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山境界定位下的中小尺度园林中假山内外布局

2022-10-09乐志夏钰颉

风景园林 2022年9期
关键词:造园假山布局

乐志 夏钰颉

曹汛先生在《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一文中,总结了中国传统叠山的3种类型—真山、缩尺山和真山局部[1]。叠山匠师方惠在《叠石造山的理论与技法》中,将第三类叠山的技法总结为“局部寓意全景,通过有限表现无限,以少胜多,激发观赏者山外有山的感受”[2]。计成在《园冶》中也有“掇石莫知山假;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论述[3]265。虽然学界在后续的叠山研究中,探讨过山水画意、纵横向发展、构图比例、意境等对叠山的影响[4-7],但对叠山要有真山之境这一基本点不存在明显争议,本研究以第三类叠山“真山局部”为研究对象,将这种追求身处真山之中的境界简称为“真山境界”。

第三类叠山的杰出代表张南垣曾将其技法归纳为“截溪断谷”,这具有明显的真山局部特征[8]。既然是局部,就必然存在如何能断得合理且不让游客察觉的问题。故假山不仅要求叠山的技法高超,还有赖于全园布局为叠山所提供的背景和环境。目前,叠山相关的研究既包括部分学者、设计师的总结,也有叠山匠师的经验和灼见,其中不乏将叠山和布局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其观点大体可归纳为4点:1)叠山对全园布局有重要影响,如《假山解析》中认为“山匠在设计假山地形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对整个园子进行规划设计”[9]62,又如孟兆祯在《假山浅识》一文中认为,假山是园林的地形骨架和主景,并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10]1;2)具体场地条件会对叠山布局和设计产生影响,如《假山浅识》[10]6-12、《园衍》[11]对北京、承德皇家园林及假山进行解析,并归纳了部分假山的观赏角度、距离及高度的规律,科学理性地分析整体布局中与叠山相关的空间要素;3)从古代造园理论著作解读或具体案例出发,对叠山理念和造园技法进行总结,如对《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的研究[12-14],曹汛对张南垣、戈裕良等的研究[15-18],端木山、谢明洋等对苏、扬名园的分析[19-20],将扬州私园假山营造手法归纳为“大山写实,小山写意”[20]96,总结了古典园林中假山自身布局的一些规律;4)从影响叠山造型的美学、哲学理论或绘画理论出发,归纳出和叠山布局相通的规律,如“三远”①、“山水画同构”等理论[21-22]。这些已有成果在总结叠山与园林布局客观规律的同时,着重于假山的造型和对空间的分割作用,对于园林布局如何有助于假山“作假成真”的解析较为有限。同时受研究对象影响,对假山体量、范围的限定,视点位置的选择较为宽松。但在中小型且以石假山为主的宅园中,往往条件局促,园林布局与叠石成山紧密联系。如何在该尺度下考察、优化各类布局条件,进而促成“叠山真境”的成果较少。在中小尺度下,叠山匠师们有不少优秀的代表作品,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如方惠的扬州梅庐、小云岫、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谐园等[23]。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通过对中小尺度园林叠山作品的总结,探讨园林布局与假山营造的关系,以及假山的走向和位置关系,提出营造“真山境界”的概念性问题和对应技法。

1 相地与基地改造

传统造园中的“相地”对应于今日风景园林规划的基地考察。相地对造园的影响恰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26。所谓合宜,《园冶》中主要有两大原则:“嘉则收之,俗则屏之”[3]2和“高阜可培,低方宜挖”[3]26,即从景观和竖向条件出发进行基地考察和改造。但这些原则在具体执行时存在3个问题。1)景观与具体视点相关,园冶中虽有“厅堂妙乎朝南”的建议,但从未提出过考虑叠山时的视点考察位置建议,而是主张“巧于因借”。但若要便于叠山,相地时要从哪个或哪些视点出发观察呢?2)取舍缺少明确标准,一般认为呈现自然之态的要保留,但这只能保证园林外环境的“自然”,且这种“自然”是否有助于叠山真境呢?3)若刻板遵循高堆低挖的竖向改造原则,则假山高低关系将完全取决于原有地形,这并不符合很多宅园基地竖向高程变化很小的现实;此外在原有竖向较高处及周围,也可能存在更多视觉干扰。早在20世纪80年代,朱有玠先生就指出了这种思路的局限并以《五总志》和《石谱》中的案例加以说明,如唐代造园中已经出现通过明显的地形改造,使竖向条件更有利于造园的实例[24]。

