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急救护理效果的评价
2022-10-08刘晓青王皇美陈碧芳
刘晓青 王皇美 陈碧芳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指的是因冠脉持续性、急性的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坏死。AMI 临床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常常危及生命安全,通常发病急,并且病情发展快,有较高的病死率[1]。若能在AMI 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有研究显示,急诊急救护理能加快AMI患者的急救速度,改善其预后[2]。本研究将选取60例AMI 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急诊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收治的AMI 患者之中选取60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时间范围是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 例。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进行。选取标准:(1)经过检查确诊为AMI;(2)心律明显失常;(3)心电图ST 段抬高;(4)血生化检查血清肌酸激酶与肌外钙蛋白的水平增高;(5)胸痛症状;(6)发病后3 h 之内入院;(7)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认知障碍者;(2)恶性肿瘤者;(3)凝血异常者;(4)精神疾病者;(5)肾、肝功能障碍者。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即密切地观察、检测患者各项指标,快速抢救,并适当地给予心理护理,缓解其恐惧、紧张心理等。
1.2.2 干预组 行急诊急救护理,护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预检分诊:急诊科合理地规定胸痛患者优先挂号就诊,利于胸痛患者的早期识别;分诊护理时应与患者积极沟通,快速地分诊至对应抢救区进行心电图检查,并且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心电图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2)急救护理:根据AMI 患者急救特点,应用定时理念、定位理念及定现理论[3]将各项急救护理流程快速地落实到位,着重强调护理的时效性。定时理念的主要内容有:在患者入急救部后的1-2 min 内转入抢救床位、协助其采取平卧体位、给予吸氧护理,3 min 内进行18 导心电图检查与掌握其详细的血压、脉搏情况,7 min 之内完成心电检测、抽血套餐以及掌握详细的心率、呼吸、血压变化与血氧饱和等指标情况,10 min 之内开通静脉通路,以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实施对症治疗[4-5];同时护理人员应高度地警惕患者24 h 之内可能出现程度不一的心律失常,应及时评估心律失常状况,准备急救设备与药品;在诊断明显之后按医嘱应用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同时床旁备好超声检测,邀请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15 min 之内按医嘱应用硝酸甘油等活化血管药物,20 min 之内开始会诊,应用超声设备进行心动检测;在确诊之后,医生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商讨是否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若采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需要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快速送达心导管室[6]。若是采用溶栓治疗,需要积极地采取并发症预防措施,以改善预后[7]。定位理念与定现理念则是需要护理小组组长明确每个护理人员的站位与岗位职责,组长位于患者的头部,管理气道护理,患者左侧需要安排护理人员检测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抽血等,患者右侧需要安排护理人员实行胸外按压、通知会诊、记录、心电检测等[8-9]。
(3)转运护理:转运的重点是安全性,AMI 患者转运容易发生不良风险事件,对诊疗造成干扰,引发并发症,甚至造成病死,因此针对患者转运需要制定详细、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控制转运风险,以保障安全转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急诊急救指标、预后情况。
(1)一般资料:主要有性别、年龄、病程等。
(2)急诊急救指标:主要包括急诊的接诊时间、分诊的评估时间与急救时间。
(3)预后情况:主要有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例数(n)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h)男女对照组干预组χ2/t 值P 值30 30 18(60.00)16(53.33)12(40.00)14(46.67)0.272 0.602 60.35±5.72 60.83±5.64 0.327 0.745 3.28±0.56 3.49±0.52 1.505 0.138
2.2 对比两组的急诊急救指标
两组的急诊急救指标(接诊时间、分诊的评估时间与急救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急诊急救指标情况比较(±s,min)
表2 两组的急诊急救指标情况比较(±s,min)
组别对照组干预组χ2 值P 值例数(n)30 30急诊的接诊时间19.32±4.67 10.15±3.22 8.854 0.000分诊的评估时间3.36±0.48 1.39±0.38 17.625 0.000急救时间57.64±8.25 40.38±7.28 8.592 0.000
2.3 对比两组的预后情况
两组的预后情况(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预后指标比较[±s/n(%)]
表3 两组的预后指标比较[±s/n(%)]
组别对照组干预组χ2 值P 值例数(n)30 30卧床时间(h)66.18±7.25 42.96±6.33 13.214 0.000住院时间(d)45.92±5.87 32.47±5.12 9.458 0.000院内复发11(36.67)2(6.67)7.954 0.005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护理不断发展,急诊疾病临床护理更加重视护理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快速地抢救AMI患者就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
常规护理虽然有一定的护理效果,但在急诊急救过程之中的安全、时效性等方面的不足之外越发明显,不利急诊急救与预后。急诊急救护理恰好能弥补常规护理的缺陷,更加注意时效性,将定时理念、定位定责理论应用于护理流程的制定中,精细化护理流程,明确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护理站位,实行有条不紊的护理措施,明确分工,加强协作配合,避免细节失误,针对AMI 特点进行护理,可加快急诊急救流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从文中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急诊的接诊时间、分诊的评估时间与急救时间较于对照组更短(P<0.05),干预组的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较于对照组更短(P<0.05),干预组的院内复发率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与唐莉等[10]研究中的相关指标基本相符,表明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明显。
总而言之,针对AMI 患者应用急诊急救护理不仅能缩短急诊的接诊时间、分诊的评估时间与急救时间,还能降低院内复发率,缩短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广泛应用。