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大学抑郁倾向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探析
——基于个案研究

2022-10-09

西部学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来访者画像建构

李 扬

一、问题的提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情绪低落、思维模式缓慢、兴趣或愉快感减退、行为动作有所减少为主要特征,且对人的心理危害性极大的心理疾病。它会导致患者丧失一定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并且会具有一定的认知偏差,在患者的记忆和联想中,会时常出现一些消极的、悲观的刺激。如果不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抑郁问题就会反复发作,且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而增加治疗的难度,甚至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全世界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在逐年增多。2006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4.9%选择郁闷,有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大学生抑郁问题早已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需要持续性研究的课题。

本文所研究的职业大学学生抑郁倾向问题指的是包含抑郁症,但严重程度不限于抑郁症,包括由严重心理问题引发的情绪低落超过3个月的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58%的职业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心情持续低落超过3个月。他们未必达到了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但是这样的情绪状态同样也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会让他们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来,从而影响学习,并且由于不愿多说话,表情阴沉而更易于产生一些人际上的冲突,等等。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的国内外研究,大多数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有一些探究,但是对于这一部分有抑郁倾向但还未到严重抑郁症程度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基于一名心理工作者和学生工作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在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观察中,注意到这一常常被忽视的倾向性问题而作出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叙事心理学基于后现代理论基础,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关注。它是重视语言的一种研究取向,也重视个体的主观性因素,它认为现实是通过语言被建构出来的,故事在个体的身份建构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故事建构着人类,也解构着人类。我们可以从来访者建构的故事中找到积极意义的支线故事,丰厚故事,进而重构故事,重拾自我,形成新的个人价值和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叙事治疗可以用于抑郁症,并且有良好的效果。

树木人格心理学分析法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一种,它可以通过让来访者画一棵树,来分析他的内心世界或人格特征。树木与人类的关系由来已久。古有“扶桑树”“青铜树”等用来作为人类的图腾加以崇拜。在古人类眼中,世界就是满目的树木。因为树木的成长与人的成长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以树喻人,以树喻四季,以树喻人生。“树木”象征着人的一生,也象征着人的原始本能或内在情感。其实树木也就是作画者的自我投射和象征,所以,借由分析树木人格图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可以用来解决抑郁倾向者深受困扰的哲学命题。

基于以上理论逻辑,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模型(图1)。具体来说,在抑郁倾向干预的各种经典路线外,构建了一条基于叙事心理治疗和树木人格心理学分析相结合的干预机制模型,并挑选一名符合研究范围的抑郁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并分析干预过程、效果和干预机制。

图1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个案评估

通过前期访谈和筛查,确定一名职业大学在读本科生C作为研究对象。事先征得个案同意参与研究和讨论,并签有纸质版知情同意书。

基本情况:女,20岁。

问题表现:幼儿园遭遇创伤事件(问题起因);初中在学校缺乏教师表扬性认可后成绩开始滑坡(问题持续);高中落榜与母亲有冲突,与周边人际关系有冲突,被诊断为抑郁症(问题呈现);大学阶段觉得与周边同学格格不入,人际疏离,抑郁倾向,时好时坏,情绪不稳定(问题凸显)。

前期评估与治疗:高一由父母带着去看精神科医生,初诊中度抑郁,接受药物治疗三年,时好时坏,且受药物负作用影响,经常睡过头而旷课和迟到。

按照DSM-IV关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结合访谈结果和SDS量表得分(63分,可能中度抑郁),参考精神科大夫的建议,认为C的表现符合抑郁倾向的研究范围,可列入本次的研究对象。

(二)确定干预方案

C表现出中等抑郁倾向,存在着学习、人际、悲观情绪、与现实解离等特点。C主动求助意愿强烈,且信任心理咨询,善于自我反思,有艺术气质,文笔很好,表述清晰,部分社会功能正常。

综合考虑C的实际情况,经治疗双方协商,设定干预目标和方案:首先,与C签订心理干预协议,考虑到她的抑郁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自伤行为(经评估,暂时没有自杀风险),协议内容除了基本的心理咨询原则、职业伦理规范、咨访双方责权义务、保密原则等外,还包括了她的紧急联系人电话,保证在干预期间不得出现自杀及自伤行为,保密例外原则,等等。其次,在初始访谈及与辅导员了解相关情况的前提下,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干预机制、实施干预的咨询师资质和咨询经验,在来访者自愿、自主的前提下确定干预方案。最后,设定短期目标:缓解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激发来访者的自我治愈能力;长期目标:恢复她的社会功能,促进她的个人成长。

(三)干预程序和干预过程

1.干预程序

每次50分钟时间,包括故事撰写、叙事、分析主题及语调、个人模型图探讨、个人画像形成等。

2.干预过程

由某年4月初持续到当年6月,每周一次,共进行12次。

第一阶段:故事叙述阶段。这个阶段来访将自己的人生当作一本书记录下来自己的人生篇章。在第一章的“天堂与地狱并存”的童年生活里,她把自己幼儿时期的两次创伤事件叙述下来,用“命运多舛”“噩梦”来形容自己的经历。在第二章的“急转而下”的初中生活里,她描述了自己开始以别人的夸赞为自己的主动力,如果缺失,就会马上颓废,并且兴趣开始转向各种奇怪的小说,使得抑郁开始有了诱因。第三章的“重生?”叙述了复读的中学生涯,遇到了人际关系中一个重要他人,但最后也分道扬镳。中考落榜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大的挫折。第四章的“一波三折”的高中生涯,让她的抑郁症凸显并且严重了起来,高中的她与抑郁“搏斗”,与学习压力“搏斗”,与人际关系“搏斗”,是一个战斗的时期。第五章的大学生活,她用了“平庸”“退步”“空壳”“麻木”和“迷茫”来形容,恰恰是她现实状态的一个反映。最后以“未完待续……”来结尾,也印证了前面的评估。她对未来还是有一些期望的,她内心深处正性的资源和能量还是存在并且支撑着她,加之家庭和部分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支持,所以目前没有自杀倾向。这也是通过故事叙述,让笔者看到希望的一部分内容。

