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爱国情感教育
2022-10-09黄冈师范学院438000刘懿方星移
黄冈师范学院(438000)刘懿 方星移
爱国情感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古诗词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爱国情感教育元素,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绝佳载体。教师在解读分析这些教育元素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策略进行爱国情感教育,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选材特点:多元化的元素结构
据统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包括课后积累拓展版块和课外阅读部分的)共87 首,其中爱国题材古诗词共18首(见表1),占古诗词总篇目的20.7%。这18首古诗词中宋代的最多,有10首;唐代的次之,有4首;清代的有2首,南北朝和明代的各1首。
表1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爱国题材古诗词
以上18 首古诗词蕴含的爱国情感教育元素呈多元化的结构。
其一,以身报国之志。爱国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体现出愿意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奉献生命的以身报国之志。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有不少篇目就直接表现了作者甘愿以身报国的热血情怀,流露出作者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渴望,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部分篇目则重在表现作者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苟且偷生的视死如归,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南安军》,以及夏完淳的《别云间》。教材还选编了表现女性的爱国情怀的诗作,如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其刻画了一个代父从军、战功卓著的女英雄形象——花木兰。
其二,忧国忧民之心。以天下为己任也是爱国情感的表现,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不单是写作者的思乡情,还承载着作者对百姓历经离乱的同情、对故园久未收复的忧虑和对战乱早日平息的盼望。《己亥杂诗(其五)》中作者龚自珍以落红自比,暗指自己辞官归家也会继续为国效力。还有站在将士个体角度喟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渔家傲·秋思》、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等诗词作品,都表现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其三,山河沦陷之思。遭受外敌入侵时,岌岌可危的国家、萧条离乱的生活常引发爱国志士的家国之思。“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种山河沦陷之思使诗词成了描绘苦难时代的画卷。如在经典诗作《春望》中,诗人杜甫通过讲述唐王朝由繁华走向衰败,抒发自己的无限忧思。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他经历靖康之难后仓促逃往金陵时所作的,其中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十分触动人。还有《咸阳城东楼》《满江红(小住京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等诗词,有的感叹王朝没落的历史沧桑,有的抒发救国图存的女儿豪情,有的怀念旧时繁华又因今昔对比惨烈而痛苦更甚,这些都是作者目睹家国衰败后写出的泣血诗篇。
二、策略落实:多方位的环节联动
要想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教师便应正确把握并认真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讲授古诗词基础知识,又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在多方位的环节联动中熏陶和感染学生。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诗词诵读,以读涵情。古诗词最初的表现形式为配乐歌唱,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音韵美和情感美。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倡“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余映潮则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教师在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时,要把握古诗词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注意停连、语速、语气、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以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例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诵读环节。
一读知词意:此环节学生放声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词作大意。
二读明词韵:要读出词的音乐美,首先便要明晰词的节奏。本词节奏划分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此环节中教师示范,学生学读。学生学读时要读出本词的节奏美、韵律美,也要积极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勒战斗的场面!