本研究基于传统相地理论,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与案例研究,提出了针对叠山相地和基地改造的具体手法。

1.1 与山的主观赏面(主大面)对应的主观赏点

从理论上说,“真山境界”首先要建立在“真山局部”的基础上,即相地时要考察视点与假山的位置关系,便于观赏叠山中最精美且体现“真山境界”之处。过往研究中要么认为这个视点和厅堂相关,要么缺少对视点选择规律的总结。城市环境中的中小园林假山常要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往往不能兼顾全园,必然要着重于位置处理。以方惠匠师的作品为例,可以发现其叠山大多从一个假山的主要观赏面开始造景,并设置一个与之对应的主观赏点,由此总结其营造规律:在独立住宅的庭院环境中,背墙处或院子中客厅出口或窗口、客厅南面露台是潜在的主观赏点位置,如阳澄湖私园的设计(图1-1);在较为开敞,没有建筑的基地中,面对基地的道路入口或广场中心点一般是潜在的主观赏点,如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谐园(图1-2);在较封闭的基地中,主观赏点常位于距基地入口一定距离、面向较封闭一侧的位置,如上海鲜花港(图1-3)。总之,这些观赏点大多便于观赏者到达,并朝向基地中相对封闭的一面,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后期叠山。同时,《假山解析》中指出假山7 m即较高,而视距不宜大于高度的3倍[9]171。但在实践中常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图1中的各假山视高和视距比在1∶1~1∶5。相地时应该首先考虑符合这些条件的位置作为主观察点,并基于此来考察后续的假山布局。

1.2“真山局部”的外环境和竖向取舍

传统造园理论中,外环境的取舍常以是否自然为基准。如充满野趣、安静的自然环境,可以形成对景的自然山体、水体或古塔等都是较好的外环境;反之,生硬的整片墙体、现代高层建筑物、交通要道口等应予以舍弃或屏蔽。然而这对于叠山营造还远远不够,由于假山造景的目标是“真山局部”而非全部,就需要一个类似自然真山的环境加以衬托掩映,但中小型宅园中鲜有外环境如此理想的基地。要想利用园中叠山之外有限的空间,营造山外有山的“假象”,必然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关注的重点显然就放在观赏点对应的假山主景的背景环境上。并且,真实山体相对于其局部而言,体量感大且植被茂密。因此,在诸多要素中,假山附近竖向条件的取舍和假山背景体量的大小需要在相地阶段重点考虑,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假山背面土山的竖向规划,应在主观赏点面对的假山背后或周边设计一定高度的种植土,便于营造假山的自然封闭界面,并结合植被营造山林之感。同时,高大植被的树冠还要能较好地遮蔽周边的不良环境,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假山背面土山竖向高程规划的条件。在观赏点确定后,需要从剖面关系反推其具体高度要求和平面尺寸。2)确定和改造拟定假山范围的竖向高差。很多城市建设用地原始地形平坦,而根据假山匠师的普遍总结,近距离观看假山的视距和视高比应该在0.5~2.0之间。由于假山视高是对于观赏点的相对高差,故假山不必总是限定在园内最高的位置,而是应该布置在便于观赏、竖向高差最大的位置。传统匠师总结假山高7 m已较为罕见,故观赏点距假山的距离在3.5米到10余米为宜。若此范围内相对竖向高差不能满足合理视高、视距要求,就要从降低观赏点高程和增加叠山基底高程两方面共同改善,而不必完全依据已有地形的高低关系。3)土山对假山主景的位置具有制约作用。假山背面土山通过自然堆土营造的竖向高度受到土壤扩散角(大于1∶2.5)的限制,其高度与一定的占地面积相对应。在中小型宅园中,由于假山占地面积过大,完全依靠土山植被增加竖向高度的技法很难广泛使用。故常结合已有建筑或边界围墙,采用靠墙堆土或是在混凝土高台上堆土等方法来减少背面土山的占地面积(图1-1)。为了不容易让人看出破绽,多将这种假山的背景土山放置在靠近建筑或园林边界的位置,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假山主面的位置。

