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嬗变:基于《良友》画报图文史料的近代风景审美探析(1926—1945年)
2022-10-09王馨梓毛华松
王馨梓 毛华松*
风景审美是人与大自然复杂的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需求,它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扩大、科学文化认知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变化[1],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风景审美的发展自秦汉至近代经历了3次转折,秦汉时期的风景审美思想以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比德说为代表[2],山水审美借山水之性,比君子之德;魏晋南北朝是风景审美意识的质变时期,以宗炳“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畅神说最具代表性[3],山水审美摆脱了山水崇拜形式,而达到了人与山水的和谐、融洽;而在近代,中国由封闭转向开放,西方文化传入并影响着大众的风景审美,随着“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引入[4],风景成为近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以公园为代表的“公共娱乐区”[6]的建设,也推动着近代文化思想与城市空间的转型[7],它所代表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文化性也成为近代风景审美的标志性特征。当前对近代风景审美的研究较为分散,主要以近代城市规划[8-9]、公园营建[7,10]、风景园林及风景区建设[11-14]、旅游休闲活动[15-16]中的审美研究为主。而近代作为中国风景审美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阶段,对其风景审美特征及转向动因的探究,有利于深化理解朱钧珍先生所说的“近代是中国园林的第三次转折”[13],对保护和发扬传统近代风景营建思想,识别和保护近代风景资源有所裨益。
近代是画报发展的肇始期和第一个高峰期[17],当前学界对近代画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新闻史角度分析其出版内容、编辑特色及发展脉络[18-19],或是以社会史、新文化史为研究视野探究社会文化现象[20-22],或是基于地域的个案研究[23-26]。《良友》画报是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的新闻画报[27],采用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报道方式,用3万多幅图片呈现出一个动荡时期下真实的中国。画报中刊登的主题包括国内外新闻、风土人情、艺术、小说及商业广告等[28],它以庞大的图文史料吸引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在上海都市文化和现代性角度[29-30]、跨文化传播[31]、都市女性形象[32]、新闻传播与图像学[33]方面都有丰富的研究,其中不乏对风景的关注。《良友》画报中出现的有关风景的报道共931条,包含图片3 384张,图文史料丰富,是画报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为近代风景审美特征研究提供了大量图像与文字资料。因此,本研究从《良友》画报的编写群体出发,基于审美表达和审美对象,梳理《良友》画报中的图文史料,探讨近代社会所关注的风景,并从审美主体、审美表达和审美对象3个方面分析近代风景审美的延续与嬗变。
1 《良友》画报的编写群体与社会背景
《良友》画报是近代上海一份集新闻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34]的中产阶级市民杂志,在其发刊始末始终坚持自身艺术性,与此同时,还更加强调画报的教育文化意义,而编写群体的社会身份、文化构成和媒介精神也对其办刊宗旨与发行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创刊者之一的伍联德秉持“以商业的方式而努力于民众的教育文化事业”[35]的办刊宗旨;主编梁得所也认为“这杂志不是供少数人的需求,却要做各界民众的良友”[36];正如马国亮所说“不仅供消遣,而是贡献实益”[37],肯定了《良友》画报的大众性与教育意义。而其作者队伍也集结了各种新式流派作家与强大的摄影团队,如“鸳鸯蝴蝶派”的程小青、刘恨我,左翼作家巴金、老舍以及中国摄影学会、上海摄影学会等。正是这些拥有新知识、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编写群体奠定了《良友》画报在中国画报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引领着近代风景审美的发展方向,推动着风景审美的大众化。
《良友》画报诞生于近代画报的黄金发展期,而消亡于近代画报的停滞期[26],因所处社会背景的变化,在内容上亦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处于黄金发展期的画报表现出体裁各式、类型多样的特征;而后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良友》画报处于坎坷境地,在经济上也难以为继,发刊地几经辗转,发刊受阻,甚至经历了近4年的停刊期,在内容上以抗战报道为主,并实现了身份的彻底转型,《良友》画报由一份商业性刊物转为一份抗战刊物[33]。
2 《良友》画报中有关风景的图文史料