第二阶段:形成个人成长模型图。依据来访叙述、具体访谈和双方的讨论,最后形成了C的个人成长模型图(图2)。

图2

第三阶段:形成个人画像。经双方咨询探讨,来访者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画像及个人形容词。来访者形成的个人形容词有:孤僻的;古灵精怪的;矛盾的;鲜明的;支离破碎的;多魂并存的;浪漫的;理想的;忧郁的;缺爱的;慧极必伤,情深不寿的;分裂的。

这个时候的来访者觉得自己像一个碎片,是一个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存且有分离的人,自己是一个拼凑成的灵魂。这里也可以看到来访者对自己的不满意,慢慢挣扎着去接受自己,又厌弃这样的自己,于是形成现实中麻木的、自我的一个状态。这棵树是非常大且非常古老的,茂盛且神圣,也有些阴森森,让人敬畏。它的周围是黑色的,但更感觉黑色部分像很多树。这里说明了来访者对于人际关系的敬畏和渴望的挣扎,不敢去触碰。同时树上的树洞让来访者觉得十分喜欢,她认为古老的树就应该有树洞,这样更古老。这代表着来访者有一些退行的迹象,潜意识有想躲回到妈妈子宫的愿望,同时树洞的位置也说明了来访者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被社会所接纳的部分,是渴望隐藏起来、自己独自享用的部分。这一部分的探讨让来访者更清晰的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部分的内容。

第四阶段:形成新的个人动态画像。经过解构、讨论,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来访者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自己的状态和环境有了重新的建构,形成了新的画像。从画像中可以看出,来访者在一步一步地走近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欲望和力量的自己。当她发现自己的力量时,她就会身心灵相结合,重新整合内心和人格。画像表明,她逐渐回到现实生活的统合中,认为自己既在房外也在房内。房外还是那棵古树,树阴罩着房子,有庇护和守护的作用。房内一家人,其乐融融,正在准备吃饭。来访者谈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画完全部画后,清醒地意识到:一家人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事情可做,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是很好的人生。

三、研究结果

在心理干预后对C进行了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试,得分49分,呈明显下降态势,抑郁症状基本消失。来访者评估中也讲道:这段时间的干预觉得很有用。在故事叙述时,就已经是对于人生篇章的一个整合,对于自己所有历程的一个回顾和梳理,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的作用。加由书面形式和口头倾诉,由咨询师用心倾听,就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情绪释放。在后面的分析讨论、形成个人模型阶段,更是对自己的内部人格形成做了模型呈现,清晰且明了。在个人画像部分融入艺术的成份,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把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和人格倾向部分以树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表达的过程,就是对自我重新建构的过程。来访者在最后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悟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状态的整合反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在心理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间隔性评估,均使用SDS量表,显示分数分别为50分、51分、46分,显示心理干预效果继续保持。

四、讨论

C的抑郁倾向心理干预起到了长期良好的效果,与整个干预过程的设制、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干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①故事叙述在叙事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有它独特的心理意义。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的理论渊源背景下,叙事秉承“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的原则,在借助来访者对于故事的叙述下,通过交流和讨论给予故事新的意义,也和来访者一起找寻从未被诉说和发现的支线故事来解构自我,发现新的自我,改写自我认同,建构新的生命意义。②个人成长模型图在故事的叙述中梳理人的生命脉络,让故事和现实有章可循,有线索可查,有故事可回溯。在每一个来访者独特的模型塑造下,生命的能量来源和走向得以厘清。这也给来访者和咨询师一个寻找积极事件、重构生命故事的发散性和线性结合的脉络。③用艺术的手法治疗心理问题是高阶的心理咨询手法。任何的心理咨询技术都要回归到艺术和哲学。在个人画像中,来访者通过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宣泄自己的情绪,重构自己的意象,在表达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自我认知,明确自我内心真正的需求,从而为自我实现打下心理基础。这一部分非常有助于来访者逐步达成长期的目标。

由于时间仓促,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①个案虽然在研究界定的范围之内,且研究内容丰富、角度多重,但是具有了独特性,而欠缺了普适性,这一点在以后的继续研究中应注意。②本研究还有一定扩展的理论空间。对于建立好的个人模型中,如果能够融入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对个案概念化进行探讨,那么个案的进一步研究会更深入到潜意识层面。③干扰因素的影响。由于疫情原因,本研究基于线上工作更多一些,线上咨询和研究的一些弊端在所难免。比如,会忽略掉来访者的部分身体语言,来访者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等等。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充分注意以上问题的避免。

猜你喜欢

来访者画像建构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威猛的画像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00后”画像
画像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