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中国奥运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
2022-10-09杜娟
杜娟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现代奥运是以体育为载体、教育为核心,促进人和谐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文化活动。中国奥运即现代奥运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中国对于现代奥运的参与和支持,是现代国际奥运重要组成部分。以1922年中国最早加入国际奥委会为起点[1],中国奥运已走过近百年历程。百年来,中国积极融入和参与奥运,传播与厚植奥林匹克主义与精神,从20世纪之初YMCA会刊首提“奥运三问”[2],到2021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夺得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中国奥运不断走向辉煌。研究探讨中国奥运百年历程及其发展经验,对于揭示与认识现代奥运发展规律、推动新时代中国奥运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中国奥运百年历程回顾
中国奥运百年发展历程,既是中国人民表达、追求和实现奥运梦想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从隔阂到对话、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从差异到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积极参与奥运、大力支持奥运,为现代奥运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1.1 民主革命时期:从被动到主动
自1922年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王正廷被选举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建立了直接联系,但这并非中国奥运的发展起点。在此之前,1896年国际奥委会便邀请中国参加在雅典举办的首届奥运会,但因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政府无暇顾及这种“不急之务”。但此后掀起的“体育救国”思潮,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西方体育思想、教育理念开始被引入中国,为奥运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08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伦敦现场观摩第4届奥运会后,倡导成立中国代表队参加奥运会,并预言“中国主办奥运会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3],体育界开始尝试组织和参加国际及洲际运动会。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建立全国性体育组织、呼吁“申奥”、主动组织参与奥运会。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等组织先后成立,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林匹克组织,这为中国奥运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1932年,中国首次派出仅有刘长春1名运动员的6人代表团,参加了第10届奥运会,虽然未能进入决赛,但他以“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顽强拼搏的精神,“向世界宣告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4],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落后的坚定决心、振兴中华的顽强意志。1936年、1948年,中国先后派出由77名、33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第11届、第14届奥运会,虽然未能取得理想成绩,但却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特别是在第11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武术表演团在奥运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满堂彩”,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魅力。
1.2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从斗争到决断
新中国成立后,为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积极与联合国以及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其他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寻求中国的席位与地位。1952年,中国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并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统一领导中国体育与中国奥运。并致函国际奥委会,声明该组织是代表中国的唯一的体育组织,任何其他体育组织均不能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同年,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办的第15届奥运会。虽然中国代表团抵达时奥运会已开幕10天,许多项目未能参与比赛,却将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升起,并在参赛期间先后举办盛大酒会、参加奥运会和平营等活动,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世界展现了新中国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人民参与和支持奥运、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真诚愿望。
但在西方国家不断加紧对中国封锁、打压、围剿的国际环境下,这一时期中国奥运的发展之路注定了充满艰难与曲折。虽然国际奥委会于1954年通过决议,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中国国家奥委会,却违反奥林匹克宪章“禁止一个国家有两个奥委会”之规定,并未经任何讨论和表决,将中国台湾体育组织以“中华民国奥委会”的名义,列入被承认的国家奥委会名单之中,阴谋制造“两个中国”。中国奥委会对此提出强烈抗议无效后,遂于1958年发表声明,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联合国于1971年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为中国回归奥运大家庭创造了条件。1974年中国代表团在第7届亚运会上以33金44银26铜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二,向亚洲乃至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的整体实力,证明中国是国际奥运发展的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国际体育界要求中国回归奥运大家庭的呼声日益高涨。
1.3 改革开放时期:从参与到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奥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初,国家体委根据“尊重台湾现状、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提出“三改方案”,即在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席位的同时,台湾在改名、改旗、改歌的前提下,可参与国际奥运。同年10月,国际奥委会通过恢复中国奥委会合法权利的决议,并允许台湾在“三改”前提下,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义继续留在国际奥委会。这一做法被称为“奥运模式”,不仅打开了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大门,也打破了海峡两岸彼此隔绝与对峙的僵局,同时也为国际奥委会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自此,中国体育开始快速崛起于国际体育舞台。1984年,中国派团参加第23届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手起枪落,打破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此后,中国在国际奥运舞台上不断创造佳绩,从第27届奥运会开始,在奥运金牌榜上的名次始终居于前三(见图1)。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在2021年8月闭幕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38金32银18铜,创境外最佳战绩。在冬奥会,自中国代表团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后,又在此后的历届冬奥会不断创造佳绩。在亚洲,从第9届亚运会开始,中国连续10次蝉联亚运会金牌榜首位。在参与国际奥运的同时,中国积极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性组织合作,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世界单项体育赛事,为全球奥运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图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历届奥运会获得的奖牌及奥运金牌榜名次Figure 1 China’s medals and Olympic gold medal rankings in previous Olympic Gam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1.4 新时代:从融入到引领
