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协同与深度推进研究

2022-10-09赵富学赵鹏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培育思政体育

赵富学,赵鹏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1 前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1]。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责任田”,理应“守好一段渠”,承担起培养新时代堪当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是健全人格、培育道德、优化精神的最佳场所。顾拜旦先生曾指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通过体育竞技来到达教育人的目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性与体育运动的教育性不谋而合,就是要在帮助学生形成应对社会生存环境所必备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使其在体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完善道德修养。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正式研究始于2018年,2020年至2021年达到了研究的高峰,研究的热点涉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融合、元素、资源和路径等主题[2]。然而,如何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宽度与深度进行系统分析与规划,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大爱大德,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协同,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理路进行科学设计,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和育人成效,对于高校体育类课程持续扮好课程思政建设角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协同与深度推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协同的逻辑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德育”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与重点工程,将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品行、有品质、有品格的大写的“人”,需要在体育课程思政中组织协同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大爱大德,强化学生对于“修德”“明德”“践德”的全面思考与感悟,进而将“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框架和内容之中(见图1)。

图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协同逻辑Figure 1 The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1 “心理状态”与“人格意志”互构,协同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品质

从学校体育发展本身来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是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健身和娱乐等功能的集中体现[4]。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完全发育的关键期,面对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等,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发育易遭受来自不同方面的阻碍与困扰。因此,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探索体育类课程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及有效途径,造就一批德才兼备、身心统一的时代新人,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使命。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要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意表现和行为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人格意志,提高部分存在心理障碍或行为缺陷的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健全人格培育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指向和教学计划之中。

未来社会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各类高校所培养的不仅是各行各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型人才,更应该是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强壮体魄、坚定意志与奋斗精神的人[5]。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需要体育教师善用、勤用饱含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和素材,收集我国运动健儿为了祖国荣誉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勇夺金牌的感人事迹与刻苦训练的典型案例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体育比赛,善于利用细节感染学生,培育学生为国争光、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个性人格,将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转化为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与激情。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传承与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勇于克服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学习困难与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持久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进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格意志。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品质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效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转变精神状态、调节心理压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健全人格和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2.2 “行为养成”与“精神塑造”互融,协同培育学生的健康体育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对保持和增进健康的方法与途径的认知是人们健康观念正确与否的客观反映[6]。高校体育类课程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树立健康观念的重要渠道。通过体育教育培育学生的健康体育观念,能够很好地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转变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对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同学间的人际交往、校园的稳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把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在理论类课程、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中,依据授课内容和方式适当地融入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教会学生将所习得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对学生进行健康体育观念的培育,单纯依靠身体健康教育发展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健康进行全方位引导[7]。体育教师需要将健康教育理念有效地切入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之中,围绕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避免直接引用某些具有指示性的话语,从而导致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设置过于宏观,出现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可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竞争性、对抗性、规范性的作用,通过组织课内体育竞赛,采取小组或团队比赛的形式,体育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运用各种体育竞赛规则规范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在各种体育竞技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正确认知,以实践行为厚植学生的健康体育观念。各种体育竞赛是对学生体育品德、体育精神的整体考察与检验,不仅是比拼学生的体能、技术和战术,更是考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作风,是对学生精神、身体、技术的全面要求。体育教师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举止感染每一位学生,严格将健康体育观念落实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角落,浸透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全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教育,争取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进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行为和塑造优质的体育精神。

2.3 “规则立德”与“规范意识”互联,协同培育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8],而需求的满足则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共同生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套共同遵守、体现群体意志的行为规则,需要经过道德教化和思想引领的方式实现在人群中的传递与普及。同时,社会行为规范也是学生从事日常学习生活以及未来进入社会时为了维护自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遵守的人生准则。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准则,经过复杂化、情景化的体育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熟知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让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和困难时能够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

