示会动用核武器时,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可能使用俄罗斯的任何武器,包括战略核武器和新武器”。
部分军事动员意味着俄乌冲突升级,“亮明”核武器的做法则可能使世界笼罩在“核恐怖”阴影中。俄乌冲突已持续7个月,整个世界都在为此付出代价。局势本可以不恶化到这种地步,俄罗斯与西方都没有足够的理由把核战争从威胁变成现实。冲突的直接与间接相关方,现在必须严肃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放弃输赢的思维,给和平一个机会?
无论对俄乌冲突的原因持何种立场,都很难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它是大国关系恶化的结果。无论国际政治如何演变,这个逻辑一直没变:大国关系是缓和、正常还是冲突、对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是有序还是失序。全球治理的出现,就肇始于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的缓和。而近年来在气候问题、新冠危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全球治理的缺位,与大国关系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冷战时期的集团政治,使联合国在很多问题上无所作为。如今,这种现象又在死灰复燃。美国习惯于把大国矛盾定义为民主与专制的对决,以意识形态为动机拼凑经贸、科技、供应链“朋友圈”,都是在复活冷战幽灵。阵营思维增强,对差异的宽容度降低,联合国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萎缩。
在目前西方国家的政治叙事中,全球挑战和危机几乎都被与意识形态关联在一起。这是对国际政治现实的扭曲,也在瓦解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能性。联大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担忧的新冠冲击、债务压力、极端气候等问题,都与意识形态没有直接关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脆弱国家”很难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
古特雷斯在讲话中隐晦地批评了集团政治:“没有哪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掌控一切,没有哪个重大的全球挑战,能靠‘意愿联盟解决。我们需要一个世界联盟。” “世界既处于危险境地,又处于瘫痪状态。没有合作,没有对话,没有集体解决问题之举。但现实却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合作与对话是唯一合乎逻辑的前进道路的世界。”
危机叠加的时代,应该超越意识形态,让务实主义登场。世界主要大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全球秩序的稳定。越是分歧严重,越需要寻找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在本届联大上发布的“立场文件”中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变乱交织的世界里,中国为何重申联合国的权威,因为从这里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
联合国诞生于惨烈的二战,那是一个世界严重失序的时代。人类社会不能,也不应该再重复那段历史。而我们如今所身处的世界,给人的秩序崩塌感,二战以来已很难找到参照。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是一个思考“如何走出失序”的合适平台,也是大国寻找合作最大公约数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