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10-09宣昌勇秦晨晨刘康康
宣昌勇,秦晨晨,刘康康
(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和沿海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催生新的增长动力、拓展新的增长领域等方面,海洋经济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一直是连云港重点支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促进连云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新时代“后发先至”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充分调研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找出其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由于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由我国政府提出的,因此国外关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侧重于研究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可持续发展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等,没有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后,国内的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关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 关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 关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定义。丁黎黎从“对象—理念—层次”三个维度阐述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以此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激发海洋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秦放鸣等从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产业结构等视角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2]。韩增林等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人与海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实现的动态平衡[3]。刘波指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4]。孙才志等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充分拓展和升华[5]。
2 关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产业结构调整、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狄乾斌在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海洋经济体制机制[6]。顾云娟认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提高海洋经济共享水平[7]。程曼曼提出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8]。钟鸣认为要以保障海洋生态平衡为前提,不断完善涉海法律制度,加大涉海科研力度,优化创新产业结构与产业体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9]。刘波在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以科技创新、协同合作、绿色生态引领、开放开发和富民利民为目标,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0]。
3 关于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关于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于海梅提出通过强化海洋意识、强化陆海统筹、强化对外合作、强化人才培养、强化政策支撑和强化监督管理等途径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1]。蒋红奇提出要重新确立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定位,突破陆地思维定势,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12]。张涛等认为海洋经济特色区域、海洋特色产业、海洋特色产品与品牌是连云港市发展特色海洋经济的三大路径[13]。孙江涛指出在连云港海洋服务业聚集发展中,在城市空间布局、港口物流体系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要合理利用蓝色空间[14]。高玲等提出打造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等6条推进连云港科学布局海洋服务业的建议[15]。
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念和路径等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念和路径具有相通之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环境、海洋科技、海洋社会”五大系统组成的海洋经济关联系统为基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涵盖海洋经济运行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改革,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协同,从而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不充分、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
1 从对象维度上看如何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组成海洋经济的五大系统,只有实现“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资源承载水平”“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海洋环境质量水平”“海洋社会发展水平”等五大系统协调发展,才能达到海洋经济整体上高质量发展的状态。
2 从理念维度上看如何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着重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度”“协调度”“绿色度”“开放度”“共享度”五个理念维度上判断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就海洋经济而言,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征,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宗旨。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从过去的封闭开发转向陆海统筹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式开发转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的集约式发展;从过去以外向型为主转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由过去让沿海地区少数人受益转向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3 从层次维度上看如何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宏观层面,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引导海洋经济整体向五大发展理念方向协同转变。在中观层面,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进而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微观层面,发挥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激发海洋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海洋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三、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连云港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城市综合实力不强等因素,对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度”“协调度”“绿色度”“开放度”“共享度”几个维度,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 海洋经济规模较小,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待提高
