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队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
2022-10-09黄莹黄亮
■黄莹 黄亮
21 世纪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军事教育战略方针明确提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军事人才的培养是军队院校教育的核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军校的人才培养要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
一、军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全军院校重新校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起为战育人的鲜明导向,建打仗学科专业,研打仗重大问题,教打仗急需内容,练打仗过硬本领,实战化教学与训练热潮迭起,开启了我军军事教育新的历史征程。军校课程思政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军校课程思政优势
军队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较之普通高校有着天然的优势,主要得益于军校的特殊性,尤其是军校的政治性。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军事院校必须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性是人才培养的第一属性;对党绝对忠诚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标准。培根铸魂教育必须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从思想上政治上武装军队人才,这是我军人才建设的优良传统。
(二)军校课程思政中的难点
军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如下:因培养方向和专业的特殊要求,绝大部分军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明显偏向理工方向的,理工科课程强调的是“工具理性”,突出的是“专业性”,重“器”重“术”,具有客观性。而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导向十分明显,具有人文学科的特性,反应的是意志、主张、立场、思维观点等,主观性明确。
能打仗,打胜仗,第一步是具备战斗基本能力。以武器装备为例。装备如何使用——这主要是一个“术”的问题。掌握这个“术”是人才培养的起点,但绝不是人才培养的终点。这个“术”要用到什么地方,如何运用,掌握在什么人的手中,这才是军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军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短板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人文学科在军校存在着量的不足,二是理工课程特性与课程思政的人文导向两者是一个矛盾体,将两者统一起来十分不易。军人的人文素养是战斗意志、战斗精神的基石,体现在战斗指挥的更高层次上。各个军校的课程顶层设计都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向明确,特点突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调整,但整体上依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而课程的开设须兼顾时代性与历史沿承性。从我校现行开设的人文课程来看,政治理论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骨干力量,另外还有军人心理、道德修养、语言文化、艺术、法律等方面的人文课程。人文课程针对全体军校学员,涵盖面较广,已基本覆盖了人文课程的主要方向。
三、军校课程思政实践中须注意的要领
(一)坚守专业定位
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厘清的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简言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军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这类课程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军人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各门课程齐发力,共同作用,同心同向,形成协同效应,最大化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首先,要始终坚持并明确思政课程才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他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处于辅助地位,同心同向共同完成全方位立体思政育人的目标。这个“主阵地”突出的是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强调的是思政课程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的专业性。着力加强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思政和专业优势,主导其他课程,打出组合拳,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同时,军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课的主体地位不能变。这些课程在坚守自身专业定位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处理好学科政治性与科学性专业性的关系。一方面坚持课程的政治性,这是根本性的前提和要求。而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学科专业的性质不变、本位不改。
(二)落实协同育人
军校有专门的政治理论课,承担的是军校的“显性”思政教育任务,但并不是唯一的力量。课堂教学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途经,兼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双重使命。
军校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价值本源,在实践层面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统一。要主动打破思政课程的“孤岛”局面,打通思想教育的各个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专业的所有课程教学实践中,落实到每门课程、每一堂课。这样的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最大程度强化鲜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实现协同育人、全面育人。
(三)避免简单做加法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粗暴地在现有课程中插入思政内容,容易导致课程与思政“两张皮”。这种生硬牵强的灌输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无法实现思政教育的初心。
课程思政也不是增加思政课程或者人文课程的数量,而是要全部的课程都参与进来,共同为思政教育工作助力。隐性思政是课程思政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难点。课程思政注重的是熔盐入水,是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应该是思政课堂的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的隐性教育相互补充,两者相得益彰。
四、探索具有军校特色的思政育人途径
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高校课程思政是在这样的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提出,各级各类高校已经把课程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至全新高度,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生长点。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对课程思政作出了总体上的规范和指导。各高校也大力推进,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健全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各院系开展课程思政的宣传、培训、交流等活动,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
军校作为军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在军校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趋势下,各军校更为迫切的是要结合军校独特的校园环境和军校学员的突出特点来探索具有军校特色的思政教育。
作为军校的教育主体,军校学员的军政素养锤炼是逐级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训练和生活中的,这点不同于任何一所地方大学。因此军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军校学员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以学员为本,从学员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培养未来的军事人才的思政能力,实现军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众多地方大学的思政改革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多的借鉴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方面,军校课程思政不是其他学校的翻版,必须要结合军校的特点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理念和模式。
作为一所海军院校,我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指挥军官。在学校统筹、院系主导和教师主体的原则指导下我校不断探索具有海军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和方法。在大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给与政策支持,搭建平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讨与培训,指导教学大纲修订等,自上而下推进我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在院校层面,基础部为课程思政专门立项,力推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建设,组织教学比武,将课程思政落实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在教员层面,以教研室、教学团队为单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定期组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组建多层次多课程的课程思政素材库,包括海军英语、军事英语等。
五、结语
课程思政究竟该如何切入、切入的时机等均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与挑战。因此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备教育的智慧,掌握育人的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具有军校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途径是在教学实践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在军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军校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