新时代,中国奥运迈上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指导和推动中国奥运发展,全面融入国际奥运,使之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强大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2014年2月,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体现了中国对俄罗斯举办冬奥会以及国际奥运的坚定支持,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强烈反响与高度评价;同年8月,他在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期间,强调“参与青奥会的每一位青少年都将成为加深了解、传播友谊、促进合作的奥运大使、和平大使、亲善大使。这将极大夯实各国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2015年8月,他在国际奥委会投票表决前的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政府高度赞赏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和国际奥委会的改革主张,将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全方位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6];2017年1月,他亲临国际奥委会总部访问,表示“中国坚定支持并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7];2021年5月,他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电话时指出,中方“愿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社会一道,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8]。
在实践上,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和融入国际奥运,中国体育健儿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人生誓言、“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不断创造佳绩、走向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巅峰,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得38金27银23铜,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夺得26金18银26铜,2020年东京奥运会夺得38金32银18铜,均居奖牌榜前三。
秉持大国担当,为国际奥运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样本。2014年中国成功举办的南京青奥会,以中国元素与高科技精彩演绎和呈现“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理念、“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主题,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为一届“完美无缺”的青奥会。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中国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全方位、高质量筹办,着力把北京冬奥会打造成为精彩、非凡、卓越的一次盛会,使之点亮青年梦想、融入亿万民众、惠及发展进步、促进世界更加相知相融。中国奥运也将由此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2 中国奥运百年发展经验与启示
回顾中国奥运百年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是中国在国际体坛从谷底攀向高峰、中华民族从屈辱压抑转向扬眉吐气的百年,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实现一个个突破、创下一个个纪录,截至2020年,涌现出3 588个世界冠军,创世界纪录1 351次,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巨大荣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9];是中国从斗争走向对话、从合作走向引领,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展示国家形象和大国担当的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举办多次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世界单项体育赛事,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及各单项体育组织间的关系日趋密切,共有320人在137个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474个职务,先后有46人获得奥林匹克勋章[10]。
这期间也是推动全民健身与奥运相向同行、融入中国文化、扎根中华大地的百年。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将“团结、友谊、进步”种子播撒中国大江南北,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到2014年南京青奥会唱响“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主旋律,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全民健身体系日趋完善,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日趋丰富,奥林匹克主义与精神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自觉追求,体育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提升。这些发展成就,凝结与蕴含着中国奥运百年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昭示着中国奥运之路的未来趋向。
2.1 基本遵循:服务国家战略全局
服务国家战略全局、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是中国奥运百年发展的一条主线。新中国成立之前,面对内忧外患、血雨腥风的社会环境,体育界及与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呼吁“申奥”、自发组织参与奥运会,虽然未能在奥运舞台上取得理想成绩,但仍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运的存在,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认识了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另起炉灶”“一边倒”等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的方针政策,体育界积极与国际奥委会建立联系,派团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让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奥运赛场,开启了新中国体育外交的新起点。
1958年,中国奥委会为捍卫中国主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断绝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并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体育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奥委会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与改革开放总体设计,多次成功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世界单项体育赛事,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与自信心,增强了国家影响力和软实力,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系统顶层设计,并高度重视与支持中国奥运发展,强调充分发挥其多重价值功能,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撑。推动新时代中国奥运发展,应以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为基本遵循,自觉从中国发展大局与战略全局出发,谋划与推动中国奥运发展,充分发挥奥运的综合价值。基于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地发展,促进和扩大中华体育精神生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与物质力量[11]。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和拓宽与国际体育组织交流与合作,增强扩大体育外交圈的先进性、深化民间体育交往的开拓性、多元化体育外交的稳定性[12],发挥奥运会在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独特作用。基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形象,坚持斗争精神,妥善应对各类复杂敏感问题,与“台独”等敌对势力进行有理有节地斗争,坚决捍卫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坚持对兴奋剂“零出现”“零容忍”,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维护体育道德、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中国奥运健康发展。