连云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736.5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 047.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1%,但是相比全国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规模明显偏小。2021年,大连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 1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4.5%;烟台海洋生产总值2 1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4.91%;青岛海洋生产总值4 684.8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3.14%;宁波海洋生产总值6 8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6.93%;厦门海洋生产总值1 6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3.39%。可见,连云港海洋经济规模偏小,沿海地区发展缓慢,开发质量不高,连云港市人均GDP较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享”理念在连云港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 海洋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目前,连云港仍处于粗放型海洋开发利用阶段,海洋经济仍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见图1。数据来源:连云港市统计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开发不够,海洋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涉海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效应不高,部分产业与其他沿海城市相似度高,没有形成富有竞争力、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
图1 2021年连云港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及占比
(三) 港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深,海洋经济开放度不高
目前连云港外向型、规模化、高技术化、绿色化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港口、产业和城市发展未能形成良性互动、融合发展。连云港东部城区发展相对滞后,港口服务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未能发展成为集“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和信息港”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从海洋开发空间来看,连云港海洋开发利用目前仍然局限在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徘徊在20%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贸运输货运量占港口货运总量比重不到一半,对外开放水平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身份不相称。
(四) 海洋科研体系不健全,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连云港海洋科技力量与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涉海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数量、涉海R&D经费投入、海洋科研成果等指标,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连云港全社会R&D投入约占GDP的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3%。目前,连云港人才资源总量中,高层次人才仅仅占4.5%,相比全省平均水平略低。海洋科技研发水平较低,海洋技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不大。
(五) 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加重,海洋绿色发展面临挑战
由于连云港海洋开发主要集中于近海,近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本来就面临较大的压力,再加上近年来临港产业快速发展,导致土地污染增加,跨界水污染加剧,给海洋资源和环境带来极大压力。此外,连云港市湾口开阔,受风浪影响较大,台风、风暴潮、绿潮等海洋灾害频繁发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对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当前连云港海洋经济存在的差距,抢抓江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和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及连云港建设“一带一路”强支点的机遇,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动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实现创新发展。要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突破一批前沿交叉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使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有进一步的提高。
海洋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显著优化——实现协调发展。海洋经济规模快速扩大,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逐步提升。初步建成沿海特色产业带,基本形成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功能明确、集约高效的海洋经济新空间格局。
海洋生态魅力逐步彰显——实现绿色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沿海区域水域水质优良(一、二级)比例达到国家目标。
打造海洋经济开放新高地——实现开放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拓宽海洋经济发展国际空间,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高地。
打造滨海三“宜”之城——实现共享发展。建设现代化魅力港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之城,让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五、推进连云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 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
1 探索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新路径 探索建设高水平海洋创新平台新模式。一是加大重大海洋平台招引力度。以海洋高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强与国家海洋研究机构的合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实验室,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同投入资源建立合作平台,以平台为主体进行联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是通过现有平台,拓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以江苏中科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中船716研究所等现有平台为依托,发展配套产业,并使之成为带动相关海洋产业的龙头,形成产业链。
