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慢性肛瘘继发黏液腺癌的诊治体会*

2022-10-09张妍生归明彬邹敏杨增强杨自杰2涂浩2高峰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2年4期
关键词:肛瘘瘘管肛周

张妍生,归明彬,邹敏,杨增强,杨自杰2,,涂浩2,,高峰△

1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乳腺一科 甘肃兰州 730050

2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宁夏银川 750004

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甘肃兰州 730050

肛周黏液腺癌(perian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PMAC)是一类罕见的肛周恶性肿瘤,通常与肛周脓肿、肛瘘相关。PMAC较少侵犯直肠黏膜,多缓慢、局限地生长在瘘管周围,发现时多为晚期。1934年,Rosser[1]首次报道了7例由慢性肛瘘继发的PMAC病例,此后研究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由于PMAC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相对困难。PMAC在治疗上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多推荐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以扩大切除整个病灶来降低复发的风险,但这严重影响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在早期阶段可进行局部切除,但局部复发比远处转移更为常见;单纯化疗或放化疗可能有助于降低PMAC复发转移的风险,但其长期结果仍存在争议,且多数PMAC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其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乐观。因此,在诊断复发性、慢性肛瘘时,应考虑PMAC的可能性,避免误诊,延误治疗时机。本文基于1例慢性肛瘘继发PMAC的病例诊治过程,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该类病例的诊治方案,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58岁,因“检出肛周黏液腺癌10余天”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就诊。患者于2021年7月1日在当地某三甲医院因“复杂性肛瘘”行“复杂性肛瘘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PMAC。随后患者为寻求进一步治疗遂来诊。入院前2周内,患者神志清,精神状态欠佳,体力一般,食欲食量减退,小便困难,大便正常(1次/d),体重下降3 kg。患者因前列腺肥大导致排尿困难,于我院门诊留置导尿管。门诊拟“肛周黏液腺癌”收入院。

既往史:患者40年前于当地医院行“混合痔切除术及左侧腹股沟疝修补术”。诊断“肛瘘”10余年,未行规范治疗;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2周,未行规律治疗。个人史:吸烟史40年余,约20支/d;饮酒史30年,约250 mL/次,3日/次。婚育史无特殊。家族史:患者的儿子诊断“肛瘘”3年余。

1.2 体格检查

专科检查:腹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左侧腹股沟区可见一长约5 cm的陈旧性手术瘢痕。全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及腹股沟肿大淋巴结。肛门两侧可见肛瘘术后新鲜手术创面(如图1),左侧范围约7 cm×5 cm,右侧范围约5 cm×2 cm,创面肉芽组织颜色鲜红,无异常渗血、渗液。因疼痛未行直肠指诊。

1.3 实验室检查

完善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肿瘤标志物,感染性疾病四项等检查,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余均未见明显异常。

1.4 影像学检查

盆腔MRI:臀正中缝左侧皮下见条状长T1长T2信号影,连接肛管左侧壁,左侧坐骨直肠窝内见少许渗出信号影。双侧髂血管旁及腹股沟区见多发较小淋巴结(见图2)。

1.5 术前专科诊断

1.肛周恶性肿瘤(黏液腺癌);2.肛瘘术后。

2 治疗

2.1 手术相关情况

2.1.1 术前分析 为切除可能受侵犯的组织,拟行腹腔镜辅助腹骶联合直肠肛管癌根治术,手术的难点在于完整切除病灶及清扫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根据预估切除范围,备选乙状结肠造口术及带蒂皮瓣移植术。

2.1.2 术中操作 常规全麻后,消毒铺单后建立气腹,进镜探查腹腔内器官未见明显病变及粘连。实施腹骶联合切除术、乙状结肠造口术、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将小肠上推,显露术野,提起乙状结肠,于骶骨岬水平切开右侧乙状结肠系膜根部腹膜返折并延伸,头侧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尾侧越过骶骨岬入骨盆,进入Toldt间隙并向左扩展。向头侧扩展Toldt间隙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分离出肠系膜下动脉,解剖并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清除周围淋巴结,向头侧切开降乙结肠外侧腹膜返折,游离至结肠脾曲。自外侧进入Toldt间隙并于内侧间隙贯通,向头侧达结肠脾曲下缘,向下延长乙状结肠两侧腹膜切口至直肠上段,提起直肠,向尾侧继续扩展直肠后间隙,进入骶前间隙,沿骶前间隙向直肠两侧扩展,切断直肠侧韧带,至盆底肛提肌,最后分离直肠前方。在Denonvillier筋膜两叶之间的间隙向尾侧游离,直肠前、后面、两侧交替进行锐性解剖游离至盆底肛提肌处,“裸化”乙状结肠预造口处并离断,将远断端乙状结肠放入盆腔,缝合盆底两侧腹膜,重建盆底。自左下腹戳孔处做乙状结肠断端造口,消毒左侧腹股沟区皮肤后切开左侧腹股沟区皮肤,清扫腹股沟区淋巴结,同样处理清扫右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肛门部手术:折刀位,消毒铺巾,荷包缝合关闭肛门口,距肛缘3 cm作一梭形切口,前至会阴中间,后至尾骨尖端。电刀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沿坐骨结节及臀大肌内侧缘分离并显露肛提肌,在尾骨尖前方切断肛门尾骨韧带,向左右侧游离切断髂骨尾骨肌,将肛门直肠向前方牵拉,切开盆筋膜壁层,分离至骶前间隙与腹腔相通,向左右两侧扩展游离,将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拉出切口外,切断部分耻骨直肠肌,直至将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由会阴部切除,移除标本。冲洗盆腔创面,并止血。术中请烧伤整形科医师会诊后决定游离双侧臀大肌做肌皮瓣,以减小缝合后创面张力。骶前放置乳胶引流管经会阴切口右侧皮肤戳孔引出、固定,肌皮瓣及皮肤间放置负压引流,间断缝合关闭皮下组织及皮肤。手术标本送病理检查(见图3)。