实现规则立德,通过课堂教学规则、竞赛规则等对学生进行社会行为规范的培育,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规则立德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不仅是体育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牢固的规范意识、使学生从意识形成到构建社会规范行为过程的重要渠道。因此,体育教师应合理运用高校体育类课程中涵盖的各种规则,充分发挥体育规则的育人价值与功效,整合不同类型体育课程和不同运动项目的规章制度,经过有步骤有计划的设计和组织,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体育运动的平等、公正、诚信、公开的实践要求,以及对于个人未来成长和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意识,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活和社会生存发展中更好地调节和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群体生活的行为规则,在社会行为规范的限定范围内实现自我发展。

2.4 “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互嵌,协同培育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

各级各类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将走向职业岗位,必要的知识能力,以及良好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将成为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立足社会、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9]。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力量和方向将深刻影响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道德整体水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性、育人性等特质是培育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有效手段,体育课程教学能够将专业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学练,社会实践活动中饱含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与融入,进而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过程中所必备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道德修养。

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育,强调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设计,从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实践活动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有效培育。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需要体育教师结合已有的通用教材或校本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未来成长需要和职业发展需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收集与整合具有职业素养与道德的思政元素或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实验设计、课程作业等进行有效融合,从而让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的情感认同。在体育实践活动方面,需要体育教师学会合理组织开展体育游戏户外拓展活动,以培育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为价值导向,创设“珠行万里”“蛟龙戏水”“动力圈”等诸多展现体育运动魅力、塑造学生个人品格的体育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实践活动,有助于考验学生的任务执行力以及团队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和换位思考能力,为学生培育从事未来职业理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2.5 “体育成就”与“制度优势”互通,协同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

体育成就是公民对国家感到自豪的重要理由,是公民形成与强化国家认同、民族尊严的重要因素[10],而国家认同是一种“多元认同的融合与汇聚”[1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指引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应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学生深刻理解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责任的时代内涵,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进而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使命感与荣誉感。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情感的培育,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高层级要求,不仅需要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整体框架与内部结构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与检验,还需要多元主体通过拓展内容、统整资源、提炼元素等有效手段与措施,聚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实现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大爱大德的教化与培育。

如何实现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情感的培育,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要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或教学团队必须积极主动地收集与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或标志性的体育成就,例如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体教融合发展战略的制定;全民健身战略的稳步推进等,将这些能够深刻体现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的标志性成果有机融入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或课堂教学主题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感悟个人学习成长与国家繁荣强盛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在体育实践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能够精准提炼出各种不同运动项目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各类优秀运动员的感人事迹或夺冠精彩瞬间,将其与运动技能学练或课内外体育竞赛相结合,使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的过程中感悟个人理想与国家荣誉的内在关系。将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能够彰显北京冬奥精神、文化的优质资源和中国女子足球夺得2022年亚洲杯冠军的热点新闻,经过有效的课程化处理有机融入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之中,强化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只有把国家认同感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体育运动与国家认同在形式上、本质上以及文化上的契合,进而更好地通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推进的理路探索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最终要落实到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体育课程思政的组织协同成效,构建必要的推进理路可以有效保障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与层级的优化提升。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通过体育学习达到对学生“育心、立德、铸魂”的思政教育目的,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特点与主要渠道。因此,围绕课堂教学深度推进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思政教育,能够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高度与理论厚度(见图2)。

图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推进理路Figure 2 The way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1 以思想价值为引领,深度推进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理想教育

党的百年奋斗宝贵经验体现出对于历史的正确认识和严肃评价,表达着党对于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规律的精确把握[1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实践斗争中凝练与总结出来的高尚理想信念,引领着全体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过不断的浴血奋战和顽强拼搏锻造出来的精神核心。立足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一切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远大奋斗理想的重要法宝。从抗日战争到民族解放,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奋斗理想始终没有改变。采取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独立自主的伟大实践斗争,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理想在艰难险阻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进,且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应坚持将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理想与体育教学相统一,将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理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价值引领,融入高校体育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理论课程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13],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为推动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目标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性场景。高校体育教师或教研团队应收集并整理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素材,提取并凝练出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核心。通过现有的电子文献、报纸、书籍等方式发掘与整合出共产党人进行的远大奋斗实践行为,围绕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特性和规律,将其融入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体会与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利用体育运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使之对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理想达成共识,并将其转化为其个人爱国爱党、逐梦奋斗的实践行为。