2 探索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新模式 探索金融服务创新以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在政府和企业对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业对海洋科技的投入至关重要。探索联合地方政府、专业投资机构、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海洋发展投资基金;建设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支持银行金融机构采用多种类型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满足各种融资需求,支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渔业小额信贷和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
探索高水平人才引进新政策。围绕海洋支柱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迅速聚集一批一流的海洋领军人才和海洋创新创业团队。制定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人才短缺清单,针对性地招聘人才。鼓励连云港企业在上海、苏州、青岛等地与当地科研机构共同建立研究中心,吸引高端海洋人才。对来连工作的外籍专家、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实行签证便利,在税收上给予特殊政策。
3 探索产学研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一是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并探索联盟的合作机制。由江苏高校和大型研究机构牵头,邀请国内外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成立产业技术联盟。二是加大涉海企业科技副总的选派力度并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这种方式不仅能使高校科技人才直接服务企业,也是畅通产学研合作信息渠道的有效方式之一。三是定期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海洋经济和科技论坛,拓展海洋产学研对接的广度,提升产学研对接的高度。
(二)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1 促进海洋经济规模与全市经济规模间的协调 近几年来,虽然连云港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临港产业的“重”度不够。因此,要以迅速提高临港产业的“重”度来扩大海洋经济的规模。
一是支持打造临港石化产业链。为支持临港石化产业链发展,可向符合条件的油品加工公司提供原油进口资格和配额,探索危化品储运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日常监管等创新举措,健全油品贸易类企业风控管理措施,探索市场化的大额增值税发票管理风险分担机制,委托指定第三方专业事务所承接油品贸易发票开具和管理工作。探索设立上海石油交易所连云港交易中心,建立国内成品油分销网络,对成品油事中事后监管模式进行研究和改进。借鉴浙江自贸区油品全产业链建设经验,积极推动连云港油品全产业链建设。
二是支持打造特色化沿海化工园区。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将在沿海的化工园区纳入联动创新发展区,实行与自贸片区同样的政策措施,并鼓励园区根据自身发展遇到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进行制度创新。延伸盐化工产业链条,集聚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氯、溴、镁和纯碱等深加工产品。努力建设现代化、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沿海化工园区。
三是支持打造临港钢铁产业链。适应江苏省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求,实施江海联动战略,积极争取和承接省钢铁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重点在徐圩新区建设千万吨级优质钢材大型基地。支持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现有钢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进行差异化品种开发,促进中国稀缺关键钢种的发展。发挥港口优势,建立有色金属、矿产品和煤炭等期货交易中心和现货交割中心,建设区域混矿中心,拓展铜、锌、铅等有色金属矿保税混矿业务。
四是支持发展海上风力装备产业链和海上风电场建设。重点支持国电动力等一批领先风电企业发展,整合其开发、设计和制造技术,推进兆瓦级叶片项目。加强与国内外风电设备龙头企业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建设连云港开发区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灌云县燕尾港海上风电场项目,健康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场建设。开展沿海滩涂养殖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融合发展,构建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结合“生态岛礁”建设,争取开展海上风电和波浪能、潮流能综合利用试点。
2 促进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间的协调 首先,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来转型升级海洋第一产业;在快速壮大海洋第二产业规模的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继续发挥海洋传统服务业优势,扩大现代海洋服务业。试点进行开放式海域立体化养殖,探索以移动工船和深水网箱养殖为主的深海养殖方式。推进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促进紫菜产业绿色发展,提高渔业碳汇能力。加强保护优质水产种质资源,推动水产良种研究开发和培育。引入海洋渔业总量控制系统,降低近海捕捞强度,支持远洋渔业发展。建设水产品加工贸易区、海洋食品加工园区,打造大型水产品物流和集散中心。鼓励打造综合水产电商平台,为传统渔民提供直播宣传、网络销售、订单发货等服务,进一步提高水产电商正规化和规模化水平。抢抓RCEP生效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机遇,加快与国外认证机构的合作,扩大连云港市海产品贸易商的AEO认证规模,支持连云港海产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其次,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中华药港”,建立新药研发所需设备、材料绿色审批通道等柔性入境管理模式。支持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在生物医药产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同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创新远距离“前店后厂”“前医后养”等合作模式,打造国际医药创新基地。持续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推进医药技术的交流合作,集聚国内外优质医药创新要素。发展与海洋经济相关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政府和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内共建新材料保税研发中心,共享研发场地和设备,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最后,以现代化东部城区建设引领海洋服务业发展。沿海城市的海滨城区一般是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构建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集散体系,打造现代港航服务业。探索发展游艇租赁贸易,培育现代海洋旅游服务业的消费新热点。通过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开展保税进口商品展示和设立进口商品免税店,打造区域性消费品展销和分拨中心。通过打造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展会平台和国际论坛,打“亮”会展经济品牌。通过发展和壮大康养游乐等项目,打造现代化康养胜地等。
3 促进空间布局上的协调 坚持陆海空间统筹、岸线空间资源统筹、近远海空间统筹和海洋经济功能区间的空间统筹,优化全市海洋经济布局。
一是做好陆海空间统筹。要做好港产城联动和融合发展,向东发展,拥抱大海。启动开发区新几何中心建设,以连云片区和港口片区的高标准建设推动东部现代化海滨城区建设,以港产城空间上的统筹和协调为国内外高端要素的集聚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做好岸线空间资源统筹。连云港的岸线空间存在着集约利用度不高、生活岸线空间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的同时,必须要为生活岸线、海滨城区发展和滨海小城镇建设留下足够的大陆自然岸线。
