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形势分析和应对策略
2022-10-09王晶
■王晶
一、普惠金融形势分析
纵观2021 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外部环境,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持续承压的经济局面,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可谓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攻坚之年。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2022 年1 月5 日美联储公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国将于今年3 月开始采取加息政策,且不少官员持鹰派意见,期望加息不久后亦实行缩表的双重经济政策,促使资金回流到美国。自2018 年7 月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对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进出口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从内部经济环境分析,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突显。为此,2022 年4 月6 日对外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旨在建立长效的金融维稳机制,以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民生的稳定。
早在2018 年7 月31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便提出要做好“六稳”工作,毋庸置疑的是“六稳”工作能否做好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一根基是否稳定。
习总书记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壮大筑牢我国的实体经济首先应该稳定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让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有充足的流动性空间。
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0%,提供80%以上就业,贡献60%以上GDP 和50%以上税收,却长期饱受“有资难融、有资不融”的怪圈。2018 年,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 万亿美元,但融资供给仅2.5 万亿美元,潜在融资缺口高达1.9 万亿美元,缺口比重高达43.18%。
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境,国家近年来多次给予贷款支持。2018 年四次降准,2019 年三次降准(含定向降准)。分析小微企业经由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困难的现状,其融资难的原因归根结底是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中面临的“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低、不可持续”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以至于成为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的桎梏,是当前普惠金融工作亟待攻克的难题。
当前阶段,亟需要新技术、新方法,破解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中面临的成本与风险控制两大难题。
商业银行发展小微型企业金融之所以持续遭遇阻力,归根结底是没有抓住小微金融的“痛点”。唯有直击小微金融发展中的4个痛点(小微企业贷款的“三无”和“四难”:金融机构的“两高”和“一怕”),金融机构主动变革,方能找到从根本上缓解乃至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方法。
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众所周知,民营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为“短、小、频、急”,因此对于贷款利率高低而言,相较于融资贵的问题,应先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困境。各地政府及银行可在确保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基础上,为金融机构提供适当风险补偿,增强内在激励,以形成小微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
在实践中,近期深圳市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初设规模20 亿元的资金池,可使新增4000 户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受益;通过将山东省科技成果、山东省知识产权相应地转化为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等,齐鲁银行目前批量服务过的高新技术型企业授信余额超过200亿元;2019年12月3日,青岛银行充分发挥其作为银行在小微融资中的主渠道作用,发行40 亿额度的小微专项金融债,以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助力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齐商银行与省财政厅、保险公司合作开设的“政银保”业务为当地小微企业提供资金过亿元,办理相关贷款业务共计12 亿元,累计支持1500 余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以上各项实践举措均体现出各地政府和商业银行期待从根本上缓解乃至解决小微金融当前的困境,彰显了国家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关怀与扶持。
三、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贵的策略
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在于其抗风险能力较弱,担保品缺失等。因此,如何在盘子做大的情况下,实现风险可控,成为银行发展小微金融服务的一大课题。
2017 年10 月,国务院首次部署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值得肯定的是要想破解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难题,银行首先应当解决批量化的问题,减少单位人力运营成本的支出,因此供应链金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进行技术研发为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瓶颈而推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此金融服务围绕核心企业,通过获取供应链企业整体各类资金流和物流信息,可时时调控、转化小微融资潜在金融风险在最低水平。银行选择该模式通过围绕核心企业,以管理相应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物流、资金流,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可控风险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乃至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改善供应链失衡的问题使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弱势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成功合作的购销行为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商业信用,以长期建立战略协同关系,提升该金融服务的整体竞争能力。
近期在实践方面,广州光大银行发布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而服务的“阳光供应链”,该产品全景式布局贸易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四大行(中、农、工、建)、股份行以及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均聚焦应收账款融资市场,推出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初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难题。
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慢的策略
近年来,科技金融的发展赋于了小微金融更深层次的含义,小微产品和技术得以更新迭代,成为商业银行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慢难题的突破口。2013 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大放异彩,揭开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2016 年间,依托于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突破,微众银行、苏宁银行和百信银行等先后获准开业,彰显科技金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标志着先进技术正引领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能时代。
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慢的难题,商业银行应该借鉴科技金融发展经验,上海银行近期推出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实现开户、合同签订至放款全业务流程的线上化,“上行e 链”智能风控体系可以快速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中信银行上线“云链供应链金融”,仅两小时便可实现企业主提出申请到完成放款。浦发银行进行科技研发并借助芝麻信用提供的大数据,设计推出流程简化的小微企业融资贷款绿色通道“灵芝快贷”,申请、审批、签约到借款均为在线完成,快速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齐商银行创新研发技术体系“全流程标准化小微信贷”,已经可以实现自动化、批量化服务,把大量的资料数据收集工作转移到核心企业,实现预期目标——小微企业“融资易”;预期可以实现额度在50~200 万间小微贷款的秒批秒贷。
五、加快普惠金融和发展小微金融的建议
(一)从减税降费方面对银行、小微企业给予适当优惠
适当减税降费,以减少中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阻力。对于小微专营机构而言,最大的收入来源便是贷款发放后的利息回报,过高的纳税负担将会极大的降低其盈利能力,不利于其业务的可持续性。同时小微企业发展也面临着较高的税费负担,建议采取减免小微专营机构的利息所得税和降低小微企业税费的方式,帮助小微企业走出困境,增加其收入的可支配部分。
(二)加快开放有关数据,便于实现互信互通
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与需要办理贷款业务民营小微企业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为了打破银双方各自的“信息孤岛”,相关部门必须加快对小微企业各类信用系统的整合,将税收缴纳、公积金缴纳、社保参保情况、工商股权关联等高质量“信息”,与金融机构的企业征信记录及日常现金流、股东个人融资总额等,进行深度数据共享,以便于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当前民营小微企业整体的经营情况,乃至在一个体系平台内对每户小微企业进行信息建档,并开放给相关有权查询机构,使其更直观地有效甄别目标客户。
(三)突出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在小微金融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应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己任,应充分发挥小微融资中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技术升级,建立一套业务全面线上化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用门店柜台服务弥补线上营销不足的之处,用线上的风控技术、效率优势拟补线下人员在材料收集、风险甄别等方面的欠缺,两者有异又互补以深入开展小微金融业务。
(四)深度融合科技与金融,解决制约小微金融业务发展难题
当前优化小微服务的有效手段可归结为商业银行展开围绕大数据技术为支点的金融业务布局,深度融合科技与金融以有效缓解乃至解决制约小微金融业务发展中难题。可以培养员工的互联网思维,使其了解并熟练掌握大数据运用技术,从多个维度深入挖掘合作方的信息(如:上下游、生产经营、信用状况等),商业银行可凭借此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建立有效的全新风险定价系统,实现高效率征信、授信以大幅度降低获客成本,开展智能化时代的精准化营销。
近年来国内各地接连出现疫情爆发的情况,多为仅靠线下门店服务进行产品营销的民营小微企业在正常生产层面便遭遇较大的困难。各地级商业银行应响应央行的号召,引导所在地相关核心金融机构带动中下游金融机构以共同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业务进行投放扶持,尤其是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地区的民营小微企业进行信贷资源的倾斜,短期内高效地拓宽该类金融业务的覆盖面,积极满足生存发展困难企业的合理贷款需求,以助力其渡过难关并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