2.2 术后病理

大体:带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的会阴部切除标本1个,长33 cm,管径2~3 cm,于肛门处见一溃疡性肿物,大小约4.5 cm×4 cm,紧靠皮肤切缘见另一溃疡面,大小约3.5 cm×3 cm,距肿物1 cm见一质硬区,大小约2 cm×1.7 cm×1 cm。

镜检:见少量癌细胞在肛周鳞状上皮及环肛腺内呈派杰样浸润,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溃疡形成,上下切缘阴性,未见淋巴结转移(0/9)。

免疫组化:Ki67(60%),CK8(+),CK18(+),CK7(-),CEA(+),S100(-)。

诊断:肛周恶性肿瘤(黏液腺癌)。

2.3 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予抗感染,镇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胃黏膜,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患者术后第3天造口排气,能正常饮食。出院时观察手术切口为Ⅱ/甲级愈合,无红肿、渗出。

结合患者手术的病理结果,并考虑患者需求,患者回当地医院进行放疗。经随访,患者已完成放疗,放疗反应为中度。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 5.15 ng/mL、CA199 19.3 ng/mL。胸部及上腹部CT复查未见明显异常。复查盆腔MRI提示盆腔及双侧腹股沟多发小淋巴结。随访至2022年2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3 讨论

PMAC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一方面是PMAC罕见,仅占肛门部肿瘤的3%~10%[2],而肛门部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仅占2%~3%[3];另一方面是PMAC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迁延不愈的肛瘘,肛周疼痛或瘙痒,排粪疼痛伴或不伴黏液血便,查体可见肛周存在硬质包块或瘘管,瘘管口因肿瘤的生长发生溃疡性改变或堵塞性改变,瘘管口分泌的脓液呈胶冻状等,缺乏特异性[4]。最早Rosser[1]从PMAC的治疗中总结出肛瘘癌变的三个特征:(1)癌变前的肛瘘病史多超过10年,但也有文献指出癌变前的肛瘘病史可短至3年[5];(2)瘘管的内口位于肛管,外口位于肛周肿物皮肤;(3)任何累及直肠肛管的肿瘤均是癌细胞经瘘管播散的。因此,对于PMAC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案仍未形成明确共识。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迁延不愈的慢性肛瘘,有10余年病史,与Rosser总结的三个特征相符。

根据肿瘤的原发位置可将PMAC分为结直肠型和黏膜外型(肛周)这两种基本类型[6]。与结直肠型不同,黏膜外型的大部分病例与慢性肛瘘相关,病理类型多为黏液腺癌,免疫组化结果以CK7(+)、CK20(-)、CDX(-)多见[3,7]。PMAC多以病理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但在实际临床报道中,多数浅表活检存在假阴性[7-8]。MRI检查诊断考虑肛瘘癌变的特征有:(1)在瘘管或脓肿周边未见增厚的纤维化瘘管壁或脓肿壁表现;(2)分隔状病灶内部出现较多显著强化的固体成分信号;(3)瘘管、脓腔、肿物外周结构显著强化;(4)区域淋巴结增大;(5)体表的瘘口与肛管之间存在明确的瘘管相通,或癌变肛瘘本身仍表现为典型的肛瘘形态[6,9]。本例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7(-),未检查CK20、CDX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文献报道不一致。因此,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血清肿瘤标志物,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早期PMAC以手术治疗为主,主要术式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尽量将坐骨直肠窝及肿瘤表面相应的皮肤切除,直肠切除的范围无特定要求,如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应同时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10]。对于晚期PMAC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相关的应用标准和长期预后仍有待研究。多项个案报道显示,治疗PMAC时采用术前新辅助治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随访1~3年期间均未见复发及转移[3,10-14]。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退缩,有利于实现肿瘤的R0切除[3]。腹股沟淋巴结是PMAC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而远处转移并不常见,当肿瘤直径大于5 cm、CEA升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时,患者预后较差[6,15]。本例患者手术前CEA(4.85 ng/mL)、CA199(18.1 U/mL)正常,且结合术前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无法评估是否存在淋巴结的转移,参考相关文献[10],建议术后予以放疗。笔者团队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在PMAC诊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临床上对迁延不愈的肛瘘,应仔细询问病史,观察临床表现,特别是病史超过10年的肛瘘患者;(2)对于慢性肛瘘患者,若病史超过10年,术前应进行多次、多点、深度的病理检查;(3)在明确病理检查后,应借助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的浸润、侵犯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范围;(4)当患者肛瘘切除术后诊断为PMAC时,应进行多学科讨论,评估前期手术切除效果和再手术风险,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5)手术过程中,对于会阴部巨大手术切口可请烧伤整形外科会诊,尽可能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和手术切口的良好愈合;(6)对于发现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考虑予以术后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PMAC早期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晚期应考虑包括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在内的多种治疗模式。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为PMAC的早期诊断和更好的治疗提供参考。

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与本文相关的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肛瘘瘘管肛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肛周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治疗探讨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