图1 假山主观赏点平、剖面Plan and section of the main viewing point of rockery

2 基地改造与布局规划的衔接

相地过程中,在确定主观赏点并解决与之对应的假山外部环境问题后,可以逐步考察其他位置的景观和竖向设计是否具有“如在山中”的条件,以便和“真山局部”的假山主体呼应。假山周边,已有地物处置和游线规划都是布局阶段需要考虑的内容。相对于各具特征的山林、河湖等,传统园林理论著作中鲜有对宅园这类地形平坦、外围环境人工化基地的叠山改造理论。以《园冶》为例,在“傍宅地”一节中提出了“家山何必求深”的观点,限定了叠山的设计方向[3]53。但在苏州环秀山庄、扬州个园等诸多盐商园林中,却不难见到“如在山中”的假山营造实例。通过考察这些作品,总结出“避让、局部、山中、游线”四大叠山布局手法。

2.1 从“渐入山中”视角出发的避让

选择园址时应尽可能避开不利的环境条件,因为真山之境的前提就是假山外的充满自然的环境。对不利的景观元素,已有研究特别重视“障景”这种手法,但在布局阶段则另有2种方法。1)“背”:与交通要道靠近的园林入口应与假山隔开,使得假山远离喧嚣并使主观赏点背向不利条件,保证游人观赏主山主景的整体效果,如苏州的留园、环秀山庄都用类似技法将假山和外部环境隔离。2)“引”:凡造园叠山,应遵循先见石而后见山,再见主山主景的一般规律,即应设置过渡的空间,将游人从喧闹的城市环境引入幽静的山林环境。通过拉开入口和主观赏点的距离,并配合竖向设计和造景,从而形成渐入山林的引导。如扬州个园从春山入园再到夏山,就是先观赏石笋竹林,再看假山。总而言之,不可开门见山,而是渐入山中,并为叠山主观赏面争取自然安静的外环境,而不是一味依赖遮蔽。

2.2 以“山外有山”为目的的假山周边局部环境调整

“截溪断谷”不等于照搬自然山体来营造假山环境。环秀山庄所再现的山景非常丰富,但类比自然山体,其体量可能甚至不如数块巨石的大小。而类似山水画中深远的构图在假山营造中也很难再现,因为这些都和假山有限的尺度相悖。撇开假山自身的技艺,在中小宅园中,如何在假山所处极为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类似局部真山的外环境呢?有关扬州私家园林的研究就指出“看山看脚,不见全貌”[20]97。身在真山中的游客,除非身在峰峦等高处鸟瞰,否则其视野均被山林、岩石环抱,只能看到有限的景色。但游人却能通过这种封闭视野中的隐隐远山或局部天空来想象置身真山的环境;并通过裸露的山石、石下的土壤、植被、石崖边的溪流小涧来判断自身在大山中的高低位置。同理,天然的山林和远山虽不能被容纳于假山周边的有限空间,但在实际造园中,偶尔露出可供联想的天空、形似远山的石块、树冠参差的轮廓却颇为可行。布局时,要尤为注意对这类空间和要素的规划。首先,假山周边的造园元素要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天空不可大幅度留白,要模仿身在山中的空间感受。如扬州个园中建筑和假山的密度很高,体量较大而空地很小,从而营造出“真山局部”的感觉;而网师园水池南侧的假山由于视距较大,反而看起来像是石墙。其次,应具有将视野引向高处的元素,如树枝、石峰等。假山背后空间也应预留配植高大乔木的位置,使得大树可以成活。至于远山是否一定在假山背后,遮蔽要素是否一定是真实的树林则不必拘泥。山上可用密集的灌木代替大树,甚至可以用高大的园林建筑来局部代替植被。最后,在假山下布置水系或未山先麓,都有利于营造假山局部更为真实的真山环境,南京瞻园、苏州艺圃水岸石矶的处理都是可参考的优秀案例。