3.2 以理想信念为导向,深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理想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追求过程,是由若干个阶段理想组合而成的远大理想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生活事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的美好描绘,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将共同理想与个人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相结合,用顽强拼搏、奋勇前进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强国有我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

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既是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改革趋势的现实反映。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将会决定未来社会价值导向[14]。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引导方式,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大学体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强化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品格培养、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性。在价值观念多样化与差异化的情况下,需要体育教师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充分了解学生对个人学习成长轨迹和社会发展趋势之间紧密关系的看法与观点。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专业知识学习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论认识体育教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体育运动梦想、人生追求建立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上。

3.3 以体育学习根本目的为核心,深度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教育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5]放眼望去,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齐心协力、奋勇前进,从箪食瓢饮的湘西十八洞村,到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当作头等大事,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从“嫦娥”系列飞天揽月到“天问一号”造访火星,从大兴机场凤凰展翅到中国天眼探索寰宇,我国在重大科技创新、交通枢纽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标志性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依靠全体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在劳动创造中去寻找途径,在奋勇进取中去铸就辉煌。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时代精神等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各环节和全过程[16]。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在大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思想启蒙和观念转变,启迪学生对“为什么进行体育学习,进行体育学习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开展思考与发问。在学生遭遇运动技术难题、身体练习阻碍时,使其领悟成功来之不易、前进道路艰难崎岖的人生哲理,激励学生为了完成技术动作、增强身体素质要坚持不懈、敢于拼搏;在学生取得体育成绩、运动成就时,使其领会理想信念、体育精神对于实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深刻含义。收集与整理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优质案例与素材,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和过程,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和学生体育学习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使学生深刻理解与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4 以体育教育根本问题为主线,深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教育方针,也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17]。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爱国情怀是基础,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牢牢扎根,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品德修养是核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就在于立德。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不仅需要具备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还要深入贯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理想信念是保障,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必须具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要求,需要体育学科始终坚持“解决体育教育根本问题”的逻辑主线,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进行全面对接。经过对培育要求的课程化、教学化的精细处理,把培育要求按照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和评价方式,落实到具体的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中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要求与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的相互贯通与支撑,形成育人合力效应,进而提升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念的塑造。基于“课程统整”的思路,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要求与体育课程与教学建立适当的联结[18],例如通过故事情景创设,以体育名人的爱国主义行为和光荣事迹为导入,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体育学习过程进行深度思考,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与培育;运用问题讨论方法,依据体育实时新闻提炼出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大爱大德”之间的关系,督促学生深刻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3.5 以体育课堂教学为载体,深度推进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19]。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开始尝试进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学习西方,拯救中华”,从“戊戌变法”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本质上均是在寻找一条能够振兴中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课堂教学始终是育人的最基本、最主要、最有效手段和途径[20]。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育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守好体育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特点,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生的身体锻炼、运动实践相互结合。体育教师在进行撰写教学大纲、方案和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有机地融入具体的课程实施步骤中。比如在组织游戏或准备活动时,可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奋斗精神、斗争精神、革命精神等优质品质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体育游戏带来的轻松、愉悦的身体感受的同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理解和领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4 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进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愈加完善,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思政格局基本成型,在思政资源发掘、内容拓展、元素提炼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与进展。因此,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协同进行系统分析,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是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同时,借助体育课程这一优质载体,深度推进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思政教育,实现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层级的优化提升,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人格的丰富完善,形成“软硬兼施”“显隐结合”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理路。

猜你喜欢

培育思政体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