《良友》画报所刊登的风景报道数量多且类型丰富,为探寻近代风景审美提供了必要条件。但风景报道与一般报道的边界比较模糊,因此本研究对其加以定义。1)文字内容涉及风景:文字和诗作中有描写风景的语句,包括古文诗词、游记、新闻时事报道、风土人情介绍等。2)图片涉及风景:图像中以风景为主体,或同时包含风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物品表面有风景装饰或花纹的,包括小说插图、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基于此,对《良友》画报所刊出的174期图文内容进行分析统计,其中风景报道共931条,包含图片3 384张,占总数(32 115张图片)的10.54%,由此展开对风景报道体裁和风景类型的分析研究。
2.1 风景报道的体裁
《良友》画报采取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报道方式,以绘画和摄影等图片形式直接再现地方风景及风土人情,而文字主要用于时事新闻、游记、诗词类的报道。近代处于视觉文化的转型时期,科技的进步使得图像表达再次回到了主体地位,摄影由以记录为目的转至与传统的绘画艺术手法相结合,呈现出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基于此将画报中的摄影图片分为纪实摄影(1 573幅)和艺术摄影(1 096幅);而绘画则包含了中国传统绘画(419幅)与现代绘画(296幅),与注重抒发情感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相比,现代绘画更侧重于写实景物。同时画报中的文字也不再局限于文言文、诗词等传统表达方式,而分为白话文、古文诗词和外文。
在统计过程中发现,《良友》画报中风景报道的体裁大都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并以此分为4类:1)纪实摄影+白话文;2)传统绘画+古文诗词;3)艺术摄影+外文;4)艺术摄影+古文诗词。其中“纪实摄影+白话文”的组合多用于游记和时事新闻报道,展示作者的所见所闻。在《游美归来》[38](图1-1)一文中,伍联德为“谋良友的发展”出国并作游记搭配风景摄影,如华盛顿纪念碑、美国国会建筑、瀑布以及“归国时途经日本所见之美景”。而“传统绘画+古文诗词”的组合,运用诗画表现文字意境,如《诗画》[39](图1-2)中展现了陈树人、经亨颐两人同游后作画并题词的《东湖一角》《山阴道上》。“艺术摄影+外文”的组合方式多出现于西方文化与风景的展示中,《云之美》[40](图1-3)中引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云》(The Cloud),与图中变幻多姿的云相呼应,赋予云生命和感情。而最具时代特色的是“艺术摄影+古文诗词”的组合形式,用艺术摄影来再现古文诗词中的“意境”。如《秋之象征》[41](图1-4)中以改写古文诗词的手法,搭配摄影图片深化秋天萧瑟的意境;而《伤别词画意》[42](图1-5)中4幅以景色与人物为主的艺术摄影,搭配李煜的《相见欢》、柳永的《雨霖铃》和《玉蝴蝶》、冯延巳的《归自谣·寒山碧》,展现并深化离别伤感的意境。
图1 《良友》画报19期《游美归来》[38](1-1)、36期《诗画》[39](1-2)、32期《云之美》[40](1-3)、80期《秋之象征》[41](1-4)和112期《伤别词画意》[42] (1-5)Return from America, Issue 19[38](1-1), Poetry and Painting, Issue 36[39] (1-2), Beauty of Cloud , Issue 32[40](1-3), Symbol of Autumn, Issue 80[41] (1-4), The Painting Meaning of Farewell Words, Issue 112[42] (1-5) of the pictorial Young Companion
2.2 风景的类型
《良友》画报报道中的风景类型丰富,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并构建近代风景的分类体系时,参考了中国由古至今对风景、旅游资源、景点等的分类方式。在古代方志《舆地纪胜》《夜航船·卷二·地理部》《大明一统志》等风土志中,主要将风景分为山水风景(山川、湖泊、泉石)、人工建置(碑记、园林、陵墓、寺庙、祠庙)两类。但至近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功能的拓展,大众的喜好、需求已与古代不同,风景的类型和要素也发生了变化。近代风景分类体系在古代方志的基础上,参考了朱钧珍先生在《中国近代园林史》[13]中对近代园林的分类、中国现代风景名胜区的分类方式及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使之更具针对性。
表1《良友》画报中风景的类型及要素分类Tab. 1 Classifica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 types and elements in the pictorial Young Companion
本研究将近代风景的分类体系分为2个大类、10个亚类(表1),分类统计各类型风景的报道数占比。画报中以山岳风景、水体景观、城市新市政、城市街景及历史胜地这5类风景较为典型,占比较多,共占风景报道总数的91.6%,而动植物景观、天象气候、纪念地、陵寝地及民俗风情这5类风景则占比较少。其中,山岳风景、水体景观和历史胜地所包含的风景要素具有传统的特征,而城市新市政、城市街景、纪念地及陵寝地等风景要素则具近现代性的特征。
3 近代风景审美的延续与嬗变
3.1 风景审美主体
《良友》画报在风景审美的主体上呈大众化趋势。首先,画报在记录近代风景的基础上,以教育民众、普及文化为宗旨,加之精英化的编写团队,提高了画报在近代风景审美中的影响力。其次,因传播媒介的改革,画报具有平民化、都市化、通俗化和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其风景报道贴近市民的生活,更具大众性,进而反作用于大众的风景审美。