三读悟词情:在学生已经理解词意、掌握节奏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注意重音、语调等,读出词人的情感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赏析句子等,感受这首词的“雄”与“悲”,体会词人深深的爱国情感。
通过三读,学生能逐步体悟词人的爱国情感。本词中,词人用前九句之壮反衬末句之悲,慨叹自己一生戎马为国却无力回天,多年努力付诸东流。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学生对词的理解层层递进,能感受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并被词人深深的爱国情感打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诵读,涵泳品味字句,进而体悟到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受到其感染。
第二,还原分析,以析悟意。只停留在文本浅层的分析不是真正的文本分析。孙绍振教授有言:“所谓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矛盾还原分析法是孙教授根据西方现象学理论总结出的一种文本解读方法。文本分析的对象应是文本中的矛盾,发现矛盾正是运用矛盾还原分析法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词中往往隐含矛盾,这种隐性矛盾使诗词颇具张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矛盾还原分析法来分析解读并还原古诗词中的矛盾,以感悟作者的真正深意。例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僵卧孤村不自哀”点明陆游那时的凄凉处境和状态,这里出现第一重矛盾:为什么他处境如此凄凉却“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道出陆游的心理活动,而这里出现第二重矛盾:为什么他如此渴望上阵杀敌却没有亲上战场?这两重矛盾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也是我们分析解读诗作的关键。用矛盾还原分析法还原矛盾,尤其要注意把文本还原到历史语境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通过知人论世,学生便能明白陆游为什么受尽打压还要坚持抗金,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再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首句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作此词时不过38 岁,正值壮年,何来“老”态?显然这是文本中的一重矛盾。解读本词可以从“老夫不老”“老夫何老”两方面入手。苏轼因上书陈述新法弊病等与新旧两党不和,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后出任密州知州,处境的改变导致他的心态发生变化,“老夫”实为自嘲。即使境遇不佳,他也依旧心系西北,表示鬓发微白也照样能一展宏图,击退侵扰边境的敌军。学生结合历史语境再读本词,更能体会苏轼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的精神,以及他炽热的爱国之情。
古诗词中的隐性情感矛盾使诗词充满张力,给读者留下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感意蕴空间。教师采用矛盾还原分析法对古诗词进行精读分析,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文辞形式走进深层的情感内容,使学生能深入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并与之形成共鸣。
第三,群诗阅读,以拓促思。群诗阅读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它从单篇的阅读指向多篇的阅读,能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进行群诗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作品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对比,或是将教材中的作品与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对比,还可以将教材中的作品与其他作者创作的同主题作品进行多维比较。
都荣升老师有一个很典型的群诗阅读案例。在教学《春望》时,都老师引导学生将其与杜甫青年时期的作品《望岳》,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月夜》《述怀》,以及初唐诗人卢照邻所作的反映大唐盛世的作品《长安古意》等整合在一起,开展群诗阅读,聚焦“望”字落实“漫游名山,望眼天下”“望官十年,安史乱起”“山河破败,凝望家国”“魂牵梦萦,回望故园”“家书难至,望月怀妻”“白发老叟,我望圣心”六个环节。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35 岁之前是他的读书和游历时期。创作《望岳》时,杜甫的生命状态是蓬勃向上、意气风发的,年轻的他拥有傲视一切、勇于进取的雄心壮志。而安史之乱后,他的诗歌作品开始与人民紧密相连,充溢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八年级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尚弱、认知水平尚浅,他们在学习《春望》时能读出杜甫对山河破碎的忧虑、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却很难读出他因忧国忧民而深感重任在肩的深层感情。都老师通过开展群诗阅读引导学生联系、比较、求同存异。学生通过学习《望岳》,能体会杜甫年轻时的踌躇满志;通过学习《忆昔》和《长安古意》,能了解昔日大唐王朝的繁华,深入理解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内心的痛苦。在学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学生能理解战乱时期家书的珍贵,却难以体会家书中饱含的深刻感情。都老师便补充讲解《月夜》《述怀》,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妻子的形象,体会战乱时期家书难至、家人杳无音讯的无奈和忧伤。
结合宏大的时代背景,学生能从杜甫的个人经历中深入认识其创作主观情感变化的原因,能在比较阅读中厘清不同境况下杜甫情感的走向,甚至能置身历史的洪流与杜甫感同身受,从而不断增强个体情感体验,深刻体会杜甫伟大的爱国爱民之情。
教师可以基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开展群诗阅读。这三首词创作于辛弃疾的不同人生阶段,《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他青壮年时期所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是他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学生可以在“白发”和“年少”的对比中感受辛弃疾热血报国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以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南安军》同辛弃疾的这三首词作串联起来,组合成宋代爱国主题诗词群开展阅读学习。学生在这一类同主题诗词的拓展学习中能多角度地感受宋代文人的爱国情感,产生深厚的情感体验,落实深层思考。
以单篇带多篇、从课内走向课外的群诗阅读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与单篇诗歌阅读相比,群诗阅读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从“一”走向“多”,他们在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后,也能养成属于自己的阅读鉴赏古诗词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的历史底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爱国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立足文本,采用诗词诵读、还原分析、群诗阅读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情感,在矛盾的还原分析中感悟深意,在群诗阅读中增强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丰厚人文底蕴,进而有效发展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