2.2 路径依赖: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与目标追求,也是中国奥运百年发展的基点与归宿。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就把体育与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文明所赖以维持”,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救国兴国思想[13]。这一时期的“申奥”主张、“参奥”行动,其价值追求就在于以体育救国兴国,对内在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战斗力,对外在于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民建设体育强国、振兴中华民族的意志与决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严峻复杂、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体育强国,从1952年周恩来强调“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到1958年中国奥委会义正辞严地声明“绝对不能容许为美帝国主义控制的国际奥运会制造‘两个中国’”,到“以万隆会议精神与奥林匹克理想为基础”发展新兴力量运动会、“搞一个比老朽的国际奥委会更强大的世界体育组织”,再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外交开启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大门、改善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压,坚持奥林匹克主义与精神,独立自主地推动中国奥运发展与体育强国建设,“集中力量使10个左右的项目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14-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立了基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奥运模式”、确立了建成体育强国的“奥运战略”,中国体育开始迅速崛起于国际奥运舞台,成为世界公认的竞技体育强国。
中国奥运百年发展历程表明,体育强国是中国奥运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国奥运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载体与动力。201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基本内涵、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赋予中国奥运新的使命与担当[20-25]。新时代中国奥运的发展,应按照纲要的部署与要求,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等重大赛事为契机,着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把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竞技体育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政府独轮驱动向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轮驱动转变,使之走向“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训练、竞赛、管理和保障体系,提升训练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为国争光能力。
充分发挥重大赛事的示范带动效应,特别是利用北京冬奥会契机,加强奥运教育与宣传,普及冬季运动,增强公众的体育健身意识、“重在参与”意识,以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26-29]。充分利用重大赛事的拉动效应,培育和激活体育市场,促进和扩大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上述重大赛事的筹备为机遇,巩固和发展中国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扩大中国在规则制定、资源分配、赛事筹办等方面的话语权,提高中国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为建设体育强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3 发展动力:坚持改革创新引领
改革创新是中国奥运百年来快速发展、持续走强的动力之源。从1910年“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开启奥运模式,到1971年“乒乓外交”拉开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帷幕,再到1979年创立“奥运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中国奥运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6-31]。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国际奥委会与国际奥运的多次重大变革,中国奥委会积极响应,推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从北京奥运会提出和塑造“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到北京冬奥会提出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打造一届精彩非凡卓越、“像冰雪一样纯洁无瑕”的盛会,中国不断以新的思想与理念,涵养公民的理性思维、现代观念、创新意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也为国际奥运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从举国体制到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中国不断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竞赛训练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与运行体系,为中国奥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国际奥运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下与未来中国奥运的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引领,进一步增强中国奥运发展动力与活力。一方面,应主动顺应国际奥林匹克改革走向,精准把握世界体育发展规律与趋势,推动中国奥运与时俱进、趋利避害。
近年来,国际奥委会颁布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奥林匹克2020+5议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重大改革举措。对此,应响应、遵从这一变革,自觉在国际奥委会现有体制与框架中处理体育事务,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素质、能力与形象;参与、融入这一变革,以主动的姿态与策略融入国际体育事务,推动国际体育治理体系改革,增强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示范、引领改革,为国际奥委与世界体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动和深化竞技体育社会化、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以及国家队管理体制与竞赛训练体制改革,破除长期制约中国奥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同时,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与社会提供和释放更多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奥林匹克事业,提升中国奥运发展的社会化水平。
3 结语
中国奥运百年是中国不断攀登世界体育高峰、展示国家形象和大国担当、推动全民健身与奥运相向而行的百年,是中国从“体育弱国”“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百年,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百年。正所谓“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百年来,中国奥运取得了令中国人民振奋与骄傲、令世界惊叹与仰视的成就,创造与积淀了诸如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坚持体育强国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弥足宝贵的经验,既为新时代中国奥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际奥运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奥运百年发展实践表明,中国需要奥林匹克,奥林匹克更需要中国。诚然,中国奥运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中国奥运面临诸多新挑战、新机遇、新使命。我们须立足于中国发展大局与战略全局,精准把握奥林匹克历史规律、发展趋势,汲取中国奥运及国际奥运发展经验,深入挖掘和释放奥林匹克的综合价值,推动中国奥运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