古代风景记录的主要途径为旅游图书、地方志书等,路程书(古代的一种交通地图)及舆地图中记载了交通路线、山川及地形,游记类和风土志则记录了各地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等,而此类书籍的编纂人群均以官员、文人士大夫等有文化、学识之士为主。官修是由政府组织书籍的编纂活动,任命记述编纂人员并承担其经费开支[43],如《大明志》《寰宇通志》等;而私撰则以官吏宦游、士人漫游、高僧云游、商人旅游[44]为主,如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等。《良友》画报相较于古籍,在记录风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教育作用,创刊人兼主编伍联德也表明“《良友》的使命是来普及教育的,发扬文化的”[45]。同时画报延续了古代风景书籍以官绅、文人为编写主体的“精英化”特征,其编写团队均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但在学识眼界上则表现出了近现代性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掌握着新知识、新技术,希望通过《良友》画报来普及教育、发扬文化、传递民主科学思想。
随着石印技术的引进,报刊的出版速度及新闻时事报道的及时性大为提升,而画报相较于报纸,因其周期长和容量大的特点更容易成为学者们交流的公共空间[33],由此作为启蒙工具的画报在近代迅速发展起来。《良友》画报多采用图片和白话文传播知识与风景审美,通过对新生活、城市新建设等要素的报道,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使得画报受众面广,更具大众性。画报中也证实:《良友》无人不读,现代女性、工人、巡捕、主妇、戏院的观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公园的游客;《良友》无所不在,在钢琴上,在茶几、在梳妆台、在蹚衣机上,在收音机旁,在唱声机上,在公园里……[46]《上海的茶楼》[47]一文中,描述了上海地方生活中不同茶楼的景象(图2-1),而《秋季生活之种种》[48]则展示了人们在赛马场观赛、重阳登高、郊外赏景及公园散步的丰富日常活动(图2-2),由此可见近代人在风景审美中实现了由观者到游者身份的进一步转变,风景审美活动的公平性增强,人们在风景审美活动中强化了参与感与体验感。
图2 《良友》画报112期《上海的茶楼》[47](2-1)和41期《秋季生活之种种》[48](2-2)Tea Houses in Shanghai, Issue 112[47] (2-1), Story of Life in Autumn, Issue 41[48] (2-2)of the pictorial Young Companion
3.2 风景审美表达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面临着沉沦与新生的历史新阶段,《良友》画报的风景审美延续了诗画相融的传统表达方式,但在图片文字上呈现出客观、理性化的审美转向。同时,随着摄影术的传入和白话文的出现,风景审美的表达由感性转向理性、定性转向定量,风景报道也以科普知识为主要目的。
3.2.1 诗画相融的意境表达
《良友》画报中的风景报道主要采用传统绘画和古文诗词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意境,但也有艺术摄影这一极具近代性的表达方式,它与古文诗词相结合起到同样的作用。近代虽处于历史变革时期,但“传统绘画+古文诗词”仍是《良友》画报中风景表达的主流方式,经统计画报中相关报道共105条,占总数的11.28%。“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49]巧妙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画之间的关系,诗词打破了绘画在情感寄予上的局限性,而绘画也深化了诗词所追求的意境,两者结合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景审美思想。在《陈树人诗画》[50]这一报道中(图3),运用“传统绘画+古文诗词”的组合方式向读者展现风景画作及题诗;《莫愁湖冬暮》一画中湖景与远处山景及岸边的小屋烘托出悠然自得的氛围,题诗“溪山雨后耐寻看,起灭烟云态万端。世事沧桑休再问,生涯且付一渔竿”,亦深化了作者躬耕田园、不问世事的归隐思想。而《羊城春色》描绘山野深处、与世隔绝的景象,题诗“废垣微雨北城根,历劫江山有泪痕。耕凿几家无恙在,不堪回首问农村”,表达了万物萧条、民不聊生,人们深陷战争的痛苦,深化意境,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良友》画报中“艺术摄影+古文诗词”这一意境表达新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新技术与传统审美的融合,是近代风景审美传播的新途径,摄影图片除有记录风景的作用外,也能传达主体的情感与思想。
图3 《良友》画报33期《陈树人诗画》[50]Chinese Poems and Paintings by Chen Shuren, Issue 33 of the pictorial Young Companion[50]
3.2.2 客观理性化的图像与文字表达
摄影术的传入与白话文的兴起,使得《良友》画报的风景审美表达呈现出客观理性化的特征,以科普为目的且更加关注风景的地理特征。《良友》画报中摄影图片承担着形象而直观地呈现风景的“责任”,而时效性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要旨,摄影图片常常与新闻报道组合出现。此外,《良友》画报也通过摄影图片展现世界各地的风景风俗,相较于绘画作品来说,摄影图片抛去主观臆断而更具客观真实性。在晚清“新小说”运动①和“文学救国论”②的影响下,近代中国文学革故鼎新(如五四白话文学),进而改变了《良友》画报的文体风格,经统计画报中共有游记81篇,使用白话文者占比90.12%。在对风景的描述中,白话文多运用理性化的定量词语,而在撰写目的上则由“畅神”(注重的是主体审美情感的抒发,寄情于景)转向以科普知识为主,其中以科普目的介绍风景的游记占总数的83.95%。同时,画报中的游记更加关注风景地理方面的特征,如类型、成因等。游记《王君探险记》[51]的作者王海升在西藏路过一河,“此河凉州六十里,河水由山麓向山顶上流”,问“此水受何种吸力,地理学家能否知其因乎?”;伍联德在《南游记》中提到南洋(东南亚地区)地处热带,因地理环境差异与中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征服自然》[52]、《北冰洋遇险记》[53]、《人类知识演进的故事》[54]等游记,都向读者展示了探险家们对极地、大洋甚至于宇宙等的探索过程;在《北碚温泉公园》[55]中提到“温泉常与人体温相若,含硫磺及碳酸钙质甚富”。可见近代风景审美在图像传达上是客观的,在文字表达上是理性的。