2.3 以“物在山中”为基准的造园元素取舍

传统造园理论倾向保留基地内已有地物,即所谓“旧园翻新”[3]26。计成在《园冶》中就特别重视基地原有的大树和地形。但尊重竖向高程、保留已有地物不等于叠山所追求的真山境界。基地中假山附近的古树、溪流、建筑等都是造景可以利用的元素,但也要与假山配合。造园中大树欺山、园亭压山等屡有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现存的地物与假山的尺度相矛盾。已有研究中,部分匠师否定了依据绘画原理的“丈山尺马”等原则,提出了山与地物相对大小的概念,并认为假山和地物的尺度差较大为宜,即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山的“大”。但是和盆景等相对纯粹的造型艺术不同的是,园林中的要素尺度不可能随意缩放,而是受到具体功能或形态的限定,例如:建筑过小则无法使用,植被过小则枝冠不展;体积过于明显的元素与假山相比衬,反而更容易造成体量差异不明显的问题,树冠过大的乔木、过于密集的灌木、山顶的亭榭等均属此列。对这类不满足要求的元素必须舍弃,或调整假山局部造型来配合或遮挡不合适却又必须保留的地物,简言之,就是舍弃不符合“物在山中”原则的元素,或通过改造使之符合。

2.4 与“游在山中”相结合的游线规划

谢灵运的《山居赋》描述了在山中盘游居住的情境[25]。很多假山研究也认为,假山应可入可游[26-28]。相关研究指出,游线布局对假山观赏具有重要作用。但前人研究较少论及游线是如何增强假山“真山境界”这一问题的。根据叠山匠师的作品和部分现存古典园林中的假山案例,除了前述的入口引导、过渡空间等手法外,还可以从动静、高低、远近、曲直四方面探究。

1)动静:主观赏点是山景的最佳观赏点,一般为静观。所以这个观赏点周边需要较为宽敞、地形平坦的空间。例如,扬州个园湖石山观赏点的场地就设置了石凳供人坐憩。而与之对应,假山内的游览路径则以动线为主,与静观呼应。

2)高低:人们在游线中所感受到的高低变化可以增加在山中盘游的感觉。如苏州的藕园和环秀山庄,从进入园中直至观赏到假山,沿路都是在临水较低的位置,而在观赏假山的过程中,则逐步登高。这种高差变化虽远不如在真山中剧烈,但通过调整游线的竖向,营造先低后高,越进山越高的感受,可以增强如同身在真山中的感受。

3)远近:基于透视原理,同样高度的造型,越靠近越需要仰视,因此,游线与假山的远近关系可以用来调整和补充叠山绝对高度的不足。苏、扬古典园林中最靠近假山的路径都较为狭窄,如苏州网师园南假山的北侧和环秀山庄的游廊。

4)曲直:游线的曲直变化可以增加山体的层次变化。当路径直面山体时,视线被阻,景观层次有限;但是若曲折绕过正对的山体,则视线被引导至其他方向,景观层次不断增加,当视线再次转折,面对之前的山体时,则又形成呼应。

综上,通过预先规划游线和假山的关系,可以更加丰富假山的真山感受,体现真山境界。对于假山的特色或不足的部分,也可以通过游线规划来强化或规避。

3 真山境界与叠山布局

无论是相地还是布局的初步调整,都是为叠山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已有研究中,对叠山主要有3类总结:第一类是拼缀技法,讲究接纹合形;第二类是石块关系,有挑、飘、斗等技法,讲究结构牢固又能灵动;第三类实际是构图原则,如险悬、参差、呼应[29-31]。但上述技法只能保证做出完整的“石”或独立的山景,而叠山的布局则起到统领的作用。假山尺度有限,因此从对真山的直接缩尺或截取,到对真山中局部景观及其关系的艺术凝练与表现,就成了布局中的关键问题。过往研究中,也有部分借用比例、主从等概念来诠释假山中主次峰关系的规律性总结。这类规律并未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即在中小型宅园中,假山如何在远小于真山的尺度下,体现真山硕大的体量感和幽深感?即真实的三维尺寸是如何缩尺的?根据对方惠匠师中小庭院叠山作品的研究,本研究将布局中如何体现真山的高、深、广作为叠山布局的关键。

