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逻辑
2022-10-09查佩玉
■查佩玉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探索,砥砺奋斗,带领人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道路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体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逻辑,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以及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历史阶段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随着西方列强的步步入侵,整个中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当中。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当时面临的两大任务,更是现代化探索道路上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鸦片战争后,列强又相继发动了数次侵华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妄图把控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使中国逐步丧失完整的主权和政治上独立的地位;同时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海关税收,妄想操控中国的国民经济命脉。“法终当变,不变于中国,将变于外人”。中国人民意识到仅仅依靠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无法挽救中国,于是开始崛起和反抗,进行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例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失败而告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种单纯的器物现代化,同样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更没有能够实现中国向近现代化的转变。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社会革命运动,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重要历史任务,尽快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进程。
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中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基于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创造性的新道路,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也为后续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历经28 年的艰苦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 年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然而初生的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如何在薄弱的基础上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高效转变,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后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雏形。1953 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现代化建设路线,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条件。1956 年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得以明确。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和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逐步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1979 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了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命题,制定“两步走”“三步走”等发展战略,持续描绘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第一个翻一番目标提前三年实现;第二个翻一番目标提前五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日益显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确立了新的“两步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为了加快建设步伐,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天眼”“蛟龙”等重大科技的突破和应用,也不断给现代化助力加速。
党的百年奋斗经历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赓续奋斗的产物,同时也印证了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科学理解这条新道路的历史逻辑,能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脉络,为处于进行时的现代化建设大业提供启示意义。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思想不是历史盲目运动的产物,而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化理论体系基础上,中国领导人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情况,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中已初见端倪,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肯定了资本主义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所起的正面作用,即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放了生产力,建立了大工厂,开创了世界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世界现代化发展中一次重要的飞跃。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深刻地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仍然存在着阶级的对立,是一种新的压迫和斗争形式,马克思认为其带来了“现代的灾难”,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不能够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的发展,相反显露出社会衰败的征兆。
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构想了未来现代化社会的蓝图。在对各国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后发现,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是东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原始的公有制,它提供了合作劳动的物质条件。因此,这样的国家可以借助本国的无产阶级,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这样的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大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生产力的水平仍然不能够直接“跨越卡夫丁峡谷”,所以在东方社会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国家必须在借鉴资本主义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生产力上的弯道超车。
(二)创新突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曙光。早在建党初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审时度势,决定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中国共产党开始初步探索国家现代化。在经济层面上,强调使中国由农业国过渡为工业国;在政治层面上,主张建设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在文化层面上,强调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把国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上来,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目标任务。直到1964 年,囊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的现代化目标得以形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并对这一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但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状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我国现代化制度体系提供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我国需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和现代企业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综合分析进入新的世纪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基础上,在发展道路、战略和目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前行、奋发图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迈入新的台阶。习近平将这一宏伟目标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步入强国富民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归依,又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回应时代脉搏,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和大众化。
三、实践逻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刻根植于特定背景下的具体实践,汲取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益成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根本遵循。
(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之路
我国有14 多亿人口,人口数量占据世界第一。让如此庞大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一直是我们现代化道路上亟需思考和解决的一大难题。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我国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仍需采取进一步的实践行动,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针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实现小康社会后的“第二个百年”现代化新征程做出了总体规划,突出强调几个关键性任务:一是持续扎实地推进共同富裕。我们党始终在观念上把共同富裕思想摆在核心位置,在行动上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各自优势,让全体人民都享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为人民谋幸福。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将人的自由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归属。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把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衡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在仅仅关注发展的速度,更应该看重发展的质量,用低消耗赢得高质量的发展,保障发展不因资源枯竭而停滞,不因环境破坏而受阻。
(二)对于推进人类和平合作新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时期。面对世界共同的挑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在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的优秀传统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沉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开展科学、精准的防治,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也积极同世界各国合作,帮助全人类能够共克时艰,同舟共济,展示大国担当,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能够发展自己,又能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贡献中国方案,对人类在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应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时代需要,它的形成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三个层面的逻辑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促进和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华民族在这条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大势和回应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助力下,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顺利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并致力于以自身的发展助力世界各国的发展,加速了人类探索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