3.3 风景审美对象
近代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风景审美类型的取向在延续传统山水风景的基础上,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风景审美的教育健康意义也逐渐强化。同时,近代中国战乱不断,《良友》画报为唤醒人们反抗侵略的意识与民族责任感,风景被赋予构建国家民族意识的作用。
3.3.1 传统风景审美对象的延续
中国传统山水风景审美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城市建设中极其重视山水格局的营造,可谓“山水乃城市之命脉”[56]。近代中国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固有文化仍受到人们的重视。如1928年《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57]的颁布与旅游业的兴起,加强了人们对古迹类风景的关注与保护,而分布着大量古迹的风景区成为近代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14]。在《良友》画报中,自然山水(包含部分山岳景观和水体景观)、历史胜地类风景报道仍占有较大比例,其报道及图片数分别占总数的25.0%和26.2%,传统山水、历史胜地等固有文化风景是《良友》画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良友》画报中,广州和北京这2个城市分别位列风景报道频次的第一(50次)和第二(49次)。其中广州虽作为城建近代化程度的高水平代表,但其自然山水与历史胜地的报道仍占有一定比例(22%),例如荔枝湾、越秀山、光孝寺、六榕寺等(图4);而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其自然山水和历史胜地类风景共计报道31次(63.3%),如故宫、颐和园、碧云寺、白云观等(图5)。虽然不同城市的风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近代人们对固有文化的传统审美依旧坚定。且近代对自然山水风景仍秉持山水怡情、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如游记《卧游随感录》[59]的作者庞乐园提及美景“悠然神往”“西塘桥畔,或谓可以闭户著书,买山归隐以消遣岁月矣”,且以“大快”“余诚乐矣”等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流露出山水怡情的审美观。由此可见,中国名山大河等传统风景仍为近代人们风景审美所偏好,且进一步转化为对固有文化的保护。
图4 《良友》画报中的广州风景[58]Guangzhou scenery in the pictorial Young Companion[58]
图5 《良友》画报中的北京风景Beijing scenery in the pictorial Young Companion
6《良友》画报138期《广州空前浩劫》[62]Japanese Wanton Air Carnage in Canton, Issue 138 of the pictorial Young Companion [62]
3.3.2 教育、健康意义的凸显与类型的多样化
近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谋求市民福利的事业提上日程,公园、学校等承担着教育、健康作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始兴建,城市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兴风景类型。在近代,西方文明带来的“公园”具有公众性、平民性和开放性的特性,而在公园的建设过程中,人们也赋予其休闲娱乐与教育的作用,如《奏陈各国导民善法请次第举办折》将图书馆、博物馆、万牲园、公园四事看作西方教导民众的善法[60]。同时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在《良友》画报中频繁出现,而西方市政思想中公共空间对市民健康意识的促进作用也影响着近代公园的建设,公园可满足市民游憩、体育运动等活动需求。有关运动场、体育馆、公园等报道的增加也能向人们传达健康理念,如《虹口公园风景》[61]这类体育运动性公园的报道,表明近代人们对户外体育娱乐运动的追求。公园产生了满足大众多层次需求、提升公共健康意识等新的功能,也代表着近代风景审美开始关注健康方面的因素。
随着近代“市政改革”运动③的蓬勃开展,《良友》画报中的风景审美对象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城市街景和城市新市政的报道数分别占比19.9%和19.6%,位列第一、二,可见近代人们对新兴风景的关注度之高。画报中有许多新类型的风景出现,如具有特殊意义的广场、纪念碑、陵园等,作为纪念空间的新形态,在功能上摆脱了封建迷信色彩,增加了陈列观览、休憩等功能,公园建设逐渐兴起,学校代替学宫、书院,因市政计划颁布而兴建的机场、铁桥等城市建设在城市风景中逐渐崛起,更有电影院、跑马场等新兴娱乐场所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大众的喜爱。以广州和北京为例,《良友》画报对广州的城市新市政类风景共计报道14次(财政厅、中央银行、海珠铁桥),城市街景10次(东较场、汉南路、南堤二马路),纪念地和陵寝地共15次(中山纪念堂、黄花岗烈士纪念碑、五卅烈士墓);而北京虽以历史古都著称,却也不乏对其新市政等风景的关注(相关报道占比36.7%),如国立北平图书馆、东车站等。