3.1 高:不见其顶

叠山与山水画不同,其实际高度和空间范围都有限。因此,体现叠山的高,一要靠仰视视角产生的尺度放大错觉,二是靠某些能引起“山顶之上还有更高的山”的想象,即不见其顶,层层向高。在相地过程中确定主观赏点并对基地竖向调整后,也就确定了假山主景的视距和视高。这时需要对这一视高再次做出评估,以确保较为明显的仰视观赏方式和空间围合感,使人产生不见其顶的感觉。在中小庭院中,视距和视高往往会在1∶1以下。由于假山的体量,尤其是高度往往有限,故视高不足时,主要靠在布局中调整观赏点与假山主景的距离,或者降低观赏点位置的竖向高度来调节,局部下沉的观赏点可以弥补主景绝对高度的不足(图2),此外,假山主景背后更高的层次设计可以产生层层向高的错觉。但现实中,假山主景背后的高度往往受限于场地纵深或周边用地,不可能无限堆高或种树,这时也可借用园林的界墙或者高于假山的建筑,通过仰视建筑暗示更高的层次,如扬州个园夏、秋两山仰视二层的抱山楼。

图2 观赏点高度对假山视高影响Impact of the height of viewing points on the viewing height of rockery

3.2 深:贵在取阴

假山除了高,还有深与厚,顺着观赏视线的方向,表现空间纵深的为假山的深。这个方向模拟真山之境主要靠主景的造景技巧,其中有2个方面和布局规划有关。1)摹写的对象以山体下半段为主,例如贾珺将北京私园的假山归纳为“山麓山坡、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洞穴深邃、山涧峡谷、叠石花台”6种[32],扬州私园中常见“谷、洞、壑”等造型[20]100。这是因为相对山体的其余部分,山体下半段主要通过空间和层次来表达山的空间纵深,而层次之间的尺度是可以压缩的。2)主景造型中以有一定空间纵深感的取阴造型优先。主景是表现主山形态的根本,可以大致分为外凸的阳和内凹的阴两大类。在空间尺度近似的条件下,内凹的阴面由于有承影面,一般会显得更为立体、有深度;同时,取阴的山景如洞、壑、谷等的视觉纵深和其体量可以互相配合,内凹的洞、谷能靠空间深度增加山的厚度感(图3)。经典假山如北海静心斋、环秀山庄、寄畅园八音涧等都有山谷山洞的造型。用空间纵深代替实体,是假山“作假成真”的重要步骤。除了这些,观赏点处的树冠、主景前下沉的水面等皆可加强观赏点的围合感,成荫或承影的元素都有助于体现山之深厚。

图3 洞口取阴Dark part at the entrance of rockery cave

3.3 广:巧在留空

假山的第三个尺度为广,即在观赏点环视假山的尺寸。该方向上模拟真山之境主要依靠丰富的主次景关系。除主景造型外,还需要在其他方向配合叠山而造景,否则一旦转换视点,“真山局部”就会“露馅”。孤立的各个景致无论如何真实,若不遵循一定的关系相配合,则必如一个个孤立的盆景,但其布局技法恰恰是已有研究和理论的薄弱环节。《园冶》掇山篇中论有峰、峦、岩、洞,却没有对其组合的描述[3]285-289。前人匠师也认为,需要考量主、配峰的体量、位置、比例关系,从而统一各景,其本质和自然山体中的衔接规律类似。通过对方惠作品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场地竖向和石块的走势也是各景物衔接的重要影响要素。一方面,各景之间有一定的竖向关系,并通过台阶或竖向高低关系来区分和联系。例如主景为洞,则山池最低,作为水池水源的溪流高于水池并逐渐降低,溪流上游则另有峰头。这些景的高低关系大致与真山相符合,使得其组合合情合理。另一方面,假山主景和配景还可通过石块的走向相衔接。假山主景完成时,仅是一个与自然山景类似的主面,而不是具有体量感的山。这就需要在多个方向上的延伸,成为可以多角度、多位置观赏的山体,并可以设计若干的配景。如主景为山洞,则还可以设立次峰、山崖、平冈等。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拼叠石料,石料的主面会形成一定的走势,而配景也同样如此。故在平面布局中如果配景过于接近主景,则失去了衔接不同石块走势的空间。所以布局时,主景和配景之间要留下必要的空间,以便配合假山的走势并与之衔接(图4,左侧主景拱形走势,右侧配景为微拱走势,中部空档以水平走势的石块衔接二者)。