三是要做好近海与远海的空间统筹。连云港存在近海开发过度、远海开发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在应用新技术促进传统海洋第一产业升级的同时,大力推进远海养殖业和捕捞业的发展,为近海养殖业的转移腾出足够的空间。
四是做好各海洋经济功能区空间上的统筹。连云港沿海地区自北向南分布着赣榆、连云、徐圩和灌河四个海洋特色产业圈,四个特色产业圈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功能定位各不相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各不相同。不同产业对海洋资源禀赋的要求、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对空间布局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避免产业圈之间的产业雷同和环境上的相互影响是实现空间统筹的基本要求。
(三)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一是以法律为准绳,激励与约束共举。贯彻海洋生态管理的“湾长制”“河长制”和“管长制”等措施,压实领导责任。研究“湿地银行”、蓝碳交易、绿色发展基金、生态积分等地方实现机制。以法律法规约束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是加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将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等现代海洋开发理念融入国民素质的培养之中,提高人民的海洋科学文化素养,使人人都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加强与临近地区的合作。由于生态环境的系统整体性,海洋与陆域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共创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四) 打造东西双向互济枢纽,实现“开放”发展
海洋经济不仅本身就是开放型经济,而且还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经济的开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在地区的开放水平。
1 打造东方枢纽大港,筑牢海洋经济开放发展之基 一是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能级。港口是沿海城市开放发展的重要载体,港口的发展能级决定了所在地区的开放能级。因此,推进“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既是提升港口能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打造东西双向互济枢纽的基础和前提。鉴于连云港港口的实际,需要全面提升港航设施的承载能力,形成“一体两翼”国际枢纽海港新格局。二是构建立体化综合集疏运体系,畅通东西双向互济大通道。建设以港口为核心的立体化综合集疏运体系是发挥港口要素集散功能、实现东西双向互济功能的前提条件。强化铁路集疏运网络,完善干线铁路建设,推动铁路专支线建设。谋划城市环线建设,畅通内河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干线河道网,推动内河港口集约化发展。
2 提升口岸服务便利化水平,提高高端要素东西双向互济集聚力 口岸服务的便利化水平是影响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连云港要加快港口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设港口信息数据枢纽,发展应用全媒体客户服务系统。聚焦服务环境营造和服务水平提升,持续压缩通关时间,促进口岸服务便利化。大力培育航运服务生态圈,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高端要素东西双向互济的集聚力。
3 “走出去”“引进来”,推动海洋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内外海洋资源要素,构建面向国内外的海洋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体系,形成双向流动、互联有序、相互促进的国际国内产业链。
(1) 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鼓励有实力的涉海企业“走出去”。一是要抢抓RCEP机遇,积极扩大海产品出口,深耕传统亚洲市场;借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大力拓展中亚和欧盟发达市场。二是要稳步推进海产品加工提档升级,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海产品的出口。三是要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和海外仓等贸易和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拓展海产品出口渠道。四是要积极培育和打造区域海产品品牌,力争获得国际地理标志注册,提升海产品国际知名度。五是要鼓励海洋生物医药、涉海新材料和海上风电等有实力涉海产业“走出去”。
(2) 实施积极进口战略,提高海洋经济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积极扩大和加强进口贸易,充分发挥进口贸易在促进消费增长、加快技术进步、优化贸易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快平行车进口口岸和药品首次进口口岸建设,争取早日成功运行,拓展进口新业态和进口产品的范围。二是扩大矿石、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并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是充分利用RCEP生效的契机,大力推进海产品进口贸易,充分利用立体化综合物流体系,力争成为RCEP成员国海产品区域性分拨中心。四是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保税仓储和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RCEP成员国海产品出口中亚和欧洲的中转枢纽。五是围绕海水智能化生态化养殖、深海养殖、远洋捕捞等产业积极引进外资。对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和临港装备及船舶产业,加大产业链供应链招商力度,加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式发展。
(五) 打造滨海三“宜”之城——实现“共享”发展
连云港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除了通过迅速扩大海洋经济的规模使当地群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是打造滨海三“宜”(宜居、宜游、宜业)之城,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1 加快建设国际化滨海魅力名城,打造宜居、宜游之城 推进“蓝湾百里”建设,打造滨海魅力风光带。重点推进全长126公里的“蓝湾百里”建设,加快塑造“魅力蓝湾、活力蓝湾、实力蓝湾”。彰显山海交融特色,高起点建设连云新城、蓝色港湾、琴岛天籁等海上客厅和连岛、高公岛、宿城、田湾等滨海特色城镇,形成一批“看得见山、亲得到海、登得了岛、品得到海鲜、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小城镇集群。围绕“渔家——传统渔味风情、渔业——传统渔牧文化、渔村——传统渔俗故里”建设一批魅力渔村,彰显滨海渔村风貌。加快形成“风格相对统一、风貌各具特色、风情充分彰显”的国际化滨海魅力名城。
弘扬滨海特色文化,提升滨海名城文化品位。充分挖掘海州古城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打造西游文化、淮盐文化、徐福文化、渔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扩大开山岛红色文化影响力。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提升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
加快旅游业对外开放,彰显滨海名城的国际化特色。大力发展邮轮出入境游,强化与出入境旅行社的合作,利用好入境落地签政策;引进国际知名医疗康养投资运营机构落户海滨城区,打造滨海和森林康养项目,将连云港打造成国际化的旅游和康养胜地。
2 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宜业之城 营商环境的好坏是吸引国内外优质高端要素的重要影响因素,营商环境的打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因此,要发挥连云港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上的优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在全市营造“全域自贸”氛围,不仅让投资引得来、留得住,而且更能发展好,打造让投资者放心、安心和开心的宜业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