3.3.3 国家民族意识的崛起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良友》画报通过对城市战乱影像与中国名山大湖风景的书写,激发人们的民族责任感。随着抗战救亡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良友》画报中出现了许多纪念抗日战争与民族英雄的报道,从而构建国家民族意识、唤醒人们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如革命遗址遗迹、烈士陵园、纪念碑、中山公园等,其中以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上海五卅烈士墓最具代表性,宣扬烈士们为反对封建主义、改变社会制度而献身的壮举。而作为民族精神标识的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也深化了人们心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同时《良友》画报冠以《战争浩劫》《血的控诉》等标题的城市残破影像也牵动着人们对受难民众的悲悯之心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怒。如《广州空前浩劫》[62]将广州被空袭后支离破碎的图景展示在人们面前,极具视觉冲击力(图6)。
随着美国、日本国立公园的兴建,以及对固有文化的保护,中国开始建立以名山大川为主体的风景区[14];而《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的颁布,也传播了自然风景作为“名胜古迹”的理念[6]。在《良友》画报中有许多名山大川的报道,《北碚之行》[63]一文中称“从宜昌溯长江而上,可以鉴赏到雄伟的三峡,登过峨眉金顶的人,更赞叹着云海和西康雪山的奇景……”此时的名山大川作为国家民族的文化标识,在传统礼制思想的基础上,已上升为国家情怀,唤醒人们对侵略者的反抗,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国家民族的概念。
通过风景图文的形式构建国家民族意识在《良友》画报的停滞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内容上,此时的《良友》画报虽以战争前线的报道为主,但风景报道被赋予了民族意识,如随着战争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良友》画报中西南地区的风景报道数量占比由4.0%增至55.6%,画报中的风景报道以西南地区的自然风景与抗战后方的人民生活为主,从而构建民族意识,强化民族责任感,画报中《冲出重围》[64]一文也表明:“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当不能在屈辱于暴力之下,以资敌用。”风景审美的不同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经历的前后差异,也证实了地方风景的建构是与城市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4 结论
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折时期,由封闭转向开放,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也因此传播开来,人们对民主科学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与追求,同时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的国家民族意识逐渐建构起来,民族责任感空前高涨。在价值观念的转变下,风景审美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有所延续与嬗变:1)近代风景审美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表现在画报中风景文字图片形式和内容的转变,风景审美思想被赋予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2)随着科学与健康意识的提高,画报对风景的科学性介绍以及对公园、体育馆这类健康生活场所的示范增多;3)在国家民族意识构建过程中,风景审美中的固有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责任感高涨。中国近代风景审美的延续与嬗变,揭示了近代的风景营建思想,而本研究对近代风景审美转向及其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代记忆,进而为识别和保护近代风景资源与遗产夯实学术理论基础。
注释(Notes):
①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日本横滨《新小说》创刊,随后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
② 清末以来,语言变革后形成的以救国、救亡为中心的现代文学功能观。
③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一批市政学家倡导,各级政府主导,政界与学界互动,旨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市政改革”运动在中国兴起。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图1引自参考文献[38]~[42];图2引自参考文献[47][48];图3引自参考文献[50];图4底图引自参考文献[58],由作者改绘;图5底图为《实测京师四郊地图》(内务部职方司于中华民国四年测绘处制),由作者改绘;图6引自参考文献[62];表1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