图4 假山主次景衔接Connection between the main and secondary scenery of rockery

4 真山境界—园林元素与假山布局的关联

在过往研究中,往往将其他园林元素从假山中抽离出来,单独探讨造景技法。显然,这种将局部造景和山中环境脱离的方式是不益于叠山“真山意境”营造的。但是不是把造园元素布置得如在山中就可以了呢?《园冶》相地篇中有一例,“聚石垒围墙,山居可拟”[3]26。如果已经是真山的环境了,那么利用围墙来模拟山居的感觉岂不是多此一举?这一案例说明,其他造园要素不仅要配合山的环境,还要考虑通过造景来解决仅靠叠山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以补充而最终达“山之真境”。

4.1“山水相依”与真山境界

“山水相依”并不是指简单地将水体靠近山石,而是指水的形态和关系来源于山的高低落差,相随互补。一般自然水体总是发源于高山,经过若干坡度和曲折变化,逐渐变缓并最终汇聚形成较大的水面。在这一过程中,水体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山的形态变化。反之,由于水体的衬托,可以显得假山造景更加真实。一般主山主景前常有大片水面,这反映了假山的汇水作用。同理,除非是峭壁,否则水面附近的山脚受水流冲刷影响,不太可能过于陡峭,而是呈现相对平缓的坡度,成为山体和水面之间的过渡。即以水作为山脚,使得假山和环境自然地过渡、衔接,这也是《园冶》所提“山大半自水中起”的手法[3]79。

水体也可以为山石“遮丑”或将孤立的山石联系起来。例如,有时假山瀑布后的叠石不够理想,或池边形态不够完美,而瀑布和溪涧可以很好地遮蔽其不足。有时园林限于布局条件,除主山外的其他部分可能被孤立开来,或被建筑、景墙等分割,但可以通过水体驳岸或水形将离散的山体联系起来。如上海豫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来处理山水关系。此外,利用假山或其他要素来遮挡水体也是常见的布局。当水体无法互相连接,或无法与园外水体联系时,水体就会出现断头,水体的 “来龙去脉”就会断开,变成死水、假水,在布局中就需要因应调整。一方面,游线上水体断头宜远观,不能让游客过于接近,如网师园中的游线和水的断头位置保持一定距离;另一方面,这种断头位置常有可以遮挡的元素,如植被、墙体、桥,或假山矶石、水洞等。通过遮挡,在保持水体走势可见的同时防止水体断头位置“露馅”。如网师园东南角水头的小桥,水阁栏杆挑出,将水头藏于阴影中即为实证。

4.2 建筑分割、点景与真山境界

园林建筑的尺度和细部设计要符合如在山中的环境要求,这是园林建筑与假山配合的基本。很多园林建筑的入口台阶使用山石,并将山石的自然岩面向外展露,这也是对局部改造以配合环境的例子。在造园布局中,除了这种具体的配合问题,还要考虑借用建筑解决叠山中的不足,即确定假山边界、山景空间分割、调整观赏方向和增势等。

局部的山体或水体总有其边界,可视的假山边界会使游客丧失在真山中游览的感觉。这就需要某些元素,使得假山边界断得顺理成章,不少园林建筑,尤其是墙体,就起到了这个作用。1)将建筑紧邻假山边界建造,通过遮挡假山,产生假山空间延伸至建筑之后的错觉。如留园、环秀山庄中都有类似做法,而扬州个园中的读书楼更是以“建筑断山”的杰出案例。2)园林建筑可起到分割山景的作用。真山中游览时游客会在各景点间切换,传统园林中也有“分区理景”的手法[26]102。但限于假山的体量,很难在全园的范围内仅靠假山完成不同景区空间的分割与切换,这就要靠园林建筑来补充。一方面,通过建筑遮挡或增加层次,增强了视觉上的纵深感;另一方面,被建筑分割的假山和局部园林空间,模糊了游人的实际尺度体验,虽然是局部的庭院或假山一角,也能通过想象、体验进而同各个真山局部联系起来。3)园林建筑可调整观赏方向。曲折有致的游线总能增加游山的乐趣,但是游线的转折难以完全依靠假山的遮挡和转折,在距离假山较远的位置,园林建筑的围合和开敞也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4)园林建筑可起到点景或增势的作用。平直岸线上向外突出的亭子可以增加水池的岸线变化,在假山背后沿着山势建造的爬山廊可以增加山后有山的层次感,或以亭的上半部补足假山绝对高度的不足。但是所有这些技法,必须依从一个原则,即建筑必须符合山水环境,注意建筑体量,不能出现建筑压山的问题。

4.3“树在山中,山树交融”与真山境界

过往研究中,植物造景多着重构图或文化特征,而忽视了植被布局对叠山的影响。植物和假山配合,首先要符合“树在山中”的要求。如前述,在假山体量有限的前提下,植被就不能体积感过大,不能直接套用自然中的山林关系,认为树越大越好。此外,还应考虑其遮掩假山瑕疵,营造山林环境的作用。通过对传统园林和叠山匠师作品中假山与植物关系的分析,总结出以下要点。1)控制假山主景背后的密集植被。植被虽可以增加整体自然氛围,但乔木尤其是大乔木的密集树冠往往要以较大的枝干为基础,对比之下假山就会显得渺小,故布局中这类位置可以用尺度合适的密植灌木代替。2)假山中利用植物点缀“遮丑”,即利用植被遮挡叠山中少量的石材瑕疵,一般以地被类或小灌木类为佳。3)增加静态观赏点附近景观层次。主观赏点等静态观赏点对景观画面的层次和比例有很高要求,由于尺度有限,一般其前景层次较为单调,除了使用园林建筑来增加层次外,姿态合适的枝干也可以增加前景层次,如观赏点附近的大树树冠可以增加假山主景的层次和纵深感(图5)。同时,在这个位置,植物体量过大会严重削弱假山的体量感,故往往采用松等主要展现部分枝干的植物。

图5 观赏点植被树冠Canopy of vegetation at viewing points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叠山布局实例和对叠山匠师作品的考察分析,探讨和总结造园布局如何与叠山营造有效结合以营造“真山意境”的问题,并得到4点结论:1)相地应从确定假山主景的观赏点出发,并以“山外有山”为标准考察假山外部环境和竖向条件;2)基地改造和布局应该注意从“人在山中”的视角出发,对入口进行改造、避让,以“山外有山”为目的进行假山周边局部环境调整,以“物在山中”为基准对造园元素进行取舍,并结合“游在山中”规划游线;3)假山营造中,应注意体现山之高、深、广三维尺寸的不同技法,高在于“不见其顶”,深“贵在取阴”,广“巧在留空”;4)其他造园元素与假山的配合不仅要符合“如在山中”的基本原则,还要有效补充叠山的不足,包括基于“山水相依”的水体源头设计和竖向调整,可分割边界的建筑布局,以及为假山“遮丑”增加自然氛围与层次的植物造景。上述结论补充了已有研究中鲜有将造园布局与叠山结合的问题。通过围绕“真山意境”这一主题探讨造园布局相关问题,加深了对传统造园叠山技艺的理解。

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现存古典园林以及叠山匠师(主要是方惠)作品中的中小尺度案例的分析研究,且以石假山为造景核心。所得到的经验和规律未必适用于更大尺度的园林和部分缺少石假山或不以石假山为主景的园林。同时,限于测绘条件,目前没有精确的石假山三维扫描测绘的数据支撑。上述不足都是未来研究有待改进的方向。

注释(Note):

① 三远:出自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载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图片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图1、4-2由作者绘制;其余图片由作者拍摄。

猜你喜欢

造园假山布局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